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屆社科文獻十大好書(2017)」揭曉。
9年來,社科文獻年度好書評選活動已成為學界與大眾了解學術動態與優秀著作的重要渠道,好書評選的流程也逐年豐富、完善。2017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的圖書出版規模已超過2000種,涵蓋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等各領域。此次參加評選的圖書經過編輯部申報提名、評委會初選審核、讀者和通訊評委投票等環節,最終呈上精心挑選出來的30種人文社科原創與翻譯作品,供終選評委品鑑與甄選。
經過現場評委的認真評審與討論,「第九屆社科文獻十大好書(2017)」最終產生出爐:來自德國的譯著《何故為敵:族群與宗教衝突論綱》得到了社科組評委的一致推薦。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研究員的經濟學隨筆集《「卑賤者」最聰明》,誠如《美國研究》雜誌執行主編趙梅研究員所指出的,在日常生活與經濟學理論之間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經濟社會的核心問題。
《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志》是中國人類學學界裡第一部建立在長時間田野作業基礎上的有關香港社會的著作,其作者夏循祥基於自己3年的田野調查,對香港社會內部的權力生成機制進行了人類學路徑的理解與闡釋。
社會學專著《村落裡的單身漢》的作者彭大松聚焦我國偏遠地區貧困農村的單身漢群體,他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經過兩年多實地考察,探究了單身漢形成的原因、家庭再生產、與周圍成員的關係等問題。他呼籲全社會關心單身漢群體,認為這不僅是道義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需要。
始創於2013年的「甲骨文書系」依然是評委們關注的重點。知名作家止庵力薦《戰爭的餘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幹預》,他認為,「這是一部內容詳盡、敘述生動,既有宏觀把握又不遺漏細節,然而自始至終嚴格限定在『非虛構』的限度之內的優秀作品。對於越南戰爭前後的這段歷史來說,這本書真正稱得上『完成性的作品』。」
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系的李鴻賓教授則更加鍾愛《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他指出,該書作者、美國漢學家譚凱整理了海量墓志銘、碑刻,文獻梳理功底紮實,而且「門閥士族構成了中國歷史一個特定時期的突出而『特有』的面相,亦成為我們了解那個東方古老帝國運作歷程紛繁複雜局面的一個『窗口』」。
德國學者奧斯特哈默以其《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和《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而此次入圍的《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以「五卅慘案」的一天為題,深入描述其背後的歷史動力,堪稱中國近代史領域的《萬曆十五年》。
近代史領域的3本著作也得到了與會諸多學者和媒體人的青睞。繼《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和《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之後,唐啟華教授的新作《洪憲帝制外交》再次引起熱議;《重釋蔡元培與北大:記憶史的視角》則以思想史與記憶史縱橫交叉的分析框架,提出重新審視蔡元培與民國知識界的新視角;《科舉改制與最後的進士》則被認為是近年來有關科舉停廢研究領域的難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