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文學史」的冷思考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重寫文學史」的冷思考

2016年04月28日 07: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鋒

字號

內容摘要:「重寫文學史」的冷思考?筵周鋒1988年,《上海文論》第4期開闢了「重寫文學史」專欄。這些文章以「審美性」、「主體性」、「當代性」、「多元化」等為旗幟,否定政治對文學的控制,同時又以對「政治」的親疏遠近,來確定作家作品文學史地位的高低,其評價標準恰恰表明了「去政治化」的政治意圖。開拓文學史寫作新格局「重寫文學史」導致當前文學史寫作中存在一個突出問題:一些非常重要的作家被文學史遺忘!蘇浙皖詩群及其獨特的詩學特質,不僅可以使根據地三大詩群呈現南北呼應的整體風貌,而且三大詩群整體進入文學史,必將為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歷史構成、藝術範型、審美訴求提供新的視角,同時也為開拓文學史寫作新格局,提供有力的參照和基礎。

關鍵詞:審美;革命;重寫文學史;政治;文學作品;多元化;藝術;文學史寫作;語境;迴避

作者簡介:

  1988年,《上海文論》第4期開闢了「重寫文學史」專欄。在持續一年半的時間裡,該專欄發表了系列「重寫」性質的文章,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已有定評的一些作家如丁玲、柳青、趙樹理、郭小川、何其芳、郭沫若、茅盾等的創作傾向和藝術成就提出了質疑,對《青春之歌》等文學作品以及別、車、杜美學理論,左翼文藝運動中的宗派問題,現代派文學,胡風文藝思想等文學現象進行了重讀、重評。其倡導者提出:「重寫」之目的,「是要改變這門學科的原有性質,使之從從屬於整個革命史傳統教育的狀態下擺脫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審美的文學史學科」。一些文章認為,革命作家存在「思想進步、創作退步」的問題,而一些疏遠或者迴避政治的作家作品則更具有「主體性」和「藝術性」。這些文章以「審美性」、「主體性」、「當代性」、「多元化」等為旗幟,否定政治對文學的控制,同時又以對「政治」的親疏遠近,來確定作家作品文學史地位的高低,其評價標準恰恰表明了「去政治化」的政治意圖。

  歷史虛無主義的淵藪

  「重寫文學史」以「純審美」作為價值標準,以「政治/藝術」、「功利/審美」的二元方式對文學史政治化書寫進行反叛。「重寫」論認為,要從「審美」層次上把握文學作品,確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就要求文學史寫作的「主體性」——「研究者主體精神的滲入和再創造」,而「研究者精神世界的無限豐富性,必然導致文學史研究的多元化態勢。這個過程的無限性,不僅表現了『史』的當代性,也使『史』的面貌最終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實」。其實,「重寫」論者所說的「歷史的真實」,說到底不過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體現。

  因為,「當代性」首先是與中國革命歷史語境緊密相聯的,體現為一種歷史主義意識。「重寫文學史」側重以「當代」的意識重構文學的歷史,從而以歷史可以完全進入「當代」視野的共時性方式,消解了真正的時間概念,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其直接的後果就是:經過「研究者主體精神的滲入和再創造」——臆想或獨斷,「五四」以來的進步歷史、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史和社會主義的偉大曆程就很有可能被迴避、稀釋、扭曲、消解、否定,甚至被妖魔化為各種另類表述。但是,歷史的一維性和客觀性已經表明:尊重歷史必將高於史家的主體個性。恩格斯曾經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文學史家作為主體,不能決定歷史的客觀存在,我們只有回到文本書寫者所處時代的歷史與精神的制高點,將文本置於具體的時代與歷史語境中,充分發掘其生成的具體過程與前提條件,同時將史家主體的情感愛憎和價值理想自然地糅合進對文學史的敘寫中,這樣才能抵達那個時代革命歷史語境的最高認識水準,並產生其應有的效果。

  對歷史和現實的遮蔽

  「重寫文學史」所提倡的「主體性」、「當代性」、「多元化」等理論主張,其實質正在於把史家與歷史(文學史)即主客體發生關係的活動——「主體」性實踐,當成了事物的「本體」性存在。它的直接後果就是,過於強調文學「審美自足」的非功利性目的,將文學的「思想性」、「民族性」、「歷史性」、「革命性」等因素一併作為「功利性」寫作進行排斥,消解並遮蔽了許多文本自身所帶有的歷史與政治文化內涵。比如,「重寫」者認為,《狂人日記》的價值並不在於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抑或是對現實的抗爭,而是因為它「涉及人類的永恆的東西」,「是在一種很高層次上談對人類本體的認識」。這種評價無疑忽視了作品的歷史文化語境。魯迅畢生倡導文學必須「為人生」,要用文學的力量來改良社會,他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到當時的戰鬥中了。文學作為一種審美的力量,其對現實的超越不是迴避現實,而是對現實的深化,深入到一個時代的思想內裡即「時代精神」中。

  今天,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精神處在一個最為活躍的時期,但很多作家和批評家並沒有完全讓自己的寫作介入當下,反而陷入到「純文學」這樣固定的觀念裡,越來越拒絕了解社會、拒絕以文學的方式和社會互動,更不必說參與到當前的社會變革中來。「純文學」逐漸喪失了關注現實和把握現實的能力,日益呈現出保守性質。文藝創作上的「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等錯誤觀念都是這樣一種思想的延續和寫照。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李陀專訪:繼續重寫文學史
    但遺憾的是,1988年在《上海文論》開闢的"重寫文學史"欄目,沒能堅持多久。但是,欄目停下不等於反思也終止。一年之後,1991年第三、四期合刊號的《今天》雜誌上,由李陀先生主持的"重寫文學史"的欄目,接過《上海文論》的接力棒,至2001年夏季號終,歷時十年。
  • 北大教授陳平原:「文學史」永遠都在重寫(圖)
    而且,不止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都尚待「尋求與創造」。這同時讓人想起,1988年陳思和、王曉明、錢理群、陳平原等學者,也曾提出「重寫文學史」的口號。  從錢穆講文學史算起,60年了;從1988年學界呼喚「重寫文學史」算起,也26年了。這些年來,關於中國文學史的書寫究竟怎樣呢?本編輯部借連載錢穆《中國文學史》引起關注之機,順水推舟,發起「再提『重寫文學史』」討論。
  • 「中國文學史」為何需要反覆重寫?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作者:王德威  版本: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新京報記者對王德威教授進行了專訪,他以一貫的謙和、有禮和自信,講述了他眼中的文學、文學研究和文學史。  「華語語系文學」  我們需要更豐富、更複雜的文學世界觀  新京報:你是怎麼開始對「華語語系文學」這個命題有了研究的興趣?
  • 評論:民國以來文學史不重寫怎麼行?
    評論:民國以來文學史不重寫怎麼行?舊體詩詞也是文學之一種,民國以來的文學史不認真重寫怎麼得了?
  • 王德威:「中國文學史」為何需要反覆重寫?
    新京報記者對王德威教授進行了專訪,他以一貫的謙和、有禮和自信,講述了他眼中的文學、文學研究和文學史。    「華語語系文學」    我們需要更豐富、更複雜的文學世界觀    新京報:你是怎麼開始對「華語語系文學」這個命題有了研究的興趣?
  • 劉禾:文學史寫作不可能一勞永逸
    她是本報「重寫文學史」討論中第一個發聲的海外女學者。  9月5日下午,記者電話採訪了暑假回京的劉禾,讓她從一個在海外堅持了十年的「重寫文學史」活動的參與者與見證人來談當下「重寫文學史」意義。文學史的傳統和體例幾乎一如既往承襲下來。  直到1988年陳思和和王曉明提出「重寫文學史」,這一活動後來中斷,但在《今天》雜誌上開設的「重寫文學史」專欄長達十年之久,由李陀主持。劉禾不僅是「重寫文學史」這個欄目的撰稿人,更是這個活動的見證人。
  • 學者呼籲重寫當代文學史
    [導讀]「在文學史觀被激活,文學史的寫作走向多元互補,文學史的重複寫作已經開始大量出現的時代,對當代中國文學歷史史實的進一步鉤沉、清理、考辨的工作就越來越顯示出了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百年文學史都沒有擺脫「以論代史」的影響?
  • 《劍橋中國文學史》出版:一場中國文學史的接力賽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引進出版《劍橋中國文學史》簡體中文版《劍橋中國文學史》撰寫中,整個團隊在翻譯書名和用語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可惜的是,博爾赫斯曾虛構了一個名叫彼埃爾·梅納德的19世紀作家,讓他用異國的語言把塞萬提斯的名作《堂·吉訶德》重寫了一遍。「那是一種有意地製造時代錯誤和胡亂歸屬的技巧。」博爾赫斯寫道。一群美國漢學家在一場重寫中國文學史的「接力賽」裡,踐行了博爾赫斯的理念。「博爾赫斯的《堂·吉訶德的作者彼埃爾·梅納德》與我們一路同行。」
  • 北村:文學跟不上社會變革 文學史需「三層合一」
    到底現在應不應該重寫中國文學史?多年來有兩種觀點一直「針鋒相對」,其中一種認為現代社會正處在變化之中,思想觀念隨時都在改變,如果現在重寫文學史總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另一種觀點則力挺重寫,表示用現代的眼光來重新評價歷史對於文學未來發展尤其重要。
  • 文史學家章培恆逝世 曾主編《中國文學史》
    新華網上海6月7日電 (記者俞菀)2011年6月7日凌晨,著名文學史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山醫院逝世。章培恆1934年1月出生在浙江紹興,1952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就讀,先後受教於賈植芳、朱東潤和蔣天樞。
  • 復旦版《中國文學史》引起爭議
    近來,圍繞著由章培恆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出版後發生的一些事,在文壇學界引起了一場爭議。    爭議的起因,是這套書的主編之一章培恆在《中國文學史》出版不久,又宣布這套書將「另起爐灶重寫」,而且「重寫」已經完成,「1997年第二季度將由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增訂本」。
  • 20世紀中國文學應是個整體 永遠沒有「理想的文學史」
    早在1988年,陳思和與王曉明在《上海文論》開設「重寫文學史」專欄,開啟了當代重寫文學史的進程。錢穆先生在香港新亞書院的中國文學史講稿公布,再度引發學界對重寫文學史的思考,本報記者藉此機會獨家採訪了陳思和教授。   陳思和坦言,他當年和王曉明的「重寫文學史」專欄,只是要做安徒生童話裡那個敢講真話的孩子。那場討論現在看來未免膚淺,但其推動意義也是明顯的。
  • 《中國文學史》:塵封60年 錢穆唯一文學史首度出版
    然而遍觀其一生著述80餘部,逾1700萬言,卻沒有留下一部關於中國文學史的系統專著。如今,這一憾事卻以一種傳奇的方式得到了彌補。1949年,錢穆流落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人一起創辦了新亞書院,目的是要「替中國文化講些公平的話」。
  • 復旦大學教授:文學史寫作越來越趨同
    戴燕的《文學史的權力》被稱作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必然繞不開的著述。日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燕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對於當下中國文學史的「拼寫」之風,戴燕曾在《文學史:一個時代的記憶》中尖銳地批評道:「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吧,時常聽人言:如今不是個體而是集體書寫歷史的時代、不是通才而是專家大行其道的時代。
  • 走進思想的深處——重寫《宋明理學史》的若干思考
    重寫學術史或思想史可以有不同的緣由。一般而言,這或者基於重大新材料的發現,或者源於新的思想闡釋範式的形成。重大新材料的出現,往往要求對以往歷史進行重新梳理,而思想的闡釋則永遠是一個過程:人們不可能在某個歷史時期終結對以往整個歷史的解釋;隨著認識的發展,對過去思想演化過程的把握總是不斷深化,對思想史的重新分疏也會提上日程。
  • 重寫現代文學通史3個瓶頸:消除對通俗文學偏見
    重寫現代文學通史的三個瓶頸  與《臥虎藏龍》小說原作者王度廬的名字緊密相連的淪陷區、滿族、武俠小說這幾個關鍵詞,無疑會給文學史撰寫帶來新的問題意識和操作方式  文/張泉  上個世紀80年代後半期,北京大學三位年輕學者提出
  • 汪紀明:學科史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最後經中國文學史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討論通過」 的《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其中,第九篇為「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  《大綱》的編寫和出版,以權威的姿態呼喚著新的文學史著作的誕生,但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不同取向的文學史書寫的可能。
  • 北大教授陳曉明:文學史敘述要有個人態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有「重寫文學史」的口號,但具體落實在文學史敘事上革新並不充分徹底。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之在中國內地廣受好評,就在於它擺脫過往中國內地文學史敘述的框架,能回到文學的審美層面和個人敘述的風格化表述。儘管說夏本文學史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上,它顯示了一種回到文學本身的努力。
  • 賀桂梅:在當代,如何閱讀與寫作當代文學史?
    C:那麼當代文學史的寫作,和現代文學史或古代文學史的寫作有什麼區別?H:之前我們提到,文學史寫作是一種歷史敘述,背後包含著你如何理解歷史、如何理解文學的位置和判斷文學的標準。每一個新時代的展開都是通過文學史寫作來完成的。
  • 福柯與歷史重寫
    福柯與歷史重寫 2018年02月09日 16:09 來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張法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