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易學大師邵雍在前人研究《易經》成果的基礎上,推演出圓形的「先天八卦圖」,他解釋說這是比周易發生得更早、將宇宙的構造用神秘的數字圖式的圖形。而《易經·說卦傳》中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段話正是對先天八卦圖的簡要解說。自宋代邵雍以來,不少學者對照「先天八卦圖」解釋這段話,或根據這段話解釋「先天八卦圖」。但對圖形的設計和「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的含意卻一直沒有解釋清楚,或者說沒有真正理解。這是先天八卦圖中的疑難。如果我們把「先天八卦圖」作為一個四維全息模式看待,問題就不難解釋了。
一、 剪紙製作「先天八卦立體模型」
據史料記載,五代宋初人陳摶最早拿出來個「先天八卦次序圖」,他傳給徒弟李挺之,李挺之又傳給了徒弟邵雍。
(先天八卦次序圖)
邵雍進對這個長條形的「先天八卦次序圖」進行了創新改造,將之變成了一個圓形的「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的出現,在易學史上是最偉大的發現,這個圖在易經學上最為重要,它奠定了宋以後象數易學的基礎。
邵雍是怎樣依據那幅橫長的「先天八卦次序圖」繪製出容次序與方位於一體的圓形的「先天八卦圖」呢?古人沒有留下記載,這成了一個歷史之謎。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不妨用剪紙法來試一下。
第一步,先在一張厚白紙上畫出一幅長方形的「先天八卦次序圖」。
第二步,將該圖紙卦與卦之間隔線剪開,只留「太極」紙條部分相連。然後,在「太極」這一紙條上正對上邊剪開的縫兒,各剪一個45度的豁口,豁口頂角不要與卦間裂縫剪通,以保證八卦相連不斷。
第三步,按古代中國哲學傳統的兩分法,將「先天八卦次序圖」從正中剪開,分成兩片,每片上四卦,第一片從右到左,按古代順序依次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第二片是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第四步,將兩片卦紙彎折成兩個半圓,將兩個半圓對接成一個圓,把圓心處用膠水粘牢,這樣,一具圓形先天八卦圖模型就做出來了。
兩個半圓對接時,後一個半圓須用反面來對接,即前半圓正面對接後半圓背面。
二、加進時間概念,進行全息分析
宋代易學家稱「先天八卦圖」為宇宙之數,是用來模擬宇宙的。宇宙是四維時空,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因而「先天八卦圖」應是一個四維全息模型,它不僅表示物質空間,而且還表示所有時間。模型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這個數字序列可認為是代表的時間。對於時間應採取兩分法將之分為兩段:一、二、三、四為前一段,代表過去;五、六、七、八為後一段,代表未來。現時生命世界就處在四、五之間的時間連線上,或者說處在現在與未來的焦點上。
正面看「先天八卦模型」,代表以往的一乾、二兌、三離、四震就在正面,很容易順便地就能看著數出來,故「數往者順」。代表未來的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在「模型」的反面,人們從正面看不到,只能反過來才能看到,並且是與前四卦相逆反著的方向數轉,所以說「知來者逆」,這和實際情況相符合,未來本就是未知看不見的,只能靠用八卦逆數來預測了。
要把這個剪貼出來的、正反兩面都有文字卦象的、立體的「先天八卦模型」印刷到平面書本上,則是辦不到的。古人可能正是因為受平面印刷的限制,只好把在反面的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印刷到正面,這樣,就形成了人們經常見到的《先天八卦圖》了。
(本文作者:玄鳥,1996年發表在《第八屆周易與現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彙編》上)
個人微信公眾號:qidingxu-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