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王長柳 ‖ 冬儲(散文)

2020-11-09 作家世界



冬儲

文/王長柳

中秋節剛過,城裡街路上一下子平添了許多熱鬧,一捆捆大蔥、一顆顆大白菜,或是整齊地擺放在人行道邊,宛若一隊隊整裝待的戰士;或是裝滿一輛輛汽車或電動三輪車,停留在菜市場的路口或小區門前,等待著有意者前來問津。菜主人一邊耐心地應答著詢問者的問題,一邊一抱抱地將大蔥、大白菜抱上電子秤。在馬路上,一位位拉著滿購物車蔬菜的大媽,迎著暖暖的秋陽悠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爽快地回答著路人的問價,還不時地回眸手指剛剛離開的地方。

冬儲,這一習俗在中華大地不知延續了多少年代,仿佛年三十放鞭炮迎財神那樣,與人類共生吧?尤其是在東北,寒冷與溫暖平分四季,不準備好充足的食物,漫長的嚴寒要怎樣度過?尤其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即便衣兜鼓鼓也難買到生活必須品。所以,經受過傳統習俗困擾的人,或是對物資匱乏心有餘悸的過來者,冬儲似乎在他們身上已成了根深蒂固的常事。雖然社會在進步,生活在改變,條件在提升,物質在豐富,可冬儲這一習俗在這代人身上依然延續著。當然,冬儲的意識隨著便捷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弱化,冬儲的品種和數量遠不及從前。對於習慣了當下城裡生活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這一習俗的存在,即便知道了也會認為是「多此一舉」,因為超市裡儲備著充足的新鮮的食物,隨用隨買,任意挑選,那豈不是更便捷、更新鮮嗎?

不知你留意沒有,不光是在鄉下,即便在城裡,從立秋開始便可見冬儲的影子了。一兜兜的芥菜、芥藍拎回家來,收拾停當擺在罈子裡醃上;一箱箱土豆、地瓜搬回家來,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儲存著;一個個紅、綠蘿蔔切成條,晾曬乾了製成鹹菜;幾十顆大白菜收拾乾淨淹在缸裡或塑料桶裡,一過月,大骨頭燉酸菜的香氣便到處遊蕩;一捆捆大蔥立在陽臺上任風吹霜凍,彰顯著寒梅傲雪的氣勢。在那農家院裡,掛在牆上那一串串的鮮紅的辣椒、一串串的黃褐色的榛蘑和一棵棵灰綠色的幹白菜,被秋風颳得左右搖擺,譁啦聲猶如風鈴那樣悅耳。毋容置疑,這一切必然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人的用心之作。

在城裡人還住平房的那個年代,冬儲可是一年中最大的事,在所有活計中數它最累。過冬前,家家戶戶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脫煤坯。國慶節期間,那是人們集中買煤和脫煤坯的日子。從煤炭公司僱車或自己推(自己家有或能借到手推車的),勞累了半天才把幾手推車無煙煤運到家。先用篩子篩掉煤石或雜物,接著用黃土和清水把煤面子攪拌均勻,最後一鍬鍬把活好的煤面子端到坯模子裡,拍打成型後再輕輕地撤出坯模子。等到煤坯子涼到五成幹時把它翻立起來,再經過幾天的風吹日曬就完全乾了,最後把它搬到棚子裡碼起來。隨著人們的錢包越來越鼓,一些人陸續花上幾百元買回一噸塊煤,但很多人不等到過年還是捨不得燒。如何把煤炭點著,還得從木材公司買回來一些燒柴,掄起大斧子把它們先劈開,再剁成六七寸長短一段,放在棚子裡垛起來,等到下雪時用它點爐子取暖做飯。引燃木材當然還需要柴火,那就翻過那道梁,越過那道河,到山坡上割些蒿草,或到農村大地撿些玉米杆子,或拔些豆根,借著月光把它們推回家或背回家中,晾乾了存起來留著引火。二是築菜窖。幾乎每家都要在房前屋後築一個菜窖,最小的也有兩米長、一米多寬。用紅磚砌的可以用幾年、十幾年,在土地上直接挖出來的那就得一年一個。寒露剛過,人們便起早貪黑地從蔬菜商店排隊買回一兩千斤大白菜,倒騰到菜窖裡一層層地摞起來;把整草袋的土豆、蘿蔔精心地擺在菜窖的地面上,上面再覆蓋上一層黃土,既保溼又保暖。人們不僅每天要爬上爬下取菜,還要隨時開閉菜窖門調整溫度和溼度,並定時對儲存的蔬菜進行修剪。

只要兜裡有錢,就沒有辦不到的事。超市裡新鮮的蔬菜、水果就像一個個含羞待嫁的姑娘,時刻等待著青睞者拋出的繡球。暖氣樓再也不用為取暖操勞了,光著膀子就可以悠閒地沐浴在溫暖中。坐在家裡,只要一個電話、一個訂單,你所需要的東西和服務立馬就會在你眼前實現。我適應了這樣的生活狀態,但始終不敢忘卻冬儲精神,始終不敢懈怠冬儲的那股勁頭。

作者簡介:

王長柳,男,吉林人,喜好文字,曾經撰寫新聞稿件百餘篇,散見於《吉林日報》《人民鐵道報》《瀋陽鐵道報》《四平日報》等新聞媒體。近三年來,創作散文、詩歌60多篇,均以實名或筆名「品味人生」散見於網絡、書刊。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相關焦點

  • 「今日作家」王長柳 ‖ 記憶裡的童年樂事(散文)
    記憶裡的童年樂事文/王長柳夕陽把最後那抹餘暉收起,幾個夥伴便不約而同地湊到西房山,冬季也會聚在誰家的院子裡(每家對應著一個小院子),饒有興趣地交流著一天的新鮮事。從班級同學帶啥飯菜嘮叨每個人晚飯吃點啥;從老高家來了個遠方的親屬嘮到隔壁叔叔明天要坐火車去山裡看望老爸老媽;從月光下的人影子嘮到天上的星星;從個人的理想嘮到未來的人生。當然,也有誇海口吹大牛的,對這樣的說笑大家哈哈一笑了之。
  • 「今日作家」王長柳 ‖ 從「快閃」說到家國情懷(散文)
    從「快閃」說到家國情懷文/王長柳>作者簡介:王長柳近二年來,創作散文近50篇,均以筆名「品味人生」或實名散見於網絡、書刊。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薛明章 ‖ 小院槐花香(散文)
    作者簡介:薛明章,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散文家協會會員,阜陽市潁東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曾在《安徽法制報》《江淮晨報》《江淮時報》《新安晚報》《安徽工人報》《安徽工運》雜誌《工商導報》《工商文匯報》《安徽日報
  • 「今日作家」陳劍 ‖ 晚霞(散文)
    作者簡介:陳劍,退休前為新聞工作者,2000年開始散文、隨筆、雜談、諷刺幽默詩的創作。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鄭志福 ‖ 學開車(散文)
    作者簡介:鄭志福,筆名法欣,浙江省衢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中國鄉村》《家鄉》雜誌、《中國詩歌文學精品》《官場小小說》《作家文學雜誌社》《世界作家園林》《情感文學》《浙江法制報》《西部散文選刊》《衢州日報》等報刊雜誌、微信平臺。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孔子入周問禮樂(散文)
    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孔廟)時立的。它記載著兩千多年前孔子從山東曲阜來洛陽問禮樂的事件。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能來東周王朝的都城洛陽向老子問禮,得力於他的弟子南宮敬叔,「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 「今日作家」劉國峰 ‖ 黃河岸邊龍飛躍(散文)
    郭新建(小名崔公召,打小在姨家長大,隨姨夫姓)在老家微信群裡鄭重說道。老郭今年有六十出頭,20歲時在鄭州參加工作並定居。「支持這個決定,我也要為艮溝村的後生人才做一點貢獻!促使孩子們學業有成!」心繫老家的崔明輪老人緊隨其後,積極表態發言。崔老現年72歲,洛陽市政協委員,1980年左右全家遷入洛陽市農校街定居。8月29日,是個豔陽高照、晴空萬裡的好日子。
  • 「今日作家」賈玲霞 ‖ 中秋遐思(散文)
    作者簡介:賈玲霞,女,天瑞集團青海隆瑞水泥有限公司統計員,汝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喜歡用溫暖的文字書寫自己內心的感動。個人原創詩歌和散文經常發表在時代報告、今日頭條、搜狐、網易、等多家網站。本文來自「今日作家
  • 「今日作家」梁行 ‖ 湖邊,淡淡秋韻(散文)
    曾在《今天頭條》上多家網絡平臺發表散文,隨筆,小小說等文章。業餘時間喜歡寫寫文字。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古杉生在山崖畔(散文)
    作者簡介:葉少波,洛陽伊川人,河科大附中語文高級教師,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喜歡探幽覽勝,閒暇閱讀自娛,紙媒發表散文若干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灑脫曠達是東坡(散文)
    而儋州正是蘇軾漫長貶謫人生的最後一站,當宋哲宗病死,他終於能夠遇赦北還,元符三年(1100年)的六月,從海南島返回,忍不住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詩: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作者簡介:葉少波,洛陽伊川人,河科大附中語文高級教師,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喜歡探幽覽勝,閒暇閱讀自娛,紙媒發表散文若干
  • 「今日作家」楊德友 ‖ 秋賞殘荷(散文)
    文字散見於短文學網,散文網及各媒體公眾號。閒暇的時候,喜歡寫一些文字,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存於記憶的空間。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胡同深處阮籍居(散文)
    阮籍故居位於胡同北端六號院(簡稱胡同六),佔地三百餘平方米,是一所青磚灰瓦、端莊靜雅的古宅。坐西朝東,呈面闊三間二進式小四合院。院內臨街房三間,房內中間亮著六七米間距的脊梁,兩邊是上下兩層木閣樓,建築結構古樸,格局獨特。屋裡屋外那渾裂的木質簷柱、破碎但整齊的灰陶地磚、斑駁的門窗底胎,無一不在向我們在細數歷史的滄桑。
  • 「今日作家」陳劍 ‖ 兩隻小羊羔(散文)
    又過了些日子,那個管「閒事」的鄰居又來了,他點燃一支9分錢一盒的「紅滿天」香菸,好像很犯愁,緩緩地對母親說:「年根兒你不是給了他(木匠)10塊錢?那個管事兒的又給我母親說:「『爽利(乾脆)』把這隻也要了吧,一個也是喂,兩個也是攆,反正他還差你5塊哩。」就這樣,一隻羊羔變成了倆。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兩隻小羊羔也快樂地在我家安了家。
  • 「今日作家」陳劍 ‖ 仲夏漫步在湖岸(散文)
    作者簡介:陳劍,退休前為新聞工作者,2000年開始散文、隨筆、雜談、諷刺幽默詩的創作。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江南雨 ‖ 新聊齋:漂流(散文)
    王老師早有此念,今日得遂其願,與晚輩縱情遊歷,人生於此,瀟灑漂一回,夫復何求焉!此漂流峽,全程約四千米,落差近六十米,隱於深山,天然與人工合成,奇石怪樹,清浪碧波,峰戀疊翠,風景如畫,人在橘紅色橡皮艇上,真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趣。一張票126元,外加5元一張保險,儘管票價不菲,仍有人前赴後繼熱情不減。時至中伏,熱浪滾滾,熱衷漂流之族,四面八方湧來,可謂人滿為患矣。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鼓樓矗立東大街(散文)
    作者簡介:葉少波,洛陽伊川人,河科大附中語文高級教師,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喜歡探幽覽勝,閒暇閱讀自娛,紙媒發表散文若干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梁行 ‖ 靜夜,那場秋雨(散文)
    曾在《今天頭條》上多家網絡自媒體平臺發表散文,隨筆,小小說等文章。業餘時間喜歡寫寫文字。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王曉豐 ‖ 故鄉的秋雨(散文)
    (據軍史記載1955年4月20日五十軍回國,149師駐守五龍背,蛤莫塘,光頭山下崗子。)文革時期「發小」隨父親調防四川省。我告訴他,我就住在這裡,蛤莫塘鎮已經劃為市區了,變化萬千。你能回來的話,我帶你到處轉轉,丹東的自然景觀可與任何地方媲美,特別是美麗的秋天,有金燦燦的白果樹葉,有火紅色的楓樹林,奼紫嫣紅的杜鵑,點厾著青山綠水,令人流連忘返。
  • 「今日作家」王曉豐 ‖ 石榴樹(散文)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