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8萬元到1500萬元
身價翻400倍背後的故事
一件作品,藏家委託期待值是3.8萬元,拍賣公司經過核查研究確認這件作品是清宮舊藏,而且是《石渠寶笈三編》著錄過的,3.8萬元連市場價值的零頭都不夠。這樣在傳說裡才有的事情,真的發生在了今年西泠印社的秋拍上。
故事要從今年西泠印社秋拍徵集作品說起,在步入最後作品遴選階段時,這件底價僅為3.8萬元的作品卻引起了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的注意:「畫的風格、用墨、紙張、裝裱等都不尋常,我就意識到它是一件非同尋常之作。」於是,陸鏡清便安排人員展開對這幅作品的資料查尋工作。經過一番查找、嚴謹地比對後,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畫作中的鈐印與《石渠寶笈》著錄中的一模一樣。再經一番考證,原來這幅不起眼的畫作是《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之方琮《扁舟載鶴圖》。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拍賣行裡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對部分拍賣行來說,發生這樣的事情,簡直就是喜從天降,只要從藏家那裡「買斷」,再拍賣,就可以賺一大筆,但是作為拍賣界的一股清流,西泠印社把這種業內最常見的做法看作「異類」。
「我們是一家有誠信的公司,不能把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陸鏡清認為拍賣行有責任對委託人負責,也要對作品的價值負責。拍賣本身就是對藝術品價值的一次發掘與認知。「如果僅圖一時之利,那拍賣行也很難立足於世」。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西泠拍賣行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最令人難忘的是8年前的古籍拍品徵集。一位老婦人送來一套《戰國策》,她的要價僅幾萬元。後來經過業務人員的查找資料、一番考證後,發現這套《戰國策》是清代名家顧廣圻校注的古籍,十分難得。於是與委託人一番溝通後,這件古籍的底價才從幾萬元提升至20萬元。待拍賣時,現場爭奪激烈,最終成交價鎖定在800萬元,成了當時國內最貴的批校本。
誰是方琮?
深受乾隆喜愛的宮廷畫家
方琮,清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乍一聽好像有點陌生,但你一定對郎世寧很熟悉,方琮也是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還經常和郎世寧一起畫畫,甚至在郎世寧去世後成為乾隆中晚期宮廷藝術的重要擔當者,畫作遍及紫禁城、中南海和圓明園。
這件名為《扁舟載鶴圖》的作品,不僅是一件難得的方琮力作,還是目前拍賣市場上不多見的方琮作品。翻閱以往的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方琮的出鏡率極低,甚至可以說難覓其蹤。即便有作品在市場「露臉」,要麼是方琮的小品,要麼就是與其他畫家合作完成的冊頁等,這應該是收藏市場上所見最大尺幅的《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了。
從《扁舟載鶴圖》的款署「臣方琮恭繪」,可以看出是進呈乾隆御覽之作,是他宮廷山水畫的代表之作。無論從人文內涵,還是從表現技法上看,此畫皆體現出方氏深厚的功底,反映了乾隆皇帝與方琮對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敬仰與闡釋。
據胡敬《國朝院畫錄》記載,方琮有48件作品著錄於《石渠寶笈》,而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此件《扁舟載鶴圖》著錄於嘉慶朝所編《石渠寶笈三編》之延春閣,鈐蓋有完整的嘉慶鑑藏書畫五璽,即「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又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寶笈三編」二璽,與《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中的鈐印描述一一吻合。
被《石渠寶笈》著錄者一向是古畫市場上的硬通貨,而這件力作當為目前市場上尺幅最大且明確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的方琮作品,其價值自然更高。
如何流傳至民間?
太監從宮中偷出變賣
方琮長期供職內廷的身份也決定了其畫作多深藏於皇家內府,民間流傳甚少。那這件作品怎麼會流落民間呢?
據作品籤條內容得知,此幅《扁舟載鶴圖》曾藏於章佩乙處,為其1925年於海王村韻古齋花重金購得。章佩乙為民國時期聲重一時的大收藏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北宋王詵水墨長卷《煙江疊嶂圖》即為其舊藏,而「韻古齋主人」則為民國時期北京著名古玩商韓少慈,其所開建的「韻古齋」為北京琉璃廠著名古玩行。
由《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得知,此畫供奉於延春閣,查及史料得知延春閣位於建福宮花園,建於乾隆五年(1740),為帝後、嬪妃休憩娛樂的場所,後來皇帝也將各類珍寶玩物存放於此花園。
1923年,末代皇帝溥儀要檢查存放在建福宮的珍玩,但存放在這裡的許多珍貴物件都已被太監偷偷拿出宮變賣,那些太監怕溥儀查出虧空責怪,便將建福宮付之一炬,延春閣也在這場大火中變為廢墟,現在的延春閣為1998年重建。
綜合以上線索,我們有理由推測此件《扁舟載鶴圖》應為當年太監從宮中偷出變賣之物。歷經近三百年流傳,經歷種種劫難,如此方琮之精品終現身於國內拍場,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此拍品估價為3.8萬~1500萬元,如此大的估價空間非常少見,讓人不禁好奇這件作品究竟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價格落槌。答案將在15日15:00的「中國書畫古代作品專場」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