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他和他的家族開啟了月捐創舉

2020-12-20 騰訊網

編者按

當下,公益創新成為熱門話題,但大家往往急於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優秀案例,卻忽略了中華傳統慈善文化中蘊含的精神與經驗。許多傳統公益慈善人物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他們的智慧、創舉少有人知曉。

為激勵當代公益慈善從業人員,啟發公益慈善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民間公益慈善研究內容,2017年敦和基金會支持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傳統公益基金一群青年學人,嘗試用通俗、接地氣的方式,對明朝到民國的蘇南知名慈善人物進行研究,用民間視角還原他們的生平善舉,分析他們行善的動力源泉,並試圖連接古今,探索數百年前這些慈善人物的精神和創舉有何獨到之處,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值「中華慈善日」之際,特推出系列文章首篇,以此致敬先賢,潤澤後人,希望給公益人帶來精神的鼓舞和前行的動力。

作者:陳雁雁

靈山慈善基金會傳統公益基金前秘書長

傳統慈善人物檔案

姓名:彭紹升

時代:清代中期

突出慈善創舉:

彭氏家族慈善的繼承者、完善者、創新者,並開創籌款方式月捐等,在江南影響深遠。

1、慈善組織建設

創辦放生會、進取堂(清朝中期有開創性、有影響力的慈善組織)等多個慈善組織,首創專門救助名門寡婦的恤嫠會;

2、公益創新:

月捐的方式籌款設立施棺會;

創新平糶之法,在饑荒之年救濟更多人;

3、家族慈善傳承:

要富三代必須善三代,通過融合儒釋道的慈善觀,以身作則慈善代際傳承,增強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助力提升家族企業本身的內部治理。

行善勸善的望族傳統

乾隆五年(1740),有清代「蘇州第一望族」之稱的長洲縣彭氏家族再添新丁,他就是彭紹升。其曾祖父彭定求、父親彭啟豐皆是狀元及第。明清兩代,彭氏一族共出14名進士、22名舉人。彭氏家族自江西遷至蘇州已有十多代人,逐漸成為蘇州著名的科宦世家,族中有為高官多清廉,族人多不擅長經商,最富不過中產。

彭紹升故居遺址

行善勸善是彭氏家族的傳統。自曾祖父彭定求起,「世代誦讀及撰著善書,所編印的勸善文字內容是多方面的,舉凡勸孝、敬字、勸止溺女、戒鬥遏欲、戒殺、放生等都有涉及」(遊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彭氏八世祖彭德先在明朝天啟年間「念農田苦旱,耕不得食」,遂「創為水利之法,倡行其事,萬眾賴之」,並捐貲僱人撿拾字紙;彭定求回鄉後組織惜字會、放生會,積極參與地方慈善救濟活動(清人邵紀棠輯,善書《活世生機》)。因此,彭氏家族素有「科舉世家」、「積善世家」之美譽。

晚清著名慈善家餘治在善書《得一錄》記道:「蘇郡世德首推彭氏,其家累代戒殺,故科第綿綿,至今猶盛。」(《得一錄》卷七「放生會章程」)彭氏科舉仕宦上的成功正是其家族累世行善的福報所致,又進一步堅定了彭氏子孫行善的信心,如此數代,彭氏家族成為善書中用來勸人為善的絕好範例。

融合儒釋道的慈善觀

彭紹升自幼聰慧,繼承並弘揚家族的文運與善業。他生長在官宦之家,衣食無憂,潛心向學。16歲考中秀才,18歲與兄長同時考中進士。他舉官而不就,韜隱於家鄉。34歲受戒,取法名「際清」,以知歸子自稱。又因其敬慕劉遺民在廬山東林寺修淨土及高攀龍建東林書院、設同善會的事跡,故彭紹升又以「二林居主人」自號。

彭紹升傳承「以儒學為宗,兼修佛、道」的家學,把儒家的「仁民愛物」、佛家的「慈悲喜舍」、道家的「積善得福」思想融匯貫通,化成家族的價值觀和文化,而且他在日常生活中數十年如一日實實在在地踐行。彭紹升青年以儒立名,繼而皈依佛門,其學問出入佛、儒之間。

彭紹升曾作《蓼語示諸兄子》勸告子侄行善:「家之所由興,名之所由立,一言以蔽之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爾矣。家之所以替,名之所由墮,一言以蔽之曰『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爾矣。」他在為友人撰寫墓志銘時,曾經給「善人」下過這樣的定義:「夫善人者,天地之心,生民所藉以立命者也。」

彭紹升做慈善自13歲開始,受家族影響放生。在他三十多歲時,接連創辦了放生會、近取堂等多個慈善組織,造福一方,並開啟家族慈善事業——潤族田。晚年專心修佛的他依然不忘眾生,水災來臨,平價賣米賑災。

彭紹升以一種出世的姿態入世行善,「開近取堂以周窮乏,置潤族田以贍貧族,舉恤嫠會以濟孀居,立放生會以全物命」。他重整並完善祖父創辦的文星閣放生會;首創專門救助名門寡婦的恤嫠會;以月捐的方式籌款設立施棺會;創新平糶之法,在饑荒之年救濟更多人。善舉不限於此,彭紹升經常從事創建佛寺、刊印佛經、齋僧供佛、修橋築路等善舉,隨時而為,不勝枚舉。因著他的影響,慈善精神與事業在彭氏家族中傳承百年,造福桑梓,澤被後世。

彭氏家族創辦的文星閣

數十年來,彭紹升心懷兼善之義,遵修禮法,化導鄉黨,慈悲喜舍,成為清朝江南地區著名的慈善家,將彭氏家族「積善世家」之美譽推向高峰。他所創立的慈善事業延續上百年,他的慈善精神影響了蘇州多個大家族,江南好善之風自此愈盛。

彭氏慈善的影響力

在彭紹升去世80年後,至清光緒年間,他創辦的潤族田經族人代代努力,如他所願發展成為帶有義學的彭氏誼莊。他創辦的綜合性慈善組織——近取堂在後代的精心運營下持續上百年,是清朝中期有開創性、有影響力的慈善組織

自彭紹升始,只要遇到饑荒年頭或每逢米貴之年,彭氏家族繼承他的新平糶法,大行善舉,救濟鄉民。平糶,是起源於戰國的一種救荒方法,就是豐年由官府平價收購農民的餘粟(平糴);荒年用平價出售積粟(平糶)在民間平糶救災過程中,彭紹升採取劃界給票的新辦法,規避以往平糶的弊端,比如排隊很長,有能力者買很多米,弱勢人群多半空手而去。劃界給票的做法是劃出東南西北四界,統計岀五百家,每家按人口數量給票,憑票買米,每日不超過三升(「東以城橋為界,南以城為界,西以新造橋直南為界,北以吳衙場為界,除諸大戶市廛外,合計五百家,家予一票,按票給米,日以三升為率」)。這樣就免去排長隊、買不到米等問題,在饑荒之年救濟更多人。

彭紹升的影響不只是在家族內部,在蘇州乃至江浙多地都能看到彭氏慈善的模仿者和追隨者。晚清蘇州大善人潘曾沂在災荒之年實行平糶,就是採用彭紹升的方法。

彭紹升首創恤嫠會,之後有近60個類似的機構模仿其做法。此外,龔自珍、魏源私淑的學佛導師即為彭紹升,他們開啟近代維新一派之思想端緒,且彭紹升對近代居士佛教的運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正是有了儒釋道傳統文化作為慈善的深厚根基,彭紹升無論在學問思想上還是行為實踐中,做到極高的成就,將彭氏家族慈善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推至高峰。

不同於財富的家族慈善傳承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家族慈善並不都是以家族內部的互助為主。彭氏家族尤其是彭紹升創辦許多善堂善會,平糶賑災,受益人是蘇州百姓,而以救助族人為目的的彭氏潤族田以及後來成立的彭氏誼莊在家族慈善事業中所佔比例並不大。

家族的興盛與慈善的傳承緊密相連,跟財富的多寡關係沒那麼大。家族慈善更多體現在價值觀的一致和文化的自信。彭氏家族代代行善,持續三百多年。書香門第,貴而不富。相比財富傳承,慈善精神的傳承,是家族傳承的更高境界。

北大教授金錦萍認為,富不過三代實際上是因為善不過三代,為什麼創業者能獲得財富?因為他身上有過人的品質。財產是能夠繼承的,這種品行如何繼承下去?如果要富過三代就必須善過三代,通過慈善讓上一輩樹立樂善好施的楷模,讓下一代有同情心、責任感和價值觀。家族慈善可以增強家族內部的凝聚力,某種程度上還提升了家族企業本身的內部治理。

有分析認為,在未來5到15年裡,大約90%的中國第一代財富創造者將陸續面臨著家族財富傳承的挑戰。而慈善,正是財富傳承的一種特殊方式。於是慈善信託、家族慈善基金會開始興起,對於現代家族而言,這種方式安全、制度化,並且可以進一步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和品牌形象。

當然,現代家族做慈善的精神理念和操作方式跟三百年前的彭氏家族很不一樣,無須比個高下。了解傳統,尊重傳統,傳承發揚,宜為我們對待先賢的態度。

兩百多年前的月捐創舉

彭紹升在創辦施棺會(1772年)、恤嫠會(1774年)籌集善款時,採取按月分募的方式,這個小小的創舉,使得月捐的歷史推到了兩百多年前。據不完全考據,彭紹升可以說是發起月捐的先行者。今天的慈善公益人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乾隆三十七年(1772),同鄉人創辦幫助窮人下葬的善堂——施棺局,邀請彭紹升做監事。彭紹升考慮到此事不易持續,於是設立施棺會,以月捐的方式籌款,每人捐十金至百金,共得一千八百多兩,以十年為期,取什一之利息作為運營費用,用本金買田,收租幫助貧困之人按照儒家禮儀安葬親人,並收拾路邊無主枯骨施棺代葬

乾隆三十九年(1774),34歲的彭紹升創設專門救助嫠婦(寡婦)的慈善組織——恤嫠會。自古以來,主要有四類窮苦無助之人——鰥寡孤獨,孤兒、寡婦尤其如此。據學界研究,目前所知,彭紹升創立的恤嫠會是最早專門以嫠婦為救助對象的慈善組織。他維護的是儒家的價值體系。因為恤嫠會重點救助對象是「清門士族」的嫠婦。成立恤嫠會是為了緩解當時儒寡守節難、儒孤求學難的問題,以此維護傳統的貞節觀,同時解決儒生後代的教育問題。

彭氏恤嫠會成立初期,經費主要來自募捐,「三年所散者千金,所周者百有三十餘家,其費之所出,司事者募金充之」。可知民間慈善多以眾籌得資金,且採取按月分募的辦法。乾隆四十九年(1784),鎮江仿行恤嫠會時,曾提到「彭氏(恤嫠會)舊例,先集同志,按月分募」;嘉慶元年(1796),常州仿照蘇州恤嫠會成例設立敬節會(堂),主持者也曾提道:「長洲(彭氏)始行時,按月分募,每年出銀十二兩為一會。」

彭氏恤嫠會對後世影響深遠,據地方志記載,江浙兩省類似恤嫠會的組織多達59個。

清代月捐對現代公益的啟示

月捐在清朝可以行得通,很大程度是因為那時的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社會流動不大,同一個地方的人大多知根知底,慈善的基石——信任容易建立起來也容易監督:善款用到哪裡?主事的人做得怎麼樣?鄉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彭紹升是以自己和家族的信譽作為背書。且善書的流行,使得當時的普世價值觀重因果,民眾做慈善也有了源動力。江南的富裕也給月捐這種籌款方式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當彭紹升多次發起善堂善會的月捐,總能得到支持。

到了二十一世紀,在以陌生人為主的社會,信任度不高的情況下,月捐在現代公益時代也在不斷發展中。每月一捐,積少成多,對捐贈人來說,是不斷加深對公益項目的理解和支持的過程,對公益組織來說,穩定的月捐是一種持續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做好項目的動力。

通過公益組織的持續行動和及時的公示,以及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和技術,打破地域的壁壘,提升透明度,逐步增強捐贈人的信任感。當然,要提高社會整體的信任度不容易,因為在資訊時代,公眾往往因為一個「詐捐」的負面事件就把對公益行業的信任降到了冰點。除了信任,普世價值觀,包括公眾對公益慈善的理解和認同也是影響月捐的重要因素。如今,我們處於全民奔小康的時代,每月捐數十元或百元支持公益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難事,要緊的是認同和信任。

月捐對公益人為什麼重要?有位「80後」公益夥伴這樣說:「我做月捐,不單單是籌款,我特別喜歡月底月捐的時候,那種信任和支持匯集起來的過程帶給我的力量感。這種月捐的方式,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能保持我工作的獨立性,同時,我也能把精力完全投入在公益上。」

對於如今的公益人來說,先賢彭紹升在思想、行動、創新等諸多方面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清代文化世家從事慈善事業的原因——以蘇州彭氏為例》 葛慧曄,王衛平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4卷第3期

2. 《清代蘇州彭氏的教育事業探論》 葛慧燁 黃鴻山《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34卷第3期

3. 《清代思想家彭紹升》 葛慧曄 王偉偉 《江蘇地方志》2006年第6期

參考書籍:

4. 《清代江南地區慈善事業系譜研究》王衛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彭紹升:他與他的家族開啟「月捐」創舉
    他在為友人撰寫墓志銘時,曾經給「善人」下過這樣的定義:「夫善人者,天地之心,生民所藉以立命者也。」  彭紹升做慈善自13歲開始,受家族影響放生。在他30多歲時,接連創辦了放生會、近取堂等多個慈善組織,造福一方,並開啟家族慈善事業——潤族田。晚年專心修佛的他依然不忘眾生,水災來臨,平價賣米賑災。
  • 奶爸修仙文,他被家族羞辱,18年後他強勢回歸,開啟逆襲修仙
    奶爸修仙文,他被家族羞辱,18年後他強勢回歸,開啟逆襲修仙很感謝你發現了小編的存在,既然有緣相見那就點個關注吧!小編很幸運能為大家推薦都市修真小說,小編會節選一些精彩內容給大家,喜歡的話一定不要忘了評論,小說精彩內容下面有連結,免費章節可以放心閱讀!本期:十五年前他被家族遺棄;十五年後再度被羞辱,三年後,他以強者之姿回歸都市,走上一條逆襲的修仙路。
  • 他從中國套現800億卻捐0元,給日本捐100萬試劑盒,被痛罵兩小時
    另外,馬雲基金會還捐了1個億用於疫苗研發。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馬雲這個熱心腸又把目光放在了國外,3月2日,給日本捐100萬隻口罩,隨後又給伊朗捐了100萬隻,緊接著又為歐洲多個國家捐了180萬隻,近段時間來,馬云為日本、韓國、伊朗、美國等國家捐贈了580萬隻口罩,60萬隻試劑盒。另外,馬雲基金會還在為非洲籌集物資。
  • 張立傑和他的家族助學基金
    他深知貧困生的苦衷,不希望家族的孩子重走自己的路,他萌生了成立家族助學基金會的想法。基金保證了家族的孩子都能上學,激勵每個家庭培養孩子上大學。    聽說張立傑和他設立的家族助學基金的事跡,是他的大學老師陳勇教授推介的。作為記者,我感覺到張立傑的故事是新聞,也許他的事跡對我國的教育現狀有積極意義,也許他的做法對貧困家庭有推廣的意義。家鄉和家族的貧困,讓他萌生了成立家族助學基金會的想法    今年39歲的張立傑是西安科技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北京科技大學在職博士生。
  • 十多件晉代陶器和兩柄漢代古劍,他一口氣全捐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孫旭暉)5 月 18 日,宿遷市博物館來了一個抱著兩個大箱子的市民,他一走進博物館,就告訴工作人員,自己是來捐東西的。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打開大箱子後發現,這兩個箱子裡不僅裝著十多件東晉時期的陶器,還有兩柄漢代的古劍,保存得十分完整。
  • 東京搜查官:他是和修家族「頭號剋星」,兩任局長都栽在他手上
    因為作為家族核心人物的兩任CCG局長,和修吉時和和修舊多宗太,都被一個文職搜查官給幹掉了,或許他也是命中注定是修家族的頭號剋星吧,他就是丸手齋。 ,特別是爆出了CCG高層被和修家族控制,而他們整個都是喰種的信息後。
  • 龍氏家族捐贈清暉園近百件歷史文物
    昨日,龍氏家族捐贈清暉園歷史文物儀式在清暉園狀元堂舉行。根據捐贈清單顯示,此次龍氏家族捐贈的清暉園歷史文物包括《土地所有狀權》證書、《龍氏族譜》一套、勳章、照片等近百件。今年,龍啟明提議,將該房屋捐給當地政府,得到各地兄弟妹及後代支持,一致同意捐贈。   昨日捐贈的歷史文物包括《土地所有狀權》證書一份、《斷買契紙案奉》一份、民國十一年版《龍氏族譜》一套以及勳章、照片等近百件。對此,龍啟明說,自從自己在時隔多年後回到祖屋,發現被當地政府保護得很好,自己在感激的同時也倍感安慰,「把祖屋交給順德區政府,我們更加放心。」
  • 李嘉誠捐2億給香港餐飲店,他卻直言條件太苛刻,曾出演丁蟹兒子
    不久之前,為了回應捐地的事情,李嘉誠決定捐出10個億。其實10個億並不是小數目,李嘉誠基金會成立30年多年總計捐出了218億現金,等於說平均一年不到10億。這次李嘉誠一次性捐出10億,也算是不小的數目了。現在第一期2個億的現金已經落實到位,準備派發給香港的中小餐飲店了。過去幾個月香港每月有200家餐飲店關門,整個餐飲業至少下滑3成以上。
  • 香港鄭氏家族捐地!白手起家背靠祖國 這個傳奇家族不一般
    關鍵時刻,香港「四大家族」中的鄭氏家族釋放了最大善意。9月25日,鄭氏家族旗下的新世界發展宣布重磅訊息:將與非盈利機構「要有光」合作,以象徵性的1港元租金,捐出香港28000平方尺地皮興建社會房屋。同時,集團還將持續加碼,合計撥出300萬平方尺農地,用來舒緩基層居住壓力。
  • 希爾頓酒店老闆去世,捐掉百億遺產不顧子女,還把他爸告上法庭
    希爾頓酒店老闆去世,財產全部捐掉商務人士出門旅遊住酒店的話,希爾頓一定是待選列表中品質很不錯的了。前兩天這位希爾頓酒店的創始人巴倫·希爾頓去世了,享年91歲,在美國洛杉磯的家裡自然死亡,一代「酒店帝王」的傳奇人生就此落幕了。
  • 加入美籍後,他將百件祖傳國寶無償捐出,晚年卻把藏品高價賣中國
    或許是因為年少留學美國,也或許是在美國呆太久了,又或者他及他的祖先在中國遭受太多的痛苦。總之,隨後在他百歲誕辰之時,他做下了一個影響巨大的決定,這個決定更是招來了無數人的爭議。捐給美國,賣給中國在翁萬戈居住在美國之時,中國曾聯繫過翁萬戈,提出以高價回收翁萬戈的家藏文物,然而翁萬戈拒絕了。
  • 他把30餘年收藏的600多件文物,全捐了……
    30餘年收藏全捐,含國寶級紫砂1983年,李初梨慨然將其30餘年搜集的書畫、拓本、陶瓷、硯臺、青銅器等568件文物無償捐獻給重慶市博物館收藏。1990年他再次捐贈數十件紫砂器、青銅器、瓷器和石刻造像等。
  • 他是陳誠的長孫,一次輪迴測試讓他醉心佛教,後將家族財富捐出
    按這樣的地位,他的後代應該很容易在國民黨的高層吃得開,但他的孫子陳宇廷卻另闢蹊徑,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這時候擺在陳宇廷面前的可以說是康莊大道,無論是經商還是從政,他的家世都可以給他提供足夠的幫助,但一次偶然的輪迴心理測試,卻改變了陳宇廷的一生。測試的具體內容如今眾說紛紜,但結果卻是確定的,就是陳宇廷如同頓悟一般開始痴迷於心理學著作,然後投身於佛教和和公益事業。
  • 給故宮捐了20多輛卡車的文物,他的身份還是農民家的兒子
    今天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文物,有許多其實是靠捐獻的,今天有這麼一種說法,說為故宮捐獻做出最大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張伯駒,這位捐書畫捐的多,另外一位是孫瀛洲,這位捐瓷器捐的多,而這兩位比較起來,張伯駒先生出身顯赫,本身就是富家公子哥。
  • 給故宮捐了20多輛卡車的文物,他的身份還是農民家的兒子
    今天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文物,有許多其實是靠捐獻的,今天有這麼一種說法,說為故宮捐獻做出最大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張伯駒,這位捐書畫捐的多,另外一位是孫瀛洲,這位捐瓷器捐的多,而這兩位比較起來,張伯駒先生出身顯赫,本身就是富家公子哥。
  • 不再說伊能靜,只聊聊庾澄慶的家族和他的再婚妻子張嘉欣
    本文只聊庾澄慶的家族和他的再婚妻子張嘉欣,因為這被譽為門當戶對的正確選擇,有點好奇到底兩家的門都是怎樣的呢?庾澄慶家族可以稱得上軍界虎門和商界巨賈大家都說庾澄慶是名門望族,但是看了一下很多的相關文章,居然都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實在缺乏誠意。其實對於庾澄慶家族的歷史,值得一聊。
  • 捐不捐1000萬支援武漢,他依然是太陽才能黑的古校長
    明星捐多捐少,又該被比較嗎?或者這麼問,捐款,該成為一場道德綁架嗎?古天樂沒捐1000萬,該被罵嗎?整個演藝圈都在行動起來。韓紅自己捐款了,還呼籲有意願的好心人士一起捐款,這條微博一出,許多明星都相繼轉發表示支持,韓紅老師把捐助銀行的開戶名和開戶行都發了出來。
  • 他演了一輩子傻子,開著價值1億多的勞斯萊斯,卻捐了20億做慈善
    有人就好奇了,為什麼他的前景這麼好還要退出,因為他拍的喜劇電影裡有許多浮誇的動作,並且在電影裡他必須扮演那個精力最充沛的人,可是他的年齡已經不允許了。誇張一點來說就是它開啟了喜劇界的一個新徵程,在後來更是成為了經典,讓人百看不厭。直到現在為止,都是老人小孩都知道的故事。
  • 他與多康是兄弟,50年前逃離和之國
    而且和道一文字這把名刀,原本屬於古伊娜,在古伊娜死後,才落到了索隆手裡。如今飛徹又證實了這把刀是耕三郎所造。這顯然是尾田在暗示我們,和道一文字應該是耕四郎的家傳寶刀,而他的父親就是耕三郎。所以說,通過情報中的內容,尾田其實已經明確交代了耕四郎的身世背景,他確實來自和之國。
  • 亞森和他的維文版《唐詩三百首》
    30年前,我就下決心,不管多難,一定為新疆800萬維吾爾族人民,翻譯出一本象樣的《唐詩三百首》。」    亞森·阿瓦孜說起今天的成功,咧著嘴,快活的笑聲,不斷伴隨在採訪中。當他談起自己家庭生活時,眉宇間閃現出一絲沉重,剛才還因愉快而容光煥發的臉,突然象失去水分的蔫蘋果。不過很快,老人的臉上又恢復了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