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赤峰四中迎來了它六十周歲的生日。
赤峰第四中學始建於1960年,從中學布局考慮,校址選在城區東部(哈達街東段路南,當年稱「東南園子」,一直沿用至今)。佔地33170平方米,建2棟756平方米的磚瓦結構平房,1960年秋竣工。最初招生4個班,學生210人,教職工20人。學生來自城區東部至紅廟子及赤峰縣(今松山區)當鋪地、驛馬吐、大木頭溝、小木頭溝和板地營子等地。
1960年赤峰四中教室
1966年,赤峰四中實行場管校,改成「赤峰製藥廠東方紅中學」。1970年,第一屆九年制學生畢業,同年與十小、十一小合併為「第七人民子弟學校」,正式改為九年制學校(1972年中小學再分開)。
1978年,赤峰四中被確定為盟重點中學;2009年,英才學校併入四中;2010年,赤峰四中晉級「赤峰市示範性普通高中」;2012年考出赤峰市理科狀元。
截至2020年7月,赤峰四中已滿六十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現有教學、生活、活動三大區域。校園佔地面積46675平方米(約70畝),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共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600餘人,在編教師328人。
1971年赤峰四中文科畢業生合影留念
赤峰四中文化底蘊深厚,多年來創建了良好的人文基礎和社會聲譽,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走內涵發展之路,走素質教育之路,形成了一定的辦學特色。
在赤峰四中的校園內,每天都在發生著動人、愉快、令人難忘的故事,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見證著無數學子的青春時光,見證著每位老師的無私奉獻,見證著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更見證著每一個「四中人」為了四中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的光輝歷程!
「夏日」與「永恆」
劉名炎打來電話時,我正準備去上晚自習。他說,要乘今晚的火車回學校,發車前恰好有一點時間來看我。
我坐在教室裡,等待著他到來,想像他如今的模樣。正想著,一個高高瘦瘦的男孩子已經站在了門外。我迎出去,打量他,依然是原來的樣子,但是長高了些。他走上來,輕輕擁抱我,這使我有些吃驚,當年的他,是那樣不善表達的一個孩子啊。
1984年赤峰四中教學樓
他是我班上一個特別刻苦專注的學生,教室裡如果有一個人在學習,一定是劉名炎。我欣賞這個勤勉的孩子,希望其他學生也能如他一樣專心致志,熱情向上。當我稱讚他時,同學們鼓掌,朝著他笑,他常常面無表情,既不靦腆低頭,也不回頭表示一下回應。他就是這樣似乎有些木訥。
我喜歡機靈活潑的孩子,也喜歡質樸渾然的孩子。
之後他去讀大學,好幾年再沒有見面。節日裡他發祝福的簡訊給我,然後又好久沒有消息。現在,他興奮地告訴我,剛剛從美國交流實習回來,並把一個精緻的小袋子放在我面前,是特意為我帶回的禮物。
1986年赤峰四中外語組教師合影
我微笑著,聽他講異國他鄉的見聞,隨著他的講述,腦海中是不斷變換的一幅幅美麗畫面,我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如竹子拔節一般,一節節長高,越長越欣喜,越長越茂盛。時光漸去,年紀漸長,我清晰地感到,注視著一個個年輕的生命不斷生長,是一種多麼真實的幸福。
「成功,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不計成敗的灑脫」,他告訴我,當年我講過的這句話,他一直記在心裡。我深深點頭,相信在通往未來的路上,他會如當年一樣執著勤勉,心裡裝滿美好熱烈的渴望。
他要走了,我習慣性地想要囑咐些什麼,更多的話卻沒有說出,目送他背著旅行包匆匆下樓,只有無盡的祝福在心裡。
1987年赤峰四中高三三班全體師生合影留念
女兒最喜歡拆看禮物,我把小袋子交給她,打開看時,是一套精緻的香水,還有一袋黑黑的巧克力可可豆。
豆豆給女兒,香水自己留下了。
這是我粗糙的生活中第一款香水。
女兒說,這是時尚雜誌經常提到的一個品牌,它們都有好聽的名字,一款名為夏日,另一款名為永恆。
我想到這個孩子為了給我買禮物,也許會節衣縮食,現在,他正坐在夜行的火車上,捨不得買一張臥鋪票,卻記得從萬裡外帶禮物給我。
1988年高三全體教師合影
這是我在赤峰第四中學從教的第十八個年頭,偶爾,一種莫名的倦怠會突然襲來,而這樣一些深切的感動,會拂去心上的塵埃,如春日帶著香氣的風,久久徜徉在我心頭。
做人師,不做經師
今天的一件事,讓我陷入深思。今天我們學到必修一的第三單元。課上的一切教學活動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我發現有一名同學總是處於游離狀態,不能集中注意力。我走過去看她的課本和筆記,發現這節課的內容一點兒沒有。我很生氣,但還是強壓怒火,問她「怎麼了?怎麼不學習?」她不吱聲。再問還是不回答。我讓她下課後向我說明情況。
來到辦公室,還沒等我問,她好像多天的壓抑終於找到了釋放的出口,「老師,我姥姥上午去世了」。說完,眼淚便再也止不住,像夏天午後的雨點一樣劈裡啪啦地打在自己的衣服上。我一時語塞,竟不知該如何安慰她。原來是至親的離世讓她陷入深深的悲痛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課。我慶幸自己沒有劈頭蓋臉對她一頓訓斥和責備,等她稍微平靜些了,我才說了些安慰和鼓勵的話,並告訴她課後把這節課的內容補上,不懂的地方再來問我。
1990年赤峰四中春季運動會開幕典禮
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不管是我們成年人,還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們,每個人可能都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著什麼。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多關愛我們的學生,多與他們溝通和交流。正如一位知名人士所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先有愛,然後才有教育。我們要做人師,不做經師。
赤峰四中文聯
記得那是暑假的某一天,艾大哥見了我,說:「我們打算創立自己的文聯,你有空寫些稿子發過來。」
我一愣,文聯?寫稿?這是多遙遠的事,遠得早不屬於我的生活,於是漫不經心、沒心沒肺地答道:「寫稿,有什麼好處?」(看看我的境界)
「寫得多,寫得好,帶你去採風。」
我立刻覺得這事更離譜了,便很快將它忘卻了。
1995年高三全體教師
這樣判斷一件事,是符合我的性格的,我是心智模式極強的人,對新事物一貫抱懷疑態度,覺得文聯採風這樣的事,也就是說說,不會輕易實現。
後來,後來是怎樣寫了第一篇稿子,已經忘記了。只記得大概一年後,忽然收到一個通知:文聯成員明日早6時到學校大門口集合,自備口糧去採風。
2020年赤峰四中校園
我開始在家裡高調宣揚我的採風,一邊應對老公、女兒的打趣,一邊興奮地打點行裝,無論如何,我們實實在在地坐在了北行的大巴上,朝著克什克騰旗黃崗梁進發了。
旅行,在人們的生活中,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採風是完全不同的。山水草木,月色鳥鳴,在我們的眼裡、心中,皆溢滿別樣的情致。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帶我們飛離了平常的自己,痛飲嘯歌,吟風賞月,驀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心中還藏著另一個自我,可以如此自由快樂,沒有掛礙。
採風回來很久了,大家依然念念不忘黃崗梁月下的狂歌,被我們攪得徹夜不息的犬吠,清晨寧靜的山林,漫過山林的溫暖晨曦……
無需組稿,每個人都情不自禁,想表達點什麼,採風的實效,果然不一般。
不久,出版了赤峰四中文聯的第一本文集——《足跡》,淡綠色的封面,淺淺的足印,我想每個人看到這個封面,感知是不同的,文聯的同伴們當是感觸最多、最深。
從此,文聯,採風,成了一件踏踏實實的事情,當我們散落在各自的生活裡,俯首於案前,出入於菜場,擁擠於街市,心事漫漫,行色匆匆,偶一舉頭看到天邊的雲,想及某一日即將到來的一次瘋癲的出行,心中總是喜悅的。
2020年赤峰四中教師排球比賽
下一年,我們再遊黃崗梁,相逢了那裡的初雪,霧凇,黃岡梁深秋的冷峻;再一年,遊賞了達裡湖寧靜的蔚藍,阿斯哈圖奇異的石林,克旗廣袤的大地草原;一個月前,我們剛剛從通遼回來,大青溝深秋多彩的森林,塔敏查幹沙漠潔白的沙海,還鋪展在眼前,久久不去。
就這樣,四年過去了。
四年,會在人生中留下什麼痕跡呢?也許是鬢邊的幾縷白髮,也許是一樁欲說還休的心事,也許是一件將成未成的事功,對於我們,除了這些,還有靜靜立於案上的四中文聯文集四本,《足跡》《天下醉美》《風景這邊獨好》《這是一片樂土》,這些可愛的名字背後,留有我們在山水間恣意的笑聲,記憶中的星光湖水,生命中一段快樂的光陰,你和我,我們這些心中裝著另一片海的人,一同走過的光陰。
藍天上漂浮的,已經是初冬淡灰色的薄雲,又在期待著來日的山水之約了。
2020年赤峰四中校園
赤峰四中文學藝術聯合會(簡稱四中文聯)於2010年成立,薈聚了文學、書法、根雕、繪畫、剪紙、篆刻、音樂等多方面藝術人才。文聯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拓展新課程理念,譜寫美麗詩篇」的宗旨。歷屆文聯成員在工作上勤懇務實,他們用工作實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參與到文聯工作中來,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的文聯人才。
文聯共出版了《足跡》《天下醉美》《風景這邊獨好》《這是一片樂土》《歲歲金黃》《四月芳菲》《潤物》《桂陌飄香》《非凡2019》《四時遇見永鑄輝煌》十本書,舉辦數屆「金秋詩會」和「讀書交流會」。2018年,赤峰四中文聯與赤峰四中青年教師讀書會正式合併,稱為赤峰四中文聯。
2020年赤峰第四中學「慶國慶 迎校慶」金秋詩會
赤峰四中文聯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家學校成立的文聯,四中文聯的大部分成員是赤峰四中的老師,他們不但要做優秀文化的繼承者,還要做優秀文化的傳播者。文聯的每次活動都是師生共同參與,每本文集都選登了學生作品。
赤峰四中文聯出版文集
四中文聯人秉持了踏實嚴謹的作風,激發了師生讀書實踐寫作的創作熱情,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赤峰四中校園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和風容與賀母校華誕,清陽矅靈映塞北藍天。一甲子拼搏歲月如歌,六十載耕耘共譜新篇。」現如今,赤峰四中以「全面發展、立德樹人」為辦學宗旨,以「精緻教育、自主發展」為辦學理念,以「學校管理扁平化、德育活動課程化、課堂教學精緻化」的管理模式,做精做強「市級示範校」,已形成全市「優質精品高中」品牌。
本文根據杜潤春、劉海燕、梁愛君、張國賢、王海豔等人作品綜合整理
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一經發現,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