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凌家灘是中華文明「曙光」 安徽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2020-12-21 中安在線網站

  包括凌家灘在內的安徽多處古遺址被列入「考古中國」項目

文明起源

  2019年 7月 6日,這是一個銘刻歷史的日子,這一天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這也意味著,中華文明燦爛的5000年文化,得到西方真正意義上的認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地處華東腹地、橫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的安徽,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其一直是南北方文化交流、傳播和碰撞的重要區域。幾十年來,經過安徽考古工作者幾代人的努力,安徽發現了8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從被稱為「中華文明曙光」的凌家灘到剛剛被評為全國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蕭縣金寨遺址;從有著「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城」的固鎮垓下城址到「皖江流域史前第一城」的懷寧孫家城,通過發掘的70多處的古遺址來看,安徽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重要區域。

  【中華文明的曙光】遠古時期的凌家灘已是一座「繁華的城市」

  說起凌家灘,閃現在人們腦海中太多的代表性符號,從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代表的玉龍、玉鷹、玉龜,到細到比頭髮絲還要細的鑽孔;從「中華文明曙光」到長江下遊最大的聚落遺址,凌家灘承載著太多的文化內涵。位於含山縣銅閘鎮的凌家灘遺址是1985年村民在挖掘墓葬時發現。後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先後多次發掘,在這個佔地160萬平方米的超級遺址上,不僅發現房址、墓葬群、祭壇、手工業作坊,還發現環壕等防禦體系。據介紹,1985-2007共 5次發掘,由張敬國教授帶隊,2008-2017年間工作由吳衛紅教授負責,為了弄清遺址整體情況,2013-2017連續發掘,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裕溪河流域調查和遺址全面勘探、生活區發掘,發現環壕。

  凌家灘1987年首次發掘,就獲得驚人發現,出土200多件文物中,包括玉版、玉龜、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發現一把重達4.25千克的石鏟,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把石鏟。 1987年 11月,緊接著的第2 次發掘,出土的300多件玉器,僅玉璜的種類就達20餘種。 1998年 10月第3次發掘,出土了包括玉龍、玉鷹、石鑽等重要文物在內的500多件文物。2007年 5月開始的第5 次發掘,發現更是驚人。45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出土文物400多件。在祭壇近頂部發現件重達88公斤的「玉豬」,堪稱新石器時代玉器之最。在玉豬的身下壓著一座疑似部落首領—— —酋長的大墓,墓坑內擺放隨葬品約400多件。

玉龍、玉人

       凌家灘的幾次發掘,讓整個考古界為之震驚。大家認為,距今約5500~5300年凌家灘遺址是長江下遊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從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眾多墓葬看,作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當時這裡也正處於原始社會晚期,聚落內部已出現貧富分化,存在著貴族和貧民兩大集團,正在向階級和早期的國家演進。

  專家分析認為,凌家灘遺址及其周邊的文化遺存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點,因此被學術界定名為「凌家灘文化」。凌家灘文化「有別於良渚文化,異於紅山文化,彰顯出強烈的自身個性,其顯現的文化進程,領先於同期的其它文化。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給它的評價是:」中國只此一家,世界別無分店「。

  而且,讓專家們認為,凌家灘遺址以其精美的玉器是中國史前治玉的第一個高峰,也是長江下遊最發達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凌家灘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地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更是長江下遊最為重要的地域文化。

  【南北文化交流特徵顯著】金寨遺址合葬墓說明當時人們已有」家庭「概念

  在最近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安徽共有5處古遺址入選,蕭縣金寨遺址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蕭縣莊裡鄉金寨村的該遺址,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遺址主體年代相當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

金寨遺址墓地布局

  據金寨遺址發掘負責人張小雷介紹,該遺址是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村民在村子挖水塘(玉石塘)時發現較多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使得該遺址為學界所了解。 1991年至2018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三次發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從大汶口文化中期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中期,之後有少量周代、漢代遺存。遺址大汶口文化中期時,西部為居住區,東部為墓葬區。金寨遺址東區墓地已清理墓葬53座,均成排分布,多為單人葬,少數為二人葬、三人葬、七人葬。隨葬品多寡不一,多在5-30餘件不等,最多的七人葬隨葬品多達110餘件。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玉器、石器、骨器。張小雷說,從合葬墓情況來看,5000年前的金寨遺址的先人們已經有了」家庭「和家族的概念。

  另外,考古人員發現金寨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既有良渚文化的代表器雙鼻壺,也有大汶口文化代表器」背壺「,甚至還有屈家嶺文化的盂形杯。從這一現象來看,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距今約5000年前後的金寨遺址,不僅是徐淮地區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研究黃淮地區的文明化進程的關鍵性遺址,同時與豫中地區、江淮地區、江漢地區、環太湖地區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大汶口文化第一城】垓下「古戰場」下發現史前古城址

  提到垓下,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楚漢相爭和公元前202年的那場」垓下之戰「。2000多年前的垓下之戰,為劉邦開創大漢掃清最後障礙,也成了「楚霸王」項羽的落幕之戰。 2019年 4月13日,固鎮縣垓下古城及漢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考古專家齊聚蚌埠,共論垓下古城的前世今生。

  位於我省固鎮縣濠城鎮的垓下遺址一直被認為是垓下古戰場的一部分。過去從歷史文獻和地表散落的文化遺存來看,人們認為垓下應該是一座秦漢時期的城址。 2007-2009年,在固鎮縣文管所的配合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連續3 年對垓下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卻有了意外的發現。

  考古人員發現,垓下城址呈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城內面積大約15萬平方米,城外有一道壕溝,壕溝北部與沱河相接。通過對城牆的解剖,考古人員發現城牆最初建造的年代並非過去認為的秦漢時期,而是距今4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陶器的文化面貌與當時淮河中遊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非常相似。專家們判斷,這是一座屬於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城址。

  更多驚喜接踵而來。在遺址西北部城牆頂上,清理出一組排房,由5 間聯排房屋和1 間附屬性房屋組成。考古人員發現,這組距今4600年的房屋構造精美,牆壁內側與地面均抹有細膩的白灰,在地面與牆壁的相接處還繪有紅色腳線。

排房內出土的器座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宮希成表示,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一支強勢文化,但目前可確認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卻非常少。垓下遺址不僅是我省第一座史前城址,也是淮河流域中下遊發現的第一座史前城址。和垓下古城有著類似情況的還有安慶懷寧的孫家城遺址,該城址地表裸露著一圈古城牆,起初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古城址,後來經過考古專家的發掘解剖發現,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城址,距今約4500年左右,這也被業界稱為皖江地區新石器時代第一城。

  【中華文明探源】安徽多處古遺址被列入「考古中國」項目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前些年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凌家灘以其重要性被納入其中。近年,由國家文物局主導的「考古中國」項目逐步開展,「考古中國」分為「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 — 從崧澤到良渚」、「長江中遊地區文明進程研究」和「中原地區文明進程研究」4個重點項目,安徽同時被納入「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和「長江中遊地區文明進程研究」兩個課題組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組織專家力量,對皖江流域重點地區開展專題調查,對凌家灘、孫家城、郎溪磨盤山等遺址繼續開展工作,以探求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模式問題。

相關焦點

  • 凌家灘玉器地位重要 中華文明一道燦爛的曙光
    史前玉器應作為衡量中華文明發展的標誌這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據了解,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態度並不一致,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對史前玉器充分肯定。這一派認為,完全可以將史前玉器作為衡量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更有人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中華文明史存在「玉器時代」這樣一個命題。
  • 凌家灘: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起源
    研討會分為開幕式及主題發言、現場考察調研凌家灘遺址、研討發言等議程。 「凌家灘遺址是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史證。凌家灘是安徽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向世界發聲,讓世界了解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
  • 凌家灘文化遺址:中華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
    宋鎮豪當時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工作,凌家灘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引起他的關注。1989年,開啟了中國夏商社會史的研究課題的宋鎮豪,從此與凌家灘結下了不解之緣。「凌家灘文化遺址在諸多古文化遺址中獨樹一幟,它對於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解密作用。我們站在凌家灘文化遺址面前,仿佛在和五千年前的世界對話。」宋鎮豪說。
  •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
  • 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非神話 良渚文化為重要證據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關強:探源工程的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 凌家灘文化開啟新時代 中華文明起源中具有標誌性地位
    12月3日下午,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圓滿閉幕。在閉幕式上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先秦史學會、省文化廳和馬鞍山市政府共同發布了《凌家灘共識》。《共識》指出凌家灘遺址及其周邊的遺存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點,可以稱為「凌家灘文化」。
  • 安徽馬鞍山的一個縣,人口45萬,卻被稱為「中華遠古文明之曙光」
    「一縣望五市」,含山距離合肥、南京、蕪湖、馬鞍山、滁州五座城市均不足100公裡,是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安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橋頭堡。含山區域交通優勢京福高鐵、商杭高鐵以及合蕪、合馬、北沿江高速高速穿境而過,合肥新橋、南京祿口兩大國際機場近在咫尺,裕溪河水運發達,鄭蒲港通江達海。
  • 安徽再啟凌家灘遺址發掘
    【解說】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境內,距今5800至5300年,總面積超220萬平方米,是長江中下遊巢湖流域迄今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地位。6月11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在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吳沫:目前,學界相對比較認可的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是由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的。紅山文化具有一些特別的特點,比如上層社會佔有大量玉器,高規格墓葬中 「唯玉為葬」,顯示玉器在紅山先民的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
  •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貢獻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貢獻 2019年12月25日 14:12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陸勤毅 字號 內容摘要:考古資料說明,淮河流域自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活動足跡,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在淮河幹支流沿岸定居下來
  • 安徽含山舉辦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
    12月2日上午,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在安徽含山縣隆重開幕,凌家灘遺址作為「長江流域(皖江)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基地」同時揭牌。  曹徵海在講話中指出,凌家灘文化不僅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實物例證,也進一步奠定了安徽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論壇的舉辦,標誌著凌家灘文化保護、研究和利用開啟了新的一頁,對於推動安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舉行
    2012年12月04日 04:54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展現五千年文明曙光,弘揚凌家灘文化價值。 12月2日,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在含山縣隆重開幕。
  •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
    研究中國國家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應該將其放在中國所處的特定地理自然環境中,放在中國社會所處的特定文化格局中。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多元一體的。在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的堯舜禹時代,中原地區發展起來了,慢慢形成了以夏商周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系統,中華文明逐漸走向一體。
  • 「中華第一龍」領銜的玉器天團,將華夏文明史前溯千餘載
    距今約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屬於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玉在其中又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展覽通過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衝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影響。牛河梁遺址和紅山文化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讓學界對文明起源產生了高度關注。
  • 我親歷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傳說,還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項目2004年正式啟動,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證實了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歷史這一事實。本刊特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 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而中華文明起源後,土地仍然公有,手工業、畜牧業仍然附屬於農業,所有的產品在同一血緣的氏族部落酋長貴族階層領導下,按等級分配。此其二。  以上三方面說明,隨著農耕生產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中華文明起源了,但原始氏族社會的諸多因素並沒有因文明的出現而瓦解,反而延續下來,並獲得更具體更系統的發展。因此,張光直先生稱中華文明起源表現為「連續性」型態,而與西方文明起源的「破裂性」型態相區別。侯外廬先生則稱中華文明起源走的是「維新」路徑,與西方的「革新」路徑相區別。
  • 探秘安徽凌家灘遺址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村,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經過30多年的發掘,凌家灘遺址總面積超220萬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共4780平方米,發現祭壇1處、墓葬68座、環壕2處、大型紅燒土塊遺蹟1處、出土文物22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貴文物1100多件。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有破方有立,相比於盲從古書記載,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為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增添了動力。  「不管說四大文明古國也好,還是說六大文明古國也罷,中國都在其中,且是唯一沒有中斷的。」王巍說,國際考古學有三大課題——人類起源發展,農業起源發展和文明起源發展,而正因為連綿不斷,中華文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過程。
  • 中華文明探源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先秦史研究出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卻越辯越不清晰,甚至謬誤百出。這裡面根本的原因就是自說自話,任意拔高,吹牛不打草稿。核心的深層次的問題,就是腦子先有預設定論,再到現實牽強附會找答案。考古不是證經補史,這樣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