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殖民地是什麼:日本人科幻知識超越歐美,或許應該歸功於高達

2020-12-06 動漫花生君

面對越來越擁擠的地球,幾百年前的科幻小說家就有想過要移民到外太空,而月球、火星是否宜居也是近代宇宙科學的研究重點,不過你對於「宇宙殖民地」的概念又了解多少呢?專門研究宇宙科學的日本作家大貫剛就發現日本人對於宇宙殖民地的知識遠遠超過外國歐美人的水準,即使是普通的日本人都能夠描繪出宇宙殖民地可能長成什麼樣子,而他則是將原因歸功於《機動戰士高達》為首的經典科幻動畫,原來動畫還可以提升全體國民的知識水準啊!

環形宇宙殖民地的想像圖(史丹佛環面)

環形殖民地內部居住區

說起人類移民宇宙,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在月球、火星這類離地球近而環境又不會太嚴苛的星體建造城市,另一種方法則是全部由人工打造「宇宙殖民地」,而科幻作家和科學家想出這些宇宙殖民地的形狀包括蛋形、球形,還有像甜甜圈的環形,或者是長長的圓筒型……

圓筒形宇宙殖民地的想像圖(歐尼爾圓筒)

圓筒形殖民地內部居住區

這些知識感覺只有宇宙學者或科幻小說愛好者比較了解,然而專門研究宇宙科學的日本作家大貫剛最近卻表示日本特別不一樣……

「曾有外國人跟我說,拉格朗日點和歐尼爾圓筒型殖民地只有在日本的知名度這麼高」

「外國的宇宙學者似乎都很驚訝,竟然這麼多日本人能夠說出宇宙殖民地可能是圓筒形,並且靠著旋轉產生重力,有3組窗戶和陸地,中軸則是港口」

「當然他們也明白這是因為只有日本才有《高達》這種確實描寫近未來戰爭的作品」

所以說日本民眾的太空知識比他國水準還要高,要歸功於《機動戰士高達》囉?

的確從第一部動畫作品開始,圓筒形宇宙殖民地就在《機動戰士鋼彈》劇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達劇中的圓筒形殖民地

後續或演伸作品的殖民地模樣更是五花八門

而且劇中除了介紹宇宙殖民地以外,還幫大家想出很多宇宙殖民地可能碰上的問題,例如被炸出一個洞的話……

住在裡面的人事物都會被吸走

或者是圓筒被改造成超大雷射炮

又或者是直接往地球一砸

不過現實的科技發展比動畫慢好多,有生之年可能也看不到半個宇宙殖民地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科幻領域中,中國拼不過歐美?
    文/賀培峰豆瓣2018年科幻·奇幻圖書閱讀榜單中,10本書仍然都是歐美的,沒有一本來自中國!歷史的積澱:西方科幻創作歷史要比中國早100+年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徐念慈以「荒江釣叟」為筆名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小說描寫了一個叫龍孟華的湖南人,參與反清革命,流亡海外。
  • 日本匆忙成立宇宙部隊,士兵幻想開高達,實際任務卻是撿垃圾
    駕駛高達是日本網友希望加入宇宙作戰隊的原因之一5月8日,據日本《朝日新聞》援引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的消息,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已經確認將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即宇宙作戰隊,據悉,該部門初期計劃招募二十餘名作戰隊員
  • 日本動畫中的科幻裡程碑盤點
    日本動畫中的科幻裡程碑盤點隨著電影版《攻殼機動隊》的上映,人們發現,日本的「二次元」並非只是充斥著精美畫面和熱血故事的商業娛樂產業,其中同樣也有大量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達到相當高度的優秀作品!《宇宙戰艦大和號》機械崇拜的開端,莫過於此這部影片中,舊日本海軍的超級戰列艦「大和號」以太空戰艦的面貌重新起航,單槍匹馬殺入星際侵略者的大本營,完成了拯救地球的宏偉任務。大和號的主炮,完全擊中了「昭和時代」日本觀眾的內心,獲得了巨大成功。「大和號」的概念甚至影響了後來眾多作品,著名遊戲《星際爭霸》中人類宇宙戰列艦的主炮就被稱為「大和炮」。
  • 東南亞是歐美各國殖民地,二戰中為何被日本迅速佔領
    但在二戰爆發以後,日本僅僅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就佔領了這裡。歐美各國,幾乎沒有稍顯反抗的能力。既然東南亞對歐洲國家那麼重要,而且這些國家,實力又不弱,為什麼會眼睜睜的看著東南亞,以這樣的快的速度淪落呢?日本選擇進攻東南亞,來自於當時日本面臨的狀況實在糟糕。在二戰爆發的初期,日本滿心以為自己能迅速的吞併中國。
  • 科幻史話20 日本科幻的飛躍期
    日本科幻早期萌芽之後,科幻小說並沒有大行其道。除了個別作品科幻味兒較濃,多數作品科技色彩很淡,被淹沒在推理與恐怖之中。20世紀20年代,一批雜誌創刊,其中有些長期刊登科幻小說。1945年,日本戰敗,二戰結束,美軍再次進駐日本,美國科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入日本。
  • 歐洲兩國對前殖民地致歉,歐美殖民地反思之旅開啟多米諾骨牌效應
    這次柏林會議後,非洲90.4%的土地被歐美列強瓜分完畢。但身為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卻堅定支持同盟國,全力支援了戴高樂流亡政府的武裝戰鬥。為了獲得阿爾及利亞的支持,法國向阿爾及利亞人承諾,只要幫助法國贏得戰爭勝利,就允許其獨立。美、英也都做了類似的許諾。得到承諾的阿爾及利亞人不遺餘力支持對軸心國的戰爭,自己付出了慘重代價。
  • 讓我們來看看上一部的高達真人版 黑歷史《高達 G-救世主》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之前我們有聊過,在洛杉磯舉行的2018 Anime Expo上,傳奇影業宣布將與日本動畫工作室Sunrise一起合作開發《高達》的真人版電影。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高達這個IP第一次拍真人電影。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黑歷史中的黑歷史《高達 G-救世主》。
  • 一張紙摺疊103次後,厚度會超越「宇宙」?看完長知識了
    可觀測宇宙也被稱為哈勃體積,目前哈勃體積的半徑是460億光年,也就是說人類目前可以觀察到的宇宙範圍直接為900億光年左右。這個範圍包含了人類的一切知識,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未來,都在這900億光年之內。
  • 宇宙毀滅者劉慈欣登陸日本紀實
    但目前,覺得電影能夠更好的表現科幻內容,所以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作品影視化上。」 最想跟日本粉絲說的話? 他說:《三體》在歐美和中國都是第一部爆火,第二部熱度下降,第三部再度掀起熱潮。(大家看著辦.....)
  • 走近科幻 | 日本科幻「新本格」的旗手——藤崎慎吾和他的《水晶...
    柴野拓美Takumi Shibano科幻作家、譯者、研究者日本科幻界的開拓性人物與星新一聯合創辦了日本第一本科幻同人雜誌《宇宙塵》,曾任總編,培養了眾多日本科幻作家水琴窟是指一種日本式花園裝飾和樂器,其結構包括一個倒轉的密封壺,流水通過壺上部的一個洞口流入壺內的小水池,從而在壺內產生悅耳的擊水聲音,其音像鈴聲或日本琴(koto,即13根弦的板形齊特琴)。但這種「恬靜的典雅」應該是已經確立了地位的作家所追求的境界。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這,可能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吧?!開拓宇宙處女地到了19世紀工業化時代,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全世界的人,到處尋找著探險的處女地。仰頭就可看到的月球,當然也在探險之列。只可惜那時的科學技術尚且無法將人送上太空,於是就有了法國人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講述了幾個冒險家乘坐一顆空心炮彈前往月球的故事。
  • 歐美科幻筆桿子怎樣煉成?
    《星際穿越》《三體》帶動的科幻熱讓象牙塔裡的科幻文學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北京師範大學近日宣布,明年起正式招收」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生。此舉將填補國內高校在科幻領域的研究空白,被視為中國培養科幻人才的」全新起點「。那麼在科幻作品發達的歐美國家,有沒有專門培養相關人才的高校專業或研究機構?他們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 日本動漫史三大神作 宮崎駿作品均沒上榜,日漫迷們認同嗎?
    日本是一個動漫大國,在日本的經濟中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動漫是一種文化產業,不僅起著經濟促進作用,更多的是宣揚日本的文化和精神,日本政府對此也是重視的。說起日本的動漫,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蠟筆小新》、《柯南》、《哆啦A夢》等,這些動漫確實陪伴了大部分人的童年,但是這些還不及以下榜單上的三部動漫。這三部動漫被日本的國人們稱為「神作」,對此日漫迷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3.
  • 盤點宇宙背景的動畫
    《機動戰士高達:鐵血的奧爾芬斯》《機動戰士高達》是從1979年誕生的動畫系列,它也是日本動畫作品中最著名、最經久不衰、最龐大、也是盈利最高的系列。作品的體系相當龐大,絕大多數都是以宇宙為舞臺的作品。而「不要停下來」的《機動戰士高達:鐵血的奧爾芬斯》堪稱近年來令人印象最深刻同時也是十分飽受爭議的作品。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開拓宇宙處女地  到了19世紀工業化時代,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全世界的人,到處尋找著探險的處女地。仰頭就可看到的月球,當然也在探險之列。只可惜那時的科學技術尚且無法將人送上太空,於是就有了法國人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講述了幾個冒險家乘坐一顆空心炮彈前往月球的故事。
  • 科幻作家何夕:人類重新認識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新華網成都10月16日電(記者姬少亭、童方)中國科幻作家何夕長篇小說《天年》正式在蓉出版,被視為《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後,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科幻長篇。  13次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的何夕,原名何宏偉,從中短篇創作轉為長篇創作,此為首次。「這是一部非常有挑戰性的作品,講述的是宇宙級別的災難,人類自我的救贖。」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說。
  • 《三體》的「積木式敘事」與科幻的跨媒介傳播
    他是以佔據宇宙高度的方式來抹平所有的現實經驗,以宇宙維度的「無」來消解人類自身與人類歷史的意義。在他另一篇短篇小說《朝聞道》當中,他最後構想了一個非常悲壯的場景,即人類以自身生命為代價來換取某種知識,但那個給出回答的高級生命體「排險者」唯獨對一個問題無法解答,即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進而,在女孩文文的自言自語中,這個問題出現了另一個版本,即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 臺灣難道還是日本人的殖民地嗎?
    然而現如今,蔣介石銅像斬首被無視,打倒八田與一的銅像倒有事了,臺灣難道還是日本人的殖民地嗎?評論摘編如下:從國民黨黨產處理乃至於「去蔣化」,執政的民進黨無一不以「轉型正義」四字證明這些手段的合理性。然而,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是以偏概全、雙重標準,這從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一事就可看出端倪。
  • 震撼科幻短片《宇宙的盡頭》直到時間也失去了意義
    儘管這一部科幻短片只有二十九分鐘,但卻講述了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宏大的話題——宇宙,以及未來。這一部2019年美國出品《宇宙的盡頭》會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想昏昏欲睡或者按下暫停鍵,不是因為無聊,而是過于震撼反而內心陷入無比的寧靜。
  • 《三體》殺青|科幻讓我們在宇宙相逢
    2015年,《三體》榮獲雨果獎,這是全亞洲第一次有人獲得這個佳釀,也是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第一步。可以說《三體》是80、90後科幻迷心中的一個情懷,也影響了不少人。今天talk君想跟大家分享來自阿缺的演講:《三體》如何影響我們的三觀?阿缺,新銳作家;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大家好,我是今天一刻talks的講者阿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