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壺」說八「道」:小壺茶法,你值得擁有的思想情致

2020-09-11 茶道說茶

何謂茶道呢?答案大約是莫衷一是,仁智者各有洞見。

隨性不拘的人可能不願意為外物所擾,獨只在意這杯中之物,

甚而連這點也不勝著意,只關乎情致二字;


但這並不妨礙,

人們也對頗有「戒律」的小壺茶法營造的茶道思想

——對當下之「務」的觀照投注熱情。


此中又有一番智慧的情趣

不妨來品賞一番。


小壺茶法是指使用小型壺具(約400cc以內)衝泡葉型茶(非粉末茶)的方法與品飲方式。

壺大一點無妨,

衝泡器也不一定要是壺的形狀,

杯子的樣子也可以,

材質種類也不拘。


茶具無所不宜

小壺茶法的泡茶方式並沒有設定是泡什麼茶,綠茶、烏龍茶、紅茶、普洱茶、花茶皆可。也許有人會問,紫砂壺怎麼可以泡綠茶?為什麼不可以!因為小壺茶法第一個要建立的茶道思想就是:任何茶具都可以泡任何一種茶。影響茶湯的是衝泡器材質的傳熱速度與質量的優劣,美感與色澤是另外一個屬於審美的問題。


隨時備妥

小壺茶法有其擺置的原則,平時應該清洗乾淨,擺放妥當。杯子是開始泡茶時才從收納的地方取出,泡完茶尚未清洗時杯子是放在奉茶盤上。這是「隨時備妥」的第二個茶道思想,而且清洗、擺設的工作是有條不紊且在時間規劃下進行的,沒有正式泡茶前後之分。

對泡茶用水的重視

開始泡茶才取出泡茶用水置入煮水器內,一方面確保泡茶用水的新鮮,另一方面表示對泡茶用水的重視。茶道藝術家的茶湯作品創作與欣賞也從這裡展開。對泡茶用水的重視是小壺茶法要強調的第三個茶道思想。

泡茶前的合宜準備


茶湯作品創作的第一個動作是將事先準備好的茶葉從茶葉罐內撥到茶荷上供大家欣賞,等一下再將之置入壺內衝泡。「事先準備好」是將茶做了最後的檢查並做了必要的處理(如普洱茶的退倉精煉),然後將茶置入罐內。不是當場撕開茶包倒入茶荷或壺內,也不是當場解開買回來的茶,也不是當場剝散茶餅使用。這種對茶的尊重與泡茶前對茶做必要的處理是小壺茶法的第四個茶道思想。

應變與精準


小壺茶法用計時器幫助泡茶者對浸泡時間的掌握,但不用溫度計控制水溫。因為小壺茶是用於一壺茶多次衝泡的場合,是屬於高茶水比率的泡法,浸泡時間分秒必爭,純用心算會有較大的誤差。

但水溫的判斷有水汽外冒的狀況作參考,而且不能處處太機械化,留一些空間給泡茶者遊走。計時器也不是先設定時間再倒數計時,而是向前讀秒,泡茶者觀察各種狀況後隨時可以調整所需的時間。這種「應變與精準」是小壺茶法的第五個茶道思想。


對茶湯作品欣賞會的把控


小壺茶法的目標是茶湯作品的創作與欣賞,除了泡得好以外還要有能力泡給許多個人欣賞(這裡的許多個人是指一到十個二十個;一人是獨自品賞,十個二十個是一席的最多人數)。

要有泡茶給十個二十個人品賞的能力才方便從事茶湯作品發表會或說是茶湯作品欣賞會,所以使用較大的「小壺」是必要的。這種具備泡好茶給好些人欣賞的能力是小壺茶法的第六個茶道思想。


秉持純粹的茶會內涵


小壺茶法是將泡茶、奉茶、品茶作為茶道藝術家所要創作的內涵。這樣的藝術創作,應該受到尊重,參與者在茶會進行間是不可以閒聊、打手機、拍照的,簡單的話語也僅限與茶相關的內容。將泡茶、奉茶、品茶作為茶道藝術所要創作的內涵,是小壺泡茶法的第七個茶道思想。

以茶、泡茶者為尊


若將小壺茶作為茶道藝術創作的方式,奉茶是以座位為序,茶會結束後,客人把杯子送回泡茶席放杯子的地方並向泡茶者致謝。茶道藝術以茶為尊、以泡茶者為尊,是小壺茶法的第八個茶道思想。


作者獨白

本文沒談太多的泡茶技巧,因為小壺茶法是有其操作規範的(即所謂的小壺茶法24則)。但當小壺茶法從事茶道藝術創作的時候,我們關心的是它的內涵,即小壺茶法八個茶道思想。八個茶道思想包融在泡茶、奉茶與茶湯之中。



(原文來自《茶道》雜誌2014年01月刊《 小壺茶法的茶道內涵》一文)

相關焦點

  • 茶,壺和道家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已提出了『道』的概念,視『道』為超越形器的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故壺中亦別有洞天。持壺飲茶,常使人陶醉於飄飄欲仙的感覺之中,其味不就更濃嗎?飲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據清代初期的大學者顧炎武考證,飲茶品茗發源於四川。顧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之後,飲茶在漢代較為流行,漢人王褒《僮約》一文已有『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記載。
  •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這杯「黃金葉」好茶你值得擁有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這杯「黃金葉」好茶你值得擁有!有人喜歡喝茶,有人喜歡喝酒。有人說,喝酒講的是大話,吹的是牛皮,越吹越厲害。喝酒越喝越糊塗,仿佛天下都是自己的,醒來後依然如舊,對生活沒有幫助,反而還會誤人誤事。
  • 人生兩把壺:你是一壺酒,還是一壺茶
    也就是用一套繁瑣的程序,把在睡夢中的壺叫醒,告訴它:從今往後,我就是你的主人,開啟你的本職工作,為我泡一壺好茶吧!按照「開壺」程序,一道一道來。先用水把茶具裡裡外外清洗乾淨。拿一個新盆子,把茶具放入其中,注水淹沒茶具。靜置兩天,中途換一次水。
  • 【品茶悟道】家是一壺茶,丈夫是茶,妻子是水!
    【答壺友問】專欄,為您解除心中所惑。家是一壺茶水,丈夫是茶,妻子是水。女人是水,不同的水質能泡出不同口感的茶;男人是茶,不同的品質都讓水擁有不同的味道。人生如同品茶,茶如人生。        頭一壺茶,沸騰的水和醇厚的茶葉第一次邂逅,彼此的陌生和新鮮感相互吸引著對方,碰撞後的結果是濃鬱的味道讓茶水終生難忘。
  • 一把好壺成全了好茶,一泡好茶成就了好壺
    一壺一世界,端杯品人生。 紫砂壺的出現,與茶的相得益彰,直接影響了茶文化與品茗的審美境界。小小一杯茶,能牽引你的味蕾,能帶動你的審美,更能讓你心愛的壺在這茶湯的泡養中日漸光彩。不知是好茶成全了好壺,還是好壺襯託出了好茶。
  • 擁有一把好壺,每一次泡茶都是享受
    今天我說的好壺,並不是說價格要多高的壺。書畫陶刻遵循古法,具文人氣息!就是一個嗜茶的人的化身,只要你沒有別的目的,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好壺的感覺的。雖然你也許是剛接觸壺。可是你還是一定會知道好壺的感覺。好的壺是自己愛不釋手的壺,即使你什麼也說不出來,可是你捧著壺的時候,心中還是會充滿了幸福和快樂。這種幸福和快樂是無意識的發生。
  • 建水陶壺——陶冶情操
    陶壺是中國陶文化和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好的一把陶壺,主要看它的「精、氣、神、韻」精指的是壺的工藝和形狀,氣指的是壺的精神和氣質,神指的是壺的神態、情趣,韻指壺的文化意境。藏家愛壺是為了珍藏,為了把玩,以此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從中獲得一種難以言語的快慰和美感。建水陶壺有一種古樸、自然、純樸、寧靜、平淡的特質。
  • 福之旦——泡茶神器,一壺茶喝道心境界
    很多人說;「茶既是禪,禪既是茶,」然而,對於我來說;「茶既是人生 ,人生既是茶」,人生 命運 ,品沉浮 ,知進退 ;飲湯裡魂, 觀杯中事 ;一支獨秀芽, 二泉映月水 ;溶綠雪身飄舞, 清苦盡甘露來; 淘棄滄桑孤悶散 ,汲啜神韻肌骨輕;茶總是上善若水,寧靜至遠。喝茶跟喝酒不同,喝酒的境界是大塊肉下大杯酒,講究氣概,喝個不醉不歸;而茶必須輕飲淺酌,越喝越清醒,越喝越超脫。
  • 泡好一壺茶,應該放多少茶葉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茶葉以(克)為單位,水以㏄為單位,茶(克):水(㏄)的比例應為1.5%,衝泡時間需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的濃度,而且只能衝泡一次(道),即使時間再延長,也不會使濃度再增加。例如:以一個180㏄容量的蓋碗,衝水約八分滿(140㏄),須放入約2.1克的茶葉,衝泡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
  • 「臺灣巖礦壺之父」古川子西安首次個展開啟 | 藝術話廊 | 劉爽藝術專欄
    在這與藝術對話發現藝術的魅力城市需要我們我們需要藝術西安高大尚藝術話廊劉爽藝術專欄每周二劉爽老師帶你一起品鑑藝術說起藝術,你對它的第一印象是什麼?資深媒體人劉爽老師用她獨特的視角,帶你走進藝術的世界,每周二,跟著劉爽老師一起,感受藝術生活,品讀藝術人生。——西安高大尚劉爽藝術專欄
  • 禪是一壺茶
    我們常常看到和聽到「禪語」之說,但對於什麼是禪,還真是有困惑有誤解,我覺得所謂的禪就是「靜」、「坐」兩個字,禪是一種「靜」和「坐」的修行持律,而禪是一壺茶,就是這種修行持律方式的進一步推演,因為我們不必枯燥地端坐案前几上悟禪,我們面前的一壺清茶,就是我們參禪的道具。
  • 悠悠鳳岡一壺茶
    所以,來鳳岡飲茶,細呷慢品是不夠的,你得喝上幾碗,灌下幾壺,任茶湯、茶水直通腸底,穿過細胞、滲入血液,興奮了每一根神經後,才能透過片片柔姿曼妙的茶芽,讀懂這塊土地的茶樣情懷,讀懂這方百姓的戀茶情結。 「早起一罐清茶水,晌午一鍋油茶湯」,鳳岡人的一天,在茶氣升騰中開啟,又在茶香瀰漫中升華。鳳岡土地上有記載的產茶史,可追溯至唐代夷州。
  • 品壺好茶
    其實,品壺好茶,無外乎三樣東西,好的茶葉、好的泉水、好的茶具。其次才是環境和對飲之人是誰。
  • 「千秋大業一壺茶」,成就你的其實不是那壺茶
    「千秋大業一壺茶」,並不是說只要喝茶就可以變得富有,就能夠創造事業。而是通過喝茶,不斷地與人交流,頭腦風暴。當你沒有思緒的時候,找人喝茶,也許喝茶聊天中的一個點子或者建議就是撬開瓶頸的鑰匙。明白的人知道,成就事業的不是那杯茶,成就事業的本質是你自己的心,無論何時都在思考如何創新,時刻帶著一顆尋求突破,不斷探索的心。只不過藉助喝茶時,聊聊事情怎麼做,琢磨琢磨怎麼賺錢,越喝越清醒,思路越聊越開闊。不知不覺中,很多人習慣於茶桌的歡樂,品一品茶,聊一聊人生。
  • 馬明博|一把壺示現的無常
    如果壺會說話,她一定會責怪我的粗心。 這是一把祥陶仿古結晶釉側把壺。手摸壺身,質感潤膩。米黃色調,古樸柔和,星星點點的窯變色塊,映襯著這把樸素大方、深沉含蓄的壺。 讀陸羽《茶經》,我突發奇想,用古法煎茶喝。我便開始用這把壺煮普洱茶喝。
  • 一壺養百茶|汝瓷茶壺伴你「極簡持家」
    自古以來有「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一說,好的器物,如同茶客多年陪伴的老友,歲歲年年,世事浮沉,此中衷情,一旦託付,便千金不換。都知世間良人難尋,亦可知好器亦是難尋。從前茶客們熱衷於養紫砂壺,經年累月,泡養摩娑,養成後再好再昂貴的新壺也不換了。我們講念物惜人,大概就是這樣,一寸一縷的心意,一分一秒的光陰,過了就過了,都是算數的,金錢補不回來。然而,傳統紫砂壺講究「一壺只能養一茶」,換茶就意味著再買一把新壺,否則就會串味。久而久之,茶客的茶席日益擁擠,負累漸漸沉重。「人役物?還是人役於物?
  • 壺說不要八道
    然則,唯獨喜茶、好壺、愛茶道。所以時至今日,既不隨大流,亦無甚目的。更未曾想過從中賺幾個毛毛錢,或者賣上個幾個小茶壺。網際網路屬於虛擬平臺,於是乎,虛擬的人也便多了起來。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因此,也不願與之交流。但凡不人身攻擊,一般不屑一顧,亦不予回復,更不會發生什麼矛盾。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思想不在一個頻道,錯位溝通也沒啥子必要!除了浪費時間,那就是浪費手機電量,何苦來哉?
  • 什麼樣的壺才是好壺?制壺大師們這樣說……
    壺是人做的,壺與人又有不少相似之處,用心觀察,你會發現同樣造型的壺,不同的人做,就會產生不同的韻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分。館長說你不愧為顧老的大弟子,進來看的人裡只有作者本人講得清楚。看出是仿的,說難也不難,要看得出是誰仿的,那還要更大的功夫。我也沒有什麼訣竅,就是看得多了,他們的工藝風格我都熟悉,而且我記得師傅說過他仿過方壺。
  • 養紫砂壺的樂趣,教您如何選壺,用壺與養壺
    在工夫茶的泡飲中,「罐」與「甌」,即「壺」與「杯」,都推崇小。泡飲工夫茶,茶具分為三種,一是江蘇宜興出產的紫砂壺,相信經常用紫砂壺的茶友都知道歷史上有名的宜興紫砂小陶壺叫孟臣罐,供春、董翰、趙梁、袁錫、時鵬都是制壺大家,時大彬創製時壺更是讓茶香愈發醇鬱。二是彩瓷茶盅。茶杯茶船自成一套,上面彩繪花鳥草木,喝茶時可盡賞美景,繁複熱鬧,情趣盎然。
  • 茶密T-master大師壺 一個會泡茶的好壺
    Madison Art & Design成立10多年來,擁有超過100個國際知名品牌客戶,成功案例數以千計,客戶滿意度行業名列前茅。   2018年8月,茶密T-master大師壺終於在萬千期待之下,京東商城正式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