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已經看了好幾遍,每次和朋友說起這本書,我都會對他們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沒有之一。
一部好的作品,無論什麼時候看,無論看多少次,都會讓人不禁往內心深處發問。
每次閱讀這本書,我都會問自己一些問題。
比如,我們真的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嗎?如果苦難已經超出生命的承受力,我們真的能扛過去嗎?有些事,是真的過去就過去了嗎?我們說的和自己和解,真的做到了嗎?
每每回顧「上校」的結局,我總想起魯迅說過的那句話:「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於是,我又禁不住想問,「上校」算不算得上一位猛士?
「上校」毫無疑問是一位英雄。他曾在戰場上智勇殺敵,後來無師自通成為軍醫救人無數,為獲取情報去做了川島芳子的「玩物」,也為了守護一個女孩的名聲而甘願背負罵名……這樣的經歷,讓上校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上校」後半生的悲劇的根源,是因為身上被紋了侮辱文字,這成為了「上校」一生都過不去的坎。那是他心底扎得最深最毒的一根刺,是他一生都無法原諒,無法面對的事。
「上校」做任何事都是認真的、要強的,他是追求完美的。做木工是追求完美的,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做滴水不漏的木盆。學醫是追求完美的,所以在療傷幾個月裡就能無師自通,成為救人無數的「金一刀」。
對自己,他同樣是追求完美的,所以,他怎能直視那個身上帶著恥辱的自己?他怎能忘記被紋身的那一刻?
人們說,放過自己,原諒自己,人生才能釋懷。可是,當生命無法承受,我們也只能欺騙自己,去選擇逃避。
上校亦是如此,他選擇用厚厚的布蒙住自己的肚皮,不再讓任何人再看到。
他拒絕了「林姑娘」,即便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們叫他「太監」,他也不曾試圖澄清。
所以,後來他刺瞎了看到「秘密」的小瞎子,挑斷了他的手腳筋。
再後來他「瘋了」。
他至死也沒有原諒自己。
這樣的結局,多麼令人惋惜,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那些刺字又何嘗不是他英勇無畏的另一個見證?如果,他能原諒自己,該有多好。
我們是多麼希望「上校」能夠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和結局。但也正是這樣的不完美,才能引人深思,使我們去尋找和自己和解的方式。
《人生海海》是麥家沉寂了八年之久的嘔心之作,其素材來源,是麥家自己的童年經歷,還有他和父親的關係。
童年的賣家,由於父親的原因,他被同齡人排擠,被周圍人歧視。再加上父親不穩定的情緒,加劇了他們父子關係的惡化,讓買家一心只想拋棄家庭,逃離故鄉。
直到08年汶川地震,他在災區看到一個老人,抱著自己死去的孩子在嚎啕大哭。那個畫面讓麥家感到深深動容。那一刻,他才意識到,是時候回到故鄉,和父親和解,和故鄉和解,和自己和解了。
可當他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家中時,父親已經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他已經沒有機會,在父親清醒的時候,對父親說一句道歉的話。
原本,他也可以陪伴在父親身旁,讓父親享受親情的溫暖,以彌補自己對父親的虧欠。
但是,已經功成名就的麥家,在急劇的追求「量變」。短短幾年,他寫一百多集的電視劇,兩部小說。這也導致他的作品質量大幅度降低,麥家說,那個時候的自己,成為了自己的敵人,並且被打敗了。
在父親離世的時候,他也只能逼著在父親的葬禮上趕稿子,否則他將面臨巨額的違約賠償金。
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意志消沉了三年之久,在那段時間裡,他幾乎沒有寫過任何東西。
慶幸的是,時間慢慢淡化了傷痛。
之後的五年,麥家嚴格的要求自己,沉澱自己。每天不能寫超過五百字,不少於五個開頭,修改不止五遍,就是這本《人生海海》。五年,二十萬字,每天平均200字左右,每個字都飽含著作者對自己的靈魂解剖。
《人生海海》是麥家和自己和解,和故鄉和解的方式。
「和自己和解」也是麥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應該學會與自己和解。因為,唯有與自己和解,我們才能成為自己的「猛士」。
人生無處可逃,只有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