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你為什麼貧窮?諾獎得主用15年的研究告訴你4個真相!

2020-12-09 老方嗶嗶嗶

隨著我國和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拉開。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在演講中,透露了一個扎心的真相:全球最富有的26個人,擁有1.4萬億美元的財富,這相當於全球38億貧困人口的總和;很多人的命運,在出生的剎那就已經決定了!

對於無數的打工人而

香港富豪田北辰,為了驗證自己可以從底層翻身成為富人,他曾放下億萬身家去體驗窮人的生活,期待用他的「富人思維」去擺脫貧窮,結果慘敗而歸。在體驗了幾天的底層民眾的生活後,他仰天長嘆:「光是為了生活我已經用盡了全力,每天筋疲力盡地應付工作,哪有時間規劃未來、思考長遠?所謂的富人思維,其實只是有錢人成功之後的廢話。」

那麼,打工人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1、貧窮是因為你出身太差,沒有一個好爹媽

為了寫作這本《貧窮的本質》,作者曾深入非洲、印度、南美等多個地區展開了15年的社會學調研,他們驚奇地發現:父母貧窮是導致孩子一生貧困的關鍵要素。正是因為父母都貧窮,這才導致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無法給孩子一個相對較高的起點、無法給孩子一個優秀的朋友圈,用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的話說就是:很多人一生下來,就已經輸了。

試想一下:當北上廣深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夏令營裡學英語時,當他們的孩子在培訓班裡彈鋼琴時,當他們的孩子出國當交換生時,農村的孩子卻還在簡陋的教室裡學ABC,放學了只能去田裡玩泥巴,兩者之間的未來和前途,簡直是雲泥之別,未來的成就自然也就不在一個層級了。這或許就很好地解釋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原因。

2、貧窮是因為你沉溺於當下享樂,無法突破人性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研究中發現:窮人寧可節衣縮食,也要花大價錢去買一臺電視機,這是為什麼?因為窮人的生活中太缺少樂趣了,他們需要在肥皂劇、綜藝節目、體育節目中找尋快樂,打發無聊的時間、獲得即時的滿足。

事實上今天我們的年輕人同樣如此:他們沉迷在視頻網站、短視頻APP、王者榮耀等遊戲中難以自拔。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需要這種即刻的滿足,在遊戲中、娛樂中忘卻現實的煩憂,獲得感官的刺激。可是俞敏洪也曾有言:刷短視頻只會讓你的注意力變得不專注,只會讓你獲得碎片化的知識點,對於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並沒有什麼好處。

一個人要突破底層的束縛,走向更高的階層,持續的精進和提升必不可少,可是一切的學習和提升都是反人性的,他需要你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朝著自己預定的目標持續前進。唯有這樣不斷地約束自己,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的盲區,為自己創造一個打破壁壘的機會。可惜的是,大部分打工人選擇了順應人性:沉迷於享樂之中。於是,他們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邊緣人,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孩子也將延續著他們同樣的命運,再次淪為社會的底層。

3、貧窮是因為你認知能力低下,本事不大、脾氣不小

貧窮會遺傳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諾獎得主在書中說道:從小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接受的觀念從來都是「勤勞致富」、「腳踏實地」等一類的教誨,父母將他們的貧窮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孩子。然而,事實上這些經驗的最終指向,只是貧窮而已。因為勤勞和致富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腳踏實地和成為富翁之間也並沒有太多的相關。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他的研究生賈斯廷·克魯格曾創造了一個理論:鄧寧-克魯格效應,其中闡釋了一個讓人扎心的真相:能力越不行的人越自信、能力越強的人越謙卑;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愚昧中度過,只有少數人能夠在掉入「絕望之谷」後奮發向上,最終走上「開悟之巔」。

從小在貧困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缺少新思想的影響,缺少高層次的認知啟迪,他們往往生活在愚昧的世界裡,更可怕的是他們還不自知,認為自己什麼都懂、對自己充滿了迷之自信。這就是為什麼網絡上有這麼多噴子的原因:你說的不對,我比你懂得多得多,我來給你上一課!

4、受教育程度太低,無法專注於學習提升

在這本著作中,兩位諾獎得主發現一個事實: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收入水平就會提高8%,低學歷和低收入往往是劃等號的。事實上,教育水平的高低是決定窮人和富人的重要區別,可是這並不是無法彌補的差距。曹德旺曾在採訪中提到:我沒有讀過多少書,學歷上來說我就是個初中生,但是這麼多年來我讀書、做企業、出國考察,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我已經研究生畢業了。

這充分說明一個問題:學歷不代表能力,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種提升自己視野、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可是令人憂心的是:絕大部分窮人從來不愛學習,他們無法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無法從前到後看完一部紀錄片,無法從頭到尾讀完某個作者的專欄文章,因為在他們的生活裡,有太多的燈紅酒綠;他們的腦海裡,有太多的美女直播,他們在碌碌無為的「溫柔鄉」裡燃燒了青春,最終被生活和這個時代拋棄。

貧窮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這很難用懶惰、思維、情商智商這樣的字眼來解釋。但是貧窮也是一種讓人揮之不去的陰影,尤其是終日出賣勞動力的打工人,有如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找不到出路!

怎麼辦?當你今天了解了貧窮的本質後,你就已經在告別貧窮的路上了。至於怎麼走、如何調整、如何改變,我相信我的這些文字會給你一些啟發。我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成功學大師,我只是比你們多讀了幾年書,多研究了一些問題,多掌握了一些改變自我狀態的方式和方法而已。如果你覺得有用,如果你有一絲內心的觸動,以後不妨多讀讀老方的文章。相信我:一定比刷短視頻強!

相關焦點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為什麼窮人逃不出「貧窮陷阱」?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你為什麼越忙越窮?諾貝爾獎得主研究15年得出真相
    然而,大部分的打工人,月入5000才是常態,相比平均數,中位數更能反映真實情況。(中位數是統計學中的概念,是指按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於中間的那個。)2020年,深圳的工資中位數為5199元,上海是6378元,北京是6906元,而新一線城市的工資中位數都沒上6千。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舉個例子,成立於1897年的京都大學,是日本學術自由的一面旗幟;日本史上27位諾獎得主中,有9位來自京都大學。此次201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正是畢業於京都大學;而去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得主本庶佑,也畢業於京都大學。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彗星的尾巴,朝向哪個方向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這一獎項以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獲獎人很有可能成為當年或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迄今為止,已經有 46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 27 位在榮獲「引文桂冠獎」之後的兩年內即斬獲諾獎。 另一方面,在引文數據對多項專業領域的普適性預測以外,物理學獎似乎也已被學界發現了脈絡。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你為什麼窮?四個真相告訴你原因
    這兩天被深圳華潤某樓盤均價13.2萬天價房子所震感,突然發現一買一賣之間就能純賺500萬是那麼簡單,更讓人歡愉的是有人告訴你定一個小目標就能賺1個億。而事實卻是絕大部分人被房貸、車貸和生活的壓力踹不過氣來。
  • 杭州女生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和諾獎得主「桌布」論壇
    發現錢報記者聽完全稱後一臉迷茫的表情,陳逸晗很貼心地解釋起來:「簡單來說,就是汙水處理吸附方面的研究。」10月29日,陳逸晗前往上海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大會之前,她就非常期待「桌布」論壇。「諾獎得主、各領域科學家分散在15張方桌上,和中學生坐在一起現場交流。想到能和這些大咖面對面交流,除了激動,我還有點緊張。」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與諾獎關係最密切的中國經濟學家應該是張五常,與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均為好友。張五常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著名,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
  • 諾獎得主現身「知乎科學季」 科研之路始於用愛發電
    在很多人眼中,科學這個詞語略顯神秘,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成為科學家的夢想,但最終走上科研道路的人是極少數,究竟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10月30日,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神經科學家May-Britt Moser現身」知乎科學季」,向廣大科學愛好者發出「諾獎問中國」收官之問:「你對科學懷有怎樣的熱愛?」科學夢想需要用愛發電May-Britt Moser的科研之路就始於熱愛。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2013年,湯森路透——作為經常預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的全球知名機構,就在當年度給出的預測中,提及了來自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大隅良典,可能會由於其在細胞自噬研究中的貢獻而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2016年第一個揭曉的諾獎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後,不少人驚呼:又是日本人! 這是繼2012年和2015年以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頒發給日本科學家。
  •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還不了貧窮?——窮人更「擅長」浪費錢
    【一】諾獎得主——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①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三位,分別是:② 研究成果,引人啟發其中,阿比吉特與埃絲特合著一本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 遲到20年的諾獎: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評介-虎嗅網
    一邊按,一邊喊:「保羅,快開開門,你拿諾貝爾獎了!他們想聯繫你,但打不通你的電話!」鄰居幾乎不敢相信敲門老人的話,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真的嗎?我拿了諾獎?」「是的,保羅,恭喜你!你拿了!」敲門老人肯定地回答。聽到老人的確認,這位鄰居頓時欣喜若狂。
  • 諾獎大佬、國產專家走穴忙,怪我們「人傻錢多速來」?
    同時,他也確實為後來的諾獎得主們提供了新的思路。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是挪威人,比起蒙代爾,他對中國的熱愛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大佬們可能也很感動,畢竟鈔票的力量,沒人比他們更知道了。同時,大佬們還逐漸感受到了「集群」的力量。2018年8月10日,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上,6位諾獎得主「組團」參加。
  • 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116位諾獎文學得主 女性有15位
    2019年10月10號晚,瑞典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女作家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漢得克,截止到目前,諾獎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當中,116位獲獎者一共有15位女性獲獎,下面小編來介紹這些傑出的女性。
  • 本屆諾獎得主"牛"在哪兒 數據分析給出論文背後的乾貨
    本屆諾獎得主的代表作來自諾貝爾獎網站。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本屆諾獎得主的代表作在學術界普遍獲得了高引用,三個領域的11篇代表作中有10篇論文的施引文獻都超過1000篇。阿什金1970年發表的論文,被全球75個國家科研人員引用,區域引文影響力最大;而史密斯1985年發表的論文在機構層面的影響力最高,將近160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跟進相關研究。
  • 16歲女生研究獲得諾獎得主青睞,3歲就羨煞旁人,網友質惹爭議
    16歲女生的研究諾獎得主青睞,3歲能做的事羨煞旁人,網友質疑惹爭議 16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吃飯睡覺打豆豆嗎?16歲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上學上的晚,普通的孩子16歲上高一吧。
  • 諾獎得主莫迪亞諾:得諾獎對我來說有些不真實(圖)
    諾獎得主莫迪亞諾:得諾獎對我來說有些不真實(圖) 2014-12-09 14:06:57  北京時間12月8日,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在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了長達45分鐘的獲獎演說,演講中他延續了一貫的幽默,在嚴肅地感謝過組委會之後,他說:「得諾獎對我來說有些不真實,我很想知道你們為什麼要選擇我
  • 中國樓市的瘋狂 多位諾獎得主看走眼
    【中國新聞周刊網10月23日綜合報導(記者 王娜)】新科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早前對於中國樓市泡沫論的觀點,引起輿論熱議。遺憾的是,包括他在內警告中國樓市危險的多位諾獎得主都看走了眼。中國的房價還在上漲中,尤其以一線城市最為瘋狂。
  • 今年「桌布論壇」諾獎得主、世界青年科學家和來自上海的優秀高中...
    與去年相比,今年總計15組、每組14—16位科學家的陣容更為隆重,諾獎得主、世界青年科學家和來自上海的優秀高中生組成的「混搭」討論組也魅力升級,討論內容從蛋白質全新應用等「腦洞大開」的構想,延伸至科學家年齡界限、青年科學家公平環境等廣義思考。
  • 看看今年諾獎的女性得主們→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三位得主,他們都因為在黑洞領域的研究而獲得了該獎。聊到科學研究的趣味,她認為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然後在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迎難而上是她的態度。我開始的問題,我想非常簡單,就是「銀河系中心有沒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但我喜歡科學的一點就是你總是以新問題告終。「因為黑洞很難理解,所以它們才如此吸引人。我真的認為科學是一個巨大的謎題。」 蓋茲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