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談魏碑並舉例論說魏碑之難學!(附:高清北魏墓誌墨跡)

2020-12-18 齊金聊論語

魏碑的方筆一直是書法家包括書法理論家糾纏不清的問題,有人認為古來書寫時即是方頭方腦,不是由於雕刻失真,有人認為是刻手不佳,鑿刻倉促,失誤導致刀斬斧剁痕跡嚴重。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先生即主張後者,有可能這個觀點就是他提出來的,所以他在勸人臨帖的時候要獨具隻眼,「透過刀鋒見筆鋒」。

談到魏碑筆法原貌,啟功先生《論書絕句》百首第六則中專門提及,原詩如下:

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費品量。

翰墨有緣吾自幸,居然妙跡見高昌。

蝯翁是清朝大書家何紹基,書法自成一家,草書尤為一代之冠。他的豬手執筆法,曾被啟功先生嘲笑,後來楊再春談臨寫何紹基,說你用正常的握方筆怎麼寫都不像,如果像何紹基一樣,把手腕窩回來寫,就像了。楊再春的話其實是學習書法的一條捷徑,看見老師寫字,寫像很容易,運筆也會迅速掌握。

慎翁是包世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藝舟雙楫》,他的書法取法魏碑,兼及二王,老實說,包先生的字肉太多,缺少神採,可能跟他使用長鋒羊毫筆有關。

啟功先生為什麼在談及魏碑時要提到二位先生?他想申說魏碑之難學。

啟功先生說,何紹基於《張玄墓誌》用功最深,臨寫的極像,但是一但自己自由書寫,卻沒有《張玄墓誌》的影子。包世臣推崇《鄭文公碑》,臨習不輟,所寫楷書放大看似鄭文公碑,但是沒有《鄭文公碑》敦重開張的氣勢。這就是前兩句詩的意思,是說魏碑太難學。

啟功先生為什麼認定魏碑書寫時不是刀斬斧剁,方頭方腦?因為他看到了出土的高昌墓磚墨跡。

高昌墓誌墨跡,是書寫後還沒來得及雕刻的墓誌,「高昌墓誌出土以後,屢見奇品,其結體,點畫,無不與北碑相通。且多屬墨跡,無刊鑿之失,視為書丹未刻之北碑,殆無不可,惜包何諸公之不獲見也」。這是啟功先生的原話。後面兩句詩則是印證自己的主張。

文中書法圖片均為高昌墓誌墨跡。

相關焦點

  • 啟功:透過刀鋒看筆鋒,看了這幅魏碑墨跡,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
    啟功:透過刀鋒看筆鋒,看了這幅魏碑墨跡,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學習書法臨摹北朝碑版刻石,筆法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魏碑作品都是刻在石頭上的,並不是墨跡,只能看到字體的結構,筆法則需要學習者自己揣摩體會。
  • 魏碑經典:古樸厚重,血肉豐美的北魏石刻《元昉墓誌》高清
    一、前言北魏《元昉墓誌》又名《光州刺史懿公元防墓誌》,該墓誌高53.3釐米,寬54.5釐米,18行,行20字,1928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北安駕溝村,現在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南北朝時期,以長江為界,北則魏(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南則宋、南齊、梁、陳,劃江而治。南朝長於啟牘,妍美疏放;北朝長於碑榜,雄強拙樸。又因南朝禁碑,認為刻石立碑既耗費財力,又興長虛偽,故南朝碑碣甚少,而北朝諸帝皆喜潤色金石,刻碑之風繼東漢之後愈演愈烈,其中以墓誌為最多。
  • 魏碑精品之《元懷墓誌》
    《元懷墓誌》高81釐米,寬80釐米,厚19釐米,青石質,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楷書,無首題,16行,滿行20字。1925年河南洛陽張羊村出土,原石現藏河南省博物館。《元懷墓誌》出土較晚,未經風化,字口清晰,再加之鐫刻精妙,用筆秀勁,結體寬博,布局疏朗,又得精心的保護,完整的保留了墓誌的原貌。《元懷墓誌》書刻之時正值魏碑書法的成熟期,此時北魏造像,墓誌,摩崖,碑碣等大量出現。故其書法平正工整,茂實剛勁,可謂魏碑中的「館閣體」,儼然已是唐人楷書的景象。其筆力雄勁,甚至感覺出其筆鋒的凌厲。所以《元懷墓誌》是初學「魏碑」書體極好範本。
  • 魏碑《元萇墓誌》:歷奉五帝,被世人忽略的北魏王朝重要人物
    一、簡介2002年春,河南省濟源市出土一方北魏宗室元萇墓志銘,青石質,高、寬都是79釐米,26行,共664字,是典型的魏碑書體。元萇是北魏王朝的重要人物,墓誌則詳細記載了他的履歷,可補史書之闕。墓主元萇卒於北魏孝明帝延昌四年,享年五十八歲,則其生於文成帝太安四年。元萇一生「歷奉五帝」(歷經文成、獻文、孝文、宣武和孝明五帝),跨越平城、洛陽兩大重要時段,其人生經歷堪稱北魏歷史變革的縮影,也是王朝宗室政策的真實寫照。元萇是元平的兒子。
  • 魏碑精品之《元瑛墓誌》
    《元瑛墓誌》又名《長樂公主元瑛墓誌》、《高猛妻元瑛墓誌》,北魏孝昌二年(526)刊刻。志高80.70釐米,寬81釐米,厚18釐米。正書,22行,行29字。首行題「魏故勃海郡開國公高猛夫人長樂長公主墓志銘」。
  • 李志敏:談魏碑臨習
    「姚伯多造像碑」墓誌石刻為魏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量較大,多是比較程式化的魏碑書體。魏碑墓誌書法的特點是結構嚴密,趨於規範化,書勢由古樸走向妍美,不象摩崖那樣開張奮發、奇態橫生,但清爽勁利,獨闢格局。墓誌書法佳作極多,舉不勝舉。
  • 一篇文章帶你了解北魏時期的書法碑刻——魏碑
    魏碑, 是我國北朝流行的一種書體。北朝以北魏立國最久, 所以北碑又稱魏碑;北朝多以此書體刻石, 故叫魏碑。一、魏碑的基本結構與類型迄今為止, 在大同、洛陽發現的北魏碑刻和墨跡已有十多種, 從形式上可分為:記事碑、墓志銘、發願文、
  • 一篇文章帶你了解北魏時期的書法碑刻——魏碑
    魏碑, 是我國北朝流行的一種書體。北朝以北魏立國最久, 所以北碑又稱魏碑;北朝多以此書體刻石, 故叫魏碑。一、魏碑的基本結構與類型迄今為止, 在大同、洛陽發現的北魏碑刻和墨跡已有十多種, 從形式上可分為:記事碑、墓志銘、發願文、瓦當和瓦刻文字、墓磚文字、木板漆書等。
  • 魏碑是座寶庫,但狹隘的人難以打開
    折中一點的,就以啟功「透過刀法看筆法」的說法為參照,認為碑刻是要學的,但最好參考墨跡,以帖學用筆,還原碑刻的本來面目。——貌似也說得在理,不容辨議。果真如此嗎?但不管怎麼說,因為「碑刻失真」,就不能學,那就等於否定了所有的拓本。現代影印技術發達,我們能夠見到與真跡差異甚小的臨本,但在古代是不可能的,絕大多數人只能見到翻刻的拓本,這是無法迴避的事。顯然,「失真」這個理由是站不穩腳跟的。只是限定於帖學這個範疇,無疑,紙本墨跡當然比翻刻拓本強太多了。
  • 不象魏碑的魏碑?試臨《張黑女墓誌》
    魏碑到底是什麼呢?臨《張黑女墓誌》帶著這種疑問,從頭到尾,我一臉狐疑地寫著這些字,寫著《張黑女墓誌》的字,一腦子在想,這些字一點也不象魏碑,怎麼就被歸納入魏碑的範疇的。臨《張黑女墓誌》於是,查了度娘,按度娘的說法,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
  • 當你看到魏碑《元思墓誌》,就覺得這才是北魏墓誌中最好的一方!
    魏碑《元思墓誌》,1951年入藏吉林省博物館。志方形,青灰石質,志石完整。志高59. 4、寬61. 5釐米。失蓋。正書,18行,行17字。字徑2. 5釐米,共283字。行間有細線界格,格為3.2釐米見方。刊於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無撰書者姓名。
  • 魏碑,最浪漫的書法
    4北魏輕車將軍《封君夫人長孫氏墓志銘》並蓋.孝昌元年(520年)11月,志文正書22行,行22字。志蓋篆書鐫「長孫氏墓誌」2行共五字。石高47釐米.寬47釐米,志蓋同。清康有為曾譽魏碑:血肉豐美,結構天成。舉凡墓誌、造像、碑版、塔銘、刻經等,其數量之多或以千萬計,其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
  • 魏碑也可以很靈活《崔鴻墓誌》欣賞解析
    一、豐富多彩的魏碑作品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刻石文字的統稱,魏碑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中的文字。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南北朝以前,經過三國魏鍾繇、晉朝王羲之的努力發展下,楷書已成了很成熟的文字。但是這種文字卻沒有流傳下去,隨著朝代的變換他們的區域不同,到了北魏時期仍舊是依照民間的文字發展,另一個派系的楷書在慢慢的進化,它就是」魏碑「。二、崔鴻墓誌特點崔鴻墓誌於526年所刻,南北朝始於420年,也就是魏碑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崔鴻墓誌表現出了更多成熟、靈活的風貌,不像初期的碑刻方硬生拙。
  • 河南一農民鋤地時,挖出1400年前的墓誌,此作堪稱「魏碑上品」
    北魏時期的書法,不同於唐朝書法,唐朝書法多是出自於名家之手,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陸柬之等皆是出身名門望族,在當朝為官為將,書法風格較為統一、規範;而北魏時期的書法家則大多出身民間,是民間書法高手,風格多變,或是淳樸、或是雄厚、或是高古、或是遒媚……
  • 魏碑精品之《司馬悅墓誌》
    《司馬悅墓誌》刻於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志蓋長110釐米、寬78釐米、厚8釐米。上刻「墓誌蓋」3字。志長108釐米、寬78釐米、厚12釐米。志文楷書,22行,行32字。首題「魏故持節督豫州諸軍事討虜將軍漁陽縣開國子豫州刺史司馬悅墓誌」,無撰書人姓名。
  • 郭沫若不愧為書法高人,深得魏碑楷書精髓,兩個字就值1000多萬!
    我們看看前人是怎麼學楷書的,相信能夠給當代人很多的啟示。最廣為熟知的一個人就是郭沫若先生。郭沫若的書法是魏碑為根基。魏碑楷書可謂是唐代楷書之源,在書法當中幾乎所有的用筆技巧和變化規律,都能在魏碑當中找到源頭。
  • 梁啓超臨北魏《元昭墓誌》 融楷隸魏碑三派風格自成一家
    2015年6月4日 《元昭墓誌》全稱《北魏尚書左僕射冀州刺史元昭墓誌》,立於北魏正光五年(524),志石縱77.5cm,橫80cm,志蓋縱66cm,橫68cm,正書36行,滿行35字,有界格。1922年出土於洛陽馬坡村北。
  • 魏碑《何伯超墓誌》高清拓片欣賞
    魏碑《何伯超墓誌》,此拓為清代或民國所拓,保存完好,值得收藏學習。魏碑上承漢晉,下啟唐宋,在中國書學史上地位尤殊。康有為曾譽魏碑「血肉豐美,結構天成」,其言及神髓,後者可盡悞其意。有人輯「魏碑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劃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對照此論,我們看看《何伯超墓誌》是否如此。
  • 魏碑名品:摩崖書《石門銘》高清全拓及釋文
    康有為譽之為「神品」,《石門銘》是魏碑中可以臨摹、借鑑的上佳範本之一,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其崖岸崩淪,澗閣堙禠,門南北各數裡,車馬不通者久之。攀蘿捫葛,然後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褒斜始開。至於門北一裡西上鑿山為道,峭岨盤迂,九折無以加,經途巨礙,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實仗才賢,朝難其人,褒簡良牧。三年,詔假節龍驤將軍督梁秦諸軍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撫境綏邊,蓋有叔子之風焉。以天險難升,轉輸難阻,表求自迴車已南開創舊路,釋負擔之勞,就方軌之逸。
  • 學魏碑臨《元騰墓誌》,欣賞1500年前王室貴族簡歷的致美
    練書法學楷書,一定要研究魏碑。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可謂「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