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廣德寺已是黃昏,但寺門不僅洞開,寺內還特別的熱鬧。
原來,第二天就是觀音之生日,寺內正在進行著佛教法事。
廣德寺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城西三裡許的臥龍山,建於唐朝(公元618年前後),原名石佛寺,大曆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曆十三年(778),敕名「禪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復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
一千三百餘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
被尊為西南第一禪林」,成為遠近嚮往的川中名勝及聞名西南的佛教聖地,每年二月香會九月觀音生日期間,香客、遊人如雲,年久不衰。
和其他寺廟一樣,廣德寺的主要建築有哼哈殿、聖旨坊、天王殿、大雄寶殿、佛頂閣等。
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築,但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宋代建築布局風格。
寺廟中最珍貴的是明代木質結構聖旨坊,唐代德宗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濟塔(俗稱舍利塔、肉身塔),及建於宋、明、清幾代的石碑。
善濟塔位於遂寧廣德寺大雄寶殿之西,觀音殿之後,俗稱肉身塔,是唐代高僧克幽瘞骨之所。
塔初建於唐貞元三年(787),毀於會昌中,重建於天復年間。
改建於宋哲宗元佑年間。
據碑記載:塔高十三層,通高22米,各層均繪有古典圖案,古樸大方,繪製精細;塔身用陶罐造成。
頂部有克幽之塔四字,至今仍巍然屹立。
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無損,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塔。
大雄寶殿內,身著佛飾的僧尼和樸素穿著的居士,整齊跪拜於佛祖像前,在主持的引領下,虔誠的誦著佛經。
夜色之中,佛音陣陣,木魚聲聲,瀰漫於寺廟外聖潔的月色裡。
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十九,就觀音菩薩的生日。
遂寧是中國著名的觀音文化之鄉,傳說是觀音菩薩的故鄉。
位於遂寧城東靈泉山上的靈泉寺裡,香客滿山,人頭攢動,雲煙繚繞。
涉過涪江邊上的漁歌蕩漾,穿過千年古枯的林蔭森鬱,聽過晨鐘暮鼓的禪音嫋嫋,我和另外兩個朋友來到了千年古剎——靈泉寺。
昨晚去了廣德寺。
靈泉寺是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的遂寧的另一個觀音寺廟。
走進景區大門,一泓湖水展示眼前,這是放生池。
湖的後面建立一尊燙金觀音站立像,高數十米。
從建築形制和作風看,金光燦燦,神態慈愛,栩栩如生,蕩漾著現代時期的氣味。
上次來此是五年前,那時還沒有這尊佛像。
穿過湖畔,靈泉寺的山門才進進眼帘。
古寺依山畔水,雙獅據門,紅牆赤瓦,飛簷雕龍,鬥拱穹窿,形制古樸,給人一種肅穆悵然的情懷。
寺廟的下廟山門橫匾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揮毫,「靈泉寺」三字蒼勁有力,栩栩生輝。
進了山門,就依次是哼哈二將,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古佛殿,躲經樓,右廂為僧眾辦事用房、客堂、寮房,左廂為禪室,齋房,香燭坊。
從下廟到上廟,要爬坡上坎。
我們拾階而上。
一路上,蒼山林茂幽邃,古柏、楠木、紅豆、榕樹常綠混交,每一棵古樹都由環保部分掛上標示牌,標明樹名,樹齡。
千年柏樹,百年黃桷,沿山路比肩相繼,目不暇接。
散步拾階,悠哉遊哉,清風漸漸,澗泉咚咚,鳥語雀唱,木香草芳,心曠神怡,眼收八方。
歷代不少名人騷客覽勝遊景,留下書珍墨寶,楹聯佳對,木匾石刻。
包含蘇東坡的「七泉」,黃庭堅的「龍池」,林則徐的「香林德水」等等。
靈泉寺,靈泉寺,當然以泉馳名,以泉示靈。
山間石壁鐫有蘇軾「七泉」二字。
相傳林則徐當年途經遂寧,偶感風冷,年老體衰,臥病不起。
遍訪名醫,起色不大,不見好轉。
恰有鄉紳提議,境內靈泉寺甘泉靈驗,能驅邪治病,不妨試一試。
果不其然,在寺廟高僧的調理下,林中堂藥不到病卻除。
林則徐在喜悅之餘,以「香林德水」匾贈與古剎,以示感謝。
至今「香林德水」匾還還高懸於觀音殿前。
山頂的觀音閣,為寺廟最高。
在30級臺階的基座上,,矗立20餘米高的七層飛簷樓閣,金碧光輝,氣概雄偉。
閣內十米高的觀音菩薩,面相溫順俊美,神態慈愛莊嚴,頭戴化佛寶冠,手持淨瓶,欲將甘露俯灑人間。
在觀音閣,遊人可以拾階而上。
上至最高層,憑窗遠眺,人間滄桑盡收眼帘,近處涪江波濤連天邊,遠方遂州高樓遮地緣。
觀音是最中國化的菩薩。
觀音信仰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百姓的生涯,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恰逢觀音菩薩的誕辰之日,山上山下,上廟下廟,到處是信眾雲集,人潮如流,摩肩相繼,進香還願,熱烈非凡。
這也是此行之巧合。
人太多,擠下山也不容易。
更不容易的尋找一頓填肚子的午餐。
雖然在寺外的街邊有一排小餐館,但香客、遊客多得超過了平常。
排了好久,才候到街邊的一張小桌,稀飯、涼麵,簡單素食,當是一餐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