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國惠(下稱「國惠」)成立近三年,以市場化手段推進國企改革任務只是其中一個主攻方向。圍繞發揮新舊動能轉換省級服務平臺作用,國惠瞄準新興產業領域精準發力,向股權合作高校借力,將承擔的政府功能性任務轉化自身在專業領域打拼的核心競爭力。
2018年,國惠接手山東社保基金在26家省屬企業約20%的股權,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參照當年5月數據,藉由這次股權充實及之前多輪資本運作,國惠註冊資本達到300億元,資產規模突破1000億元。
這宣告著國惠另一項歷史使命的開啟——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省級服務平臺。相較存量處置,該平臺將更注重增量拓展;服務對象上由國企拓展為各類創新創業主體。「之前是較單純的金融服務,現在要匹配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各類要素資源。」國惠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王東凱解釋。
實際上,最大的不同恐怕在於此前只需高標準完成「規定動作」,現在則必須探索創新出精準高效的「自選動作」。
5月底「走向以色列」跨境投資論壇在濟南舉辦,約120家以色列高科技及初創企業帶來400餘個先進技術項目與山東對接,不少直指「十強」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核心是項目,而技術、資本對項目來說缺一不可,全省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首次能與以色列創新資源進行集中對接。參加人數由最初限定的不足千人攀升至1400餘人,僅「一對一」對接就超過600場,臨近開始的前一天,國惠作為主辦方不得不新租下兩個會議廳同步舉辦。
蹲點期間,國惠「智惠通」數據平臺試驗版本也上線了,聚焦山東落地需求,平臺將全面整合國內外科創、資本等資源。「自己搭臺,別人唱戲,很多企業不願幹,但從全局性、戰略性角度出發,這恰恰是國惠要做的。」王東凱表示。
這種思路下,國惠形成一套特殊的項目考核體系,從下面兩個項目便可一斑窺全豹:不以投資額論英雄,引入獨角獸「優客工場」,在城市核心區域打造科技金融和雙創孵化平臺;結親英國ARM,但並非瞄準引進一個項目、一項技術,而是設立合資公司引入ARM大學和合作夥伴群,在山東打造智能經濟生態系統。
在為省內企業進行資金賦能、技術賦能、管理賦能、戰略賦能的過程中,資本運作起家的國惠也逐漸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招引合作模式並藉此構建起核心市場競爭力,即「股權投資+基金+項目」一體化,藉助資本紐帶解決互信,讓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不同主體間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以奇芯光電項目為例,記者了解到,國惠與戰略合作方正威國際聯手與奇芯光電公司達成重組意向,做為股東將其引入濟南,免除奇芯核心團隊中科院西光所對合作方層次、信用的擔心;而有國惠參與,地方政府也無需擔心被「忽悠」。目前該項目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產業園項目已開建,模塊組裝廠、封測廠預計都在明年上半年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