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習慣以「炎黃子孫」自稱,這個稱呼跟遠古部落的兩位首領炎帝、黃帝有關。其實它跟黃河也有很大關係,因為炎黃二帝的部落活動區域都在黃河附近,甚至炎帝跟蚩尤的那場大戰也是為了爭奪黃河中下遊一帶。可見,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那長江呢?長江在我們心目中似乎沒有「母親河」的概念,而且它與黃河作比較時,很多人下意識覺得黃河更長更壯闊一些,但實際上黃河的長度約5464公裡,長江的長度約6300公裡,而且長江的流域面積大約是180萬平方公裡,黃河的流域面積大約是75萬平方公裡。
所以它們雖然都是世界長河,但長江排在第3,黃河排第5。那麼,這些數據是不是黃河被稱作「河」、而長江被稱作「江」的主要原因呢?並不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能意識到江、河的概念有所不同,比如大家寫作文會說「去小河裡捉魚」,卻不習慣說「去小江裡捉魚」。
說起長江的「江」與黃河的「河」區別,就不得不簡單提一下它們的發展歷史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長江與黃河,都是受地質作用形成的,2億年前長江流域還是一片汪洋大海,1.8億年前古長江自東向西流,跟我們今天看到的流向完全相反。
而古黃河的誕生成長期是距今115萬年至10萬年的那段時間,史前地質時期黃河就已經開始堆積泥沙。問題是,長江的水流到海裡去的時間比黃河早,但華夏先民對長江的開發、治理、認識又比黃河晚,所以最初的「中原」概念指黃河中下遊河南一帶,跟長江毫無關係。
大概公元前4000年時黃河文明就出現了。秦朝以前大家管黃河叫「河」,不加「黃」字,其他的河流就叫「川」或者「水」,黃河的很多支流都被稱作「水」,比如「姬水」、「姜水」什麼的。但到了東漢時期,《漢書·地理志》開始管它叫「黃河」,意思是這條河泥多、水濁黃。
而長江雖然也孕育了許多燦爛的古文明,但直到西晉末年皇室貴族避戰亂南下,它的文化中心地位才漸漸跟黃河比肩。《尚書》的《湯誥》篇記載,商朝第一代君主湯跟諸侯們開會時提到了「東為江」,這裡的「江」指魯西地區的五大湖,而「江」字最早的含義跟長江無關,就是指屬於一國的固定水道。
南方的地理環境跟北方不同,南方植被豐密、氣候溼潤,長江作為南方最大的代表性河流從來不改道,所以它獲得了「江」的總稱,現在我們都能聽到漢江、嘉陵江等名字;黃河就不一樣了,千百年來由於人類活動與地質原因,黃河經常發生較大改道,跟長江有明顯的區別。
古人為了更好地區分二者便確定一個為「江」,一個為「河」,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的稱呼出現在《晉書》裡,從此長江與黃河的名字正式固定,人們也逐漸形成了管北方水流叫「河」、管南方水流叫「江」的習慣,且默認「江大河小」。只不過沒有人給這兩者設置固定的標準,大家也只是按照傳統叫罷了,真要論起來,南方的河流與北方的河流,作用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