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俠》幕後故事,劍聖于承惠傾力之作!

2020-12-17 杯酒談風雲

上世紀80年代,少林三部曲取得空前成功,不但功成李連杰,也讓中國劍聖于承惠大放異彩,橫跨武林界與電影圈。而這一切都要從一隻小小的螳螂說起!

12歲學武,24歲就拿到華東地區醉劍冠軍的于承惠,由於膝蓋受傷,不得不在運動員的黃金年齡退出武術隊,去造紙廠當了工人,面對人生轉折,于承惠沒有放棄理想,堅持武術訓練,在一個大雨天,無意中看到螳螂雙刀並舉,對抗風雨的場景,他心有觸動,隨後設計出雙手螳螂劍法,不但技驚武林界,于承惠也被導演張鑫炎看中,出演了《少林寺》第一反派王仁則,隨後又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小子》《南北少林》中都有出色表現!

在與于承惠合作拍攝《南北少林》期間,導演劉家良就為于承惠的雙手螳螂劍的技藝折服,他曾「預定」于承惠,要以他為主角拍一部電影,無奈待他返港後,各種原因導致夙願沒能實現。

而導演張鑫炎和劉家良有近似的想法,在央視一期訪談節目中,導演張鑫炎表示,我一定要拍《黃河大俠》,「于承惠的劍術沒有傳人了,我想用電影的形式將它拍下來。其實,于承惠在主演《黃河大俠》時只有46歲,說沒有傳人為時尚早。張鑫炎的意思是:于承惠頗具古風,劍術神韻獨具,殊為罕見,即使後有傳人恐怕也很難達到如此高度,所以要拍成電影保存流傳。

但出於市場方面的考慮,製片方某些主要領導對此並不支持,他們認為,于承惠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捧紅了還能幹幾年?張鑫炎卻堅持己見,甚至表示:「公司不投資,我自己想辦法也要把這部片子拍成!」公司領導見他態度堅決,只好同意。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張鑫炎再次進入內地,幾乎聚齊了《少林寺》原班人馬」,角色分配方面,于承惠這次毫無疑問是主角,考慮到此時的李連杰已名聲斐然,不太適合做配角,張鑫炎便啟用了剛剛獲得「桃李杯」大獎的 優秀青年舞蹈演員淳于珊珊,待人員準備就緒,劇組便奔赴了大西北。西安電影製片廠也派出了得力人員,由拍攝過《神鞭》的導演張子恩,與張鑫炎一道聯合導演。

于承惠知道這次的機會來之不易,十分珍惜,但在認真研讀過劇本之後,卻頗有異議。片中主人公馬義這個角色,武藝高強,義薄雲天,這是他所由衷喜愛的。但劇本中對該人物的性格的刻畫卻不像他想像的那樣豐滿和深刻。他認為馬義既然是「大俠」,狀態應該是沉毅、質樸和自然的。但張鑫炎要求他像《少林寺》裡那樣,不時來個漂亮的造型,他坦率直言:「你要的是小俠還是大俠?要小俠我可以,要大俠我以為不可以。導演最後被他說服,並對劇本進行了調整。

但于承惠也有拗不過導演的時候。張鑫炎喜歡在他的作品中注入喜劇色彩,在《黃河大俠》裡不僅設置了,車天那樣一個活寶似的人物,而且還安排大俠馬義與之互動。有一場馬義和車天隨段王爺去廟裡上香的戲,半盲的馬義邊走邊用鞭子抽蒼蠅,抽在了喋喋不休的車天的臉上,于承惠表演起來就非常彆扭,覺得嚴肅的馬義不可能那樣輕佻。可導演一定那樣要求,他也只好照辦。

文戲不能做主,「武戲」讓于承惠擁有了絕對話語權,于承惠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出特色和水平。他對主要對手戲演員孫建魁說:「我們編排的動作,要在十年內無人超越!」早在寧夏執教武術隊時,他就編纂過「醉劍」和「雙手劍對練」兩大套路,而「雙手劍對練」更以近乎實戰的風格震驚武壇,這次正好一舉兩得,既能藉助電影弘揚中華劍法,又能讓電影本身表現的真實!

于承惠在片中所施展的劍術,用他的話講:「該用單手的用單手,該用雙手的用雙手,單手靈活,雙手有力,一切根據格鬥中的需要運用。」除了對打的真實感,于承惠在片中的劍術表演還給觀眾以強烈的優美感。這種優美不是靠亮相和造型展現,而是武術勁力、身法、步法的結合,呈現出一種韻律、節奏上的瀟灑自如,觀賞性極佳!(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劍聖于承惠的傳奇一生,他是在當代活過的真正的大俠!
    而最難受的莫過於打鬥中出的熱汗把衣服溼透了,又被風吹涼了,周身會有種落進冰窟似的的感覺,讓演員們苦不堪言,計春華和于承惠在劇中有不共戴天之仇,仇人相見,殺得分外眼紅,可一停下來二人就無比親熱地擁抱。實際上,他們是把手伸到對方的衣服裡取暖。歷經2年艱苦卓絕的拍攝,《黃河大俠》終於在1988年正式公映。
  • 《黃河大俠》上映32年,可惜于承惠離開了我們,計春華也不在了
    導演張鑫炎在內地拍攝出第3部武俠片——《黃河大俠》。電影同年上映,在內地售出了450多個電影拷貝,轟動一時。「劍聖」于承惠首次以主角身份出演,於海、計春華、熊欣欣、胡堅強、孫建魁、劉懷良等內地武術界知名高手的加盟,是電影的一大亮點。片中武打和兵器極其講究,出現了雙頭刀鑽、雙股劍、鎖鏈錘、飛爪、流星錘等特殊兵器,被稱為武俠電影中罕見的兵器庫。
  • 于承惠之《黃河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傳奇武俠電影《黃河大俠》。該片上映於1988年,創造了當時的票房紀錄,光是售出的拷貝數就多達450餘個,可謂家喻戶曉。《黃河大俠》的導演是張鑫炎,就是曾經執導過《少林寺》的那位大咖。
  • 中國最後的「劍聖」:千古俠客夢、雙手劍大師于承惠
    在泱泱華夏幾千年中,從古至今湧現出的武術大家尚且不提,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位,他便是「一代劍聖」、「雙手劍」大師—— 于承惠 。《黃河大俠》、《倭寇的蹤跡》以及《箭士柳白猿》,因為裡面都有較為多的戲份所展示他的武技!
  • 于承惠病逝享年76歲 "黃河大俠"退隱江湖
    昨日,武術界泰鬥、國家一級演員、編劇、武術指導于承惠因肺病不治在故鄉山東離世,享年76歲。告別儀式將於今日在濟南舉行。 于承惠1939年出生於蓬萊,師承螳螂門,並創造了「螳螂穿林」的雙手劍構思,繼而形成螳螂劍法。1979年,寧夏武術隊邀請其擔任武術教練,從此,便開始在武術界嶄露頭角。1982年因在《少林寺》中出演反派王仁則一舉成名,之後相繼出演《黃河大俠》《南北少林》《東歸英雄傳》等經典武俠電影。他留給影迷的最後作品是2014年徐皓峰執導的《箭士柳白猿》。
  • 「劍聖」于承惠的六部武俠片,三度合作李連杰,一部還曾名震國際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一聊,劍聖」于承惠出演的六部經典武俠片。在這六部作品中,於老爺子三度合作李連杰,其中一名還曾名震國際影壇。1、《少林寺》提起于承惠老爺子的名字,可能有些觀眾會感到陌生,但說起李連杰版《少林寺》裡的「王仁則」,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有印象。
  • 當年,和李連杰一起走紅的還有于承惠,被稱為「劍聖」享年76歲
    于承惠不僅在武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連在影壇中也是德高望重的泰鬥般的人物。當于承惠在2015年去世後,有不少人表示他的離開,帶走了整個武林。這話並不誇張,與于承惠一生善武,尤善用劍。從小就懷揣著武俠夢的他,從11歲開始習武,技藝卓絕。
  • 由馬保國被KO,想到一代「劍聖」于承惠
    由此想起被稱「最後的劍聖」的一代宗師—那個「白鬍子老頭」于承惠,聊一聊心中真正的傳武。1.馬保國不等同傳統武術先來看看馬保國履歷。馬保國出生於1952年,創立「渾元形意太極拳」。從他幾年前單挑戰勝90公斤英國拳王的戰績來看,馬保國確實是有真功夫的。
  • 76歲大俠于承惠病逝,有人感概:「老爺子走了,就沒有江湖了」
    文|九越初一 編輯|小麥「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精湛的武藝舉世無雙,少林寺威震四方......」他是大家心中的劍聖,一把劍,一副全白的長髯,仙風道骨的身形,即使不知道他的名字,也看過他飾演的人物形象。他是《少林寺》的王仁則,《笑傲江湖》的風清揚,《神鵰俠侶》的黃藥師,他也是大英雄《黃河大俠》。
  • 《黃河大俠》32年後,演員命運差別巨大:有人離世,有人移民美國
    《黃河大俠》32年後演員現狀:兩位大俠已離世,一位移民美國。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1988年。 導演張鑫炎在內地拍攝出第3部武俠片——《黃河大俠》。
  • 盤點內地八大經典武俠片,《少林寺》上榜,劍聖于承惠一人佔四部
    《少林寺》的成功,更多是因為演員們都是有真功夫之人,對打都是真正的較量,無論是于承惠的醉劍,還是於海的螳螂拳,還是李連杰瀟灑的身姿,都讓我們難以忘懷。3、《黃河大俠》我們經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黃河大俠》的馬義就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于承惠老師之前在《少林寺》《南北少林》中是大反派,這次擔綱主演,顛覆之前的表演,成為一名大俠。
  • 《黃河大俠》為何成武俠片的扛鼎之作?
    為此,冷兵器研究所特意撰寫此文,以追憶那位「銀幕壞人」、生活好人的計春華老師,以及更早離開我們的于承惠老師。《黃河大俠》時1988年大陸上映的一部武俠片。這部電影是以唐末藩鎮割據為背景,講述黃河沿岸段、柳、李三王割據,而百姓夾在中間苦不堪言,于承惠老師扮演的武功蓋世大俠馬義,替天行道誅殺三王的故事。
  • 《黃河大俠》為何成中國武俠片扛鼎之作
    (謹以此文紀念已經去世的于承惠和計春華老師)編者按:日前,《少林寺》中「禿鷹」扮演者著名武打明星計春華老師,不幸因肺癌晚期於杭州去世,享年57歲。為此,冷兵器研究所特意撰寫此文,以追憶那位「銀幕壞人」、生活好人的計春華老師,以及更早離開我們的于承惠老師。 《黃河大俠》時1988年大陸上映的一部武俠片。
  • 「武痴」于承惠:李連杰錯過合作終身遺憾,葬禮上吳京含淚悼念
    劍法嫻熟的他又請去當了武術教練,伴隨著1980年代武俠電影的復甦,他大展身手的時候到來了,于承惠經常作為武俠片動作指導出現在劇組中。0239歲時,電影《少林寺》中需要經典武術動作,有很多武打戲存在,於是于承惠誤入演藝圈,並塑造了一系列的經典古裝大俠的角色。在武術高手雲集的內地,于承惠是極高造詣的大師和武術家,又是一位很會演戲的演員。
  • 于承惠:21歲當冠軍,36歲成「劍聖」,從影36年,一身俠肝義膽!
    於是,當最後一批的「武林人」消亡殆盡以後,「俠客」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成了人麼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經人舉薦幾番周折找到了于承惠。黃河大俠此後的幾十年,于承惠勤耕不輟,以「用影視作品傳達武術理念」的理念為根基,先後拍攝了《黃河大俠》《東歸英雄傳》《連城訣》《七劍下天山》《墨攻》等多部影視作品。
  • 73歲劍聖于承惠出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看明白了嗎?
    從小就懷揣大俠夢的于承惠,在他11歲那年開始學習中國功夫,對待刀槍棍棒,他是來者不拒、興趣勃然,但最喜歡的還是劍術。劍術,練得是武魂,需要從骨子裡面使出力量,小小年紀的于承惠練劍術練得十分刻苦。在《少林寺》中,于承惠受了不少苦,也傾注了不少心血。有一場戲,需要于承惠和李連杰二人在黃河中對打,當時天氣嚴寒,地上結了厚厚的霜,他們拍完那場戲後都被凍到嘴唇發紫,冷得直顫抖,嚇得工作人員趕緊給他們灌了白酒。
  • 于承惠:為何他的離去讓人們感慨:「老爺子走了,就沒有江湖了」
    認識于承惠還是在好久以前了,那時候自己家裡沒電視機,跑到別人家裡去看。當時看那部《黃河大俠》的時候認識他的,後來了解到于承惠最擅長是用劍,而在劇中他也是一名用劍高手,快意,瀟灑。但是他單單是只會用劍。有一個視頻于承惠在與人格鬥的過程中,他使用了中國傳統武術「回馬槍」,他用最為寫實,如同教科書般的將嶽飛傳下來的「嶽武穆十三槍」表現了出來,對手也敗下陣來。然後跟對手說了一句:「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你看明白了嗎?」很多網友看完之後都表示:「終於見到了真正的回馬槍是什麼樣子了」2015年的時候,這位從影多年一生致武獲得「劍聖」美名的藝術家仙逝了。
  • 于承惠: 一代宗師 武林已逝
    著名演員于承惠先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2015年7月5日,中國著名的武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編劇,《黃河大俠》主演于承惠先生與世長辭,享年76歲。《少林寺》一炮而紅之後,于承惠接連出演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片,但凡出場不是大俠就是高手,影片部部賣座。1988年的《黃河大俠》,于承惠作為男主角,演活了一個有情有義、充滿血性的大俠馬義,鬥笠、戎裝、雙手長劍、修整的絡腮鬍,成為了他經典的銀幕造型!于承惠讓世人稱道的兩點,一是雙手劍,二是人物氣場。
  • 師兄于承惠先生的故事
    說起中國當代武術界的名人,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無論在武林中還是文化藝術界,都是被公認的武術大家于承惠先生。于承惠先生,即是我武術界的大師兄又是我文化課的老師。所以,我時而稱他為師兄,時而稱他為老師。他總是微笑著點點頭。
  • 于承惠:為什麼他的離開讓人們感到「老爺子走了,就沒有江湖了」
    知道于承惠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為家裡沒有電視機,我就去別人家看。當時我看到《黃河大俠》時就認識他了,後來,我發現于承惠擅長使用劍,在劇中,他也是一個刀劍高手,快樂而自然。他只能用劍。張鑫嚴不願意放過這麼優秀的演員,他善於談論于承惠。最後,于承惠無法忍受張鑫嚴的軟硬兼施,同意張鑫Yan扮演「王仁則」的角色。于承惠、李連杰、於海、王常凱等武術精英齊聚鄭州開始訓練,聽導演分析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