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矽谷又傳來一個很黑科技的玩意兒:Amazon Go無人超市。這是Amazon 在西雅圖面向其員工推出的一個無人購物超市,眼下只是試點,如果「試運營順利的話,明年這一模式就將開始在全美推廣」。在媒體的報導中,Amazon Go是一個黑科技的集大成者,使用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算法、無線射頻識別、圖像分析和感測融合等技術,聽上去不明覺厲。
Amazon Go超市不需要任何人工作
不過,媒體對於這類事物的渲染,往往只能看看而已。
Amazon Go宣傳噱頭大於應用價值
我向在美國工作的同學了解了一下,Amazon Go在美國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至少沒有在中國反映強烈,因為這玩意兒在短期內根本看不到商用的可能性,很多地方根本經不起推敲。
Amazon Go通過膚色來識別顧客並判斷其購物行為,但冬天用戶戴著手套去購物怎麼辦?Amazon Go通過大量攝像頭甚至麥克風來識別用戶的精確行為,但室內定位專業公司都還做不到釐米級,而且還涉及到圖像處理時效性問題,看上去Amazon Go應用了大量複雜技術,但卻沒有細節,沒有準確率這類數據。Amazon Go無法確定用戶拿的是番茄醬還是芥末醬時就會參考歷史購買記錄作出判斷,但這種預測顯然是沒有道理的,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只能預測個大概,但用這個預測去扣費就太不負責了。Amazon Go如何解決竊賊問題?要知道防小偷是傳統商超店員的關鍵職責之一,Amazon Go不能假設所有購物的人都是百分之百的誠實人——如果這樣直接讓大家自行結算付款好了。……
購物信息同步到手機
《福布斯》的記者 Ryan Mac 說:
「這看起來非常有趣,充滿了未來感,但是,至少目前為止,這一切還都只是宣傳。」
美國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聖誕購物季,如同中國的雙11一樣,是所有零售商爭奪顧客注意力的關鍵時刻,亞馬遜發布Amazon Go(通過視頻)佔據了媒體版面進而迎得了注意力,然而,消費者不會去西雅圖的Amazon Go購物,而是進入Amazon的網頁,Amazon的目的達到了。
通過膚色區分不同的顧客
Amazon在這樣的時點發布黑科技已經不是第一次,用無人機Demo給顧客送貨、一鍵購物按鈕Dash、可購物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Amazon 甚至宣稱他們可以在用戶下單之前預測進而提前發貨,然而,真正普及的玩意兒,並沒有幾個。Amazon Go再次讓亞馬遜成為今年購物季的媒體贏家,但如果你還煞有介事地認為這玩意兒會顛覆零售行業,就可能有些太單純了。有人說,這個項目Amazon 可是投資了上千萬美金,怎麼可能是噱頭——那是你小瞧了科技巨頭的宣傳預算了。
無人化自助購物中國早已在普及
而且,人們過度地關注了Amazon Go對「黑科技」的應用,卻忽視了這個項目出發的目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避免顧客結帳排隊。然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人類早已有許多解決方案了,至少許多美國超市包括沃爾瑪已經實現無人結帳,顧客可以自己拿著商品到收銀臺一個個掃描,然後刷卡支付走人,全程沒有任何人工參與——這是我兩年前去矽谷就體驗過的零售流程。
相信隨著行動支付技術在中國的普及,這樣的購物體驗也會到來,無人零售領域已有一些創業者。
並且,在無人化購物這件事情上,我看到中國已有不少創新項目正在改變我們的實際生活。
最早出現在地鐵等場所的是自動售貨機,還有自動拍照機,今年開始出現大量的自動鮮榨果汁機,還有購書機。它們的特點都是讓消費者實現自助式的購物,對於零售商來說降低了人力成本,對於消費者來說提升了購物體驗,儘管這些設備的局限在於「SKU過少」,但它們卻在事實上贏得了市場,並且從理論上來看,它們早已實現無人化購物,看上去沒有Amazon Go那麼「黑科技」,但我認為它們的創新價值絲毫不比Amazon Go低,遺憾的是,媒體對於這種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現象卻熟視無睹,反而更關注大洋彼岸看都沒看過的玩意兒。
自動鮮榨果汁機
記得看《三傻大腦寶萊塢》有一個橋段,由於太空失重,原子筆或者鋼筆無法正常使用,美國NASA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可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鋼筆,前蘇聯宇航局則用鉛筆寫字解決了這個問題。Amazon Go讓我想到了這個故事中的NASA:本來可以用更簡單的辦法來解決的問題,卻要搞得複雜化,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沒有什麼用。
因為:我們需要的是零售業的「鉛筆」,而不是「可在失重狀態下工作的自來水筆」。
「近創新」是改變零售的真正力量
Amazon Go倒是印證了零售業正在被科技改變的大勢所趨,並且線上與線下一體化是必然,正如馬雲在今年雲棲大會上提出的「新零售」理念一樣,電子商務會成為歷史名詞,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才是未來,Amazon Go強調「無人購物」,而馬雲提出的則是要通過新物流「去庫存」。
中國零售業正在被科技改變。
第一,行動支付已全面普及開來。
人們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一定要帶手機。支付寶錢包或微信支付已經成為商超、店鋪的標配。這不只是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方式,還帶來了更具網際網路特色的零售體驗,比如今年雙12的核心玩家就是線下生活服務,再比如積分體系,支付已成為撬動零售的支點。
已普及的行動支付
第二,線上線下混合零售的興起。
阿里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碼上淘」希望通過二維碼幫助店鋪「觸網」,從今年雙11看阿里的思路變了,不再是讓「線下店觸網」,而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包括蘇寧和銀泰在內的超過10萬家門店完成了智能化改造,支持消費者購買線上品牌;阿里還投資了強調體驗式購物的素型生活,41家淘品牌入駐,銷售額佔到9成以上;投資的河馬生鮮成為生鮮電商O2O的樣本。京東則與沃爾瑪結盟,一方面,沃爾瑪以及山姆會員店豐富了京東的SKU;另一方面京東一夜之間豐富了線下渠道的實力。
阿里合作的O2O店鋪素型生活
不論是阿里還是京東,均在努力實現隨時隨地可購物、線上線下無區別的零售,這些新零售用到了大數據選品、智能物流、AR營銷等新技術,黑科技含量並不比Amazon Go少。
第三,線下零售將體驗做到極致。
在電商如此發達的今天,消費者之所以還要去實體店購物,是因為體驗,消費者需要導購、試穿之類的服務,這是少不了人的參與的,我們去超市購物有時候也需要諮詢一下導購,Amazon Go刻意強調「無人購物」可能是偽需求,真正需要無人購物的場景自動售貨機這種產品就可滿足。
我看到的是,中國實體零售業正在將體驗做到極致。比如更漂亮大氣的商場環境,更多的蘋果零售店,甚至連水果店、雜物店、飾品店這些「地攤式」的品類都誕生了高檔零售品牌,還有更智能的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導購、電子會員卡。阿里甚至還投資了一家專門用於試衣服的「就試試衣間」,這個公司旨在徹底將線下服裝店做成「試衣間」,而真正的交易則回到線上,線下承載選品、導購之類的服務,這些做法都是在將線下的核心體驗優勢做到極致。
馬雲投資的就試試衣間
我認為,不論是行動支付還是新零售,其創新價值都不比Amazon Go低。雖然沒有像Amazon Go那樣用到幾十種黑科技,然而,它們才是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創新,而不是宣傳噱頭。
我稱這種創新為「近創新」,即更強調應用價值、馬上就能普及應用並帶來效果的創新。與之對應的是代表著未來、但不知道何時才能被應用到具體業務中的「遠創新」,長遠來看很有價值,但短期內什麼都不會改變,由於後者更加具有「未來感」,因此在許多人看來更有創新感,更具話題性,更能吸引媒體和大眾關注,然而,我們會發現這些黑科技除了博得關注什麼都不會發生,所以,我們以後要更關注身邊就在發生、真正改變生活的創新,而不是那些噱頭式創新。
在我印象中矽谷那邊傳來炫酷的黑科技已經不是第一次,下次如果Amazon 再搞出一個什麼黑科技,很可能是因為美國的購物黃金周又要到了。
微博@網際網路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