讀過小說《聶隱娘》的人想必都會注意這樣一個片段:出生於武將世家、本領過人、能殺人於無形的聶隱娘,在挑選夫婿時,既沒有選世家子弟,也沒有選少年俠士,而是選了一位「但能淬鏡,餘無他能」的磨鏡少年,讓人大惑不解。電影《刺客聶隱娘》的劇本中,編劇可能是為了解釋這一點,對這個磨鏡少年的身世大肆渲染,說他是東瀛來客,在機緣巧合下救了聶隱娘,兩位難以和人交流的孤獨者惺惺相惜,最後走在了一起。
這樣的解釋雖然也算圓融,但畢竟要靠編劇添加情節。至於小說的作者為何給聶隱娘的丈夫設置了這麼一個職業,這要從「磨鏡」這項工作的技術原理說起。
電影《刺客聶隱娘》中的磨鏡少年,日本影星妻夫木聰飾。中古時代的磨鏡人現在我們常用的鏡子,是歐洲人在文藝復興以後發明的水銀玻璃鏡,在這種鏡子傳入中國以前(大約是明朝),大部分中國人使用的都是金屬鏡,其中又以銅鏡最為普及。
中國人使用銅鏡的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墓葬中便有它的身影。但僅僅用銅,並不能達到映照形影的效果,因此在製作銅鏡時,需要經歷一道重要的工序——磨鏡。
對磨鏡的記載出現得很早。漢朝的子書《淮南子》中記載:「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說的就是漢代人在銅鏡鑄造成形之後,用鉛或錫(玄錫)粉搭配羊毛刷(白旃)磨製鏡子,以求達到最為清晰的效果。
在鏡子製成後,並非可以永遠保持「鬢眉微毫可得而察」的狀態。長時間的使用後,銅製的鏡子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磨損、生鏽等問題,這時就需要再次進行拋光磨製。一般人沒有專業的磨鏡技術和工具,因此再次磨製的工作常常被交給走街串巷的「磨鏡人」。
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左圖為正面,右圖為背面。從《淮南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專業的磨鏡人,手頭需要擁有大量的鉛或錫,這些材料一般人很難獲得,但在有一類人那裡卻司空見慣——
煉丹的方士。
漢代神仙方術盛行,不少人為了長生進行煉丹實驗,鉛和汞是道教煉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而錫作為「五金」之一也是常見輔料。在長期修煉仙丹的過程中,道士們四處搜羅這些材料,並發明了各種提煉鉛錫的方法,逐漸成了鉛、錫的大量持有者。
佔有了原料的煉丹方士們,逐漸進入了磨鏡的市場。相傳為西漢末年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記載,有一位被稱作「負局先生」的人,「常負磨鏡局徇吳市中,磨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從書中的描寫來看,這位負局先生顯然是一位煉丹的方士,他在磨鏡之餘,還向顧客推銷自己練成的丹藥,可謂深諳捆綁營銷的精髓。在《刺客聶隱娘》的劇本中,磨鏡少年的師父是位一邊磨鏡、一邊賣藥的老人(註:電影放映的部分並未呈現),這個形象想必就是出自負局先生的故事。
負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傳》插圖。道教的磨鏡秘法漢末魏晉以後,道教開始興盛,原先煉丹追求長生的方士們,逐漸被吸納到道教的領域,而磨鏡者也換上了道士的新身份。在道教中,鏡子是重要法器,據說它能幫助道士們在深山中照見妖怪的原型,使自己避免魑魅魍魎的侵擾;也可以照見自己的內心,有利於正確認識自我,幫助修行。東晉道教大學者葛洪的《抱樸子》中,就記載了《四規經》、《明鏡經》、《日月臨鏡經》等一系列利用鏡子修行的秘籍。
專業上的需求,使得道士們更加專注於提高自己的磨鏡水平,而在研發之餘,他們還不忘將自己的成果集結發表。《道藏》中收錄的《上清明鑑要經》、《洞玄靈寶道士明鏡法》、《上清含象劍鑑圖》等典籍,都有對道教磨鏡之法的介紹。
比如大約成書於南北朝的《上清明鑑要經》記載:「昔有摩鏡道士,遊行民間,賃為百姓摩鏡,鏡無大小,財費六七錢耳。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藥塗面拭之,而鏡光明不常有。」有一位叫袁仲陽的人,對這位道士的磨鏡之法很感興趣,好酒好菜地招待道士,從他口中套出了「磨鏡藥」的秘方,並抄錄在這部經書中。這個秘方的工序比較複雜,按道教史專家韓吉紹教授的解讀,這種磨鏡藥實際上是利用高溫,將鉛和錫融入水銀中,製成鉛、錫、汞的合劑,再以之研磨銅鏡。
上海博物館的吳來明先生曾使用錫、汞合劑製成磨鏡藥,對此工藝進行復原。研究發現,使用這種磨鏡藥研磨後的銅鏡,表面會覆蓋一層富錫層,使鏡面呈銀白色,具有很好的反光性能。經科學檢測,我國出土的古代銅鏡中常常含有不少錫、鉛成分,這也印證了這種磨鏡法的實用性。
(明)杜堇《磨鏡圖》作為道士們的生存絕學,這種磨鏡法並沒有被廣泛傳播。在《上清明鑑要經》裡,磨鏡道士在將這種方法傳授給袁仲陽後,千叮嚀萬囑咐,在煉製磨鏡藥時要:「作清淨密處,勿令人見之也」,對磨鏡藥的製作方法則要「秘之,勿妄傳非其人」。直到北宋以後,這種磨鏡法才漸漸擺脫道士的壟斷,進入大眾視野。
在唐朝人的認識裡,「磨鏡人」仍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與聶隱娘幾乎同時的詩人劉禹錫曾作《摩鏡篇》說:「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門前負局生,為我一摩拂……」,其中將磨鏡稱為「負局生」,用的正是《列仙傳》中「負局先生」的典故。而此時《列仙傳》記載的仙人,經六朝道士葛洪等人的大力宣傳,早已成為道教人物。稍晚一點的詩人劉得仁,在一首送給道士朋友的詩作中說那位朋友「長在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也向我們展示了唐代道士以賣藥磨鏡為業的生存狀態。
正統道藏本《上清含象劍鑑圖》所附道教鏡鑑圖樣《聶隱娘》中的道教元素據南開大學李劍國先生考證,小說《聶隱娘》最早出於晚唐文人裴鉶的志怪傳奇集《傳奇》。這位裴鉶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他不但小說寫得好,在官場上也混得風生水起,曾做過成都節度副使這樣的地方要員。除此之外,他還精通道教理論,前面提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籖》中,就收錄了裴鉶的道教專著《道生旨》。
由於作者深厚的道教背景,小說集《傳奇》中的故事常會呈現出不少道教元素,《聶隱娘》也不例外。雖然小說中稱聶隱娘的師父為「尼」,但師徒二人的行事作風,卻更像道家的劍俠,她們所使用的各種法術,也多與道教有關。
比如小說中描寫聶隱娘和磨鏡少年去刺殺陳許節度使劉昌裔時,「各跨白黑衛(驢)至門」,在他們投誠劉昌裔之後,兩隻驢子便不見了蹤影。後來劉昌裔派人暗中觀察,發現聶隱娘的布囊裡放著一黑一白兩隻紙驢。這種以紙為驢的手法,便是神仙方士的故技,比《聶隱娘》故事稍早的《明皇雜錄》記載了後來成為道教八仙之一的道士張果的事跡,其中說到:「(張)果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裡。休則重迭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聶隱娘》中「黑白衛」的段落很明顯承襲了這個故事。
道教八仙中騎毛驢的張果,出自明《列仙全傳》插圖又比如師徒殺人之後,常用一種神奇的藥水將屍體溶解,能做到「毛髮不存」。這種被後世許多武俠小說所採用的設定,主要來自道教煉丹術中的「水法」。古代的方士們相信,服用黃金和巖石之後,身體就會像黃金和巖石一樣堅固,但黃金和巖石不易食用,他們就想出兩種辦法:一是將其煉化成丹藥服用,一是將其溶解入水中飲用。《道藏》中所收漢魏南北朝時期的典籍《三十六水法》,記載的就是將各種固體溶化為水,服食成仙的方法。其中最厲害的叫做「黃金水」、「白銀水」、「鉛錫水」,據說能夠溶解金屬。
按現代學者的研究,這種「水法」的原理大約是利用硝酸或醋酸,與金屬進行氧化反應。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這種做法並不能真的溶化金、銀這樣的穩定金屬,但是道教徒們卻對此深信不疑:這些液體既然連金屬都能溶化,處理幾具屍體自然不在話下。這樣一來,這種「將固體溶化入藥水中」的理念就演化成了對「化屍水」的想像。
從上面這些細節來看,聶隱娘名為跟隨尼姑修行,實際上學習的卻是各種道教丹術仙法。電影《刺客聶隱娘》將聶隱娘的師父塑造為道姑,恐怕也是這個道理。在小說中,聶隱娘顯示出了追求道教仙法的強烈欲望,她拋棄原來的僱主,轉而跟隨劉昌裔,也是因為「服公神明」,佩服他預知未來的手段。
聶隱娘選擇磨鏡少年:對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聶隱娘一定要嫁給磨鏡少年了。雖然小說中這位少年「但能淬鏡,餘無他能」,但從後面的敘述來看,少年和聶隱娘一樣,都能操控紙驢,具有很強的道教色彩,再加上他「淬鏡」的技能,我們很有理由推測,聶隱娘傾心於少年,是由於兩人對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少年不但是聶隱娘的丈夫,很可能也是聶隱娘的同修,甚至「化屍水」的提供者。
理解了這層關係,小說中的許多細節便能得到更好的解釋。根據道教鏡法經典《太上明鑑真經》,修煉鏡法能夠「千億裡外,呼吸往還,乘雲履水,出入無間,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隱蔽之類,皆可見也」,如果長期堅持,還可以「還年卻老」。小說中妙手空空兒能夠瞬間移動到千裡之外,聶隱娘能夠發現隱身的精精兒,都可看做修煉鏡法的結果。在幾十年後劉悟遇見聶隱娘時,發現她依然「貌若當時」,也許正是她不懈修行的結果。
正統道藏本《太上明鑑真經》在電影中,導演利用「青鸞舞鏡」的故事,隱喻聶隱娘獨自修煉,沒有同類的深刻寂寞感,這也成了她後來傾心於磨鏡少年的原因之一。道教的鏡法修行,則是避免孤獨的最好方法。根據記載,修行者用鏡子自照,「七日七夕則見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後,心中自知千裡之外,方來之事也。」而且修行時使用的鏡子越多,出現的神仙也便越多。可以想像,聶隱娘在修行之時獨處一室,旁懸四鏡,等待七日七夜之後,男女神仙乘著華麗的馬車下來陪伴自己,而她的丈夫則默默坐在門外,為妻子磨製召喚神仙的道具,這是多麼美麗而寂寞的一幅畫面。
在聶隱娘告別劉昌裔時,曾說過自己要「自此尋山水,訪至人」。被道教列為《南華真經》的《莊子》中,對「至人」的境界有這樣一段描寫:「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由此看來,聶隱娘前去尋訪「至人」,也許就是要追求鏡法修煉中「能勝物而不傷」的更高境界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