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滿語作為一門基本失去交流作用的語言,除黑龍江個別地區外,現在絕大多數滿族人都對其非常陌生。可在歷史滿語伴隨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便成為當時「國語」。而最近幾年「清宮劇」層出不窮,我們能看到影視劇中皇帝和大臣們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漢語,歷史上清朝皇帝和官員真的只用漢語交流嗎?清朝時期漢人做官需要學習滿語嗎?
努爾哈赤
據滿洲實錄記載,1599年努爾哈赤命人將蒙古文字母借來創製滿文。剛開始努爾哈赤在建州實行滿文還可以,只是後來隨著滿族擴大了對大明王朝進攻。太宗皇太極時開始啟用漢官,但漢族大臣日常對太宗奏事交流,都是用漢語表達,太宗理解起來非常困難。由此從皇太極時期開始一個奇特官職啟心郎(翻譯官)。直到清世祖順治時期,皇帝漸習漢文化,才基本實現與漢族大臣口頭無障礙交流。
可以說清朝前中期大多用滿文發布詔、誥等,滿文成為當時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乾隆以前,大臣奏摺滿文繁多,遠超過單獨的漢文奏摺。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才開始滿漢合璧類奏摺,單獨滿文或單獨漢字均很少。可見在乾隆以前漢人做大官,滿語還是要懂的,如當時著名漢臣張廷玉,滿語就特別好。
光緒時期聖旨,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
清朝滿語雖是「國語」,但基層漢臣對滿語需求並不重要!
滿語在大清一朝都稱為「國語」,然而事實上,卻是會滿語的人越來越少,而在社會上通行的一直是漢語。特別是滿清入關後,政策中心已經從東北轉移到全國,主要以治理漢族人為內政,想治理必須得融入。漢族人做官基本也是從基層管理民政之類的做起,不需要直接面對滿人,所以在清朝基層做官的漢人學滿語不是太重要。
還有就是清朝科舉考試制度,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清朝時期,歷代皇帝,都很推崇孔孟儒學,提倡八旗子弟說漢話,學漢學,以至於到了清朝晚期能說一口滿語的八旗子弟很難找到了。而清朝皇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漢滿雙語教育,康熙、雍正、乾隆更是清朝有名漢學家。
溥儀英文練習冊,英文單詞的讀音均用滿文字母標記
乾隆時期是清朝滿語一個分水嶺,乾隆之後的旗人開始全盤漢化,連皇帝自己都不太講滿語了。這在末代皇帝溥儀身上似乎得到了證實。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道:「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族語說了照例一句請安的話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伊立(起來)!』」
秦始皇
清朝的「國語」滿語為什麼普及困難呢?
因為中國古代不存在國家統管式教育,自然也就不會有全國統一學說話這類事。強制推行統一語言教育是近代國家主辦教學之後才形成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民間私辦的私塾或者家學宗學,朝廷即使公辦書院也是因地方風俗而治,不會要求當地人學外地語言。而且古代王朝非常重視扶植地方風俗,提倡鄉風醇厚。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不也沒有統一說話嘛,否則今天你就聽不到粵語蜀語吳語閩語……這些方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