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少林三部曲取得空前成功,不但功成李連杰,也讓中國劍聖于承惠大放異彩,橫跨武林界與電影圈。而這一切都要從一隻小小的螳螂說起!
12歲學武,24歲就拿到華東地區醉劍冠軍的于承惠,由於膝蓋受傷,不得不在運動員的黃金年齡退出武術隊,去造紙廠當了工人,面對人生轉折,于承惠沒有放棄理想,堅持武術訓練,在一個大雨天,無意中看到螳螂雙刀並舉,對抗風雨的場景,他心有觸動,隨後設計出雙手螳螂劍法,不但技驚武林界,于承惠也被導演張鑫炎看中,出演了《少林寺》第一反派王仁則,隨後又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小子》《南北少林》中都有出色表現!
在與于承惠合作拍攝《南北少林》期間,導演劉家良就為于承惠的雙手螳螂劍的技藝折服,他曾「預定」于承惠,要以他為主角拍一部電影,無奈待他返港後,各種原因導致夙願沒能實現。
而導演張鑫炎和劉家良有近似的想法,在央視一期訪談節目中,導演張鑫炎表示,我一定要拍《黃河大俠》,「于承惠的劍術沒有傳人了,我想用電影的形式將它拍下來。其實,于承惠在主演《黃河大俠》時只有46歲,說沒有傳人為時尚早。張鑫炎的意思是:于承惠頗具古風,劍術神韻獨具,殊為罕見,即使後有傳人恐怕也很難達到如此高度,所以要拍成電影保存流傳。
但出於市場方面的考慮,製片方某些主要領導對此並不支持,他們認為,于承惠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捧紅了還能幹幾年?張鑫炎卻堅持己見,甚至表示:「公司不投資,我自己想辦法也要把這部片子拍成!」公司領導見他態度堅決,只好同意。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張鑫炎再次進入內地,幾乎聚齊了《少林寺》原班人馬」,角色分配方面,于承惠這次毫無疑問是主角,考慮到此時的李連杰已名聲斐然,不太適合做配角,張鑫炎便啟用了剛剛獲得「桃李杯」大獎的 優秀青年舞蹈演員淳于珊珊,待人員準備就緒,劇組便奔赴了大西北。西安電影製片廠也派出了得力人員,由拍攝過《神鞭》的導演張子恩,與張鑫炎一道聯合導演。
于承惠知道這次的機會來之不易,十分珍惜,但在認真研讀過劇本之後,卻頗有異議。片中主人公馬義這個角色,武藝高強,義薄雲天,這是他所由衷喜愛的。但劇本中對該人物的性格的刻畫卻不像他想像的那樣豐滿和深刻。他認為馬義既然是「大俠」,狀態應該是沉毅、質樸和自然的。但張鑫炎要求他像《少林寺》裡那樣,不時來個漂亮的造型,他坦率直言:「你要的是小俠還是大俠?要小俠我可以,要大俠我以為不可以。導演最後被他說服,並對劇本進行了調整。
但于承惠也有拗不過導演的時候。張鑫炎喜歡在他的作品中注入喜劇色彩,在《黃河大俠》裡不僅設置了,車天那樣一個活寶似的人物,而且還安排大俠馬義與之互動。有一場馬義和車天隨段王爺去廟裡上香的戲,半盲的馬義邊走邊用鞭子抽蒼蠅,抽在了喋喋不休的車天的臉上,于承惠表演起來就非常彆扭,覺得嚴肅的馬義不可能那樣輕佻。可導演一定那樣要求,他也只好照辦。
文戲不能做主,「武戲」讓于承惠擁有了絕對話語權,于承惠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出特色和水平。他對主要對手戲演員孫建魁說:「我們編排的動作,要在十年內無人超越!」早在寧夏執教武術隊時,他就編纂過「醉劍」和「雙手劍對練」兩大套路,而「雙手劍對練」更以近乎實戰的風格震驚武壇,這次正好一舉兩得,既能藉助電影弘揚中華劍法,又能讓電影本身表現的真實!
于承惠在片中所施展的劍術,用他的話講:「該用單手的用單手,該用雙手的用雙手,單手靈活,雙手有力,一切根據格鬥中的需要運用。」除了對打的真實感,于承惠在片中的劍術表演還給觀眾以強烈的優美感。這種優美不是靠亮相和造型展現,而是武術勁力、身法、步法的結合,呈現出一種韻律、節奏上的瀟灑自如,觀賞性極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