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對話孔子」——阿克曼與王宏圖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的開幕對談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先生和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中文系主任、復旦大學中文和比較文學教授王宏圖先生受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之邀將在2009年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上面向公眾作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對談。
時間:2009年10月14日上午 11:00 – 12:00
地點:Forum Dialog, Halle 6.1, E 913
嘉賓:阿克曼,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漢學家
王宏圖,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中文系主任、復旦大學中文和比較文學教授
主持:王小慧(攝影家)
個人經歷
阿克曼院長在中國生活超過了十年,而王宏圖教授在德國也呆了超過一年半。個人的生活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對於他們各自所期待的,夢想的和構想的東西有著強烈的反差。然而,這些個人的經歷恰好可以解決發生在文化交流中的某些敏感的、但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理解和誤解
阿克曼院長曾寫過一本書,內容關於誤解的益處。書中提到他發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許多創造性的工作恰好因為某些誤解而實現。而且,從存在主義的眼光來看,誤解不能甚至沒有必要完全被消除。事實上人們並不願意在文化交流的領域中去面對誤解。
中德文化交流的展望
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在促進中德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二位的對談中將涉及到一些重大的和有趣的文化項目或者計劃。
「軟實力」
近年來「軟實力」在當今的中國經常被提及和討論。因為阿克曼院長和王宏圖教授同為「軟實力」機構的代表,他們談到這個主題應該很有趣:在文化領域方面,一個國家為什麼且如何出現在其他國家面前。眼下,「德中同行」第五站即將在武漢開始,而中國將作為主賓國參加今年法蘭克福書展。兩位的對談中都將涉及到這些事件。
論壇: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中德學者論壇選擇了三個全球熱點話題,邀請中國精英學者代表各抒己見。此話題基於《中國不高興》和《中國可以說不》兩本書。 如何理解全球化時代的「民族」這個概念?「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有什麼區別? 這些都是處於民族主義日益抬頭趨勢下的中國社會比較現實的問題,也和德國的「新愛國主義」有契合點。
主辦:歌德學院,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北京德國圖書信息中心
時間:2009年10月14日,15:00–16:00
會前溝通:14:30–15:00 ( Forum Dialog旁邊的咖啡廳)
地點: Forum Dialog, Halle 6.1, E 913
嘉賓:
- 陳丹青, 畫家,文化與藝術評論家,作家
- 許知遠, 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現為《生活》雜誌出版人,《亞洲周刊》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 Klaus Lehmann, 歌德學院主席;法蘭克福大學和洪堡大學名譽教授
主持:馮曉虎,經貿大外語學院語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堡學者,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博導,德國語言研究院國際科學家委員會委員
翻譯:王歌博士,SU Xiaoqin
語言:中德語,同聲傳譯
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