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在佛教哲學天地裡仰望崇高

2020-12-11 佛教在線

在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印象裡,他是每天端著水杯,背著書包,等候圖書館開門的那位師長。

在學界的評價中,他一系列體大思精的著述,奠定了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基礎,一部《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被譽為中國佛教哲學研究裡程碑式的成果。

方立天,國際知名佛教學家、中國哲學史家、宗教學家。

九月天高,在學校為他隆重舉辦的從教50周年慶典上,他贏得了各界的崇高讚譽。

坐守書齋治學數十載,談起自己的成就他仍舊謙遜:「我從一個普通的年輕學子成長為一名大學教師,取得一點成績,也是與長期以來受惠於社會的多方面幫助、加持,分不開的。天地人和,因緣際會,成就了我的學術人生,構成了我的幸運人生。」

「決定研究佛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1933年3月,方立天出生於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四路口中村。他至今仍記得10歲時隨村裡大人半夜起身,走40多裡山路去朝拜的情景,還有和他讀書的小學校連成一片的佛殿裡擺放的觀音和關公塑像。每當他看到這些場景,就有一種異常神奇的感覺湧上心頭,引發出難以名狀的超越人生的遐想:佛是什麼?為什麼要拜佛?為什麼那麼多人信佛?

「早年的生活環境影響使我萌發了了解佛教、探索佛教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這大概也是促使我研究佛教的潛在心理因素吧。」

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鼓勵在職青年報考高等院校,方立天考上了北京大學哲學系,這被他視為人生旅途的一大轉折。

在北大學習期間,他對中外哲學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與馮友蘭、湯用彤、張岱年、任繼愈等哲學史界泰鬥的接觸更使他獲益匪淺,「當時我是中國哲學史課程的課代表,與馮先生的接觸較多。自然我對先生對待學術問題的態度,治學方法,乃至精神氣象,也更多了一層了解。」後來由於政治運動,馮友蘭先生的課被停了,但方立天還是自學了先生的全部講義。

從北大畢業後,方立天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工作,這被他視為人生旅途最重要的轉折點,「我在學術生涯的漫長道路上開始了艱難的跋涉。」

在討論研究方向時,方立天選擇了儒、釋、道三教互動融合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作為重點,將長達七百年歷史的佛教哲學和世俗哲學結合起來研究,在中國哲學和中國佛教這兩塊園地進行「雙耕」。

「決定研究佛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方立天在自述中提到,研究佛教需要具備語言、文字、宗教、哲學、歷史等多學科的知識,還要對佛教的宗教生活實踐有一定的體察和了解,而且,當時的輿論氣氛對於佛教研究十分不利,相關資料匱乏,研究成果的發表也往往受到種種制約。

對視為畏途的佛教研究矢志不移,方立天有著自己的思考:佛教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思想體系,涉及諸多方面的根本問題;佛教在和中國固有文化的衝突、融合中,對中國文化的各種形態都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從哲學層面研究佛教、以佛教哲學的研究成果豐富哲學史,兩者相得益彰。

彼時佛教研究幾乎是一片處女地,方立天遍尋北京高校卻發現沒有一處開設佛學課。幾經周折,得知在中國佛學院所在地法源寺裡還有僧人授課,他便每天坐公交車到宣武門,再步行到法源寺旁聽。「走讀」一段時間後,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周叔迦允他住在寺院裡,並親自為他擬定閱讀書目,叮囑他定期報告閱讀心得。在八個月晨鐘暮鼓的進修中,方立天初步掌握了佛教歷史和基本理論知識。

回到學校後,方立天結合中國哲學史教學,開始了佛教思想研究。有別於當時教內的以經解經和流於簡單化的批判,他從哲學視角進行的個案分析引起關注。「文革」前,美國《中國哲學研究》發表的中國大陸文章僅有三篇,方立天的文章是其中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四清」運動開始了,接著是「文化大革命」,方立天的研究不得不因此中斷。1969年到1972年間,他和人民大學眾多教師一道被下放到江西省餘江縣「五七」幹校勞動。那時,他仍然爭取機會讀書,在允許的範圍內,閱讀了馬列毛的著作,讀遍了《魯迅全集》。方立天認為這是他終生為之遺憾的一段時期,但後來別人對他「冷峻嚴肅」的氣質評價或許就是在這段蟄伏期得到強化。

「宗教問題特別重要,千萬不能等閒視之」

在1995年全國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方立天以《佛教哲學》獲一等獎。這本問世於1986年的書作當年即獲中國圖書榮譽獎,是當時國內影響最大的佛教普及讀物之一。

「文革」後,方立天繼續著佛教研究工作,並歷經了「拓展時期」和「專攻時期」。

約自1987年,他開始集中研究中國佛教哲學思想。歷時15年持續的專攻、研究、撰寫,最終於2002年出版了《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90多萬字的著作闡述了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演變和思想體系,從「人生論」 、「心性論」、「宇宙論」、「實踐論」 幾個方面作了論述,從歷史比較和實證的方法與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作出了全新的解釋和概括。

「宗教不是社會上的孤立現象,也不是文化領域中的絕緣形態,對於宗教必須與影響它的相關因素聯繫起來進行研究,才能顯現其獨特的本質與價值。」對於佛教研究,方立天秉持「中國本位」和「心性體會」兩條原則。

關於「中國本位」,即堅持基於中國人對待外來佛教的根本立場而形成的治學原則,他認為:「外來佛教只有適應中國環境,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實際相結合、相適應,接受中國環境的影響和改造,才能在中國產生持久的影響和作用。」

同時,正如湯用彤先生的觀點,即佛教作為宗教文化同時包含宗教與哲學兩個方面,他認為,作為宗教,佛教具有深邃的哲學思想;作為哲學,佛教具有強烈的宗教情緒。因此,對佛教宗教方面的研究,必須具有「同情的默應」;對佛教哲學方面的研究,應該具有「心性的體會」。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方立天把學術視野拓展到了中華文化精神和中國宗教理論。

「我著重探求中華文化的傳統和核心問題,提出對中華文化三大傳統(人本主義、自然主義和解脫主義)的看法,並認為,人生價值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中國國學之魂,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

「在中國宗教理論領域,我近年來一直在思考,正確研究和總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傳統宗教觀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認為,方立天教授不僅闡發了宗教學知識,而且在中國宗教認識和理解方面提出了許多創新見解,為後學推動中國當代宗教的認知、深入發展中國特色宗教學起到引領作用,成為新時代宗教開拓創新的典範。他在宗教與文化的關係上有著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見,對當今的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縱覽方立天50年著述,其間一條主線就是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對此,他說:「為構建當代世界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是今日我們宗教學者的重要責任。」

「我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特殊因緣,是我學術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庫本閱覽室,專門備有一張桌子,一名工作人員說:「自從我在庫本閱覽室工作,他就一直在這兒!」

當年,因為看到方立天教授每天早早等候開館直至晚間閉館方才離開,工作人員特意為他安排了專屬的座位。伏案寫作,無間寒暑,方立天在2006年以前發表的著作基本都在這裡完成。

「五十年來,生活於斯、工作於斯的中國人民大學為我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與研究的條件和環境,使我個人的作用得以發揮。」方立天如是感慨。

在工作之初,學校領導就以開放的心態支持他到中國佛學院旁聽、進修;幾十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他的五部專著和六卷本《方立天文集》;學校於2000年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後又相繼成立宗教學系和宗教高等研究院,他在其間承擔了創建工作並履所長、院長之職……

「我工作了50年的中國人民大學,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宗教學研究重鎮。是學校為我提供了研究的機會。」方立天回憶道,早在「文化大革命」前,有關領導對他的佛教研究價值就有深刻體認,1964年中國科學院在毛澤東同志的指示下創立世界宗教研究所,並在全國選調人才,時任所長任繼愈曾提出選調他過去工作,但學校領導極力挽留了他。

半個世紀以來,方立天躬耕於人大校園,相繼開設了中國哲學史、中國古代哲學問題、佛典選讀、佛教概論、佛教哲學、佛教與中國文化、魏晉玄學、隋唐佛學等課程;發表著作17部,文章370餘篇,培養國內外博碩士研究生40餘名。 其中,他參與編輯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出版),為佛教學科的恢復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主編的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宗教》卷是國際公認的了解中國宗教學科研究現狀的權威刊物;他主編出版的《宗教研究》年刊成為反映國內宗教研究最高成果的園地;他相繼擔任教育部「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統戰部「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等多項重大課題的首席專家……
躬耕於佛教哲學領域,為方立天陸續贏得「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等諸多榮譽,也陶冶固化了他靜心專一、不畏困難的治學態度和立身有道、追求崇高的為人準繩。

「他沒有大學者的派頭,不尚空談,他總是那樣謙遜,對了解實際情況充滿興趣,有了新的觀點還特別要聽一聽我們這些從事實際工作的人的意見。從方先生的身上,讓我感受到什麼叫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可貴精神,什麼叫立身有道、溫潤無華的人格魅力。」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對方立天的治學態度與為人之道十分欽佩。

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老校長評價方立天教授是「板凳須坐十年冷」的典範,是抵制誘惑、拒絕平庸、摒棄浮躁、靜心讀書、潛心治學的楷模,值得廣大中青年教師學習。

在方立天教授從教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說,年輕人需要恆心和定力,才能成就大學問大事業,青年學生在做人和做事兩個方面都要向方立天教授學習。

不是佛教的信徒,而是理性和客觀的研究者,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體現出來!」方立天表示,中國傳統文化對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很大,「我的工作、事業取儒家的態度,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則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順其自然,淡然處之。」

雖然2006年後學校為每位教授專設了工作室,方立天依然對泡圖書館念念不忘,「人大教師中,也許我是在圖書館呆的時間最長的,我現在連手機都不會用,就是希望能夠專心致志。」

埋首圖書館寫作《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的15年,正是中國經濟生活迅猛突進的時代,也是社會風氣日漸浮躁的時期,但方立天以靜心專一嚴格度己。當交出鴻篇巨著之時,他也以不爭而爭之志獲得了第六屆國家圖書獎、首屆中華文化優秀著作一等獎等榮譽。

「追求理想境界,追求崇高精神,這是我著作的宗旨,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佛學自古號稱難治,方立天說,正是由於有難度和不利條件,研究才會更有意義;哲學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方立天說,要把做人和做學問結合起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曾有評價說,方立天是「新中國培育的能夠矗立在學術史上的學者」,他用實際行動為這句話作出了最好的註解。

相關焦點

  • 著名哲學史家、宗教學家方立天日前逝世
    1961年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史教研室任教,是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與中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奠基人,在海內外佛教學術界享有盛譽。7月7日,因病去世。 在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印象裡,他是每天端著水杯,背著書包,等候圖書館開門的一位師長。 在學界的評價中,他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被譽為中國佛教哲學研究裡程碑式的成果。
  • 方立天:研究佛教哲學提升道德境界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方立天教授  偌大的書房因為書籍太多而顯得狹小,書櫃的上方擺放著大大小小的佛教雕像。「佛教一方面讓人了解宇宙人生真實的本質,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把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到新的境界。」近日,方立天教授在書房接受本報採訪時娓娓道來。  方立天1933年生於浙江永康,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1984年經教育部特批晉升為教授。
  • 方立天教授關於佛教哲學體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繼承了湯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學的觀點,認為佛教既是一個宗教信仰系統,又內含豐富深刻的哲學內容。方教授畢生的學術重心,就圍繞佛教哲學而展開。佛教哲學在佛教文化體系中佔有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方立天教授認為佛教文化體系是一個內含豐富而複雜內容的有機體,包括了神學、哲學、道德、文獻、文學、藝術、科學和社會心理,而哲學是整個佛教文化體系的核心。
  • 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今日上午逝世
    專業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佛教、中國哲學。方立天教授著作等身,是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學家、中國哲學史家和宗教學家。迄今為止,方立天教授共發表著作15部,合著18部,主要代表作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華嚴金師子章校釋》、《慧遠及其佛學》、《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法藏》、《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冊)、《方立天文集》(10卷12冊)等。
  • 立身有道 學有專長——記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
    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方立天先生又回到了書桌前。物是人非,這個時候的方立天已經不再是新秀了。他已經是一雙兒女的父親,全家蟄居在筒子樓裡,工資入不敷出,年近半百依然還是講師。然而這些不如意難以阻擋方立天先生的崛起。他沒有時間過多地感嘆生活的困窘,而是將其升華為奮鬥的動力。方先生取消了所有的周末和節假日,每天早晨和大學生一起,一杯水,一摞書,泡圖書館,直到關門閉館。
  • 方立天:讓中國人觸動最大的佛教因果報應論
    那麼佛教在傳入時給人們的思想帶來哪些巨大衝擊,在哪些方面最受利益,才逐漸的為中國人廣泛接受?關於這些,方立天教授生前曾有精彩論斷,一起去看看。   佛教因果報應論,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嶄新而又神秘的人生理論,這種新型的人生哲學,論及人的道德觀、生命觀、生死觀、命運觀和來世觀,體現人對現世的關切和終極的關懷,並從理論上把因果律、自然律和道德律統一起來,在中國固有的儒、道、墨等人生哲學理論以外,別樹一幟。
  • 佛教史學者楊曾文先生沉痛悼念方立天教授
    方教授生於1933年,比我大7歲,1961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此後一直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除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外,多年來在中國佛教文化、佛教哲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早年出版《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慧遠及其佛學》、《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等早已成為高等院校和佛教院校教學常用參考教材,近年出版《佛教哲學》、《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等專著,對佛教哲學體系作了深入辨析和論證,匯集了他多年潛心研究的創見和成果
  • 方立天: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
    這是刻在方家客廳裡一件紀念品上的話,也是方立天的人生寫照。     佛緣     「我的家鄉風景秀美,佛教盛行,我母親就信佛,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吃素。」方立天笑笑說,「經常有人問我是不是信佛,我不是一個信仰者,也不是一個宗教的反對者,只是把宗教作為一種客觀對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大學老師。」     對於佛教來講,方立天是一個因緣頗為殊勝的大學老師,以現代哲學視野闡釋佛教思想。他的佛學研究成就卓著,粗略統計,關於佛教的學術文章有208篇。
  • 《方立天文集》看作者解讀涅槃 探尋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一套十卷的《方立天文集》,可謂佛學愛好者不容錯過的著作。我素食14年,在腦清目明的寧靜中,更關注精神的純淨與升華,對世事介入的同時,又希望保持一份超脫。因此,我對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以及涅槃格外有興趣。在「方立天文集」第五卷《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 雲南大學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成立 方立天教授擔任名譽所長
    雲南大學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成立慶典暨「佛學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舉行方立天教授以「佛學思想的現代價值」為題作學術報告方立天教授還應邀擔任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名譽所長方立天教授還應邀擔任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名譽所長。在隨後舉行的「佛學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上,方立天教授以「佛學思想的現代價值」為題作學術報告。方立天教授在報告中從佛教的哲學基石、四項基本原理、八個重要範疇、佛教思想在緩解人類三大矛盾中的正面作用四個方面,精要地勾勒了佛教思想的輪廓,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它的現代價值。
  • 方立天:佛教為「中國夢」提供了哲學支撐
    方立天(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夢、夢想與中國夢夢是人在睡眠時引起的腦中的表象活動,是夢者的一種心理體驗。夢想、理想是人自身的價值、意義的集中體現,也是人追求的美好境界和崇高目的。夢想通常有兩種:個人夢想與社會夢想。個人夢想是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條件而決定追求的個體目標,社會夢想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追求的整體目標。個人夢想匯聚為社會夢想,離開了個人夢想也就沒有了社會夢想;同時,個人夢想也不能脫離、更不能違背社會規律和時代發展趨勢,只有融入於社會夢想之中,個人夢想才能真正實現。
  •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紀念方立天先生從教50周年
    從他的處女作《道安的佛教哲學思想》到成名作《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到名著《佛教哲學》,再到近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無不如此。1986年,方立天的著作《佛教哲學》問世。當時的佛教研究著作以佛教通史或斷代史居多,卻很少有介紹佛教基本思想的著作。方立天從宇宙論和人生論入手,對佛教哲學的基本內涵作了準確而精要的概括。此書出版後,受到專家學者和社會大眾的共同推崇。
  •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在《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一書中,方立天教授進一步對中國佛教哲學體系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概括。他以大量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著述說明,在佛教中國化進程中,出現了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深層融和,產生了中國佛教哲學。
  • 方立天:學問多從靜裡來
    聽頭銜明明炙手可熱,觀其人,卻到底只是冷清角落裡一介學人,不溫不火,遺世而獨立。這個人,一點兒沒有「氣焰」,卻熱度逼人。你禁不住要驚嘆:他是怎麼做到的?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1933年3月,方先生出生在浙東的農村。
  • 傳印長老致唁電悼念方立天:治學精神將嘉惠後人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佛教學者方立天    大公網北京訊:著名哲學史家、宗教學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方立天先生於2014年7月7日9時26分在北京逝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對方立天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第一時間致唁電悼念方立天教授,同時回憶了方立天與佛教界的深厚法緣。唁電原文如下:  方立天教授治喪委員會:  驚悉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著名學者、中國佛教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特邀顧問方立天先生因病辭世,深感悲痛,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並以個人名義表示深切哀悼!並向方先生的家屬致以誠摯慰問!
  • 以心性和直覺概括中國佛教哲學的特質
    作者:魏德東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什麼是中國佛教哲學的特質?佛教中國化以後的思想特色何在?方立天教授認為,心性和直覺是中國佛教哲學的兩大要點。在中國佛教哲學思想中,最富創新、最富特色的就是心性論和直覺論。方教授認為,心性指人的本性,是一個包含心理自然、道德修養、宗教情感、宗教實踐和眾生與萬物本原等多層面含義的概念。心性論著重論述人的心性本質,探討人覺悟成佛的根據,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中國佛教哲學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彌陀淨土理念是中國佛教終極關懷的共同基礎——方立天
    中國佛教崇奉往生淨土信仰,尤其是熱衷於往生彌陀淨土信仰,不是偶然的。從宗教理論、思想體系的構成來說,一般而言,其構成要素有三:一是分析、論述現實人生、現實社會、現實世界,通常是作負面的否定性的判斷、論定;二是預設理想未來、理想人生、理想境界,通常是描繪為極其美好、崇高而神聖;三是設計由現實通往理想,實現人的轉化、提升、飛躍的道路、方法、手段。
  • 當你煩惱時,你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讀讀哲學
    當然不是,世上有兩種最超脫的辦法,一種是仰望星空,一種是讀讀哲學。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仰望星空一直代表著純粹的思考,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就是直接和宇宙對話。抬起頭來,仰望星空,就是心靈最好的的治癒方式。康德說:世上只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
  •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唁電
    唁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暨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驚聞著名佛教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方立天先生遽歸道山,我中心同仁深感悲痛。方立天先生在佛學和中國哲學領域深耕五十餘載,碩果纍纍,著作等身,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 學問多從靜裡來
    聽頭銜明明炙手可熱,觀其人,卻到底只是冷清角落裡一介學人,不溫不火,遺世而獨立。這個人,一點兒沒有「氣焰」,卻熱度逼人。你禁不住要驚嘆:他是怎麼做到的?生平簡介: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人。1956年考入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任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人大佛學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佛教學者。主要著作:《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法藏》、《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等。出版有《方立天文集》(六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