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曾國藩,世人對他褒貶不一,有人罵他是賣國賊,但更多的是稱讚他是「中興第一名臣」。
曾國藩的人生充滿了傳奇。他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但備受朝廷重用,文能,武能殺人,官封兩江總督。朝廷稱讚他:「學本有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曾國藩能有如此成就,與他長期以來堅持自律,堅持修身養性的習慣息息相關,與他修煉修身四個獨門心法緊密相連。
曾國藩說,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
什麼叫「慎獨」?簡單理解,就是好好做自己,走你自己的路,按照自身的行為準則處事,不必要求自己和他人一樣。當然這個行為準則的前途是向上的、積極的、正道的,而不是什麼旁門左道的處事方式。
「獨」即為你特有的、獨特的,是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也是你這輩子最需要發揮的部分。獨特的思想、言語、行為,保持慎獨,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
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在修身養性上,慎獨是個人修為的最高境界。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對天地質鬼神。慎獨,則是人生的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是修身的第一要務。
《論語》裡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往往能在「獨」上一見分曉。
小人缺乏「獨」,往往容易見風使舵,做「牆頭草」,沒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在獨處時,容易滋生妄念,產生邪惡、偏激思想,自然行小人之事。
君子慎獨,內心真誠,保持獨立思想,處事謹慎,一日三省吾身,及時反思,自然心安。
曾國藩說,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
曾國藩在後期,幕府才盛、人才輩出,其中的原因離不開他對人才的重視和敬意,特別是對待文人,無論老弱年幼,一律親自接見,並薰陶、培養、委以重任,以至為他建功立業出謀劃策、肝腦塗地。
曾國藩曾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
李嘉誠說過:要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單要努力,更要聽取別人的意見,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見前,更要考慮別人的意見。
「敬」就是看重、看得起。人與人之間保持敬意,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相互尊重與理解,和諧相處。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是為敬。你看得起別人,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閩南有句話,就叫「你看我普普,我看你霧霧」。你看不起我,我幹嗎要看得起你?你對我不好,我為什麼要對你好?
所以,別人看不起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讓他感覺到你看不起他。想要獲得他人的尊敬,首先要懂得尊敬他人;要別人怎麼對待你,首先要學會怎麼對待別人。
曾國藩說,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
曾國藩是孔孟信徒,深受儒家思想洗禮。「仁」是儒家學派的核心要義,孔孟所提出的「仁愛」思想,對他的人生信條影響深遠。
曾國藩非常注重修養心性、品德,對他人也心懷仁德與關愛,對人對事大公無私。他追求仁愛,心中有他人,不自私自利,他手下的湘軍能肝腦塗地跟隨他,為他赴湯蹈火,心悅誠服於他。
《聖經》裡說:我喜歡仁愛勝於祭獻。
仁愛是一種品質,一種人格和一種智慧。懷有仁愛之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善意,少一點自私自利,懂得感恩,換位思考,真誠相待,仁愛之光將照亮你我的心靈。
曾國藩說,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
意思是說,你的心思想法很忠實誠懇,言語也實在可信,那麼連神明都會覺得你這個人很可敬。
有句老話說,神明信則靈,不信則無。
一個人內心誠懇,品德善良,保持一顆真誠的心待人處事,那麼他一定能受到他人的尊敬愛戴。
商湯天不明就開始勤政,終日不閒;周文王日頭偏西還沒休息過一刻;周公更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操勞。正是這種十年如一日的「習勞」,德與行相匹配,厚德載物,受他人尊重,連神明都欽佩,讓他成就一番事業。
一個人一旦與社會尊崇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心懷鬼胎,帶著虛偽面具示人,用欺詐手段贏得名利地位,連神明都會看不下去,一旦德不配位,必有殃災,必然跌得很深。
「修身功夫果至,效驗自臻。」一個人的品德如果修煉得好,就一定會有好報、好結局。
曾國藩的四個修身心法,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並且持之以恆貫穿修身的始終,對他人生的成就影響深遠,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在這個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精神世界空虛的處境中,無不渴望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能在風急雨斜處,立得;在花濃柳豔麗處,得眼高;在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實現這樣強大的內心,是一路不斷磨練、不斷修行而來的。
楊絳說: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鍊自己,自覺自愿地改造自己。
能夠決勝千裡的,永遠是內心的力量,和外界激烈喧囂的世界無關。
曾國藩留下的慎獨、主敬、求仁、思誠四條修身心法,對我們認識自己、洗鍊自己、改造自己、實現自己,依然有時代價值意義。
領悟四條修身心法,人生道路上將會少走彎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免責聲明:文/原創首發;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