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這位繡娘,把樂山這座城繡在布裡,外國遊客如獲至寶

2020-08-30 去驢行

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藉助旅遊這駕迅速奔走的馬車,是我們過去這幾年一直比較關注的話題。但在觀察中發現,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除了藉助旅遊紅利以外,關鍵還是得看傳承人的精神。

©胡東進


嘉州繡是蜀繡的分支之一,迄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古時蜀繡能與蘇繡並列四大名繡,精美絕倫的嘉州繡功不可沒。但受現代製造業影響,這種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也面臨著生存危機。

近幾年來,藉助旅遊和中國在國際的文化影響力,蘇繡和蜀繡在文創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並以中國文化的標籤走出海外,十分受歡迎。但作為蜀繡的重要分支,嘉州繡卻鮮少被人關注。

徐燕是四川樂山古嘉州繡的知名傳承人之一,她8歲起就跟隨著母親學習刺繡,30多年來靠著一針一線,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繡出了多少作品。這是蜀中繡娘人的一生,平凡的雙手,平凡的歲月,卻能夠靠精湛的針線活繡出精美的作品。

雖有幾十年的技藝,但徐燕卻並不滿足眼下。如果只是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技藝學會,哪怕再學精也難以突破。所謂傳承與發揚,得有不斷的突破和前進,才能有足夠的生命力適應這個時代,否則就失去了生存的競爭力。

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藝,徐燕拜訪了多位蜀繡名家,還吸取了蘇繡、粵繡、湘繡的針線精華和經驗,以此不斷提升自己對嘉州繡的技藝和理解。但徐燕發現,自己雖然技藝已爐火純青,但缺乏了一種屬於嘉州自己的文化創作。

嘉州的文化就在自己的腳下。古嘉州今樂山,是四川著名的文化旅遊名城,迄今還保存著峨眉山、蘇稽古鎮、樂山大佛、老碼頭等諸多嘉州文化地標。徐燕嘗試把這些嘉州元素融入到刺繡中,不曾想竟然大受歡迎。

把嘉州的山山水水,繡進刺繡中,既提升了作品的內容性,增加了嘉州繡的文化韻味,還間接地把樂山的文化宣傳出去。幾年以來,徐燕的作品在全國各地展覽,還被外國遊客當成珍貴的紀念品帶走,也使得這座中國古城樂山,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知道。有時得到中國人贈送,往往會被外國遊客如獲至寶收藏起來。

結合新的文創元素,藉助旅遊的商業化影響力,使得嘉州繡的商業價值越來越高。在徐燕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繡娘從工廠返回到家鄉,重拾針線。現在,這些精美的刺繡,不僅成為樂山代表性的旅遊紀念品,也讓許多繡娘的生活和地位大大改善。

作為一名手藝人,特別是面臨生存危機的當下,既要有苦心鑽研繼承老祖宗留下的技藝,還要像徐燕一樣有主動學習發揚和創造性的能力。若只守著傳統文化不願意去改變,還要號召人們去保護,那麼這就註定它消亡的悲劇。


攝影師:胡東進,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就職於四川省樂山師範學院,去驢行專欄攝影師。圖片未經本人許可,禁止使用!

相關焦點

  • 四川:涼山彝族繡娘「走出去」求學求技,飛針走線奔小康!
    4月15-17日,32名四川省涼山州深度貧困縣的彝繡合作社負責人代表抵達成都、樂山、眉山,走進新都區斑竹園街道夏河溪編織藝術中心、眉山青神中國竹藝城、樂山五通橋水墨禪心居家靈活就業基地,考察學習現代編織產品創新創意和產業管理。
  • 她把賀州瑤繡繡進聯合國!看這位繡娘如何「秀」出不一樣的人生?
    2015年,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作為非遺學員的李素芳到北京服裝學院進修學習,把現代服飾和瑤族繡藝進行了融合。 進修回來後,李素芳決定擴展產品類目。她在繼續製作傳統瑤族服飾的同時,做起了瑤繡文創,從小挎包到紙巾盒,瑤族刺繡被背上了肩頭,也被放上了餐桌。
  • 英國小夥去四川旅遊,與樂山大佛合影自拍,拍完直呼:這不是我嗎
    英國小夥去四川旅遊,與樂山大佛合影自拍,拍完直呼:這不是我嗎看過四川省境內交通網的朋友,都會因為發達的交通線路而驚嘆,甚至產生了想要到當地遊覽的想法。實際上,四川省也的確是一個旅遊資源相當豐富的省份,許多遊客慕名前來遊山玩水。
  • 涼山繡娘:直播間繡出更美好未來
    這一幕發生在7月16日拼多多消費扶貧大聯播現場。當天,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廣東省佛山市政府與上海新電商平臺拼多多聯合啟動消費扶貧周活動。涼山州領導攜手扶貧幹部和彝族脫貧致富青年代表,一起走進拼多多直播間,共同助力消費扶貧。繡娘吉克石良就是「主播」之一。涼山地處四川西南,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 彝家繡娘:小針頭織就五彩致富路
    背著娃繡花,原本單純的線頭和布塊經繡娘巧手縫紉,數日功夫便變身五彩秀麗的民俗繡品。小小針尖,經過縣、鄉、村婦聯整合,不僅讓民族傳統技藝在繡娘手中得以創新與發展,那密密的針腳,正在編織的還有新時代彝家人勤勞致富的小康路。
  • 小鎮自古多繡娘,七繡八繡,繡出了一個蜀繡公園,美美噠
    在四川有一個具有蜀繡傳統的安靖鎮,據說此鎮自古多繡娘,刺繡技藝代代相傳,改革開放至今,蜀繡也成為促進城鄉女性居家靈活就業的重要方式。 為了傳承和發揚蜀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將原有的繡房和蜀繡產品展館結合開發成獨一無二的蜀繡公園。
  • 巧手繡娘繡出草原生活美如畫
    所以,當我們走進烏蘭哈達蘇木黃河圖嘎查斡倫手工藝專業合作社,一位老阿姨給我們展示的刺繡作品,充滿了亮眼的色彩,她的靈感來自這片草原上的花草生靈,而把它們展現在繡布上,不過是這位老牧民最樸素的生態觀:讓繡線勾勒出大草原的和諧之美,打動更多人,從而讓環保落實在所有人的行動上。
  •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茂縣繡娘李興秀:飛針走線繡出「脫貧花」
    新華網成都11月11日電(吳曉)一支筆、一塊紙板,三尺粗布組成簡陋繡花臺,開啟了茂縣繡娘李興秀的羌繡之路。現在,羌繡不僅代表了羌族的文化記憶,更是茂縣脫貧攻堅之路上的一件利器。  「羌族不是富裕,是富有。在文化上富有。」
  • 繡娘聊聊微繡旗袍
    微繡旗袍微繡旗袍是手工刺繡旗袍的精簡之稱,區別於機器繡,起源蘇州也稱為蘇繡旗袍,蘇繡旗袍發源於清代,由蘇州總製造局傳承至今。繡娘在刺繡旗袍蘇州是蘇繡的發源地,這裡的繡娘技術高超,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繡、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
  • 繡娘飛針走線展青繡魅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5日,第二十一屆青洽會青繡技藝展示體驗主題日活動在青海國際會展中心海東主題城市館舉辦。各民族精妙的刺繡藝術在一針一線間傳遞大美青海的文化與底蘊。25日下午,海東主題城市館人頭攢動,來自河湟地區的繡娘向省內外客商展示著青繡技藝。
  • 四川香火最旺盛的4座寺廟:兩座免費對外開放,遊客們都說很靈驗
    四川香火最旺盛的4座寺廟:兩座免費對外開放,遊客們都說很靈驗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國內大多數人都是信仰佛教或者是道教,所以在國內能見到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寺廟,很多都被開發成旅遊景區,受到了廣大國內外遊客的追捧。
  • 繡娘繡郎繡奶奶,針線繡出富足,手藝傳承熱愛
    畢竟年輕,在繡工上,遠不及幾十年功夫的阿姨繡娘們好,他更擅長亂針繡和素描,在設計上更有優勢。他說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嘗試各種創新形式,讓更多人喜歡蘇繡,作為一名傳承人有義務把蘇繡傳承好、發展好。90後繡娘楊雪把教學場地從網下搬到網上,每周兩次免費直播教學。網友們會從刺繡聊到美食,又會從美食聊到用刺繡小產品如何做成高級美食包裝等,不僅推廣了蘇繡技藝,製作出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繡品,對刺繡產業也是個推動。直播中的繡品銷售量同比增長一倍,還帶動了數件非遺大師收藏級作品銷售。
  • 穿針引線繡傳承 寧海百名繡娘「繡」家訓
    2018-11-04 12:4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嚴穎穎 陳雲松 章勇濤 記者 陳醉「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11月4日,在寧海東方藝術博物館裡,來自躍龍街道的百名繡娘用一針一線,將這些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落於絲絹之上,銘記內心深處
  • 瑤族「繡娘」鄧生一妹:致力瑤繡傳承與發展
    瑤繡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刺繡的一種,是中國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而繡娘則是瑤繡文化的重要傳承人。 瑤族人民敬畏自然,熱愛生活。繡娘鄧生一妹給「瑤藍」隊員介紹瑤繡文化時說,瑤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來記錄歷史,但在漫長躲避戰亂的生活中,他們用各種五彩斑斕的圖騰記錄民族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的遷徙之路,三角形配合小圓點代表著綿延群山,彎彎曲曲的線條代表他們開闢於綿延群山的小路,馬頭圖騰記錄著陪伴瑤族人民遷徙的伴侶,還有開闢的水稻梯田中的稻花魚魚頭,人體重要器官眼珠子等。
  • 直播間裡的四川彝族繡娘:月收入2000元以上,「繡」出幸福生活
    四川在線記者 侯衝10月14日晚8時30分,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廊橋商業中心二樓,一間彝繡工作室裡,28歲的阿甘莫身著彝族服飾,參加「走近彝繡」的直播活動。此次直播活動,是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精準扶貧第三屆「彝繡」勞動競賽成果展示的一次集中展示,讓全國各地網友一睹彝族刺繡風採。阿甘莫是彝繡直播的常客,這次由於面對全國各地網友,她略有緊張,一邊直播,手心的汗止不住地往出冒。但是一說到彝繡,阿甘莫打開了「話匣子」。「一種特有的傳統習俗使彝族刺繡和服飾相生相伴,得以傳承並成為了彝家人獨特的文化符號。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來源:人民日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樂山大佛廁所成景點 遊客排隊拍照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馮超穎)4月30日,記者在樂山大佛景區遊客中心看到,往來的遊客爭相在一處有船作景的碼頭文化牆前合影留念,而這裡並非傳統景點,而是景區新改造的景觀旅遊廁所。「不說的話完全看不出這是廁所。」來自江西的遊客劉申笑道:「我們全家都一一在這『船』上搖漿合影,最後才發現是廁所,做得太好了。」除了廁所外的實景船和漿,廁所裡面也有關於樂山碼頭故事的文化牆。
  • 這個繡娘好厲害! 花兩年時間 用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下面這個繡娘我們得說厲害了!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1096到1098年間在四川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彭水所作的手書作品,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月的貴州天氣還是很溫暖的,在這樣的天氣裡,特別適合去旅行。汽車在大山中穿行,不知道翻過了多少座山,終於到達了三都縣中和鎮塘州小區安塘村。
  • 邱碩:書寫樂山城的「生命史」
    作為《老樂山》系列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樂山城記:一座古城的生命史》由天地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獨特的視角,在城市的空間裡,在居民的日子裡,以及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們的眼睛和記憶裡,理清樂山的文化根脈,勾勒出嘉州古城的生命發展史。該書的作者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研究員邱碩,近日,記者採訪到邱碩,共同探尋樂山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