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寂寞:「官二代」聶隱娘為何嫁給磨鏡少年

2020-12-12 澎湃新聞

讀過小說《聶隱娘》的人想必都會注意這樣一個片段:出生於武將世家、本領過人、能殺人於無形的聶隱娘,在挑選夫婿時,既沒有選世家子弟,也沒有選少年俠士,而是選了一位「但能淬鏡,餘無他能」的磨鏡少年,讓人大惑不解。電影《刺客聶隱娘》的劇本中,編劇可能是為了解釋這一點,對這個磨鏡少年的身世大肆渲染,說他是東瀛來客,在機緣巧合下救了聶隱娘,兩位難以和人交流的孤獨者惺惺相惜,最後走在了一起。

這樣的解釋雖然也算圓融,但畢竟要靠編劇添加情節。至於小說的作者為何給聶隱娘的丈夫設置了這麼一個職業,這要從「磨鏡」這項工作的技術原理說起。

電影《刺客聶隱娘》中的磨鏡少年,日本影星妻夫木聰飾。

中古時代的磨鏡人

現在我們常用的鏡子,是歐洲人在文藝復興以後發明的水銀玻璃鏡,在這種鏡子傳入中國以前(大約是明朝),大部分中國人使用的都是金屬鏡,其中又以銅鏡最為普及。

中國人使用銅鏡的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墓葬中便有它的身影。但僅僅用銅,並不能達到映照形影的效果,因此在製作銅鏡時,需要經歷一道重要的工序——磨鏡。

對磨鏡的記載出現得很早。漢朝的子書《淮南子》中記載:「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說的就是漢代人在銅鏡鑄造成形之後,用鉛或錫(玄錫)粉搭配羊毛刷(白旃)磨製鏡子,以求達到最為清晰的效果。

在鏡子製成後,並非可以永遠保持「鬢眉微毫可得而察」的狀態。長時間的使用後,銅製的鏡子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磨損、生鏽等問題,這時就需要再次進行拋光磨製。一般人沒有專業的磨鏡技術和工具,因此再次磨製的工作常常被交給走街串巷的「磨鏡人」。

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左圖為正面,右圖為背面。

從《淮南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專業的磨鏡人,手頭需要擁有大量的鉛或錫,這些材料一般人很難獲得,但在有一類人那裡卻司空見慣——

煉丹的方士。

漢代神仙方術盛行,不少人為了長生進行煉丹實驗,鉛和汞是道教煉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而錫作為「五金」之一也是常見輔料。在長期修煉仙丹的過程中,道士們四處搜羅這些材料,並發明了各種提煉鉛錫的方法,逐漸成了鉛、錫的大量持有者。

佔有了原料的煉丹方士們,逐漸進入了磨鏡的市場。相傳為西漢末年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記載,有一位被稱作「負局先生」的人,「常負磨鏡局徇吳市中,磨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從書中的描寫來看,這位負局先生顯然是一位煉丹的方士,他在磨鏡之餘,還向顧客推銷自己練成的丹藥,可謂深諳捆綁營銷的精髓。在《刺客聶隱娘》的劇本中,磨鏡少年的師父是位一邊磨鏡、一邊賣藥的老人(註:電影放映的部分並未呈現),這個形象想必就是出自負局先生的故事。

負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傳》插圖。

道教的磨鏡秘法

漢末魏晉以後,道教開始興盛,原先煉丹追求長生的方士們,逐漸被吸納到道教的領域,而磨鏡者也換上了道士的新身份。在道教中,鏡子是重要法器,據說它能幫助道士們在深山中照見妖怪的原型,使自己避免魑魅魍魎的侵擾;也可以照見自己的內心,有利於正確認識自我,幫助修行。東晉道教大學者葛洪的《抱樸子》中,就記載了《四規經》、《明鏡經》、《日月臨鏡經》等一系列利用鏡子修行的秘籍。

專業上的需求,使得道士們更加專注於提高自己的磨鏡水平,而在研發之餘,他們還不忘將自己的成果集結發表。《道藏》中收錄的《上清明鑑要經》、《洞玄靈寶道士明鏡法》、《上清含象劍鑑圖》等典籍,都有對道教磨鏡之法的介紹。

比如大約成書於南北朝的《上清明鑑要經》記載:「昔有摩鏡道士,遊行民間,賃為百姓摩鏡,鏡無大小,財費六七錢耳。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藥塗面拭之,而鏡光明不常有。」有一位叫袁仲陽的人,對這位道士的磨鏡之法很感興趣,好酒好菜地招待道士,從他口中套出了「磨鏡藥」的秘方,並抄錄在這部經書中。這個秘方的工序比較複雜,按道教史專家韓吉紹教授的解讀,這種磨鏡藥實際上是利用高溫,將鉛和錫融入水銀中,製成鉛、錫、汞的合劑,再以之研磨銅鏡。

上海博物館的吳來明先生曾使用錫、汞合劑製成磨鏡藥,對此工藝進行復原。研究發現,使用這種磨鏡藥研磨後的銅鏡,表面會覆蓋一層富錫層,使鏡面呈銀白色,具有很好的反光性能。經科學檢測,我國出土的古代銅鏡中常常含有不少錫、鉛成分,這也印證了這種磨鏡法的實用性。

(明)杜堇《磨鏡圖》

作為道士們的生存絕學,這種磨鏡法並沒有被廣泛傳播。在《上清明鑑要經》裡,磨鏡道士在將這種方法傳授給袁仲陽後,千叮嚀萬囑咐,在煉製磨鏡藥時要:「作清淨密處,勿令人見之也」,對磨鏡藥的製作方法則要「秘之,勿妄傳非其人」。直到北宋以後,這種磨鏡法才漸漸擺脫道士的壟斷,進入大眾視野。

在唐朝人的認識裡,「磨鏡人」仍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與聶隱娘幾乎同時的詩人劉禹錫曾作《摩鏡篇》說:「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門前負局生,為我一摩拂……」,其中將磨鏡稱為「負局生」,用的正是《列仙傳》中「負局先生」的典故。而此時《列仙傳》記載的仙人,經六朝道士葛洪等人的大力宣傳,早已成為道教人物。稍晚一點的詩人劉得仁,在一首送給道士朋友的詩作中說那位朋友「長在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也向我們展示了唐代道士以賣藥磨鏡為業的生存狀態。

正統道藏本《上清含象劍鑑圖》所附道教鏡鑑圖樣

《聶隱娘》中的道教元素

據南開大學李劍國先生考證,小說《聶隱娘》最早出於晚唐文人裴鉶的志怪傳奇集《傳奇》。這位裴鉶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他不但小說寫得好,在官場上也混得風生水起,曾做過成都節度副使這樣的地方要員。除此之外,他還精通道教理論,前面提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籖》中,就收錄了裴鉶的道教專著《道生旨》。

由於作者深厚的道教背景,小說集《傳奇》中的故事常會呈現出不少道教元素,《聶隱娘》也不例外。雖然小說中稱聶隱娘的師父為「尼」,但師徒二人的行事作風,卻更像道家的劍俠,她們所使用的各種法術,也多與道教有關。

比如小說中描寫聶隱娘和磨鏡少年去刺殺陳許節度使劉昌裔時,「各跨白黑衛(驢)至門」,在他們投誠劉昌裔之後,兩隻驢子便不見了蹤影。後來劉昌裔派人暗中觀察,發現聶隱娘的布囊裡放著一黑一白兩隻紙驢。這種以紙為驢的手法,便是神仙方士的故技,比《聶隱娘》故事稍早的《明皇雜錄》記載了後來成為道教八仙之一的道士張果的事跡,其中說到:「(張)果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裡。休則重迭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聶隱娘》中「黑白衛」的段落很明顯承襲了這個故事。

道教八仙中騎毛驢的張果,出自明《列仙全傳》插圖

又比如師徒殺人之後,常用一種神奇的藥水將屍體溶解,能做到「毛髮不存」。這種被後世許多武俠小說所採用的設定,主要來自道教煉丹術中的「水法」。古代的方士們相信,服用黃金和巖石之後,身體就會像黃金和巖石一樣堅固,但黃金和巖石不易食用,他們就想出兩種辦法:一是將其煉化成丹藥服用,一是將其溶解入水中飲用。《道藏》中所收漢魏南北朝時期的典籍《三十六水法》,記載的就是將各種固體溶化為水,服食成仙的方法。其中最厲害的叫做「黃金水」、「白銀水」、「鉛錫水」,據說能夠溶解金屬。

按現代學者的研究,這種「水法」的原理大約是利用硝酸或醋酸,與金屬進行氧化反應。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這種做法並不能真的溶化金、銀這樣的穩定金屬,但是道教徒們卻對此深信不疑:這些液體既然連金屬都能溶化,處理幾具屍體自然不在話下。這樣一來,這種「將固體溶化入藥水中」的理念就演化成了對「化屍水」的想像。

從上面這些細節來看,聶隱娘名為跟隨尼姑修行,實際上學習的卻是各種道教丹術仙法。電影《刺客聶隱娘》將聶隱娘的師父塑造為道姑,恐怕也是這個道理。在小說中,聶隱娘顯示出了追求道教仙法的強烈欲望,她拋棄原來的僱主,轉而跟隨劉昌裔,也是因為「服公神明」,佩服他預知未來的手段。

聶隱娘選擇磨鏡少年:對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聶隱娘一定要嫁給磨鏡少年了。雖然小說中這位少年「但能淬鏡,餘無他能」,但從後面的敘述來看,少年和聶隱娘一樣,都能操控紙驢,具有很強的道教色彩,再加上他「淬鏡」的技能,我們很有理由推測,聶隱娘傾心於少年,是由於兩人對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少年不但是聶隱娘的丈夫,很可能也是聶隱娘的同修,甚至「化屍水」的提供者。

理解了這層關係,小說中的許多細節便能得到更好的解釋。根據道教鏡法經典《太上明鑑真經》,修煉鏡法能夠「千億裡外,呼吸往還,乘雲履水,出入無間,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隱蔽之類,皆可見也」,如果長期堅持,還可以「還年卻老」。小說中妙手空空兒能夠瞬間移動到千裡之外,聶隱娘能夠發現隱身的精精兒,都可看做修煉鏡法的結果。在幾十年後劉悟遇見聶隱娘時,發現她依然「貌若當時」,也許正是她不懈修行的結果。

正統道藏本《太上明鑑真經》

在電影中,導演利用「青鸞舞鏡」的故事,隱喻聶隱娘獨自修煉,沒有同類的深刻寂寞感,這也成了她後來傾心於磨鏡少年的原因之一。道教的鏡法修行,則是避免孤獨的最好方法。根據記載,修行者用鏡子自照,「七日七夕則見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後,心中自知千裡之外,方來之事也。」而且修行時使用的鏡子越多,出現的神仙也便越多。可以想像,聶隱娘在修行之時獨處一室,旁懸四鏡,等待七日七夜之後,男女神仙乘著華麗的馬車下來陪伴自己,而她的丈夫則默默坐在門外,為妻子磨製召喚神仙的道具,這是多麼美麗而寂寞的一幅畫面。

在聶隱娘告別劉昌裔時,曾說過自己要「自此尋山水,訪至人」。被道教列為《南華真經》的《莊子》中,對「至人」的境界有這樣一段描寫:「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由此看來,聶隱娘前去尋訪「至人」,也許就是要追求鏡法修煉中「能勝物而不傷」的更高境界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揭唐傳奇《聶隱娘》:丈夫是磨鏡少年 吃妻子軟飯
    上文為整篇小說中有關聶隱娘丈夫的描寫,即聶隱娘自己主張嫁給磨鏡少年;少年只會淬鏡且武功不如隱娘;隱娘想要歸隱,為丈夫向劉昌裔求了一個領俸祿不幹活的閒職。總覽全文,夫妻二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依託在隱娘身上的。不論是從新婚之初靠父母接濟,到魏博節度使知道她的異能以金帛聘用,再到效忠劉昌裔每日得兩百文的酬勞都可以發現經濟收入是因為隱娘的奇技,丈夫寄生於她。
  • 新民晚報數字報-聶隱娘與磨鏡少年
    其中,專門用了一段全屏畫幅,讓嘉誠公主邊撫琴,隱娘邊畫外音講述「青鸞舞鏡」的故事。這個故事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 「罽賓國王買得一鸞,欲其鳴,不可致,飾金繁,饗珍饈,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夫人曰: 『嘗聞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王從其言,鸞睹影悲鳴,衝霄一奮而絕。」  鏡子照出了無類無侶的孤獨,仿佛隱娘自己。這時,磨鏡少年出場了。
  • 唐傳奇《聶隱娘》:丈夫是磨鏡少年 吃軟飯
    原標題:揭唐傳奇《聶隱娘》:丈夫是磨鏡少年 吃妻子軟飯   任渭長所畫聶隱娘圖,收其作《劍俠傳》內   ◎宋偉華   由侯孝賢執導的電影《聶隱娘》,前期籌備長達七年,同時連續三年成為影迷票選年度最受關注電影之一。
  • 傳奇《聶隱娘》 其人其事
    此外,袁郊之作《甘澤謠》中的《紅線傳》與《聶隱娘》如孿生姐妹,故作者應該是袁郊。  叄  隱娘老公是吃軟飯的?  關於聶隱娘婚姻的描寫實在是少之又少,原文節錄如下:  忽值磨鏡少年及門,女曰:「此人可與我夫。」白父,父不敢不從,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鏡,餘無他能。
  • 聶隱娘背後的傳奇故事:歷史上養刺客是種時髦
    此外,袁郊之作《甘澤謠》中的《紅線傳》與《聶隱娘》如孿生姐妹,故作者應該是袁郊。叄隱娘老公是吃軟飯的?關於聶隱娘婚姻的描寫實在是少之又少,原文節錄如下:忽值磨鏡少年及門,女曰:「此人可與我夫。」白父,父不敢不從,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鏡,餘無他能。
  • 《聶隱娘》究竟講了什麼?感受意境 不用看懂
    背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民不聊生 聶隱娘實為官二代    電影《刺客聶隱娘》取材於唐朝後期裴鉶所寫《傳奇》中的《聶隱娘》一篇,原著開篇就介紹了聶隱娘的身世,「聶隱娘者,貞元中魏博大將聶鋒之女也。人物:聶隱娘愛情暫未明確 奉師命刺殺青梅竹馬表哥    電影《刺客聶隱娘》的出場人物比較少,主演只有聶隱娘、聶隱娘父母、田季安(聶隱娘表哥、魏博統帥)、田季安正室妻子、田季安愛妾、聶隱娘師傅、田季安侍衛(阮經天扮演,不太容易辨認)這幾個人。
  • 聶隱娘:有俠氣
    後來聶父偶遇乞食尼,乞食尼見聶隱娘非常喜歡,問父索要不成,半夜將聶隱娘偷走,五年之後,送隱娘歸,父母詰問隱娘這五年都做了什麼,隱娘 才告知乞食教其異術,彼時聶隱娘已經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女刺客。聶隱娘回到家中之後每每夜行,父母皆不知其去向,也不敢多過問。貞元年中,魏博節度使田季 安命聶隱娘刺殺劉昌裔,但見劉昌裔明白事理轉投靠劉。劉昌裔死後兒子繼位,一代女俠,只嫁與別無長物的磨鏡少年,後來隱匿於世。
  • 塵中縱有人磨鏡:古人如何打磨一面平整光潔的銅鏡
    負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傳》插圖所謂的「局」,是一個類似博局棋盤的方形平板狀磨鏡承具。負局先生不知是何方人氏,聽口音像是北方燕、代一帶的人。他經常背著磨鏡工具,在吳地的集市裡遊走。給人磨拭昏鏡,只收取很少的費用。趁磨鏡的時候,他順便詢問鏡子的主人,了解他們是否染疾。
  • 唐代人磨鏡也是技術活
    ■ 唐代七瑞獸葡萄鏡◆ 沈嘉祿   有朋友看了電影《刺客聶隱娘》後問我:磨鏡人在唐代算是怎樣一種人?大的銅鏡要放在木質鏡架上使用,在明清兩代的仕女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鏡梳妝的曖昧場景。小型的鏡子可供美眉隨身攜帶。我在一藏友那裡看到一枚唐代 的微型銅鏡,造型為一片楓葉,直徑不超過4釐米,設計思想和時尚精神遠超LV,令人嘆為觀止。  銅鏡藝術至聶隱娘所處的大唐盛世,在工藝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 深扒「聶隱娘」
    原作裡的聶隱娘似乎是最有解放意識的女性,她自己選擇了一名磨鏡少年,毫無扭捏地昭告父親「此人可與我為夫」,但我們知道,侯孝賢的聶隱娘必定和夫妻之情、主僕之義,古道熱腸無關,是另一類的神仙俠女。侯孝賢拍的是這樣一類電影,他取消一切,「精精空空,宜淬鏡終」,卻又從中釋放出文化的光芒,照耀著我們繼續追尋影像的各種可能性。
  • 大唐第一女刺客聶隱娘是日本忍者的原型?
    聶隱娘故事的後世變形後世《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四篇收錄了聶隱娘故事,清代順康年間的文人尤侗根據聶隱娘故事創作了戲曲劇本《黑白衛》(黑白衛,指的是聶隱娘和丈夫磨鏡少年騎乘的黑、白驢子)。三十三劍客圖之聶隱娘反倒是金庸筆下《神鵰俠侶》中古墓派抓小鳥的武功修煉方法,活脫像傳奇中聶隱娘少年時代的武功修習,「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飛,使刺鷹隼,無不中」,而「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藥化之為水」則分明就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從太監海大富那裡得來的秘密武器「化屍粉」。
  •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把聶隱娘寫成了一個完人!
    《刺客聶隱娘》的故事脫胎於《太平廣記》,而人物聶隱娘是唐代裴鉶所著《傳奇》中虛擬人物。原本聶隱娘的故事很簡單,其原著僅僅一千七百餘字,講述作為刺客的她如何保護自己看重的人物,抵擋同僚的刺殺,然後功成身退,隱匿江湖的故事。
  • 金庸曾談"鹿鼎記":韋小寶的"化屍粉"典出聶隱娘
    聶隱娘的故事,宋代流傳度已頗高,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提到宋代的市人小說,就有《西山聶隱娘》,但卻是列於「妖術」之列,著重的是道教法術的神奇。不過,到明代,凌濛初借韋十一娘之口傳述女俠傳奇時,雖也宣揚「隱娘出沒,跨黑白衛」的神奇性,但對俠客行徑,卻也提出了不可以個人恩怨(私仇)為憑的行事準則,但可以對擁有權勢而橫行不法的守令官、將帥、宰相、試官加以「必誅」。
  • 侯孝賢解讀《刺客聶隱娘》細節 背向觀眾隱於俠義
    在8月21日舉行的騰訊電影沙龍上,侯孝賢再次提到為何要拍《聶隱娘》時,樸實地回答:「大學的時候開始看唐傳奇,特別喜歡《聶隱娘》,一直想拍。」   侯孝賢認為聶隱娘這個人物很特別,特別像舒淇。不過對於聶隱娘的故事他並沒有照搬:在有些版本中,聶隱娘武功高強,甚至可以騰空躍起刺殺飛鳥,但侯孝賢感覺那個已經脫離了現實,「所以我就讓聶隱娘回到寫實。
  • 唐傳奇中的聶隱娘:與老公是唐代版翠萍和餘則成
    於是,他提筆寫下故事的第一句:聶隱娘者,唐貞元中魏博大將聶鋒之女也。侯孝賢的電影,就來自這位晚唐小說家寫的傳奇《聶隱娘》。至於書生是誰,目前有裴鉶、袁郊、段成式三種說法。這個爭論,我們就避開,今天來說說聶隱娘的故事。魏博,著名的「河朔三鎮」之一,是唐代歷史上最為強大的藩鎮。
  • 侯孝賢坎城摘「最佳導演」獎論《聶隱娘》為何受肯定?
    這樣一部講述大唐第一女刺客聶隱娘的電影為何受到坎城評委青睞,《刺客聶隱娘》的得獎是否是對華語武俠片的一大肯定,本期女網娛樂組「電影解密」為你剖析。科普「聶隱娘」:大唐第一女刺客的傳奇人生根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聶隱娘是古代漢族傳奇小說中的女俠。
  • 女俠「聶隱娘」超凡神奇功能解讀
    共9張     1905電影網專稿 古風古韻的走廊,鬱蔥宏大的密林,自然樸素的造型,完全是醇厚佳釀的賣相。     《刺客聶隱娘》取材自唐末文學家裴鉶的短篇小說集《傳奇》裡的《聶隱娘》一文,講述的是刺客聶隱娘如何成為名噪一時的傳奇女俠的故事。但別單純被「女俠」名號迷惑,以為這不過是個《臥虎藏龍》式的武俠故事。《聶隱娘》短短不過千字,卻極為詭異荒誕、複雜多變,達到了唐傳奇的極高水平。
  • 刺客窈七 不是唐傳奇中的俠女聶隱娘
    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七年磨一劍」的新作《刺客聶隱娘》,改編自唐人裴鉶的文言小說。電影中的舒淇一襲黑衣、羊角簪綰著黑髮如瀑,張著一雙大而黑的眼睛,隱匿在暗角裡沉默地注視這個世界,神色冷漠氣質抑鬱,配上像唐詩一樣的畫面,美得不像話。
  • 娛樂知乎|深扒聶隱娘:大唐第一女刺客的前世今生
    原作裡的聶隱娘似乎是最有解放意識的女性,她自己選擇了一名磨鏡少年,毫無扭捏地昭告父親「此人可與我為夫」,但我們知道,侯孝賢的聶隱娘必定和夫妻之情、主僕之義,古道熱腸無關,是另一類的神仙俠女。侯孝賢拍的是這樣一類電影,他取消一切,「精精空空,宜淬鏡終」,卻又從中釋放出文化的光芒,照耀著我們繼續追尋影像的各種可能性。
  • 大唐高人裴鉶,寫出聶隱娘
    導演侯孝賢最近拍了《聶隱娘》,讓大家把目光投注到這位唐代女俠客身上。而1000多年前,寫出這個俠客故事的作者裴鉶,也由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聶隱娘的人生充滿了傳奇。她本是將軍聶鋒之女,10歲時被一個尼姑偷走,傳授給她秘藥、劍術,專殺惡人,她能在鬧市中取人首級而不被發現。5年後,聶隱娘回家,自己作主,嫁給了一個磨鏡子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