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的八大名句,讀完受益無窮

2020-12-20 素佛堂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盡數》。亦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意指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戶樞:門軸;蠹:這裡是蛀蝕的意思。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二、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

善於學習的人,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所以擅於借用別人的長處的人最終能取得成功。

三、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似順》,反:同「返」。白晝到了最長時,就要轉而變短;白晝到了最短時,就要轉而變長,這是大自然運行的必然規律。指事 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反面轉化。

四、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裡,不若得一聖人。

出自《呂氏春秋·贊能》。這句話的意思是: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善於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善於鑄劍的歐治;得到土地千裡,不如得到一個聖人。

五、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不可奪其赤。

出自《呂氏春秋·誠廉》,大意是:石頭可被打碎,但無法改變它堅硬的質地;丹砂可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朱紅的顏色。

六、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庶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抽乾湖水來捕魚,怎麼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麼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野獸了。

七、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序意》,意思是:為了私利去看就會使眼睛無所見,為了私利去聽就會使耳朵發聾,為了私利去思慮就使心狂悖。視、聽、思慮都是為了私利,嚴重了那麼智慧就不會用到公正上。

八、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事從心出,心隨欲來。慾壑難填,心便沒有了尺度;心沒有尺度的人,不知道會做出什麼事來。

相關焦點

  • 《呂氏春秋》中十大名句,經典!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選取《呂氏春秋》中的十大名句,供大家參考學習!
  • 《呂氏春秋》10條千古名句,經典有哲理,值得收藏一輩子
    《呂氏春秋》10條千古名句,經典有哲理,值得收藏一輩子。 1、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 召:招引。相同一類的事物,就會相互招引,相同一類的物體就會互相投合,相同一類的聲音就會相互應和。
  • 《呂氏春秋》中的八大智慧,值得後人學習!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編撰而成,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等諸家學說,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 《呂氏春秋》中的10大經典名句,通天道,明人事
    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勸學》要很快學得知識和才幹,首先在於尊敬老師。4、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去尤》。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本生》。惛:通「悶」,心情不舒暢。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驕傲,低至百姓也不煩悶,這才是道德完備之人。6、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先己》。
  • 《呂氏春秋》十大經典名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經典十大名句,字字千金,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一、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出自《呂氏春秋·離俗覽第七》。【譯文】執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二、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讁。選自《呂氏春秋·舉難》。【譯文】一尺長的木材會有節疤;一寸見方的玉石會有疵瘢。三、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 《呂氏春秋》裡的十大智慧名句,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一、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假:借,用。【譯文】善於學習的人。二、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招:射的目標,箭靶。【譯文】一萬人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沒有不被射中的。三、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譯文】富貴卻不懂得養生的方法,恰恰就足以成為禍患,這樣還不如貧賤的人。
  • 大漠雄鷹:呂不韋及《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說:「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責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後人認為呂氏春秋是雜家之雜家。是對道家儒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的調和與折衷,是汲取精華,排除糟粕的集成化。由於《呂氏春秋》有這種兼容並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匯百家,以道貫之。
  • 呂不韋的是非功過隨他去吧,《呂氏春秋》卻留下很多至理名言
    不討論其作為秦國的相邦的功過,《呂氏春秋》中確實有很多給人啟迪的名句。 《呂氏春秋》對待事物的看法非常明確,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過分予取予求。《呂氏春秋·覽·孝行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對待人才,《呂氏春秋》達到了非常重視的程度。
  • 《呂氏春秋》中蘊涵的生態思想(二)
    《呂氏春秋》以道家思想為主題兼採儒、墨、名、法、兵、農、陰陽諸家學術,其中蘊含著頗為豐富的農業生態思想。篇中的相關戰國時期的農業、生態狀況的論述,對於今天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的推廣,以及解決生態問題、發展生態經濟仍有許多積極的借鑑意義。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張守節以為《呂覽》「即《呂氏春秋》也」(《史記正義》),許多學者也認同此說,這似有不周。《呂氏春秋》應該有大小之別,大的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小的只指「十二紀」。《呂覽》則是指「八覽」「六論」,不包括「十二紀」。嚴格地講,原本「十二紀」是一部書,「八覽」「六論」是另一部書。
  • 春秋有一統,呂氏在其中,今日且看《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具有特定的創作背景這本書出自秦國名相呂不韋之手,是他與門客一起編纂而寫。當時社會流行禮賢下士,招攬門客,呂不韋喜好文人墨客,不喜武者,他招攬門客一起著書立說,迴轉秦國狀況,秦國國力強盛,武者紛紜,不需要他在過多的招攬武人來保護自己。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
  • 怎樣讀經典 | 《呂氏春秋》
    由此可見,《呂氏春秋》確實是成於眾人之手的一部經典。然而,呂不韋對於該書的編纂無疑是起到主導作用的。一是編纂起因於呂不韋有感於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二是成書後的《呂氏春秋》是一部體例完整、結構合理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簡單的眾人撰述拼湊;三是編纂上體現了呂不韋「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的撰述宗旨和「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的寫作原則。
  • 胡適《讀呂氏春秋》的貢獻
    讀呂氏春秋》,是胡適的一篇研究《呂氏春秋》的論文。該文打破了有漢以來研究《呂氏春秋》只重視文本解釋的局限,採用了中西比較的思路與方法,從人慾、人性的思想高度審視把握《呂氏春秋》,提出了不少現在看來仍不失為有價值的觀點與問題。文章視野開闊,論從史出,文風明白曉暢,易於接受,方法與結論都令人耳目一新,初步改變了以後《呂氏春秋》研究的路向,在近代《呂氏春秋》研究史上具有開拓之功。
  • 趣味,《呂氏春秋》中的名句告訴了我們:「大廚師是不擺盤子的」
    《呂氏春秋》由秦國宰相呂不韋及其門客所著,乃一部理論著作,裡面包含了很多為人處事的哲學,今天我們通過問答的方式一起來趣味學古文!1、請問呂氏春秋·孟春紀篇中的「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的招指的是什麼呢?答:招,箭靶子或者目標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就如果一萬個人拉弓射同一個目標,一定會射中。
  • 呂不韋: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
    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還記得呂子喬的這句騷話嗎?當初看到呂子喬有板有眼兒的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差點就信了他的邪。不過呂子喬說的也並不完全錯,他姓呂,自己寫出一本名叫呂氏春秋的……封面,完全是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是呂子喬版本的呂氏春秋,而是正兒八經的流傳千古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集百家之所長,容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的奇書,堪稱道家經典。
  • 《呂氏春秋》精選10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 《呂氏春秋》真的一字千金嗎?
    最後,《呂氏春秋》這部書畢竟被完整地流傳下來了,今人看來,它是否真的是「一字千金」的不刊之論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對「一字千金」故事與《呂氏春秋》作更為細緻入微的審視。一 「鹹陽市門」是哪裡?很多人將「一字千金」故事中的「鹹陽市門」,理解為秦都鹹陽的城門,這顯然是錯的。
  • 《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全書共分12卷,160篇,20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12紀、8覽、6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儒、道思想為主,並融合進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最大特點就是雜取百家。《呂氏春秋》為呂不韋眾門客集體編成,內容自然不免駁雜,所以《漢書·藝文志》把它列為「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