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不少國際聲樂比賽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走過百年曆程的中國藝術歌曲,可以像德奧藝術歌曲、法國藝術歌曲那樣,成為國際聲樂比賽的指定曲目,讓全世界都來唱。如今,這個夢想實現了。
11月8日-10日,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複賽和決賽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比賽吸引了超過6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報名,入圍複賽的60位選手中,有4位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哥斯大黎加的外國選手,他們用中文演唱中國藝術歌曲,與母語選手同臺競技。
11月10日晚,包括美國選手亞倫·斯格伯裡(Aaron Scarberry)在內的11位選手在決賽賽場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角逐。最終,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選手孫卓漢奪魁,贏得10萬元人民幣的高額獎金。獲得銀獎的是星海音樂學院蔡靜雯、上海音樂學院劉丹娜,銅獎則歸屬上海音樂學院譚城、戴宸和東北師範大學周磊。複賽和決賽吸引了上百萬網友在線觀看。
美國選手進決賽,愛上中國文化
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由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擔任評委會主席,評委會成員包括作曲家趙季平、陸在易,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院長哈特穆特·霍爾,德國科爾歌劇院藝術總監萊茵哈德·林登,以及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比賽中,外國選手的表現讓評委們也感到吃驚。廖昌永說:「我很高興看到美國選手亞倫·斯格伯裡進入決賽,他的中文吐字很清晰,唱得也很有感情。」
亞倫·斯格伯裡畢業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曾多次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還曾在《卡門》《駱駝祥子》等中外歌劇中擔任重要角色。亞倫告訴記者,他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15年夏天,為了參加在蘇州舉行的「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就在那個夏天,亞倫徹底地愛上了中國音樂和中國文化。第二年他又回來了,第三年他乾脆搬到了江蘇常州,成為了一所國際學校的音樂老師。亞倫認為,中國音樂市場的潛力在不斷增長,將來會有許多作品,不只是為中國觀眾創作,更為世界創作。
美國選手亞倫·斯格伯裡進入決賽,獲得優勝獎。
在決賽賽場上,亞倫演唱了一曲《天路》,一曲《紅豆詞》。《天路》更像一首流行歌曲,但這是亞倫學會的第一首中文歌,所以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它。而《紅豆詞》,是劉雪庵1943年創作的藝術歌曲,歌詞取自《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亞倫說:「太美了!這首歌是我自學的,音樂和歌詞裡充滿了哀愁。今年夏天,我在紐約的一場音樂會上唱了這首歌,觀眾非常喜歡。」
廖昌永表示,希望在未來的比賽裡,外國選手的比例可以逐步增加。隨著中國作曲家和歌唱家的不斷努力,已經有越來越多外國人愛上了中國藝術歌曲。評委會成員哈特穆特·霍爾計劃在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建立中國藝術歌曲中心,如果建成,無疑將促進中國藝術歌曲在海外的推廣。
走過百年曆程,走向世界舞臺
藝術歌曲作為一種聲樂體裁,起源於19世紀初的歐洲。青主創作於1920年的《大江東去》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開啟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歷史。上世紀20、30年代,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黃自的《春思曲》等藝術歌曲,成為經典之作,傳唱至今。到了當代,趙季平、陸在易等作曲家也相繼創作了《關雎》《我愛這土地》等優秀的藝術歌曲。
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獲獎選手與評委
趙季平說:「中國藝術歌曲走過百年,正在迎來新的高潮。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是一次開創性的舉措,它將推動更多人來演唱中國藝術歌曲,也將促進更多作曲家致力於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
中國藝術歌曲兼具音樂性、文學性和藝術性,是一種「立體式」的呈現。要把作品唱好,不光需要技巧,更需要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個性化詮釋。廖昌永說:「演唱者必須對詩詞、對歷史多挖掘。比如趙季平先生的《幽蘭操》,裡面表達的是中國文人的氣節。陸在易先生的《我愛這土地》,包含著一種革命浪漫主義情感。選手必須做足功課,唱出內涵、唱出底蘊。」
在複賽中,陸在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的《望鄉詞》本是為男中音而作,但複賽中卻有一位女高音選手選了這首歌。「我嚇了一跳,但沒想到她演繹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風格。作曲家雖然是為某一個聲部而寫,但歌曲流傳之後,不同的演繹方式拓展了作品的生命力。」 趙季平認為,無論是男聲還是女聲、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對一首歌的演繹沒有唯一的評判標準,最重要的是,唱的人是不是由心而發,聽的人有沒有被打動。
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比賽就此落下帷幕,未來,它將作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保留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廖昌永表示,中國藝術歌曲的「經典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不斷挖掘中國藝術歌曲寶藏、加強理論研究之外,更要繼續推動創作,推動中國藝術歌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