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水滸傳」和老版「水滸傳」,取景地對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2020-12-09 阿強哥說事

我們在看翻拍電視劇的時候,不由自主都會和老版的進行對比,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會感覺到,翻拍的電視劇永遠也沒有老版的深入人心,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因為老版的電視劇和電影新入為主,還有老版承載了太多青春和記憶,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老版的電視劇和電影承載自己太多東西,所以覺得比較經典,但是,只要我們對比一下新版和老版的電視劇,就會發現,除了因為懷舊,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說取景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新老版【水滸傳】,我們來看一下這裡面的一些取景地,就可以看出兩部劇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水滸傳】裡有一齣戲,就是武松被人暗算的取景地飛雲浦。

對於丁海峰和陳龍兩位演員的表演,不做過多的評價,因為我們也不是專業的影評人,但是,光是從取景地來看,確實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老版【水滸傳】裡面的飛雲浦,給人感覺人跡罕至,非常荒涼,橋上的青苔,還有落葉,橋墩上衰敗的草叢,都在表達一點,這裡是一個殺人越貨的好地方,取景地對劇情的烘託,不用過多語言表述,觀眾都會感受得到。

我們再來看看新版的【水滸傳】飛雲浦取景地,給人感覺這地方就是一個趕大集的必經之地,橋是新架起來的,山上的小樹苗也是剛種不久,在這個地方殺人,肯定會有很多人圍觀。一點荒野的氣息都沒有。整個畫面感覺是流氓在集市上群毆。

新老版【水滸傳】取景地差別最大的還有景陽岡,老版的【水滸傳】,打虎的地方絕對是原始森林,松樹,大青石,還有雜草,山林裡的大風,夜裡被驚嚇的小松鼠,都在不由自主地告訴觀眾,老虎即將出沒。

而新版【水滸傳】裡的景陽岡取景地,分明就是一個登山的旅遊勝地。這樣的地方出現老虎,或許是供遊人觀賞的,

當然,這裡也有很多的客觀因素,因為人對環境的破壞,這麼多年下來,要想找到一個原生態的取景地確實非常不容易,況且,整部劇裡面,需要的取景地那麼多,對於劇組的成本來說,也是一大考驗,所以,拋開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手法不說,單就取景地來看,這裡面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相關焦點

  • 新版「水滸傳」和老版「水滸傳」,取景地對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我們在看翻拍電視劇的時候,不由自主都會和老版的進行對比,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會感覺到,翻拍的電視劇永遠也沒有老版的深入人心,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因為老版的電視劇和電影新入為主,還有老版承載了太多青春和記憶,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 網飛改編中國文學改上「癮」?由日本導演佐藤信介執導《水滸傳》
    《水滸傳》講述宋朝時期,108條好漢被迫上梁山,進而起義造反的故事,其中有多數膾炙人口的傳奇人物流傳,包含「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衝、「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九紋龍」史進以及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打虎武松,根據外媒對網飛版《水滸傳》的描述指出,《水滸傳》的改編電影將會朝著「未來主義」發展,將發展成動作冒險大製作的電影,其中充斥了關於個人榮譽和眾多陰謀
  • 「A爆的景區」《花千骨》取景地,現實版的桃源仙境!
    「A爆的景區」《花千骨》取景地,現實版的桃源仙境!快和文旅小編一起踏上「A爆的景區」之旅吧~避一波擁擠人潮,尋一種異域風情!這裡...河水媲美荔波,瀑布堪比黃果樹,打開門就是越南!
  • 「中國頂流IP」《水滸傳》國外翻拍版面目全非
    有著「中國四大名著」的古典文學著作《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作為「中國頂流IP」其巨大的影響力早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日版水滸傳日本民營電視臺NTV在1973年(早於央視版25年)就已經就拍攝了26集《水滸傳》電視劇。
  • 刺青人體藝術:日本浮世繪大師《水滸傳》人物畫滿刺青「體衣」
    電影《夕霧花園》有一幅美麗的刺青,由阿部寬一針針刺上李心潔的背,這幅刺青承載了她在戰俘營受的痛、妹妹的死,以及突然消失的感情;經過時間的「借景」,二戰經歷成就她的仕途,而刺青竟然是幅藏寶圖,指向日本人藏黃金之處,如果不是她偶然發現,秘密可能就隨著肉身消滅了。
  • 這張隱藏在你身邊多年的「世界名畫」,99%的人都叫錯名字啦
    跟「衝浪」沒有半毛錢關係,正確的斷句應該是「神奈川衝 · 浪裡」。「浪裡」應該跟《水滸傳》裡那個「浪裏白條」意思差不多,指的是漁船被海浪包圍的場景。,是為了賺取「轉讓費」。他還為《西遊記》和《水滸傳》繪製過大量插圖,也算是中國文學的「狂熱粉絲」。
  • 新版水滸傳和央視版水滸傳人物比較,喜歡張涵予的為何更多
    尤其是像水滸傳這樣的古典文學改編的電視作品,因為有原著在那,所以就多了一個評判標準。那麼新版水滸傳和九八版,也就是央視版水滸傳相比,兩個版本水滸傳各自有什麼不同,各自有什麼優勢呢?有人提出,如果從人物角色方面來比的話,感覺新版水滸絕大多數不如老版那麼刻畫到位。
  • 重看央視版《水滸傳》,我發現了舊版《水滸傳》比新版好的原因
    前幾天某站上線了央視版的四大名著,於是便重新又刷了一遍老版《水滸傳》,看完後不禁感嘆,老水滸是真的經典,唯一的缺憾就是拍得太少,很多原著的情節沒能展現出來,考慮到那個年代拍電視劇的辛苦程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 《水滸傳》裡,宋江殺閻婆惜不只是激情犯罪這麼簡單
    說到《水滸傳》,我們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出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種種畫面。如果梁山好漢一直如此,《水滸傳》不啻為一部「爽劇」。但接著看下去,梁山好漢被招安的情節卻讓人很難接受。其實,讓人難受的不是好漢被招安,而是被招安後那麼多英雄一個接一個地走向了末路。
  • 「兵器譜」月牙鏟 民間傳說中武僧兵器 原來明代兵書確有記載
    明人鄭若曾所寫的海防專著《籌海圖編》,便收錄了一種名為「天蓬鏟」的兵器,其形如同一輪彎月,而且「內外皆鋒刃」。剷頭長一尺,柄身則長八尺至一丈。按照書中描述,天蓬鏟直推可以削手,「往上推則鏟首,下推則鏟足」,又能夠趁敵方逃走時作勾腳之用。有時更可以「於上風揚塵」,以此擾亂對手視線。
  • 中日韓「饅頭」大不同
    有人特別喜歡吃「あんまん」(豆沙包),與「あん」對應的漢字是「餡」。它既可以指餃子餡,也可以指「餡かけ」(勾芡),意思很多。在中國,漢字「餡」是指放在饅頭、餃子裡的肉、蔬菜、小豆等。這個漢字在日語和韓語中的發音大相逕庭。這個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呢?
  • 老版水滸傳電視劇這一細節秒殺新版
    水滸傳是我國的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問世幾百年以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1998版水滸傳和2011版水滸傳兩部電視劇的拍攝在民間掀起了談論的熱潮。而比較兩版電視劇孰優孰劣,則更是成為熱門話題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 老版《水滸傳》為何難以被超越?
    老版的《水滸傳》為什麼難以被超越?原因很簡單!在水滸傳中,有很多壯士,既然是壯士,肯定得找那些非常壯的演員來演,我們腦子中突然想到的可以凸顯壯的估計就是肌肉了,當時在選角的時候,導演可謂是下了大功夫,一般都選擇一些武術家和運動員,開始拍攝之前必須進行鍛鍊,而水滸傳裡各個都是好漢,所以劇組裡就成了一群的肌肉男。
  • 新版水滸傳和九八版相比,到底哪個版本更好看
    文/主任作為水滸傳系列作品中,拍得最好的兩部,央視版水滸傳和新版水滸傳,一直被大家拿來對比。昨天又有朋友問,很多人說,央視版水滸傳是經典,遠超新版水滸,為何在他看來,新版水滸傳更好,讓他有看下去耐心,而央視版水滸傳整個節奏都感覺不對,在他看來,無疑是新版水滸傳拍得更好。那麼這兩個水滸傳的電視版本,到底哪一個更好呢?或許每個人站在不同的欣賞角度,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 「文字版」一加8 Pro,上半年的「壓軸大戲」?
    作為一部 5G 時代的大屏旗艦機,配齊了這麼厚道的硬體,卻有著 8.5mm 的厚度和 199g 的重量。這個數據放在兩年前也是塊「板磚」,但今年的環境下絕對算得上輕薄,夠對得起一加「輕快」的優良傳統。拿起一加 8 Pro,一個戴著博學多識,卻體重一百一的高瘦「理工科男生」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 《水滸傳》中是這樣描寫的
    最起碼到元末明初《水滸傳》寫出來的時候,很明確是叫「褌」《水滸傳》裡面,不論男女,最裡面那層都叫「褌」,A、37回:李逵迴轉頭來看時,便是那人(張順)脫得赤條條地,匾紮起一條水褌兒,露出一身雪練也似白肉;頭上除了巾幘,顯出那個穿心一點紅俏須兒來。
  • 翻拍《十月初五的月光》何依婷和胡鴻鈞演「君好」「初哥哥」
    《十月初五的月光》成為經神劇,當年一劇捧紅演「君好」的佘詩曼,更與張智霖成為最強幕前CP,無線已落實今個月開拍,而男女主角由新紮小花何依婷及胡鴻鈞孭飛,而另一重要角色「司徒禮信」(馬俊偉飾),埋門由最近憑貼地單元劇《香港愛情故事》入屋的羅天宇爭贏演出,起用年輕藝人令2000 年神劇《十月初五的月光》經典重現。
  •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中考知識點考點匯總
    小說把高俅「發跡」和徽宗寵信他的故事,放在故事的開端來寫,以示「亂自上作」,體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水滸傳》在揭露貪官汙吏的殘暴腐敗時,也歌頌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2) 善於描寫人物《水滸傳》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衝、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
  • 日語初級當中助詞「は」和「が」的區別(*'▽'*)
    今天我要給小夥伴們講解一下日語初級當中遇到「は」和「が」的區別。初學者許多同學在學習日語的時候都會被「は」和「が」的用法所困擾,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他們的用法。首先我們要知道兩者都屬於助詞,在句子中並不能直接翻譯。不管是「は」還是「が」都不要翻譯成「是」,這裡是初學者非常容易搞錯的地方。
  • 《哈利波特》二十周年紀念版封面大比拼,臺版被批「太像宮崎駿」
    結果卻惹來網民狠批畫風「太像宮崎駿」。臺版新書被狠批:「太像宮崎駿」適逢《哈利波特》小說發行20周年,各國出版社繪製屬於自己版本的封面,當中臺灣出版社皇冠文化集團找來插畫家Krenz和Loiza設計,豈料一推出卻惹來許多劣評,很多網民覺得新設計「太像宮崎駿」、「是魔女宅急便嗎?」,批評沒有完全哈利波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