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千年臨水情》——臨水夫人

2020-12-11 澎湃新聞

千年臨水,千年相依

我的血液

流淌著你的清碧

千年臨水,千裡相系

隔山隔海

我也與你共呼吸

敬請收看大型紀錄片《千年臨水情》系列第四集《臨水夫人》(上)

敬請收看大型紀錄片《千年臨水情》系列第五集《臨水夫人》(下)

解說詞節選

【版權所有 嚴禁抄襲】

這座掩映於翠屏湖畔的臨水宮,以帝王宮廟的等級建造,但它的主人卻是一位出身民間的女子——陳靖姑。從這裡出發,海內外為她而建的廟宇有數千座,信奉她的人多達上億。那麼,陳靖姑究竟是什麼人?她為什麼會成為護佑一方的女神?又是誰,把她的影響力傳到了遠方?

公元767年正月十四的那個午夜,福州下渡村的一戶陳姓家裡,誕生了一名女嬰。因夜深人靜,且孩子降生時特別安靜,家人便給她取名為陳靖(靜)姑,別名陳十四。

出生於巫醫世家的陳靖姑,15歲時便赴閭山學法。三年後,陳靖姑學成歸來,以醫病除瘟,解厄除災,救民除惡為已任。18歲那年,陳靖姑嫁給了古田的劉杞,夫妻倆生活在臨水溪畔的一個村子裡——今古田縣大橋鎮的中村村。

當時,古田山高林密,常有蛇蟲出沒,百姓的生命常常受到蛇害的威脅。他們需要一種力量與蛇害抗爭。陳靖姑挺身而出,給百姓帶來了希望。如今,當地還流傳著許多關於陳靖姑的神話傳說。

閩江,福建省的第一大江,當它流經福州的倉山時,由於山體的阻擋,從原先的東南流向,拐了個120度的大彎,朝正東方向流去。閩江的這一轉彎處,俗稱「龍潭角」,也就是今天福州倉山區的三縣洲大橋所在地。

相傳,當年福州至古田一帶,久旱不雨,禾苗乾枯,百姓苦不堪言。這一次,他們依舊把希望寄托在了陳靖姑身上。「龍潭角」,便是陳靖姑為民祈雨的地方。

雖祈雨成功,旱情得到緩解,但年僅二十四歲的陳靖姑卻不幸罹難。人們不願相信救苦救難的陳靖姑已經駕鶴西去。為了繼續得到她的庇佑,也為了感激她的恩德,在陳靖姑離去不久,人們在她的夫家所在地古田臨水(今古田大橋)建廟供奉,並親切地稱陳靖姑為臨水夫人。這是海內外第一座為她而建的廟宇。這一年,是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

在中國的社會倫理觀念中,傳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事情。多子多孫則被認為是人丁旺盛,家道興隆的象徵。未生育的人期盼早生貴子,有孩子的人,祈望子孫無恙。這種關懷與期望,讓臨水夫人成了許多婦女崇拜的神明。得到她護佑的人都會前來答謝,於是她的名聲越傳越遠。

宋淳祐年間,福建名宦徐清叟將陳靖姑慈愛為民,護胎保胎的事情稟報朝廷,懇求「增加封號,宏其廟宇」。朝廷最終準奏,加封陳靖姑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封賜之後,臨水宮祭祀入到國家祀典,各地祀奉陳靖姑的大小廟宇隨之應運而生,英靈著於八閩,遠播江浙。

清光緒二年,臨水宮祖廟迎來了一次大整修。宮廟主體建築採用抬梁式木構方式與穿鬥式相結合,是清代後期福建省具有標尺性作用的建築之一。臨水宮祖廟是陳靖姑文化得到保存與發揚的重要載體。2008年,陳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古田臨水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仿宮殿的建築,成了人們朝拜陳靖姑的重要場所、承載著人們的美好祝願。

這些斑駁的壁畫雖然部分脫落,但內容相對完整。這些借鑑章回體小說繪製的壁畫,以陳靖姑生平經歷主線,詳細地描述了陳靖姑從出生到羽化成仙的過程。正廳中間供奉著陳靖姑神像,左右供奉著林九娘和李三娘。

每逢初一,十五,希望懷胎的婦女會前往宮廟,將供案上的花採一朵回家,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孩,俗稱「請花」,帶有開花結果之意。婚後多年不育的夫妻,也會來到臨水宮向陳靖姑祈拜,從神像前請一隻小鞋回家,來年如果生了孩子,便再做一雙新鞋放到神像前。

分靈是民間信仰的一種形式,信眾們到歷史悠久香火旺盛的祖廟朝聖,將經由開光的神像請到當地的廟裡供奉,通過請香接火,分享神明的靈氣。神像的分靈,不僅是信仰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的延伸與傳承。陳靖姑信俗以古田為中心,不斷輻射到周邊的省份和臺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

2018年,臨水宮被列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從一名普通的民間女子到「救產護胎」的女神,從偏居一隅的閩越之地到山水相隔的異國他鄉,臨水夫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成了億萬信眾心中的守護神。她就像一個慈愛的母親,默默守護著她的子民。一座座個性鮮明的宮廟,在街巷,在鄉村,那是舒適溫暖的市井氣,那是人間煙火的氣息,帶著寬慰人心的力量。

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這個村子沸騰了起來。來自各地的信眾以分宮、村社、宗族為單位組成隊伍,陸續到臨水宮請取香火回去供奉,以求風調雨順,家族興旺。這些隊伍中,有身家殷實的生意人,也有為生計忙碌的農民,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懵懂未知的孩童。

請香接火儀隊回到當地後,就會舉行繞境活動。繞境活動是指臨水夫人的神靈巡遊轄區,以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每一年的繞境活動,皆是人山人海,風雨無阻。

古田縣大甲鎮鄒洋村的毓麟宮,始建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古田縣境內現存較早的臨水宮分宮。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鄒洋村都會舉行迎神活動,表達對陳靖姑的敬重之意,歷久成俗,幾百年不改。當請香接火儀隊回到大甲後,就會舉行大規模的巡境分香活動。巡境分香通常需要一天的時間,隊伍沿大甲鎮全境逐條街巷巡遊,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守候門前路口,擺香案迎接聖火。而部分村民已早早排隊等候,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分享到「頭柱香」的香火。

繞境分香後,熱鬧的迎神活動並沒有結束。舉辦謝神戲,這是當地百姓答謝臨水夫人的另一份供禮。因此,謝神戲,又被稱作還願戲。

謝神戲會連續上演三天,鄒洋村民把這個活動視為盛大節日,甚至超過了大年三十。在這裡,處處都是孩提時代的記憶與鄉土人文的味道。

也許,對於一些信眾來說,回臨水宮祖廟請香的這條路,並不遙遠,但對那些遠離故土的遊子而言,這條路卻顯得十分漫長。

臺灣的第一座臨水夫人分廟是何時存在,已無人知曉,但高雄縣大社鄉一個名為「三奶村」的村子卻為我們提供了些許答案。

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年),三奶村村民集資修建了「三奶壇」,供奉陳靖姑、林九娘和李三娘三位夫人。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年),島內陸續有零星香客到古田臨水宮祖廟朝拜祭祀,開啟了古田與臺灣民間文化交流的先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閩臺兩地出現了以宗教和商賈為特徵的民間文化和商貿交流。臺灣有香客到臨水宮祖廟進香。

隨後的幾百年間,不少福建先民入臺墾荒。有些人赴臺時,隨身攜帶了臨水夫人的神像。也許他們心裡有了預感,這一走,歸航可能遙遙無期。當他們來到臺灣這片陌生的土地時,臨水夫人的神像成了他們回望家鄉的精神寄託。當一個個新的聚居地形成規模的時候,他們都會在當地修建一座臨水夫人的廟宇。

如今,臺灣奉祀臨水夫人陳靖姑為主神的宮廟已達400多座,配祀臨水夫人陳靖姑神位的宮廟有3000多座,信眾達上千萬。

1999年7月,應臺灣白河鎮臨水宮的邀請,古田臨水宮管委會一行5人組團出訪臺灣,這是古田臨水宮相關人員第一次出訪臺灣。

從2009年開始,兩岸民眾先後開展了「古田臨水宮祖廟順天聖母陳靖姑金身巡遊臺灣」活動,圓了臺灣同胞祈盼多年的夙願,也成為兩岸信眾心靈溝通的橋梁。而每年,更有數以萬計的臺灣同胞到古田祖廟朝拜。在他們的心中,古田臨水宮是臺灣所有臨水分廟的本源,謁祖朝拜,是為了追根溯源、認祖歸宗。

為了發揮福建與臺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海峽論壇」,2011年,古田陳靖姑文化節成為「海峽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文化交流活動,每年都會舉辦一屆。一灣海峽,隔不斷的是兩岸共同的文脈和親情。

古田臨水宮的請香接火儀俗已成為海內外各地華人社區頗具影響力的民間文化現象之一。關心保護婦孺等弱勢群體,鼓勵人們行善向上、為民獻身的精神,與中華民族扶弱濟貧,抑惡揚善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融合,成為陳靖姑信俗文化的內涵所在,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千年臨水,千年相依,雋永的母儀,悠遠的傳奇,千年臨水,千裡相系,隔山隔海,我也與你共呼吸。

大型紀錄片《千年臨水情》,將與您傾力打造閩東獨特的文化符號,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園!

來源:寧德電視臺

原標題:《【精品】《千年臨水情》——臨水夫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精品】《千年臨水情》系列第十一集——《古道跫音》
    【精品】《千年臨水情》系列第十一集——《古道跫音》 2019-08-26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品】《千年臨水情》系列第三十六集——《鳳埔紀事》
    千年臨水,千年相依我的血液流淌著你的清碧千年臨水,千裡相系隔山隔海我也與你共呼吸敬請收看大型紀錄片《千年臨水情》系列第三十六集曾經,大自然花了上千年的時間,塑造了一片原始森林。然而,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森林被當作掠奪的資源,砍伐和火災使它遭受極大的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古田食用菌迅猛發展,限於當時的栽培技術,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作為食用菌的原材料。但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這片原始次森林有幸得以保存,在生態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大自然的美被留在了人們的視野。
  • 電影《臨水夫人傳奇》
    (二)項目現實意義   作為電影內在核心主題:陳靖姑文化,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2008年5月在陳靖姑文化研討會一位學者在會上介紹,在海峽兩岸浙江、福建、臺灣有許多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廟宇,海內外有1億以上臨水夫人信仰者。兩岸正欣起研究臨水夫人文化熱。
  • 【精品】《千年臨水情》系列第二十一集——《薪火相傳》
    千年臨水,千年相依我的血液流淌著你的清碧千年臨水,千裡相系隔山隔海我也與你共呼吸敬請收看大型紀錄片《千年臨水情》系列第二十一集馬來西亞砂拉越古田公會原主席 錢本統(祖籍古田縣大橋鎮錢厝村):「在2004年的時候,我們為了這個公園的設計,還特別到中國自己的家鄉古田,去找一個主題,後來認為說古田的這個標誌,千年吉祥塔,就是照原設計,原尺寸,在中國製造,製造之後把它拆裝,然後用船運到詩巫再來組裝。全部350噸重,高27.5米的,這個實心的吉祥塔還打破了馬來西亞的最高實心塔的紀錄。」
  • 臨水夫人陳靖姑:以其獨特魅力傳播正能量,影響世人
    僑鄉古田翠屏湖畔座落著一座唐韻建築群千年祖廟臨水宮敬奉著臨水夫人陳靖姑清福州郭柏蒼《竹間十日話》卷五記述道:「閩中多女神,國朝祀典女神僅二:莆田天上聖母,古田臨水夫人也。」天上聖母指的是媽祖,臨水夫人即是陳靖姑。
  • 兩岸同祭臨水夫人祈平安(圖)
    兩岸同祭臨水夫人祈平安(圖)     10對身著漢服的新人在臨水夫人神像和海峽兩岸信眾的共同見證下舉行漢服傳統婚禮
  • 臨水古鎮文化節暨臨水酒業開釀大典驚豔霍邱
    2020年9月19日,臨水古鎮文化節暨臨水酒業開釀大典盛大開幕,以「傳承千年再塑酒鄉風採」的秋釀盛典為契機,通過「還原歷史重現酒文化古鎮之典故」及整合臨水鎮圓覺寺、臨水酒業等旅遊資源,發揚臨水品牌因地制宜的「以點帶面助力脫貧攻堅新實踐」公益助農的精神與內涵,探尋臨水玉泉堅持循根守源,以匠心非遺手工釀酒之道及文化臨水的品牌發展之道,引發萬人空巷!
  • 倉山區臨水夫人文化展廳正式開館
    11月8日上午,位於倉山區江心公園的臨水夫人文化展廳正式開館。現場嘉賓共同為展廳揭幕現場嘉賓共同為展廳揭幕,倉山區臨水夫人文化展廳正式開放。隨後,出席活動的臺港澳嘉賓和周邊群眾參觀了展廳。陳靖姑民俗文化創意產品陳靖姑文化書籍拓片展在江心公園臨水夫人文化展廳內的陳靖姑文化書籍拓片展和陳靖姑神像藝術展
  • 正月十五順天聖母臨水夫人聖誕,八閩毓秀大士化身,普化碧霞太后
    歷經千年傳承,以古田臨水宮祖廟為發祥地的陳靖姑信俗文化已成為閩都文化和海絲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世界各地華人社區頗具影響的世界文化現象。廣大民眾對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崇敬已經上升為一種信仰習俗和獨特的優秀民俗文化,這種民俗文化蘊含著深刻的思想、道德、倫理、信仰價值,涵蓋了民間信仰、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 福州倉山區臨水夫人文化展廳正式開館
    市民參觀臨水夫人展廳臺海網11月8日訊 據福州新聞網報導 8日上午,位於倉山區江心公園的臨水夫人文化展廳正式開放據悉,臨水夫人文化展廳內的陳靖姑文化書籍拓片展和陳靖姑神像藝術展,將持續展覽一周。陳靖姑文化書籍拓片展現場展出的陳靖姑文化書籍,包括海峽兩岸、港澳及海外出版編寫的各類書籍,進一步體現陳靖姑文化的覆蓋之廣。而陳靖姑神像藝術展則展出了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地區製作的陳靖姑神像,有木雕、石刻、泥塑、畫像等,讓傳統信俗文化和工匠精神得以集中體現。(記者 蘇怡蓮 通訊員 倉萱 文/攝)
  • 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祖籍廟,出生地,祖殿,祈雨大殿
    在福建大家到知道有個海上女神媽祖,但是在福建神還有一個陸地女神陳靖姑,福建省民間稱之娘奶、奶娘、夫人奶、臨水夫人、陳奶夫人、順天聖母等。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是福建最有影響力的陸上女神 。2008年,陳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道教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與羅源雲梯村
    詩歌、散文散見於報刊、網絡臨水夫人陳靖姑是聞名海內外的婦幼保護神,信俗文化起源於唐代,興盛於明清。其信仰在閩、浙、贛粵及海外廣泛流傳已1200餘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繫閩臺人民感情的重要紐帶。千百年來,陳靖姑信俗從福建向海內外延伸,在世界各地的分靈宮廟達4000多座,信眾有8000多萬人。
  • 道教女仙如何兼顧家庭事業 細探臨水夫人傳說的演變
    日前福建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與臺灣傳統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禪和共臨水文傳會兩岸」,進行兩岸婦幼保護神-臨水夫人直播交流活動,共吸引55萬民眾在線觀看。另外,臺灣「中研院」於當地時間5月29日上午10時,舉行「臨水夫人與道教女性生產傳說的敘事演變」演講,邀請臺灣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後研究員方韻慈主講,以閩臺地區相當盛行的臨水夫人信仰,說明道教女仙在生產傳說故事的變化。
  • 泉州民間信仰之三:臨水夫人陳靖姑——婦女兒童保護神
    臨水夫人(767~792年),姓陳,名靖姑,或名進姑。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理宗加封陳靖姑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親頒「順懿」新額,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復由福州知事徐清叟奏請,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元統初年(公元1333年)追封「淑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皇后宣封「天仙聖母」;鹹豐年間加封「順天聖母」等。民間俗稱「臨水夫人」、「臨水奶」等等。清道光皇帝因皇后難產求女神靈驗,直呼再生父母,故又有「臨水陳太后」之稱。
  • 子孫娘娘、注生婆姐與臨水陳夫人
    這位註生娘娘,其實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原為福建的臨水陳夫人,又被當作婦女難產之神。福州的註生娘娘廟在主神兩側竟有三十六位婆姐,而臺灣和福建其它地方的註生娘娘廟中的婆姐一般為十二位。共同的法力是普惠大眾。傳說臨水陳夫人生於公元767年,於唐衷帝天佑二年、卒於五代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05—928年),享年僅二十四歲(虛歲)。家在中國南方的福建省福州,本名叫陳靖姑。
  • 道教人物:媽祖、碧霞元君、臨水夫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
    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至「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臨水夫人 臨水夫人又稱順懿夫人。福建和臺灣閩南籍民崇奉的女神。據傳,其姓陳名靖姑,或名進姑。福建人。生平事跡記載紛歧。吳任臣《十國春秋》稱其為五代十國閩王鏻時人。傳說她與林九娘、李三娘義結金蘭,並一起赴閭山學法,師承許旌陽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後,合稱三奶夫人。
  • 2019年臨水文化論壇在臺灣中壢市舉辦
    ,弘揚臨水文化,促進兩岸交流。他們認為,兩岸民間信仰一脈相承,同根同源,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維繫兩岸同胞情感的紐帶,如何讓臨水文化源遠流長,需要兩岸人士共同探討、共同努力。而要落實並弘揚臨水文化,除了學術的研究及探討,也要落實基層的教育及傳承,以多元化的方向進行持續性地推廣,從而適合時代的潮流。
  • 「江南的小樓多是臨水的」
    這座臨水獨立的樓閣極富一種視覺上的觀賞性,有一種遺世獨立超塵脫俗的出世美。可以說正是這三面環水賦予了小樓以一種靈動的美感,從而也賦予了詩境以一種搖曳多姿的情趣。  可以想見卞之琳是多麼珍視這座三面臨水的小樓。在與《半島》差不多同時寫出的另一首詩《白螺殼》中,詩人再度描繪了一座更富擬想性的小樓:  請看這一湖煙雨水一樣把我浸透,象浸透一片鳥羽。
  • 古代文人臨水興嘆
    孔子尚水、樂水,是因為從這水中他看到崇尚的德,水而有德,是孔子每臨水必生感慨的主要緣由。所以《孟子.盡心上》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水是人們生命的源泉,它孕育世上萬事萬物,滋潤哺育,豐富了人們的文化。
  • 善若水,臨水居
    可見以道家文化——周易八卦為破題立意的東方鹽湖城一期道天下景區,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策劃想法就是將水動不息,靜則保在其中巧妙運用。水生太極陰陽兩儀,八卦院中的坎院水主題景觀園,通過「鏡象、溪象、瀑象、泉象」來表現水的狀態,在這裡可以感受水之靈動,悟道上善若水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