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正值深秋的陝北大地,寒意漸濃,疾風正勁,但都沒能阻擋藝術家們前行的腳步。10月30日,由浙江畫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茹峰帶隊,浙江畫院山水畫工作室主任餘昌梅,專職畫師林愛國、王蔥蔥及部分創研員一行到達陝北,開始為期一周的採風寫生活動。
陝北是我國革命聖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既是黨中央和紅軍長徵的落腳點,又是進行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這裡誕生了毛澤東思想,也孕育了延安精神。為慶祝明年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浙江畫院將聯合浙江省文史館於明年舉辦大型書畫展覽活動,本次寫生採風就是為這次展覽啟動創作。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繁榮文藝創作」是浙江畫院的宗旨,藝術家們以飽滿的創作熱情,用丹青筆墨獨有的藝術語言,多角度地展現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人文情懷,為我國美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添磚加瓦。
繼前幾日走訪韓城老城、壺口黃河瀑布、延安等地之後,浙江畫院採風團隊又來到了佳縣、臨縣、米脂、榆林等地。浙江畫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茹峰表示:「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我們滿懷敬仰駐足陝北大地,在這樣的環境中體驗、感受革命道路的篳路藍縷。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深入的採風寫生活動,收集素材,為接下來的作品創作打下基礎。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到江西井岡山、嘉興南湖等地採風,為明年的大展做好紮實的作品鋪墊。」佳縣香爐寺素有佳縣八景之一「香爐晚照」之美譽。香爐寺地勢險峻,香爐石凌空而起,斷橋驚險異常,置身其上,如凌絕空際,低頭俯看,滔滔黃河激流而下,洶湧澎湃,佳臨黃河大橋橫貫東西,如龍臥波。因為每當夕陽西下時,太陽的餘輝將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黃河水流中,如詩如畫,當地人呼之為「小蓬萊」,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時曾在此遊覽。
臨縣磧口古為兵事要衝,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重鎮,為東西經濟、文化之樞紐,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現在鎮內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築,幾乎包括了古時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由於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楊家溝革命舊址位於米脂縣城東南20公裡的楊家溝扶風寨,1947年11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來到楊家溝,1948年3月離開,東渡黃河前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楊家溝革命舊址主要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等革命家舊居,十二月會議、西北野戰軍高級幹部會議、中央前委擴大會議、慶祝宜川大捷大會和東渡黃河動員大會舊址等等。其中毛澤東、周恩來舊居(新院),將西方建築風格和陝北窯洞建築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既體現了西方建築風格之典雅,又反映出陝北窯洞建築的雄渾,堪稱中西建築風格結合的典範。楊家溝是轉戰陝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誌點,是離開陝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位於榆林的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厚重的黃土層歷經千百年風雨的衝刷,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觀,特別是境內「壁立千仞」、「高峽平湖」、「血染丘陵」等地質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放。被讚譽為是大漠與高原同在,邊牆與古剎相依,村落與寨堡相偎,人文遺蹟與地質景觀並存的古老而又神奇、自然而又壯美的「神奇寶地」。
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在黃土高原,在黃河兩岸,浙江畫院採風團隊的藝術家們深入象徵著民族精神的河川山嶽,踏著革命前輩們轉戰奔走的足跡,也如同親身感受到了百年前中國革命的心臟那「咚咚」的跳躍,以及一代偉人推動革命前進的隆隆腳步,藝術的力量逐漸從黃土地上慢慢升騰起來。
浙江畫院將為展覽創作完成100件中國畫作品,採風活動結束後將進入下一步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