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拍賣行讓賣家「一夜暴富」

2020-12-17 人民政協網

從3.8萬元到1500萬元

身價翻400倍背後的故事

一件作品,藏家委託期待值是3.8萬元,拍賣公司經過核查研究確認這件作品是清宮舊藏,而且是《石渠寶笈三編》著錄過的,3.8萬元連市場價值的零頭都不夠。這樣在傳說裡才有的事情,真的發生在了今年西泠印社的秋拍上。

故事要從今年西泠印社秋拍徵集作品說起,在步入最後作品遴選階段時,這件底價僅為3.8萬元的作品卻引起了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的注意:「畫的風格、用墨、紙張、裝裱等都不尋常,我就意識到它是一件非同尋常之作。」於是,陸鏡清便安排人員展開對這幅作品的資料查尋工作。經過一番查找、嚴謹地比對後,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畫作中的鈐印與《石渠寶笈》著錄中的一模一樣。再經一番考證,原來這幅不起眼的畫作是《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之方琮《扁舟載鶴圖》。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拍賣行裡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對部分拍賣行來說,發生這樣的事情,簡直就是喜從天降,只要從藏家那裡「買斷」,再拍賣,就可以賺一大筆,但是作為拍賣界的一股清流,西泠印社把這種業內最常見的做法看作「異類」。

「我們是一家有誠信的公司,不能把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陸鏡清認為拍賣行有責任對委託人負責,也要對作品的價值負責。拍賣本身就是對藝術品價值的一次發掘與認知。「如果僅圖一時之利,那拍賣行也很難立足於世」。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西泠拍賣行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最令人難忘的是8年前的古籍拍品徵集。一位老婦人送來一套《戰國策》,她的要價僅幾萬元。後來經過業務人員的查找資料、一番考證後,發現這套《戰國策》是清代名家顧廣圻校注的古籍,十分難得。於是與委託人一番溝通後,這件古籍的底價才從幾萬元提升至20萬元。待拍賣時,現場爭奪激烈,最終成交價鎖定在800萬元,成了當時國內最貴的批校本。

誰是方琮?

深受乾隆喜愛的宮廷畫家

方琮,清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乍一聽好像有點陌生,但你一定對郎世寧很熟悉,方琮也是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還經常和郎世寧一起畫畫,甚至在郎世寧去世後成為乾隆中晚期宮廷藝術的重要擔當者,畫作遍及紫禁城、中南海和圓明園。

這件名為《扁舟載鶴圖》的作品,不僅是一件難得的方琮力作,還是目前拍賣市場上不多見的方琮作品。翻閱以往的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方琮的出鏡率極低,甚至可以說難覓其蹤。即便有作品在市場「露臉」,要麼是方琮的小品,要麼就是與其他畫家合作完成的冊頁等,這應該是收藏市場上所見最大尺幅的《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了。

從《扁舟載鶴圖》的款署「臣方琮恭繪」,可以看出是進呈乾隆御覽之作,是他宮廷山水畫的代表之作。無論從人文內涵,還是從表現技法上看,此畫皆體現出方氏深厚的功底,反映了乾隆皇帝與方琮對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敬仰與闡釋。

據胡敬《國朝院畫錄》記載,方琮有48件作品著錄於《石渠寶笈》,而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此件《扁舟載鶴圖》著錄於嘉慶朝所編《石渠寶笈三編》之延春閣,鈐蓋有完整的嘉慶鑑藏書畫五璽,即「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又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寶笈三編」二璽,與《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中的鈐印描述一一吻合。

被《石渠寶笈》著錄者一向是古畫市場上的硬通貨,而這件力作當為目前市場上尺幅最大且明確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的方琮作品,其價值自然更高。

如何流傳至民間?

太監從宮中偷出變賣

方琮長期供職內廷的身份也決定了其畫作多深藏於皇家內府,民間流傳甚少。那這件作品怎麼會流落民間呢?

據作品籤條內容得知,此幅《扁舟載鶴圖》曾藏於章佩乙處,為其1925年於海王村韻古齋花重金購得。章佩乙為民國時期聲重一時的大收藏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北宋王詵水墨長卷《煙江疊嶂圖》即為其舊藏,而「韻古齋主人」則為民國時期北京著名古玩商韓少慈,其所開建的「韻古齋」為北京琉璃廠著名古玩行。

由《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得知,此畫供奉於延春閣,查及史料得知延春閣位於建福宮花園,建於乾隆五年(1740),為帝後、嬪妃休憩娛樂的場所,後來皇帝也將各類珍寶玩物存放於此花園。

1923年,末代皇帝溥儀要檢查存放在建福宮的珍玩,但存放在這裡的許多珍貴物件都已被太監偷偷拿出宮變賣,那些太監怕溥儀查出虧空責怪,便將建福宮付之一炬,延春閣也在這場大火中變為廢墟,現在的延春閣為1998年重建。

綜合以上線索,我們有理由推測此件《扁舟載鶴圖》應為當年太監從宮中偷出變賣之物。歷經近三百年流傳,經歷種種劫難,如此方琮之精品終現身於國內拍場,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此拍品估價為3.8萬~1500萬元,如此大的估價空間非常少見,讓人不禁好奇這件作品究竟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價格落槌。答案將在15日15:00的「中國書畫古代作品專場」揭曉。

相關焦點

  • 西泠印社
    【編撰《西泠印社志》和《中國印學》】  西泠印社圍繞兩大課題,多次組織召開編撰工作會議,向社內外有關專家徵求意見和建議,確定寫作大綱、篇目設置及進程規劃,組織人員撰寫《西泠印社志》和《中國印學》。【召開早期社員、社史學術研討會】  與《西泠印社志》修撰工程相配套,由印學理論與社史研究室具體負責,召開了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社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收到論文稿近40篇,論述方向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史研究、早期社員研究、史料介紹與人物回憶3個大類。
  • 紀錄片《西泠印社》為「西泠印社中人」立傳
    大部分寫文人結社的文章,都會提到杭州孤山上那個因地鄰西湖西泠而得名的印社。那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最負盛名的民間學術團體,不僅開中國印人結社之先河,社員更多為海內外名家,故有「天下第一社」之譽。 如果不是刻意去計算的話,很多內行的朋友常常會忘了西泠印社的年齡。
  • 吳昌碩與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現任副社長陳振濂對本報記者說,「另外,他的詩書畫印也給西泠印社樹了一個標杆,儘管當時其他社團也在做,但吳昌碩就是一個絕對的高度。一直到1927年去世基本都是他的思想行為主導著西泠印社。」吳昌碩出任社長之後,精英迅速雲集而來,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為贊助社員。
  • 由海上印社想及上海西泠印社
    上海西泠印社的創辦者吳隱(1867-1922),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894年來滬,初居蘇州河老閘橋北(今福建北路)東歸仁裡5弄,後居寧波路渭水坊2號。吳隱同時(1904年)與葉銘(品三)、丁仁(輔之)、王禔(福庵)在杭州西湖孤山創立印學團體「西泠印社」。為什麼同時成立「上海西泠印社」和杭州「西泠印社」呢?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紀錄片《西泠印社》為「西泠印社中人」立傳
    大部分寫文人結社的文章,都會提到杭州孤山上那個因地鄰西湖西泠而得名的印社。那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最負盛名的民間學術團體,不僅開中國印人結社之先河,社員更多為海內外名家,故有「天下第一社」之譽。如果不是刻意去計算的話,很多內行的朋友常常會忘了西泠印社的年齡。
  • 金石擢秀——西泠印社名家魏曉偉
    江西省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師中國書協第五屆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學員曾多次在中國書協西泠印社主辦的展覽中獲獎、入展榮獲湖北省第八、九、十屆「屈原文藝獎」人才獎「武漢市優秀文藝家」稱號出版作品集《印壇點將·魏曉偉卷》《觀自在·魏曉偉篆刻心經》《娛親印存》《中流篆刻十家·魏曉偉卷》
  • 西泠印社—杜延平
    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 會員,西泠印社北京印社 社員,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 會員,東隅印社 副社長,作品獲獎及入展情況第二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一等獎百年西泠 西湖風國際篆刻在大會 二等獎西泠印社六、七屆篆刻藝術評展 優秀獎
  • 文物拍賣有禁區 西泠印社疑似拍賣出土文物
    本報記者 王廣燕 近日,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了一封發給浙江省文物局的函件,文中稱接群眾舉報,反映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12月15日「2019年秋季拍賣會·中國歷代青銅器專場」擬拍賣疑似出土文物。此前西泠印社官網顯示,2019年秋季拍賣會在12月13日至16日拍賣,共舉行35個專場。在預告中,「中國歷代青銅器專場」計劃於15日晚舉行,該場共有34件拍賣標的,年代從商代、西周、戰國直至唐代,估價最高拍品名為「商晚期·青銅奚卣」,估價1600萬元至2200萬元。不過在實際進行的拍賣中,多件青銅器拍品已被撤出。
  • 西泠印社推出新掌門
    對社長已空缺了6年之久的西泠印社來說,今天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在西泠印社第八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上,饒宗頤當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劉江當選執行社長。這一海內外矚目的百年文人藝術社團再次擁有了掌門人。饒宗頤先生,1917年生,廣東潮州人,現定居香港,是蜚聲中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家。
  • 西泠印社與臺灣印學的發展
    1945年至今臺灣印學發展,歷經臺灣印學會、海嶠印集、篆刻學會以及印社林立等時期,從印學團體結社、發展、雅集模式,到印學理念、印風,都受到西泠印社的啟導,並以參照西泠印社成功經驗為標杆,尋求開拓未來發展之道。
  • 原來是他們創立了名滿天下的西泠印社-西泠創社四英的故事
    西泠印社作為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相信喜歡金石篆刻和書法字畫的朋友都相當的熟悉。西泠印社自創社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擁有七位社長,每一位都是不同領域的大家。大家知道當初創立了西泠印社的人是誰嗎?
  • 西泠印社的藝術魔力
    2020年9月7日,杭州西湖北岸,西泠印社(沙孟海題)大門中的我卻依然在大門外,魔力般被吸引,但又魔力般被排chi。謙虛說,水平不夠;大膽說,能力不及。由人民藝術智慧財產權中心主任韓英接待陪同參觀西泠印社
  • 《西泠印社》呈現名社百年傳奇
    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晚間黃金時間開播。 有著116年歷史的西泠印社,在今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杭州西湖邊的這一處百年名社,極具經典性、獨特性和傳承性。
  • 西泠印社四君子「古韻今聲」傳日本
    發端於公元1904年,「西泠印社創社四君子」——丁仁、王褆、葉銘、吳隱等人在西湖孤山一隅「買山立社」,擘劃經營出一方精緻雅逸的印學勝地;訂立宗旨,規約了西泠印社的運行軌跡。「四君子」創建西泠印社,愛社如家、鍥而不捨的精神,光耀印林。與此同時,他們的藝術成就同樣令人矚目。
  •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作品選
    ,至少歷屆西泠印社社長每一位的作品每是很拿得出手的。當然,這書協主席與西泠印社社長也有重合的地方,比如啟功便兩個職位都擔任過。總的來說,看過西泠印社社長的作品,就再也不想看書協主席的字了!1904年,浙派金石書畫家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四人在孤山買地建房,修契立約,發起創建創立西泠印社。
  • 他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也是民國畫水果最好的畫家!
    可就是這位畫壇的「後起之秀」,25歲時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嗜甲骨文,嘗以甲骨文撰書楹聯編成冊,又喜篆刻 ,名印金石,代有收羅,尤以西泠八家印作為多。並擅畫花卉瓜果,極其璀璨芳菲。 輯有《西泠八家印選》、《硯林印存》、合輯《丁丑劫餘印存》等數十種印譜刊行,皆彌足珍貴。作品集有《鶴廬印存》、《鶴廬詩詞稿》、《商卜文集聯》等多種。
  • 印信百年 西泠不冷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正式開機
    杭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影響力符號多與石有關,如「秦王纜船石」,以及以金石文化聞名於世的西泠印社。因理想主義而自由結社的早期西泠人,為我們留下了哪些精神遺產?今天,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解讀西泠印社?6月28日,由浙江廣電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在孤山腳下的中國印學博物館宣布啟動拍攝。
  • 「官員書法家」張永樂被查,西泠印社:高度關注,將依規處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根據西泠印社官網發布的社員名錄,張永樂還是西泠印社社員。7月19日,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電話聯繫了西泠印社辦公室和社團事務處。西泠印社辦公室方面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會在社裡對他進行內部處理。」
  • 《西泠印社》:聲氣相投,傳道至今
    近日,六集系列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熱播。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泠印社》以細膩的紀實手法、深厚的人文情懷,展現西泠印社從建立到發展的傳奇歷史。紀錄片包含《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六集內容,每集側重於不同主題的西泠印社故事,從杭州孤山出發,沿著印社中人的足跡問道中國。師父,是西泠印社的傳承與根本;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與氣場。近期播出的《師父》《衣冠》兩集內容,聚焦西泠印社兩任社長的人生歷程與文化觀念,不僅引導觀眾進一步了解篆刻文化,引發關於文化保護、文化傳承的更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