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擴大內需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聚焦擴大內需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研究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問題,提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範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繫起來,擴大交易範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這為我們更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現代商貿流通作為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投資需求最為活躍的基礎性產業,也是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主要渠道,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我們要從擴大國內需求出發,進一步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統籌推進硬體和軟體建設,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商貿流通是國內需求實現的重要領域

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流通是產品從生產領域最終到達消費者之間所必須經過的一系列過程,流通存在的條件是社會分工。馬克思認為:「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流通是連續的過程,而交換是偶然的;交換是個別現象,而流通是交換的綜合。因此,流通包含了交換、商業和貿易,是對這些經濟活動連續的、總體的考察。商貿流通作為流通的核心要素,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商貿流通是國民經濟基礎性產業,技術創新和投資活動都十分活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商貿流通不斷發展,細分行業不斷增加,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與此同時,商貿流通是滿足居民消費的重要渠道。流通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消費,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指出的,「商品交換歸根到底是滿足質上不同需要的需求」。商貿流通的發展和創新為消費者更好實現消費提供了多樣化和便利化的選擇空間,也提高了商品交換的效率、降低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

新發展格局對商貿流通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都離不開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我們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就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在此進程中,現代商貿流通需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是促進消費需求擴大。消費通過商貿流通來實現,商貿流通影響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的變化,是影響消費最活躍的因素。實現消費需求不斷擴大,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建設現代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暢通消費主渠道,充分滿足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挖掘消費潛力,引導消費創新,不斷增強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二是提升供需適配性。商貿流通最本質的功能是作為媒介實現社會商品交換,推動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實現。只有當消費者最終通過流通順利完成購買環節,生產者才能持續回籠貨幣資金,社會再生產過程才能夠順暢運轉。因此,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需具有較強的產業組織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敏捷反應,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暢通,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匹配和動態平衡。

三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商貿流通能夠發揮銜接產業鏈上下遊的功能,將下遊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傳導至生產企業,助力生產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優化資源配置、調整投資方向,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需實現與生產的融合,才能夠充分發揮商貿流通對生產的服務、反哺和先導作用,增強投資的有效性,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四是融合國內國際循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商貿流通的交換空間由國內擴大到國際,流通國際化進程深入推進。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需要構建內外貿深度融合的流通網絡,推動實現國內國際流通主體和客體的自由、有序、高效流動,充分配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的聯動效應。

五是提升抗風險能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變化,長期性、結構性、內外因素交織型挑戰增多。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需要依託和服務於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水平,提升全球資源的整合水平和配置效率,同時能夠有效平抑國內市場波動,增強國民經濟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持續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的著力點

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為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助力。

要強化技術賦能和創新引領。加快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轉型升級,逐步由單一貿易功能向綜合性功能拓展;推動商貿流通企業現代供應鏈建設,整合上下遊資源,建立供應鏈服務平臺,通過發揮平臺集聚功能和整合線下的供求資源能力,帶動產、供、銷協同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電商平臺、供應鏈核心企業以數據賦能生產企業,增強生產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響應能力和敏捷調整能力。

要提升商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水平。一方面,需順應多層次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趨勢,提升商貿流通領域的商品和服務供給品種、品質和品牌,推進高效率、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流通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需強化商貿流通的品牌孵化功能,推動形成一批新國貨品牌,增強本土品牌的競爭力。與此同時,還要針對重要商品實施分類管理,加強對特殊商品的商貿流通體系建設。

要完善城市和農村商貿流通網絡。需加大城市商貿流通設施智能化、數位化改造,強化大型商業網點的多業態融合布局,加大小型商業網點的統籌布局和改造提升,滿足居民體驗和便利消費。同時,支持農村融入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強對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引導,補齊農村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要推動國內國際商貿流通互促共進。總體上看,要暢通境內外物流通道,推進境內外商貿流通體系全面銜接,發展壯大跨境商貿流通新業態,推進內外貿融合發展。一是促進出口貿易與國內產業升級良性互動,推動進口貿易和國內消費需求聯動;二是吸引國外商貿流通企業在我國投資,鼓勵國內商貿流通企業布局境外營銷網絡,推進國內外流通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合作發展;三是深化貿易與投資的聯動,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實現技術進步和市場開拓;四是進一步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快商業、運輸、快遞、數據、金融等領域的對外開放,提升進口貿易便利化水平,更好推動國內國際市場接軌。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焦點

  • 聚焦關鍵領域 新一輪擴內需大幕將啟
    「十四五」開局之年,新發展格局下擴內需成關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擴大內需、構建強大國內市場作出系統安排,要求「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並明確了擴投資促消費的新路線圖。記者了解到,面向2021年,聚焦關鍵領域,新一輪擴內需大幕即將開啟。
  • 把握新機遇 構建高效現代流通體系
    12月10日-11日,主題為「提升內需驅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八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辦。圖為大會現場。12月10日-11日,中國商報社、中國商業出版社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提升內需驅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八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大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近500人共聚北京,探討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企業如何把握新機遇,為消費市場及商貿服務領域增添新發展活力。
  • 李小紅:建議加快武陵山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武陵山片區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是對接消費市場、帶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提升扶貧攻堅效率、促進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2020年農村居民收入翻番目標的關鍵環節。為此,建議實施政策傾斜,完善基礎設施,扶持流通企業,加快建成武陵山片區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 經濟日報專論:立足新階段深化對擴大內需戰略的認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業是「六穩」「六保」之首,是民生保障之本,也是擴大內需、恢復增長的關鍵所在。就業問題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一是要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
  • 嶽陽市商貿流通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十一五」期間,我市商貿流通領域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為主線,以加快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為重點,大力培育商品市場,致力發展新型流通,著力推進內外貿易,全力搞好市場監管,強力推進商業信用,各項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經濟社會協調、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推動「數智+連鎖經營」融合發展第十屆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論壇舉辦
    為推動數智化連鎖經營研究,助力連鎖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北京物資學院「第十屆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論壇暨數智化連鎖經營高峰會」於12月5日在京召開。開幕式上,北京物資學院副校長翁心剛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正在實施數位化轉型夥伴行動、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和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行動,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動製造、商貿流通等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數位化轉型,希望通過本次論壇能抓住流通產業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產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開展科研工作、促進人才培養
  • 光明網|永定城數字新商貿,打通「雙循環」的任督二脈
    「國無商不興,民無商不活」,發掘與擴大內需,需要商業體系的支撐。而數字新商貿,正是內需挖潛、激活的新支點。傳統商貿早就深刻地嵌入國民經濟生活當中,人們生活幾乎離不開百貨商場、各式超市、零售商店等。內需盤活,也需要商貿業在末端的支撐,以滿足國內需求為落腳點,著力打通國內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將內部需求的消化導向商貿託起的供應體系。可也要看到,傳統商貿的抗風險能力還有些薄弱。這次疫情就改變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生態:從需求側看,疫情期間,線下消費需求備受衝擊;從供給側看,物流阻斷、產能削減帶來的供應鏈受損,也難迅速恢復。
  • 三大財稅政策著力擴大內需
    財政部新聞發言人戴柏華7日表示,今年財政部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穩定外需的同時,更加注重擴大內需,財政政策將從三方面刺激消費。   戴柏華指出,2010年,要把刺激居民消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著力落實並完善擴大內需的財稅政策,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 商貿流通
    商貿流通商貿    糧食【對外貿易】2018年,釩鈦高新區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園區外貿企業主體培育工作加快。 【項目建設】2018年,米易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完成績效評價工作;2017年度中央財政冷鏈物流項目和仁和區省級商貿流通轉型升級項目完成建設;萬達廣場、密地商貿物流園、中環·天地等項目順利推進。與成都商務委、中國蔬菜協會、成都益民菜市場、北京新發地市場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與盒馬鮮生、中糧我買網、大潤發等企業加強商務項目建設合作。
  • 擴大內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立足點
    與此同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嚴重,一些農業大省許多農田水利設施帶病運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勞動力素質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這位負責人強調,除了農業問題,還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困難,要認真抓好節能減排工作,並著力解決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 發展改革委:擴大內需是應對危機的根本立足點
    擴大內需政策的出臺,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立足點。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出臺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是基於我們對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準確判斷的結果。這位負責人強調,當前,我們一方面確實面臨著國內外的嚴峻形勢,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們仍然保有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
  • 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重在釋放內需潛力
    規劃《建議》強調要堅持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擴大內需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 央行消保局尹優平:完善機構、產品等體系形成普惠金融新發展格局
    一是完善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堅持市場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分類、分層滿足不同普惠群體的金融需求。  二是完善有適應性的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
  • ...博山區商貿流通行業集約集聚發展政策新聞發布會暨中博城項目...
    熱烈祝賀博山區商貿流通行業集約集聚發展政策新聞發布會暨中博城項目啟動盛典圓滿舉辦12月13日,萬眾矚目,全城聚焦。博山區商貿流通行業集約集聚發展政策新聞發布會暨中博城項目啟動盛典,在中博城接待中心內場隆重舉行。
  • 黃奇帆:構建完整內需體系,要降低個人所得稅率,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
    文丨黃奇帆「完整的內需體系」不是簡單的討論內需是什麼,而是要在深刻把握「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的時代背景,從形成內需需要什麼樣的基礎、什麼樣的條件、有什麼樣的機制等維度,系統理解「內需體系」的豐富含義。(一)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要以穩定市場預期、提高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為著力點企業家願不願意擴大再生產、願不願意從事創新性的冒險活動,與其對經濟的預期、市場競爭是否公平、產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有關。判斷民營企業投資積極性有一個核心指標:就是全部民企的淨資產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