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展覽英文縮寫名不代表國際化
你可知道「Z3L4」是什麼?恐怕翻遍腦中的詞庫,也無法識別這串縮寫代碼,是發明的一種新技術,還是發現了一種新病毒?說起縮寫,日前友人告訴筆者一個「巧記」中國各大銀行英文縮寫的方式,甚是有趣:中國銀行(BC)——不存;中國農業銀行(ABC)——俺不存;中國工商銀行(ICBC)——愛存不存;中國建設銀行(CCB)——存存吧……「巧記」是「巧記」了,但由於平日這種英文縮寫表達方式用得確實不多,聽完反倒更像是逗人一樂的段子。
環顧我們的周圍,越來越多的英文縮寫進入我們的生活,猛地發現不知何時藝術圈裡也颳起了一陣用字母縮寫的命名風,筆者近期參與或了解到的藝術活動,許多以英文縮寫擬了名字——這些字母全認識,就是不知道這個活動是做什麼的,好不容易搞明白了還時常會記錯記混。在此稍舉幾個例子: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IAAC(國際藝術評論獎)、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ADM(亞洲設計管理論壇暨生活創新展)、DIA(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在這幾個例子裡「A」可以是「藝術(art)」,可以是「獎(award)」,也可以是「學院(academy)」。「C」可以是「中國的(Chinese)」,可以是「當代的(contemporary)」,也可以是「批評(criticism)」。
大量藝術活動的英文縮寫名被創造、被使用,一方面是有大量的藝術活動正在被開展,另一方面或許也標誌著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更加開放,我們有了更廣闊的平臺,迫切想讓外國友人了解我們,參與我們。但其實英文縮寫總是會讓大多數非原生英文環境中成長的人或多或少產生疏離感,從中文到英文需要一道翻譯,英文變到縮寫又是一道「翻譯」。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縮寫被當作理所當然的既有詞,理直氣壯地取代了全稱,在沒有中英文對照說明的情況下,出現在一部分的主辦方文件、新聞報導、宣傳材料中。當你虛心地向電腦搜尋引擎請教,它有時會給你拋出10個答案——就這26個字母三五組合,「撞詞事件」大量發生,還有一些甚至未收錄進詞庫中。恐怕這種縮寫就算是洋生洋長的外國友人一時間也無法理解吧。疏離感便由此而生,竟然連一個活動名稱都看不懂,曲太高,誠然和不了。展覽、活動辦在哪裡,辦給誰看,最廣大的受眾又是誰?
許多主辦方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帶著這樣的期許,期待著自己開啟的展覽、活動可以一年又一年地成長下去,使一個大眾陌生的詞在一輪輪使用中,成為一種習慣,打出一個品牌。而這種品牌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內容,需要少一些看似華麗的浮光,接一些地氣,多一些真誠。著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取了全稱前3個字母Met作為簡稱,而不是叫做「MMA」;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常簡稱為MoMA,而不是去掉「o」,也叫做「MMA」。這樣讀起來上口,也符合自身的定位和氣質(從詞上看Met有種過去式老派的嚴謹,MoMA則有種機靈的狡黠)。可見這些百年老館,之所以能成為一種世界品牌,連取縮略名都用了心。而像中國本土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其簡稱「全國美展」,經過幾十年的積澱,已成了地位穩固的金字招牌,也完全不需要英文縮寫的名稱了。
回到開頭我們說的「Z3L4」,這既不是什麼新技術也不是新病毒,就只是「張三李四」的縮寫。命名,是為了讓人們更方便地記住一件事物,縮寫則是為了讓人們更便利地使用和理解。倘若只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貌似的「高大上」「國際化」去創造一個難以被大眾理解接受的英文縮寫,恐怕一不小心就會使這「張三李四」變成了「張冠李戴」。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