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鬥,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右玉精神
「一年春景莫錯過,最是花開好時節」,詩酒季節,擇休息日再續春的旅行,一路向北,經沃國,過襄陵,走堯都,直奔山西人口第一大縣,AAAAA級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洪洞縣位於山西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據洪洞縣政務網介紹,轄十六個鄉鎮,總面積一千四百餘平方公裡,總人口近七十五萬。洪洞物產豐富,富甲三晉。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蹟眾多。2018年11月16日,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舉行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揭牌儀式。
景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遊覽區」和「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六十餘處風景文化景點。
驅車出京昆高速,進入洪洞濱河東路,我們到達景區已是午時十一點,碩大的人造根雕大門巍巍滄浪,「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八個黑底燙金大字赫然在列,觀賞拍照後自助購票進入景區。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根」字影壁,紅底黃色的隸體「根」, 字是由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題寫。字體蒼勁穩健,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於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情懷。
以影壁為參照物,我們稍作右側逆時針沿移民雕塑之朝堂決議,移民浮雕圖,牌坊,碑亭,二、三代槐樹,槐根,石經幢,廣濟寺山門,大雄寶殿,移民實證展覽館,祭祖堂,中華姓氏苑,祭祖廣場,獻殿,魁星樓,蓮花塘,茶樓,喜慶婚禮院,明代四合院,打麥場的線路一路走過。
走進「移民古蹟區」,我便思考:移民大遷徙的歷史背景和這個決策又是什麼?是如何作出的呢?答案便是——朝堂決議。
當元末明初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朱元璋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建立明朝後,中原其它地區卻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直接威脅到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深感「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為了維護明王朝統治。明太祖決定採納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實行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於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移民高潮就此開始。
維護統治使明太祖和他的兒子永樂帝朱棣,相繼實行了大移民政策。當中華大地人口的天平嚴重失衡時,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繼承者朱棣,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晉南,從山西未遭戰亂、人丁昌盛、經濟富庶的地區,強行遷徙出大批百姓,遷往人煙稀少的河南、河北、山東等18個省份。當時,移民是很慘烈的。統治者定下規矩:「凡五口之家遷二,六口之家遷三,七口之家遷四,八口之家遷五,有丁無地之家全遷。」這一強制政策給安土重遷的中國人,製造了一幕幕生離死別。相傳,當時移民的中轉站就設在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間,這樣大規模的移民,前後竟有18次。涉及800餘姓氏,上萬個家族,包括漢、蒙、回三大民族。
為什麼辦理移民一定要選在洪洞以及洪洞的大槐樹?原來,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沒有大興土木的條件,辦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閒置房產多、位於官道旁邊的洪洞廣濟寺,廣濟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到了宋朝時,進入了全盛時期,佔地廣大,香客眾多。又因當時的洪洞憑藉古驛道,商道便利,北通幽燕,東連齊魯,南達秦蜀,西抵河隴,廣濟寺院落寬闊,易於官府設局駐員,集結移民。因此,在明朝初年進行移民時,朝廷就將廣濟寺選為集中地,這在《洪洞縣誌》中有明確記載。加之當時的洪洞縣地處山西南部,有官商兩道通過,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份,明朝政府遂將該地做為移民集散中心。而廣濟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古槐樹,大量老鸛在樹上築巢,星羅棋布,尉為壯觀。這便是移民遣散的醒目的地理標誌。
沿著景區指示牌,我們觀瞻舊的根字影壁折返經過廳,古樸的過廳大門有副楹聯:「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上面首詩:「生生死死說前因,同是楊侯園裡人,莫道淵源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為真。幽燕豫魯並滁和,異派同源認未訛。故老相傳談軼事,問君足指果如何」。過移民浮雕圖,仰視牌坊,這座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後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民國二年,袁世凱派兵,由太原順古驛道南下,進軍平陽(臨汾),進攻山西革命軍,一路搶掠。來到洪洞大槐樹下,官兵們卻停步不前,相互傳言說是:「回到洪洞老家了」,由此洪洞百姓也避免了一場兵災人禍。導遊還講到:每到三月下旬,成千上萬隻比麻雀略大的小鳥從天而降,色灰、喙尖、翅大、尾長,頸周有一圈白色,當地人們稱它為「思鄉鳥」、「吉祥鳥」,在大槐樹祭祖園區內飛來飛去,一時鳥聲鼎沸,熱鬧非常。它們時起時落,交頸偎依,仿佛經年不見的老朋友,在傾訴昔時離別意,暢談今日在它處的思鄉之情。傳說它們是大槐樹移民去世後轉生,雖生不能歸故裡,死後化做鳥兒也要飛回家鄉。奇怪的是每年祭祖節一過,它們便自行散去。
過牌坊,對面幾米就是碑亭。清順治八年,古大槐被汾河大水衝毀,碑亭在遺址上修建。碑亭坐北朝南,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簷鬥拱。亭中豎立青石碑一通,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碑冠在精雕盤龍之中,篆刻 "紀念"二字,石碑的正面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筆跡端莊雄勁。石碑的背面刻有敘述遷民事略的碑文。據說,當時平陽府廣貼欺民告示:凡屬平陽府管轄之內各州、縣、村鎮居民都在遷民範圍內,唯有廣濟寺三裡之內暫歸駐軍管轄,地方無權遷移廣濟寺大槐樹下聚集的民眾,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民眾不願離開故土,聽到消息後,紛紛趕到大槐樹下,而等到的卻是山西省督司行文,規定凡是大槐樹下的百姓全部遷往外省,百姓只能被迫移民。每次遷移都選擇在晚秋時節,此時槐葉凋落,老鸛窩顯得十分醒目。那些即將離開故土,不知被遷往何處的移民們臨行之時,凝望著高大的古槐樹,聽著棲息在樹上的老鸛不時發出陣陣哀鳴,依依惜別之際禁不住潸然淚下,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了移民們最後的記憶,深深印在了腦海裡,立碑後還供奉著「人皇、天皇、地皇」三皇塑像,以及四層十五級、古佛教石刻——石經幢。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飽蘸辛酸的歌謠口口相傳,為後人勾勒這段宏大壯闊移民史實的同時,也讓「洪洞大槐樹」成為億萬槐鄉兒女心中「家」的象徵、「根」的嚮往。大槐樹和老鸛窩也走進了歷史的風雨,走進了歲月的滄桑,走進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傳說,官兵強迫人們登記並發給憑證,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移的人脫掉鞋子,在雙腳的小趾甲上,砍上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後裔的小腳趾甲都是復形的。故有:「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
碑亭的東邊,有一堵石砌的高崖,崖上有一株乾枯高大的古樹,這就是第二代古代槐樹。此樹於1947年被巨風颳倒,後經整修,用鋼筋水泥加固。現在第一代槐樹孳生的第三代槐樹,已有合圍之粗,枝葉繁茂,正是興旺時期。
不知不覺中,我們到了豎有"蘇三卸枷處"的石碑。蘇三原名周玉姐,明正德年間人。其父周彥亨,任大同府尹,父母在其七歲前後亡故後,被人拐賣到北京城裡的一家姓蘇的妓院,因年小,排行第三,故稱蘇三。有禮部尚書的三公子王影隆與蘇三一見鍾情,私定終身。蘇三將其私房珠寶首飾,全部交給王公子,讓他考取功名。王走後,蘇三暫不接客。老鴇十分惱怒,正巧有山西洪洞的馬販子沈鴻要買她為妾,就把蘇三帶來洪洞。不料,沈妻與近鄰趙昂早有姦情,遂毒死沈鴻,誣為是蘇三下毒,因而蘇三蒙冤入獄。正在這時,王三公子科考中的狀元,派到山西太原任巡撫,在審閱案卷時,發現了蘇三的冤情,即命押解太原覆審。傳說起解時,路經大槐樹下,長解為蘇三卸去刑枷。因此戲曲裡就有了:"蘇三離了洪洞縣,大槐樹下歇歇涼"的唱詞。
已經正午時分十三點多了,走過碑亭後,想找衛生間休整一下,可是廁所在哪裡呢?原來就在附近——解手場。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所有的衛生間都叫「解手場」,而當地人也稱如廁為「解手」。據說,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將所有人從背後捆手,用長繩聯結在一起。在押解途中,有需要方便的就得讓解開手。後來,「解手」也就成了如廁的代名詞。
稍作休息後,我們到了廣濟寺,廣濟寺正北和西北側便是桃園,長壽林。從廣濟寺出西門,對面便是移民實證展覽館,這裡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這裡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這裡有許多珍貴的移民譜牒;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都是對移民歷史最真實、最珍貴的佐證。
過移民實證展覽館,便是宏大的仿古堂殿,這就是祭祖園的中心建築——祭祖堂。
祭祖堂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佔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碩大的露天銅鼎香爐突出了「祭祖」主題, 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裡還陳列著大量的古槐子孫後代的家譜、族譜、祠堂碑文、墓碑碑刻、村史調查、人口調查等。在供桌上分十個供櫥,含1200餘個姓氏牌位。隔祭祖堂,與移民實證展覽館呼應的便是中華姓氏苑。這裡主要由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發展演變,以及56個民族從古至今用過的11969個姓氏,姓氏郡望、堂號、堂聯、家訓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在這裡,我們可欣賞到一場中華姓氏文化的大餐盛宴。
順著「家園情槐」踏階而下,階梯兩側八個紅底黃字「華人老家,根祖聖地」赫然在列,走下臺階便是宏大的祭祖廣場。莊嚴大氣的祭祖廣場,能容納萬人,兩面二十四孝圖牆,數以百面寫著根字的黃色旌旗,迎風招展。
過廣場出獻殿,我們沿同緣渠在根字影壁的左前方的蓮花塘邊上小憩。隨後走進了西北方向的民俗遊覽區。民俗遊覽區主要功能是觀光、休憩,包括魁星樓、紡織編織院、文化革命院、喜慶婚禮院、明代四合院、打麥場、槐樹莊、洪崖古洞等景點。其中,「洪崖古洞」是現在「洪洞」縣名的由來,取縣城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槐樹莊位於景區西軸線民俗體驗區的中部,主要建築包括特色民居、鄉土菜園、古井臺、老茶坊、傳統作坊等,村中設有私塾、耕讀園、水磨坊、土特產品作坊、打穀場、娛樂設施等各種活動場所。
從民俗遊覽區出來,已近下午十五時,我的遊興未盡,便和妻子按先前遊覽線路,重複走進了「移民古蹟區」,偶遇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2011年清明節中國洪洞二十一屆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時,在祭祖園栽下的一顆槐樹,歷時八年,樹已挺拔,冠可庇蔭。
不遠處,仿一代大槐樹「中國根」下遊客合圍,音樂悽婉哀怨,《大槐樹移民》實景演出正在進行。再現了一棵巨大的槐樹上遷民告示: "不願遷者,三日內到大槐樹下登記"。人們窮家難捨,紛紛拖老帶小來到大槐樹下。他們被士兵重重包圍後聽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到大槐樹下的民眾,一律外遷"。在大槐樹下,一邊是府衙官兵,手持刀矛,威風凜凜;另一邊是成千上萬的百姓,扶老攜幼,推車挑擔,哭哭泣泣、呼天喚地。槐樹上有老鸛窩,群鳥橫飛,遮天蔽日。情節悲壯,催人淚下,思緒萬千。
如今,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已成為移民後裔「尋根」和「祭祖」的聖地。「根在洪洞,祖在古槐」,大槐樹移民遺址早已在炎黃子孫中深深紮下了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我們伴著景區反覆播放山西籍歌唱家譚晶演唱的電視劇《大槐樹》主題歌緩緩走出景區,耳畔縈繞著——
千年風雨中一棵不老的樹,你身邊走過來,我的先祖;不散的魂呀,擎天的樹,你的根須是我們共同的家譜;紛紛淚雨化露珠,片片落葉是史書;大槐樹呀,血脈裡的書,你的濃蔭覆蓋九萬裡熱土。千年風雨中一棵不倒的樹,你的名字讓我們淚眼模糊,鄉愁的歌呀,尋夢的路,誰在歲月裡呼喊把根留住…
(責任編輯:宋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