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黨員居住範圍也變得更為分散,傳統面對面、點對點機關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模式,已難以適應黨組織、黨員「隨時關注、隨時參與、隨時互動」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玉林街道玉林北路社區充分吸收和借鑑網際網路技術,堅持「網絡化覆蓋、互動式參與、規範化運行」工作思路,探索推行「網際網路+雙報到」新模式,變過去「拍腦袋」服務,為線上線下良性互動,通過平等協商、互動交流、項目推動,推動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落地社區服務項目66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0餘人次,充分發揮了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共謀區域發展、共建和諧家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創新黨建載體,實現黨組織和黨員報到「網絡化」。街道充分借鑑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創新推出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全國黨建雲平臺、官方微博等5個子平臺,健全了「玉林北路?E黨建」工作構架,暢通了機關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群眾渠道,通過開展多樣化志願服務,讓社區居民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務,有效提高了機關黨組織、黨員參與社區建設、服務居民群眾的便捷性,實現了服務從「群眾和幹部跑」到「信息和網絡跑」的目的,切實解決了機關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難題。通過微信公眾號設立項目公告、項目認領、報到日誌、正能量值等8個欄目,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只需登錄平臺填寫相關信息,就可以完成黨員報到、黨建項目認領和活動開展,並能實時查看項目進度、群眾反饋、積分累積等工作情況。通過微信群和QQ群實現報到黨組織和黨員實時討論,加強了日常溝通聯繫。通過微博和全國黨建雲平臺搭建紅色宣傳陣地,使報到黨組織、黨員文字、圖片等形式展示了上級黨組織的政策方針、「雙報到」動態信息等。
拓展服務領域,實現黨組織和黨員服務「多元化」。以服務群眾為中心,充分發揮報到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形成「項目認領、義工服務、活動參與」三大核心服務。一是開展項目認領。通過搭建居民群眾「點單」、黨組織和黨員「接單」的「訂單式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多渠道搜集民情民意,了解群眾需求,社區定期梳理匯總形成服務項目,並以菜單的形式呈現給報到黨組織、黨員,由報到黨組織、黨員「網上」自主選擇,實現群眾需求、黨員服務動態對接。二是組織義工服務。充分發揮報到黨組織、黨員專業、技術優勢,組建法律維權、健康義診、科普宣傳等專業化義工服務隊,以定期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幫助社區居民解決自身難以辦到、專業性較強的各類難題。三是參與社區活動。定期組織報到黨組織、黨員參與社區組織的困難群眾幫扶、美化環境、兒童假期託管等公益活動,並以「活動安排一覽表」的形式,切實為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形成了「黨員到社區,人人做公益」的良好氛圍。通過在微信公眾號設置「需求徵集欄」,社區黨組織先後收集群眾需求300餘條,匯總形成美好家園、鄰裡幫扶、綠色環保、關愛服務、七彩陽光、居民保健、紅袖套行動等7大類服務項目。通過「網際網路+雙報到」平臺,黨組織和黨員個人已認領志願服務項目66個,參加義工人數達到180餘人次,服務轄區群眾4000餘人。
完善激勵機制,實現黨組織和黨員服務「常態化」。始終堅持過程服務與效果評價相統一,強化監督管理、準確評價、及時反饋「雙報到」工作成效。一是公開服務承諾。推行服務承諾,報到黨組織和黨員認領服務項目後,須籤訂項目責任書,統一佩戴「玉北e服務」黨員志願者服務標識,項目責任書的內容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公布,讓報到黨組織黨員在服務居民的過程中身體「動」起來,身份「亮」出來。二是強化多維評價。每次服務結束後,服務對象和社區群眾可以登錄微信平臺通過「群眾點評」欄目對已完成項目進行星級評定,搜集居民群眾和服務對象的反饋意見。三是注重激勵保障。引入積分制管理模式,根據報到黨組織和黨員認領項目的個數、參加服務、活動的次數,以及群眾評價的分數等,自動累計生成「正能量值」,相應的「正能量值」在「愛心屋」兌換相應獎品,每年社區依據「正能量值」評出「先進報到黨組織」和「優秀報到黨員」,並進行年度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