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壇、景山、北海、中山等四家市屬公園,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的全力推動下,加快落實公園兩規及遺產保護方面的工作,近年來相繼開展了佔地騰退、環境整治、文物修繕、景區開放等工作,古建院落的騰退開放不僅為遊客增加了50000平方米遊覽空間,還恢復了北京公園的歷史風貌,助力北京市中軸線申遺。
室內展陳第四章:四大公園多方騰退 園內古蹟依次開放
在景山公園觀德殿(西配殿)內,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聯合北京青年報社首次系統梳理了市屬公園文物古建騰退利用的歷史進程,在中軸線「原址」古建中重新呈現,成為此次特展的一大亮點。
展覽內容涉及天壇公園機械廠區域,景山公園壽皇殿和觀德殿,北海公園漪瀾堂、大佛殿和萬佛樓,中山公園社稷壇內壇等景區,在回顧與展望中,將北京市屬公園與中軸線的故事和歷史向觀眾娓娓道來。
室外展陳:中軸保護連點成面
天壇公園:廣利門、泰元門首次「亮」了出來
天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也是北京中軸線上僅有的三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過去,由於歷史原因,部分壇域被佔,天壇「天圓地方」的空間格局和文化寓意被人為切斷。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和天壇公園的共同推動下,如今被佔區域逐步完成騰退開放。
2019年6月8日,天壇機械廠區域騰退開放。該區域位於天壇公園西南角,是一片狹長地帶,包含內壇牆、廣利門和輿路等天壇歷史遺產本體。隨著機械廠區域的修繕整治完成,天壇公園完成了700餘米內壇牆的修繕工作,天壇內壇「環壇步道」全部貫通。與此同時,淡出公眾視野近70年的廣利門首次亮了出來。站在廣利門下舉目遠望,壇牆和祭祀輿路向遠方延展,再無遮攔,在一行行綠柏的掩映下,呈現出一派古意盎然。
繼廣利門之後,天壇公園於2019年9月完成了泰元門的騰退修繕。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廣利門、泰元門是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中的兩個。其中,泰元門為天壇圜丘東天門,明朝時,泰元門外建有崇雩壇,皇帝行經泰元門祭天祈雨。由於歷史原因,泰元門的三個門洞曾被三家住戶佔用,隨著園內住戶騰退籤約、復原修繕,泰元門終於恢復了歷史原貌。
按計劃,天壇將於2030年前總體恢復完整。
室外展陳:中軸保護連點成面
景山公園:壽皇殿、觀德殿完成騰退
作為中軸線沿線14處遺產點之一,景山公園壽皇殿是展示北京市近年來文化保護成果的一張新名片,也成為北京中軸線上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
1954年,景山公園劃出一部分被北京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市少年宮)使用。1956年1月1日,北京市少年宮正式在壽皇殿成立,自此形成了「一園兩治」的管理模式,壽皇殿內各殿及主要建築改為教室、辦公室等教學活動場所,之後功用徹底改變。在多方努力下,壽皇殿建築群於2013年末正式回歸景山公園,並對壽皇殿建築群進行全面修繕,全面恢復了壽皇殿院落清乾隆十四年的歷史面貌。
《中軸現時與願景》展覽在景山公園觀德殿展出
2018年11月,壽皇殿正式對遊客開放。修繕後的壽皇殿巍峨壯觀、氣勢恢宏。壽皇殿正殿復原了部分清光緒年間的原有陳設,可讓遊客直觀了解壽皇殿的室內陳設品和皇家祭典場景,重溫各類典禮現場。壽皇殿內尚存16件可移動文物,包括磚城門前的石獅子、東西碑亭內石碑、壽皇殿正殿月臺上銅爐等,見證了壽皇殿的興衰歷史。
繼壽皇殿建築群後,景山公園觀德殿於2020年9月底向市民遊客開放,這也是景山公園第二個完成騰退修繕後亮相的古建群。觀德殿位於公園東門內北側,明清時期曾是皇帝觀看兒臣射箭之處,此前部分院落被佔用。經過騰退修繕,大致恢復了乾隆十三年的歷史原貌。《中軸現時與願景》展覽就位於景山公園觀德殿院內。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景山公園對北區的中軸線治理工作已近三年時間。參照乾隆十五年路網脈絡規劃平面,現階段正在持續開展西北區相關配套項目的後續建設。
室外展陳:中軸保護連點成面
北海公園:大佛殿、萬佛樓遺址開放
北海公園曾是元代皇城建設的原點,擁有近千年的歷史。
位於北海北岸的闡福寺,曾是皇家用於舉行祈福納壽活動的重要場所。2018年,公園騰退了闡福寺大佛殿後殿北部遺址區域內的4戶居民,騰退面積575平方米,並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大佛殿遺址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
2019年9月,闡福寺大佛殿遺址正式對公眾開放,景區新增遊覽面積4600平方米,也讓闡福寺景區前、中、後三進院落最終完整呈現在遊客面前。同期開放的還有佔地面積達8886平方米的萬佛樓遺址區。萬佛樓遺址區位於闡福寺西側,為小西天景區的一部分,目前僅存寶積樓、妙香亭等遺蹟。由於歷史原因,兩組遺址均有部分建築已不復存在,只留存建築基座等痕跡。
市民在現場觀看展覽
北海公園萬佛樓、大佛殿建築群遺址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物類型,公園在保證文物及遺址本體安全的前提下,通過開放與展示帶動小西天、闡福寺建築群的全面開放,使北海800多年孕育出的傳統文化底蘊完整呈現出來。
北海漪瀾堂建築群位於北海公園瓊華島北坡,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擁有極其豐富的建築形式以及遺產價值。
由於歷史原因,自1956年漪瀾堂建築群長期作為仿膳飯莊使用,2016年北海公園管理處與仿膳飯莊正式籤訂騰退協議。至此,被佔用長達60餘年的漪瀾堂建築群順利完成騰退工作。
2019年12月,作為首都老城保護重要古建修繕任務,漪瀾堂建築群修繕工程順利開工。工程遵照恢復古都風貌、消除漪瀾堂建築群文物本體殘損病害、糾正歷史不當幹預、恢復歷史格局、展現北海皇家特質為目標,對再現漪瀾堂及瓊華島歷史風貌及山水景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北海漪瀾堂建築群修繕工程計劃工期兩年,預計2022年修繕完成。屆時這座古都北京著名的歷史景觀將在「十四五」內以富有新時代特色的精神面貌再度向社會開放。
室外展陳:中軸保護連點成面
中山公園:住戶騰退恢復景觀綠地
中山公園地處首都核心區,其前身是明清皇家社稷壇,1914年闢為公園開放,初稱中央公園。
近年來,中山公園通過復壯保護一級古樹、鋪設草坪、移植竹林、栽植盆景造型樹木梅花、布置太湖石等,同時通過住戶騰退,共恢復景觀綠地304平方米,並於2018年「五一」期間正式向遊客開放。
為助力北京市中軸線申遺,社稷壇內壇將進一步開展騰退、整治工作,恢復原有歷史環境風貌。
美術設計/沙楠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