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第916期】
民進黨當局認定「淘寶臺灣」是陸資,要求「限期於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圖片來源:網絡)
24日,民進黨當局對「淘寶臺灣」下手了,認定這個由英商克雷達運營的電商平臺是陸資,要求「限期於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
《北京日報》對此發表評論說,細看民進黨當局所謂審查結果,就知這大棒揮得有多牽強。
公告承認,阿里巴巴集團「雖未超過陸資許可辦法中30%的持股認定標準」,但經過調查,又「認定」阿里巴巴對「淘寶臺灣」有控制能力。簡言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找不到違規點,那便謅上一個。至於「處罰」舉措,直接要求「撤資或改正」。
按島內原有規定,陸資佔比不超過三成的不算陸資企業。但民進黨當局近日為此專門修改了規定,就算陸資不到三成,只要投審會認定相關企業中陸資具有「實質控制力」,就難逃「陸資」之名。
且不管投審會究竟根據什麼判定「陸資具實質控制力」,單是民進黨當局這套「你是陸資,你就有罪」的邏輯,足以引起兩岸民眾的極大反感。效果不一定有,但拉仇恨是妥妥的。
對於民進黨當局驅逐「淘寶臺灣」的這波操作,輿論分析,其用意有三:一則延續「反中」政治立場,挑動兩岸對立;二則打壓陸資企業,破壞兩岸經濟合作;三則在敏感時期,向某些「靠山」示好獻媚。 如意算盤打得響,只可惜這套愚蠢舉動,根本就是先傷己、後傷人、難如願。
民進黨驅逐「淘寶臺灣」,首當其衝受傷的是臺灣消費者,其次是島內商家,最後是臺灣本身的經濟。可謂「損人不利己」。
首先,對臺灣民眾來說,沒有了淘寶臺灣,臺灣消費者還是會用大陸APP來購物,但是到貨速度自然會變慢。更重要的是,沒有替代品,臺灣網購族只得忍受更高的價格。
其次,倘若「淘寶臺灣」被迫撤資,許多籤約的臺灣商家商品將被迫下架,恐怕會爆發大批網店倒閉潮。還有很多從淘寶進貨的臺灣中小商家也會受連累,民進黨當局為了整淘寶,結果可能會整死眾多臺灣中小企業和個體賣家,何必呢?
最後,淘寶在臺灣的業務,給中小電商提供了進貨渠道和良性競爭機會,繁榮臺灣電商業,更提升島內服務業水平,可以說對臺灣整體經濟好處多多。驅逐「淘寶臺灣」,對島內電商而言,並不算什麼喜事。反而掐斷了跨區域經貿合作的渠道。
疫情之下,民進黨當局不思為經濟發展掃平障礙,反而人為製造困難,難道嫌臺灣經濟滑坡不夠猛嗎?奉勸民進黨不要為了站隊美國,犧牲島內民眾利益、發展前景,要知道,以現在兩岸的經濟體量對比,如果大陸實質性反擊一下,後果是臺灣無法承受的。(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