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履薄冰是安全工作應有的態度
春運期間,動車因其時速快、環境好,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動車高度智能化,司機無需動腦只需要按幾個按鈕就可以完成駕駛,甚至忙裡偷閒。真的這麼輕鬆嗎?按照規定,動車司機每次駕駛不能超過4個小時。長途列車需在4小時之內經停一次,讓司機下車休息3小時,更換其他司機駕駛。春運期間動車司機平均每4天回家休息一天,工作期間須住在行車公寓內。為保證動車司機駕駛時的精神狀態,行車後、每晚10點必須「強制」休息。每個司機單獨一間休息室,透過休息室門上的「貓眼」,巡視人員可以看到室內情況,如果發現司機在休息時間沒有睡覺,按規定要罰款680元。(2月11日《新京報》)
每到春運,鐵路就成為最繁忙的交通工具,而高鐵的出現和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日常的出行方式,也在效率和舒適度上為普通老百姓「回家過年」提供了更好的選擇。
高鐵之「高」,在於速度之快,但速度提升帶來的風險卻永遠不容忽視。對於普通乘客而言,高鐵的安全性是如何保障的,大家並不清楚,通過這則新聞我們看到,即使現代科技已讓操作高度智能化,但人的因素同樣重要,小到對休息時間的嚴格要求,大道上崗前的酒精檢測,事無巨細都馬虎不得,因為他承載的是上千名旅客的性命,容不得一絲閃失。
健全規章制度,細化應急預案,在為鐵路總公司的諸多做法點讚的同時,還要積極吸取國外和此前的經驗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日本以機器精密和工作敬業著稱,但也發生過列車事故,有些就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比如司機為了趕時間來不及在彎道減速造成了脫軌事故,那麼我們對司機的考核是否也存在類似弊端呢?如果操作不當,機器本身是否會及時預警並積極幹預呢?除此以外,一些小概率的偶然因素也要考慮在內,比如地震,這方面也可以借鑑日本的經驗,要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以便高鐵提前制動,盡最大可能避免脫軌事件的發生。最後,在安全管理上也要創新方式,引入第三方監管,更加公開透明,設立獨立的安全主管崗位等等,都可以避免內部監管帶來的懈怠和漏洞。
沒有絕對的安全,所以要絕對地追求安全,畢竟幾年前溫州動車事故的教訓還未遠去,我們沒有理由那麼自信,甚至是自傲,在生命面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能才是做好安全工作最好的態度。
文/宋鵬偉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