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滕州市融媒體中心的一篇文章。作為自媒體小編也深有感觸。平時熬夜發稿是常態,趕上疫情更加不易。把文章搬運過來,借花獻佛,致敬所有媒體工作者。
疫情來襲 你們聞令而動
來不及誓師 無需請戰
毅然擔起沉甸甸的責任 勇敢逆行
直擊現場 準確傳遞 及時發聲
投入抗「疫」一線
義無反顧
哪裡有線索
哪裡就有你們的身影
到「風暴中心」去
到最前沿的地方去
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筆所寫
在看不見的戰線上
書寫人間大愛
堅定必勝決心
佑護萬家安寧
傳遞滕州抗「疫」好聲音……
聞聲而動
—— 政治嗅覺下的新聞敏感
「融媒體中心取消休假,全員上班,全力以赴抗擊疫情,收到請回復。」
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正是萬家團圓的日子,滕州市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幾乎在同一時間,收到了一條短訊通知。
「要聞部收到,已通知到位。」
「新聞中心收到,記者已待命。」
「新聞頻道收到。」
「攝影部收到。」
「電臺收到……」
一聲聲「收到」,乾脆利索,擲地有聲。新冠肺炎疫情,讓滕州市融媒體中心全體成員立時把狀態從「過年模式」調整到「備戰模式」。整裝待發,一場看不見的戰役,「集結號」已然吹響……
正如九蟄龍,晴天飛霹靂。面對突然而至的疫情,迫在眉睫的防控形勢,廣大人民群眾尚未從過年的喜悅氛圍中清醒,迫切需要了解真相掌握疫情,更想知道黨委、政府如何及時做出各項應對措施。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召喚!勇敢地站出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危險的地方去,讓「無冕之王」的金字招牌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熠熠閃光!大年初一,市融媒體中心迅速啟動新聞報導應急預案;大年初二,中心召集緊急會議,做出全面部署,靠前指揮,及時發令,為一線記者協調了口罩等防護用品,保障採訪人員的人身安全,抽調精兵強將「奔赴前線」。這,就是強烈的政治嗅覺,就是職業的新聞敏感,更是自覺的責任擔當。
一聲令下,市融媒體中心集結優勢兵力,發揮集團作戰效應,形成了全媒體戰「疫」的硬核力量,他們奔向全市的各條戰線,及時宣傳疫病信息,普及防治知識,深入報導各級黨委政府防控疫情的有力舉措,充分反映醫療衛生工作者的奮戰精神,報紙、電視、廣播、網絡、新媒體全力「發聲」,用新聞人的責任、道義和堅守,全面展示滕州市社會各界齊心協力防控疫病的最新進展,鼓舞了各界抗擊疫情的鬥志,增強了全市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48字」職責使命。
非常時期,需雷厲風行,打破常規。為了抗擊疫情,市融媒體中心新聞頻道臨時打造了一檔訪談欄目,為把急需播出的節目連夜及時發送出去,張惠文主動聯繫採訪對象,確定採訪內容,理順採訪流程,協調各個攝製工位,在最短的時間內採制了12分鐘的醫療專家電視訪談,打破了電視訪談類節目前期準備的行業時間界限,全力保障了節目的順利錄製、包裝和播出。節目一經播出,在關鍵時期起到了解疑答惑、穩定人心、鼓舞鬥志的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積極反響。
不去一線採訪,後臺能否放鬆一下?新媒體事業部給了一個「否」的回答。大年初一,身在新媒體發布前沿的馬穎,時刻關注疫情信息,及時發布記者一線新聞,時刻關注領導會議精神,時時轉發權威媒體發布的抗擊疫情新聞。為讓疫情新聞及時迅捷準確的發布出去,馬穎跟隨報紙編輯時刻守在電腦前,「滕州日報」微信公眾號常常趕在晚上12點前發布,在製作「『抗擊疫情,守護滕州』我承諾」H5小程序時孩子有點發燒,馬穎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同團隊在網上交流,最終在凌晨圓滿完成任務,推出後閱讀量超過10萬,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馬穎和她的團隊夙興夜寐,在讓文字、數據「動起來」的基礎上,在「滕州日報」微信公眾號、掌上滕州APP、滕州在線網站製作發布了「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專題頁、「滕州市吹響大項目建設『集結號』」電子報、50多張政策解讀圖解、「抗疫先鋒人物事跡」電子相冊、防護小視頻等非常「搶眼」「搶手」的「新媒體」產品。截至目前共發布疫情類新聞五千多篇,對上報導「學習強國」平臺100多篇。
原本正常節日休刊的《滕州日報》,臨時啟動「修復鍵」,採編人員緊急召回,連夜加班加點,刊發疫情報導的專刊,飄散著油墨的芳香,及時送達到市幾大班子領導的案頭……
「你看見我們的時候,我們在紙上;你看不見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一直做「紙上功夫」的報社副刊部,雖然未親臨抗疫一線,一幫「娘子軍們」卻精心做起了「繡花功夫」:她們緊盯疫情、廣泛約稿,與抗疫有關的詩歌、散文、漫畫乃至詞曲組成一道以「藝」抗「疫」的防火牆,用文字的溫暖、厚度和力度傳遞抗疫的正能量……
這個不尋常的節日,市融媒體中心的全體記者、編輯、主持、員工,將每天24小時的堅守,奉獻給全市170多萬雙渴望的眼神,用自己的辛勤奉獻和守候,傳遞出最鮮活、最溫暖的訊息。
一線發聲
——砥礪前行詮釋初心使命
1月26日,正月初二,是融媒體記者田璐一年中難得的休假。「叮鈴鈴、叮鈴鈴……」中午11點,一陣急促的電話鈴響起,「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專題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田璐放下電話,匆匆跟年幼的女兒告別,立即前往市政務中心採訪……回家後顧不上吃飯,趕緊伏案撰寫稿件,第一時間傳送給《滕州日報》。戰「疫」開始後,一向風風火火的田璐不怕辛苦,衝鋒在前,主動深入到村居、醫院、企業等防控疫情第一線採訪,與治癒患者、基層一線黨員幹部、醫護人員面對面溝通交流,用筆和鏡頭記錄著疫情防控最新動態。十餘天時間裡,田璐採寫了《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在疫情防控「火線」踐行初心使命》、《審批事項網上辦 服務群眾「不打烊」》、《眾志成城,築起抗「疫」大堤》等一批高質量的稿件,通過《滕州日報》向群眾發布權威、真實的疫情動態,有力增強了全市人民抗擊疫情的信心,鼓舞了各級抗擊疫情的鬥志。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和田璐一樣,經常跟隨市主要領導活動的報社要聞部記者李卉,家中有兩個幼小的女兒,春節原本能夠享受一下其樂融融的親情相聚,一聲令下又重返崗位。正是風頭正緊的時刻,李卉接連跟隨市主要領導親臨防疫一線,觀察點、隔離病房……幾天下來,連軸轉的李卉最終有些吃不消,感覺發燒,體溫一下子升到37度5-6,更可怕的是,她還傳染給了女兒,李卉的母親頓時蒙了,有些驚恐的問李卉:「你是不是把病毒帶家裡來了?」驚恐過後,發燒剛一好轉,李卉又耐不住了,主動要求到一線採訪,母親、丈夫、女兒只好憐惜地「放手」。在此期間,李卉不僅為《滕州日報》及融媒體供稿,一些重點稿件還在《棗莊日報》頭版頭條、「燈塔.黨員在線」刊發。
朱婷婷,家住棗莊市薛城區,要聞部人員緊張,她不願掉隊主動請纓「參戰」。因客車停運,從大年初三開始,早上朱婷婷的丈夫開車把她送到報社,晚上她獨自搭乘綠皮火車返回,「不說樂此不疲,但求無怨無悔。」
還有那個「小甜妹」——報社要聞部記者甘甜,始終面帶微笑地衝鋒在抗疫一線,累倒了躺在診所裡打點滴,還不忘發個「搞怪」的表情,籍以紓解一下疲憊的神經。笑然面對,大約就是這麼一幅自我解嘲的模樣。
她,她們,用自己孱弱的嬌軀,扛起砥礪前行的使命,為抗疫輸送著無窮的能量。
疫情就是命令,崗位就是「戰場」。1月25日,大年初一,宋海存開車去張汪採訪楊樓村一年一度的體育健身活動,沒想到,這是他年後堅持採寫的最後一個「常態稿件」——隨後,他將全力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的採訪,從此,他將再也沒有過休息日。在宋海存的記憶裡,凌晨一兩點回家成了「常態採訪」。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天空細雨濛濛,滕州高速北口正是車輛集中回家的時候,宋海存又來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拍下了《戰鬥在防疫一線》的公安、交警、衛生、交通人員為入城的司乘人員測溫登記防控的鏡頭,並發布在頭條號上,當天就達到了10萬的點擊率。人民圖片、新華社、法新社等媒體相繼報導滕州疫情防控。
滕州發生幾例新冠肺炎患者後,2月3日,宋海存來到市中心人民醫院發熱病房,直擊救治患者的現場……他用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記錄下滕州市民抗擊疫情的戰歌。白天拍攝,晚上寫稿,一個多月來,宋海存開車跑遍了全市18個鎮街和10多個社區……上發重頭稿件100多條(幅),包含新華社、法新社、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國內外權威媒體,宋海存的成績單,足以讓人「眼熱」。
新聞頻道記者張彪,肩扛近20斤重的攝像設備,走社區、進醫院、跑鄉村,每天連續多趟奔走在一線,寒冷冬季浸透「汗流浹背」,拍攝了很多反映社會各界抗擊疫情的感人新聞。
播音員李鑫是滕州新聞節目主持人,平時工作積極主動,在疫情來臨之時,他主動請纓,一心撲在播音工作崗位,公益廣告、記者手記、新聞主持、公示公告,一項項播音任務,一條條重點稿件,每天連續播音達3個小時以上,是平時工作的2-3倍。大量的工作付出,壓垮了他的身體,喉炎、聲帶小結症狀越發嚴重,卻依然讓他不改初心,堅守崗位……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一線記者,主動請纓,不辭勞頓,連續作戰,用一個又一個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踐行了習總書記的囑託: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四力」為抗疫築起堅強堡壘。
聲援「疫」線
——能量傳遞彰顯責任擔當
苟利家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疫情面前,市融媒體中心的廣大新聞工作者們亦能「縱將白刃臨頭顱,猶如利劍斬春風。」臨陣不亂,迎難而上,在抗擊疫情的看不見的戰線上,市融媒體中心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的答卷。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危難時刻,滕州捐獻的防疫物資源源不斷運往武漢,援建雷神山的施工隊伍也火速抵達。媒體人,更應該唱出最嘹亮的音符,迸發最激越的吶喊。大年初一,市融媒體中心新聞報導應急方案啟動後,新聞頻道黨支部副書記、頻道總監丁可應聲而動,立即與市疾控中心對接聯繫,當晚就播出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識》,讓全市人民第一時間了解預防知識。1月26日,年初二,融媒體中心緊急召集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全面新聞宣傳部署,丁可立即放棄春節休假,第一時間趕到單位,安排編輯記者採制新聞、組織稿件、撰寫評論,當晚的《滕州新聞》及時進行了報導。
為趕製新聞,丁可根本顧不得回家吃飯,連續十幾天,中午只能在辦公室吃上一碗方便麵,直到晚上十點多最新一版《滕州新聞》正常播出,他才能放心回家吃上晚飯。中午累了,丁可只能在趴在辦公桌上休息一會,導致了腰肌勞損,疼痛難忍。為不耽誤工作,丁可去醫院抓了中藥顆粒在辦公室衝泡,醫生建議在家臥床休息,開出了醫學證明假條,他卻一天沒有休息。外人不知道的是,丁可年前請了去海南探親的公休假,疫情來臨,他果斷取消了行程,悄悄的退掉了來回的機票……
如果說丁可堅守的是抗擊疫情的「大後方」,那麼,他肯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市融媒體中心,有多少個「丁可」們在堅守、在助力、在聲援……
新聞頻道的陳暉,家中2歲的孩子生病,夜裡哭鬧不止,得不到良好休息,她依然堅持每天到崗,組織稿源,認真編輯,使疫情防控消息及時編發;頻道副總監金峰光、張賢昌主動放棄休假,堅守崗位,調度每天新聞採訪。
旌旗獵獵踏徵程,士氣如虹贏春天。關鍵時刻,市融媒體中心黨旗又在一線高高飄揚,那些衝鋒一線的勇士,大多都是不畏前行、敢於犧牲的共產黨員——看,就連新聞頻道的入黨積極分子張化敏,也顧不上照料家中的兩個孩子,堅持自我消毒後,堅守電視新聞編輯一線……「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像出徵的勇士,一線黨員們用行動作出莊嚴的承諾。
對報社要聞部王志勝、劉偉來說,夜班值守已成為家常便飯,但2020年的這個春節,不僅比以往提前到崗,兩人都還經歷了類似的「驚魂一刻」:王志勝妻子在市中心人民醫院上班、劉偉的妻子是市中醫醫院的一名護士,湊巧的是,兩人所在的科室都有同事有發熱症狀,CT檢測懷疑「疑似」,「差一點我們都要被隔離了,後來才排除掉,虛驚了一場,想來真有點後怕!」儘管「虛驚了一場」,王志勝、劉偉總是心掛兩腸,思想上的壓力如影隨形。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堅守在崗位,白天基本上不回家吃飯,眼睛全盯在疫情進展上,直到反覆校對完每天的報紙大樣才返回家中。
「滕州疫情防控措施來了!」當天閱讀量超2萬次,評論區被一片「支持」聲覆蓋;
「滕州在7個地點設疫情防控監測點」,閱讀量超110萬次,點讚超1.2萬人次……
截止3月2日,新媒體運營中心的滕州TV微信公眾號、上善傳媒AAP、滕州手機臺、滕州廣電抖音號等多種新媒體傳播平臺,近一月共播出、推送各類新聞、短視頻、通告、指南、微信軟文、公益片共計1200餘條,累計播放、閱讀點擊量超1000萬,抖音閱讀點擊量過百萬+的3條,過10萬+7條,過萬+28條。之前名不見經傳的「上善傳媒客戶端」(2月21日-2月27日)取得了省一縣一端周發稿量排行榜第2名的好成績。還有,「新型冠狀病毒」趣味順口溜徵集,網友互動,反響熱烈……抗疫期間,新媒體運營中心亮點頻閃,可圈可點。
雲上開唱,以聲抗疫。市融媒體中心牽線,柳琴劇團搭臺,柳琴戲《眾志成城抗疫情》、《柳琴防疫歌》經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演唱,紅遍網絡……
「你找到了嗎,黑夜裡那顆閃爍的星……」微信上,一首滕州80後音樂愛好者姜文的原創歌曲《讓世界再慢一點吧》迅速走紅。它的製作與推送,依然是市融媒體中心。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為別人付出的背後,在這群「默默發聲」的新聞人身上,卻發生了這樣一連串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夫妻搭檔劉曉丹和張曼桐帶病上崗;席浩源、孫文軍含淚從簡處理完家裡老人的喪事,馬上返崗投入工作;顏麗、李軼、張媛媛作為年輕的媽媽,家裡孩子都還小需要人照顧……
「大家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口罩必不可少,請您帶好口罩……」早上六點半, 滕州新聞綜合廣播就開始響起抗擊疫情小貼士的宣傳片花 , 每天反覆輪流播放,用聲音的力量為抗擊疫情、戰勝疫情加油鼓勁。1月24日除夕,滕州新聞綜合廣播正式啟動疫情防控宣傳, 發揮廣播大密度、多板塊、全天候、不間斷髮聲的優勢 ,將防控信息防疫知識的聲音傳到鄉間田野,響徹千家萬戶。
高速公路進出口、醫院隔離點、社區、鄉村……報社攝影部的「長槍短炮」們,在深入一線採訪的同時,記錄下自己忙碌的身影,用行動告訴人們:在抗疫的戰線上,我們從來不會缺席,一路同行,我們一定贏!
我們一定贏!是的,一定能贏,看,連俄羅斯的外教也加入到我們的宣傳隊伍中來了——疫情發生以來,在滕州小百合藝術團任教的俄羅斯籍老師迪瑪、卡珈沒有回國,用自己的舞姿深情演繹了一段抗擊疫情的動人故事,由中心視頻部精心製作的《武漢你好嗎?》播出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並由省電視臺對外推介。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疫情面前,在抗疫一線,滕州媒體人聚力發聲,滕州抗「疫」好聲音傳遍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新華社、法新社、人民網、中國網、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大眾日報、閃電新聞、魯網、央視、山東衛視、「學習強國」以及眾多網絡媒體,競相採用滕州市融媒體中心的稿件。「滕州新聞」、「滕州故事」,即是「中國新聞」、「中國故事」,匯成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疫」情中的「精彩華章」擬或「悲壯詩篇」。
當「無冕」遭遇「新冠」,是退縮避讓,還是持戈相向?誰說頭上「無冕」,我有無窮力量……記者曾被譽為「無冕之王」,鐵肩道義,不辱使命,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一股強大的能量氣場,充溢在市融媒體中心,激蕩在每一位媒體人的心田。
復工復產號令下達,記者們又兵分兩路,轉戰廠礦企業,吹響號角,助力發聲……
助人者,人恆助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記者們分線作戰的時候,愛心廠家來了,「娘家人」市總工會、市紅十字會的領導們來了,他們及時送上了口罩、護目鏡、消毒液、方便麵、火腿腸……「你們也是抗疫一線的偉大逆行者,你們奔忙的身影讓人感動。放心,我們當好你們的『好後勤』。」滕州媒體人,用行動贏得了尊重,用汗水換來了支持。前行的路上,他們更加有力!
寒冬總會過去,春天必將到來。任重道遠,戰「役」還未結束,滕州最美發聲人,將繼續與您一路同行,一起擁抱春暖花開,一起唱響「愛拼才會贏」!
【記者手記】
不容青史盡成灰
這註定是一場難忘的戰役。
悲壯中難掩溫情,奉獻中有太多的感動。一線抗「疫」,白衣天使、部隊官兵、公安幹警、社區志願者……臨危受命,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書寫救死扶傷的人間大愛。他們,值得人們億萬個尊敬!
在另一個似乎看不見的戰場上,同樣有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他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路上」。只是,這一次的出發,真的有些不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場,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危險,會時刻降臨,或者,他們早已身處危險之中。不是嗎?隔離點,危重病房……置身所在,與「疫」線何異?
更重要的,他們還要拿起特殊的武器,真實紀錄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你真相,激勵鬥志,鼓勁加油,增強信心。媒體人中的多數,身不在主戰場,目標和方向卻高度一致,一聲令下,勠力同心。有幸,我成為媒體中的一員;甚幸,目睹了我的同行們在這場抗疫中的出色表現。真的,「他們」,「我們」,真的很棒 !
媒體人,常常會忘了記錄自己。但歷史不容錯過,每一個光榮的締造者,都會在星空中找到自己的坐標。那些閃光的群體,必將在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致敬,那些記錄和書寫歷史的人們!他們,也將在記錄和書寫中,被歷史所深深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