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79年新中國第一家信託公司成立,中國信託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近40年的春秋。回首過去,信託業發展跌宕起伏,經歷了多次清理整頓,但也收穫了行業的「高光時刻」。當前,隨著國外爆發二次疫情、國內經濟降速換擋,特別是金融強監管、「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背景下,信託公司已經到了制度調整的窗口期、轉型升級的岔路口。
面對前所未有且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黨中央適時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應對當前全球複雜經濟形勢的破題之道,是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更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也是最優選擇。而信託行業作為國內第二大金融支柱,在金融監管趨嚴且信託行業相關政策持續收緊的階段,信託公司如何將自身的戰略轉型升級融入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深化行業供給側改革,創新服務方式和產品體系,以實際行動支持實體經濟快速有效發展,是當下面臨的重大挑戰。
一、宏觀經濟:當前面臨複雜多變的市場形勢
從疫情防控現狀及未來發展形勢來看,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將呈現加速擴散的態勢。2020年上半年,美國一季度GDP同比實際增長0.3%,但環比下降近5%;歐元區一季度GDP同比下降3.6%,創1995年以來最大跌幅;英國一季度GDP環比下降2.2%,為41年來最大幅度季度萎縮;日本雖然疫情控制較為成功,但一季度實際GDP環比仍然下降0.6%。世界銀行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5.20%。而IMF繼在4月14日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00%後,於6月24日進一步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值下調至-4.90%,成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全球宏觀經濟衰退的同時,金融資本市場也出現劇烈動蕩。受疫情導致恐慌情緒影響,主要股票市場指數出現大幅下挫,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以及標準普爾500指數跌幅最大時分別較2020年年初下降了35.60%、24.54%及31.32%,日本的日經225指數、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等也均出現了類似的跌幅,跌幅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最大跌幅。而受疫情防控導致的需求萎縮影響疊加俄羅斯及沙特價格戰的衝擊,石油價格出現暴跌,WTI石油期貨價格於2020年4月20日結算價格出現負值,受石油價格暴跌影響,以能源、化工產品為代表的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大幅下挫。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之際,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二季度經濟修復明顯好於預期,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呈現出經濟運行穩步復甦、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場預期總體向好、社會發展大局穩定的良好局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發展面臨的複雜的內外部挑戰仍然前所未有,全球經濟放緩、逆全球化端倪顯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全球經濟發展嚴重萎縮。同時,疊加疫情影響,北美和南美疫情防控不力,全球未來可能長期處於疫情失控狀態,參照北京、新疆、大連等疫情再出現到有效防控的一條鏈式疫情應對經驗,只要海外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將面臨堵點防控的戒備狀態,經濟社會發展可能長期需要與疫情反覆伴隨。因此,當下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政策取向應從短期應對危機模式轉變為更多考慮中長期問題的模式。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體系的升級版。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出發點在於「暢通國內大循環」,落腳點在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核心脈絡在於:一是穩定和擴大消費,提升國內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效率;三是積極重構新型全球產業鏈,提高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四是進一步推動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統籌國內國際互聯互通。
金融作為雙循環的血脈,金融體系的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助推器。為應對內外衝擊,經濟層面構建了「雙循環」,金融體系同樣需要與之相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實際上是釋放內需、促進產業升級的主要推動力量,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投融資工具、更低的資金成本、更高效的服務方式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中之重。
二、信託行業:適逢監管調整窗口期
對過去五年信託資產規模變動的分析顯示,信託資產規模從快速擴張轉為持續收縮,截至2020年2季度末,信託資產規模為21.28萬億元,同比下降5.56%,比年初減少3250.48億元;環比下降0.22%,降幅收窄。這是自2017年4季度以來信託業管理資產規模連續10個季度下降。隨著「去通道、去嵌套」監管政策的要求下,信託資產規模進入了平穩下降期,2019年3季度末至2020年2季度末的4個季度同比與環比增速下降較為平穩。
圖:2016年1季度-2020年2季度信託資產規模變動情況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wind
從資金來源看,截至2020年2季度末,集合信託規模為10.29萬億元,佔比48.35%,佔比同比上升4.78個百分點,比1季度末46.99%上升1.36個百分點。單一信託規模為7.37萬億元,佔比為34.63%,佔比同比下降6.33個百分點,比1季度末35.99%減少1.36個百分點。管理財產信託為3.62萬億元,佔比同比上升1.55個百分點,佔比環比下降0.2%。隨著信託業持續推動業務轉型,資金來源結構正在優化:
圖:2016年1季度-2020年2季度信託資產來源結構變動情況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wind
(二)信託業風險總體可控,風險抵補能力增強
通常說來,宏觀經濟下行期間的金融風險會有所暴露。當前經濟尚未全面恢復,疫情仍有較大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金融風險也存在一定時滯,信託業就需要提高信託賠償準備,以應對和處置可能出現的更多風險點。截至2020年2季度末,信託賠償準備金為296.01億元,同比2019年2季度末266.38億元增長11.12%,環比1季度末295.39億元增長0.21%。信託賠償準備金佔所有者權益比例從2019年2季度末4.45%提高到2020年2季度末4.56%,賠償能力有了提升。截至2020年2季度末,信託業淨資產6492.5億元,同比增長8.55%,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信託公司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2020年第1季度信託業受到疫情及經濟下行的衝擊,業務開展受阻。第2季度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信託業也逐步修復業績。截至2020年2季度末,全行業68家信託公司的信託業務收入為401.34億元,同比增長12.23%;信託業務收入佔經營收入佔比為72.90%,高於2019年2季度末的68.38%。而信託公司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為6.25%,同比2019年2季度4.49%高1.76%;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為1.26%,比1季度的0.66%高0.6%,這同信託業務結構轉向主動管理能力提升有關
圖:2016年1季度-2020年2季度信託業務收入及其同比增速變動(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wind
三、創新升級:步入戰略轉型岔路口
當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成為首要任務,信託公司由於能夠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領域的資金進行高效資源配置,因其對金融需求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創新性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信託公司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供給端和需求端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一是從供給側出發,綜合運用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發行債券等股債聯動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更低成本的融資資金,不斷提高直接融資的水平和比例,為國內直接融資體系提供重要補充和支持。二是從需求端出發重點關注「兩新一重」(新型基礎施、新型城鎮化,及水利、交通等重大工程)、消費金融、大健康與先進位造業、困境資產等領域的投資,同時落實房住不炒的總基調,助力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信託的本源是委託人基於信任將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進行管理,本質是一種真正的資產管理,核心精神是忠誠審慎和靈活創新,因此信託具有更多的從需求端出發的要求,但是回顧信託行業高速發展的階段,信託業務非標債權類、通道類業務佔比較大,說明多年來信託業務更多的是從供給端、融資端出發,為委託人進行資產管理的形式下,本質仍是為融資人提供服務。信託回歸本源,則應是從委託人的需求出發,建立以委託人為中心的業務處理及服務流程,不斷提高客戶粘粘性,回歸真正的財產管理,徹底步入「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階段。
目前,完善和構建多層次、開放的資本市場是我國金融領域改革的重點領域,同時「資金信託新規」對信託公司開展標準化投資持明確的支持態度,所以信託公司應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拓展資本市場一、二級市場業務,通過拓寬業務條線,搭建投研人才制度和制度體系,調整大類資產向股票、債券、FOF/MOM等配置等。同時鼓勵信託公司通過資本市場拓展資本金補充渠道,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努力成為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
2020年6月,中國信託業協會提出,信託行業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全行業要下大力氣開展文化建設,通過文化的力量重塑行業新形象,注入發展新動能;同時要重視和強化合規建設,堅守合規底線,這是信託公司紮實開展日常業務的根基。因此,信託公司一方面要按照專業、勤勉、盡職的要求積極培育受託文化、信義文化,嚴格履行受託人的義務,升級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另一方面應全面加強風險管控,強化合規經營意識,改進工作作風,營造簡單務實、風清氣正的合規文化。
1.財富管理業務
財富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戶為中心」,客戶的需求是業務的邏輯起點。財富管理業務的關鍵,是要培養客戶對信託公司長期穩健經營的依賴和信託公司管理能力的信任,客戶資源、品牌認可度、投資管理能力、產品創設能力等都將賦予信託公司比較優勢。從實踐上看,滿足不同客戶不同層次的投資需求是首要任務,信託公司應搭建專業化團隊和服務體系,充分溝通了解客戶的需求結構,在信息保密性、投資安全性、財財產傳承有效性、稅收籌劃專業性、養老安排可行性等方面提高服務能力,為客戶定製化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2.資產管理業務
就滿足客戶投資需求而言,財富管理是「起點」,但「終點」在資產管理。資產管理業務是未來中國金融發展的重頭戲,各類金融機構在資產管理業務領域的充分競爭將實現更加有韌性的金融發展。面對國際國內充滿不確定性的複雜局勢,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應緊跟內循環為主的戰略導向,積極配置國家重大戰略及基礎設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及新興產業扶持、標準化產品、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多元化領域。同時,創新各類投資理財產品,創設TOF產品,以股票基金和固定收益基金為底層資產,通過量化分析及對基金管理人的篩選,有效對衝市場風險,為客戶提供穩定收益。
3.投資銀行業務
信託公司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是信託監管部門一貫支持的業務發展方向。投資銀行業務,是智力密集與資金密集的雙密集型高級金融業務,而信託公司具有投資、融資功能,可綜合利用權益、債務等 投融資工具,為企業、政府部門、金融同業結構等賣方客戶,提供靈活多元化的綜合金融方案。實際業務開展過程中,信託公司應與證券公司等投資銀行主體實行差異化競爭,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投貸聯動、債轉股、資產證券化、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設定為自身的特色發展方向和專屬性領域。同時,為更好的實現錯位競爭,信託公司也應聚焦「精品私募投行」,憑藉自身廣泛的客戶資源和深厚的行業積累,聚力私募股權投融資服務,深耕新能源、醫療健康等高質量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密切相關的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