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王雲濤
■新快報記者 潘瑋倩 羅仕
2012年高考拉開帷幕,場內學子奮戰,場外,更多的「超齡學子」,則是在集體回憶中訴說和傾聽。現實是他們已老,高考已成往事;現實是他們現在只能談談,「如果上天可以再給我一次高考的機會」。談完了,狗屎一樣的人生還在繼續;談完了,溫暖的回憶和暢想,卻或許可以支撐他們,強悍度過那些依然昏天黑地的「搵食歲月」。
這是普通的一年,這是普通的一場高考。可是,為什麼我想起了你。如果,12年前,我答對了那道數學題,是不是從此不會在那個大學和你相遇?我還記得那天陽光傾瀉下來,你穿著一件藍色的2號球衣,恍如海上。
那年我考砸了,之後遇見了你。可是我至今不悔。
如果為了遇見你,我寧願第12次,答錯這道題。
「羅曼蒂克」大受歡迎
「如果那年,多對或者多錯兩道題,那麼現在會不會在不同的地方,認識完全不同的人,做著完全不同的事……果然,高考的迷人之處,不是在於如願以償,而是陰差陽錯。」昨日,這段來自新浪微博的文字,在許多工作人士之間廣為流傳,一時勾起回憶無數。在天河某公司,楊女士說:「高考可以讓已經考過的人,不僅重溫,還可以重新幻想一下。」袁先生則感慨:「高考簡直就是第二次投胎。」同事胡小姐聽了很歡快地調侃道:「要想生活過得好,每年
投胎一次少不了。」
在「穿越」的暢想中,羅曼蒂克是一個大受歡迎的主題。許多單身人士,都在唏噓,如果當年考了另一所學校,是否能早點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在採訪中,郭小姐就這樣對記者說:「現在我媽天天嘮叨說要給我找個高帥富,好煩。如果能回到當年,我一定考一所理工學校,早點拍拖,早成正果。」韋女士則說:「不管怎樣,我還是慶幸自己考上了那所大學,不然就不會遇見他。如果再考一次,我也要考到他的那所大學去。」
「恐怖考試」不堪回首
另一些「超齡學子」則在反思自己當年的選擇和如今的人生道路。畢業六年的媒體工作人士潘小姐就說:「如果當年高考我選擇了文科,而不是理科,那麼就不用在本科畢業的時候那麼辛苦地
重讀新聞,然後考新聞的研究生。如果經過本科四年的新聞基礎
歷練,也許我現在的工作會更加順手。」
還有一些人則大嘆幸運,終於逃脫了高考的「魔爪」,再也不用考試了。從事文字工作的曾先生說:「我最怕做的惡夢,就是高考沒過。害人啊,我堅決不考了。」此言頓時引起一片呼應,大家紛紛為當年的「血淚史」灑淚。參加工作已經20年的譚先生說:「我最後一次模擬考,數學零分,因為永遠都只能在那猜選擇題,那次卻一道都沒猜對。」這些「超齡學子」大多不願再設想「假如高考再一次重來」,他們坦言,如此經歷,一次就夠。
早戀悔恨派
我一定不早早談戀愛
「如果再給我一次高考機會,我一定在高中時好好讀書,不談戀愛!」就讀於廣州某大學大二的學生李同學告訴記者,自己高一時在學校成績很好,當年高考目標本來是中山大學,「基本上是年級前五名,父母、老師以及自己的期望都是中山大學。」
但高二後,他早戀了,「以前一門心思只想到學習,早戀後開始分心,成績也逐步下降」,他後悔說,當時也是年幼無知,「早知如今,真何必當初!」高考完後這對曾經海誓山盟的情侶便分手了。
「雖然早戀不一定影響學習,我們班也有比翼雙飛一同『高飛』進中大的情侶,但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高考機會,我會選擇不早戀,努力學習。」他感嘆道:「那我現在就能徜徉在中大美麗的校園了,而不是在目前這個二本學校裡。」
瞬間把握派
我不會忘答那兩道題
寧先生1994年參加了廣東省高考,對於近二十年前的高考,他剩下的回憶不多,唯一的印象也是最大的遺憾是數學卷子留下了一片空白。「當時忽略了,大概有25分,如果做了,能上自己夢寐以求的人民大學。」
他回憶道,當年的高考試卷,並不是現在裝訂成冊的試卷本,而是一張報紙大小的平鋪捲紙,由於有摺疊試卷做題的習慣,在數學考試時,他竟然忘記了在角落裡的兩道題,「損失了估計有25分」。
後來他被同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學錄取,民大和人大同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相隔僅兩個公交車站,「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僅兩公裡,要是當年能注意到那旮旯的兩道數學題,瞬間把握那25分,也許……」
出國留學派
我會直接去美國學習
唐先生2006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湖南郴州考上北京某所藝術名校作曲專業,在家人、同學、老師看來,他是從山窩窩飛出的金鳳凰,家境不錯的他卻表示:「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高考機會,我會選擇不參加高考,直接去美國學習音樂。」
「中國的大學往往是看上去很美,但其實也就那樣。」熱愛音樂同時對文史哲充滿興趣的他頗具「文氣」地表示,現在中國的大學行政化太嚴重,藝術院校本來是充滿自由、創造力的地方,但給他的感覺卻是現實和世俗。「同學們經常會為獎學金之類的事情勾心鬥角,找老師拉攏關係。」這在憤世嫉俗的他看來實在是不應該。他同時也「嫌棄」同學的淺薄和無知,「每天就知道吃吃喝喝,穿名牌,互相攀比,幾乎沒有讀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