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國語」是滿語,那麼漢人做官需要學滿語嗎?

2021-01-16 讀史鑑智

如今滿語作為一門基本失去交流作用的語言,除黑龍江個別地區外,現在絕大多數滿族人都對其非常陌生。可在歷史滿語伴隨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便成為當時「國語」。而最近幾年「清宮劇」層出不窮,我們能看到影視劇中皇帝和大臣們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漢語,歷史上清朝皇帝和官員真的只用漢語交流嗎?清朝時期漢人做官需要學習滿語嗎?

努爾哈赤

據滿洲實錄記載,1599年努爾哈赤命人將蒙古文字母借來創製滿文。剛開始努爾哈赤在建州實行滿文還可以,只是後來隨著滿族擴大了對大明王朝進攻。太宗皇太極時開始啟用漢官,但漢族大臣日常對太宗奏事交流,都是用漢語表達,太宗理解起來非常困難。由此從皇太極時期開始一個奇特官職啟心郎(翻譯官)。直到清世祖順治時期,皇帝漸習漢文化,才基本實現與漢族大臣口頭無障礙交流。

可以說清朝前中期大多用滿文發布詔、誥等,滿文成為當時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乾隆以前,大臣奏摺滿文繁多,遠超過單獨的漢文奏摺。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才開始滿漢合璧類奏摺,單獨滿文或單獨漢字均很少。可見在乾隆以前漢人做大官,滿語還是要懂的,如當時著名漢臣張廷玉,滿語就特別好。

光緒時期聖旨,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

清朝滿語雖是「國語」,但基層漢臣對滿語需求並不重要!

滿語在大清一朝都稱為「國語」,然而事實上,卻是會滿語的人越來越少,而在社會上通行的一直是漢語。特別是滿清入關後,政策中心已經從東北轉移到全國,主要以治理漢族人為內政,想治理必須得融入。漢族人做官基本也是從基層管理民政之類的做起,不需要直接面對滿人,所以在清朝基層做官的漢人學滿語不是太重要。

還有就是清朝科舉考試制度,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清朝時期,歷代皇帝,都很推崇孔孟儒學,提倡八旗子弟說漢話,學漢學,以至於到了清朝晚期能說一口滿語的八旗子弟很難找到了。而清朝皇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漢滿雙語教育,康熙、雍正、乾隆更是清朝有名漢學家。

溥儀英文練習冊,英文單詞的讀音均用滿文字母標記

乾隆時期是清朝滿語一個分水嶺,乾隆之後的旗人開始全盤漢化,連皇帝自己都不太講滿語了。這在末代皇帝溥儀身上似乎得到了證實。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道:「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族語說了照例一句請安的話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伊立(起來)!』」

秦始皇

清朝的「國語」滿語為什麼普及困難呢?

因為中國古代不存在國家統管式教育,自然也就不會有全國統一學說話這類事。強制推行統一語言教育是近代國家主辦教學之後才形成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民間私辦的私塾或者家學宗學,朝廷即使公辦書院也是因地方風俗而治,不會要求當地人學外地語言。而且古代王朝非常重視扶植地方風俗,提倡鄉風醇厚。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不也沒有統一說話嘛,否則今天你就聽不到粵語蜀語吳語閩語……這些方言了!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帝上朝,說滿語還是漢語?
    滿族和漢族的語言不同,那麼作為統治者,皇帝跟大臣在交流時候,用的是什麼語言?漢族和滿族大臣本身就存在溝通障礙,語言是很大的問題。更何況,皇帝是滿族出身,是否都能精通兩門語言,還是旁邊有類似的翻譯者?漢人還沒受到重視,因此滿語是官方語言,少數進入到朝廷的漢臣必須要學習滿語。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漢族大臣對著滿文學習時痛苦的表情,估計和現在中年人重新學習英語一樣的心情。不過此時的順治對漢族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對漢族的詩歌詞賦有一定的研究。
  • 清朝皇帝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的滿語水平最差勁
    在滿天飛的清宮劇中,清朝的格格、阿哥們整天念著的都是皇阿瑪、皇額娘,貴族們說的都是整齊劃一的流利漢語,雖然這是因為電視劇的緣故,卻也誤導了很多對歷史不熟悉的人。那麼,作為一個由滿族人建立的帝國,清朝的皇帝們究竟是說的漢語還是滿語呢?
  • 清朝強制推行「剃髮易服」,使用滿文,為何沒有強迫漢人說滿語
    (剃髮易服)不過,清朝卻並沒有在全國強行推行滿語,沒有要求老百姓只能用滿語說話。那麼,清朝統治者既然強行「剃髮易服」和「滿文」,為什麼卻並沒有強行推行全國使用「滿語」呢?實際上清政府進入中原以後,由於滿人官員數量較少,同時能力有限,因此不得不大量使用漢人官員。但是這些官員又並不懂滿文,短期內也學不會。同時,朝廷在徵求大臣們意見的時候,如果採用滿文,很多漢人官員實際上看不懂,只能隨聲附和。這樣一來,根本就沒有起到徵求的作用。所以到了後來,朝廷就採用了滿文與漢文兩個版本同時通行的方式。
  • 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什麼滿語迅速消亡了?
    語言的消失已經成為了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作為清朝國語——滿語的消失情況。滿語:愛新覺羅的語言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女真人通過與周邊各民族的融合,在十七世紀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族。
  • 滿清統治中國近300年,為何沒將滿語給推廣出去呢?
    按理說,滿清統治中國近300年,他們既然能讓數億的漢人剃髮易服臣服於此,為何卻沒有將滿語給推廣出去呢?以至於到了今天滿語幾近絕跡消失,實在是有些悲哀。 第二,滿族人在入主中原後,其統治者雖將滿語制定為「國語」,並且一開始也確實像「剃髮易服」一樣強迫漢人學習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但朝廷為了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 康熙同樣要求滿族官員也需要懂漢語 ,否則會被免職。 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據他晚年回憶,他只會說一個滿語,那就是「起」。 溥儀跟郭沫若說過自己不會滿語、《我的前半生》中也提到自己不會說滿語 ,溥儀刻意貶低自己的滿文水平,除了清朝滅亡後的社會壓力外,也可能因為他滿文教師伊克坦的影響,不喜歡母語。
  • 圖文滿語消失的最後一瞬 警報:滿語瀕危
    滿語對現代漢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們常見的一些詞彙,像「馬馬虎虎」、「磨蹭」,以及「嗯吶」(是)、「哈喇」(食物變味了)、「勒特」(邋遢)等都是來源於滿語。四大名著中《紅樓夢》裡別有韻味的語言,就夾雜了大量的滿語以及當時滿人講漢話的習慣。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作為清朝的「國語」,當年許多條約、條文和秘密檔案都用滿語保存。
  • 普通話和滿語有關係嗎?現代北京腔是不是清朝滿族人的漢語口音?
    但網上一直也流傳這麼一種說法——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口音,其實是源於清代滿族人說的不標準的漢語,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要說到這個,咱們就要說說普通話的歷史了,先給大家介紹一個英文(或者說是歐洲語言)詞吧——mandarin。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官話,現在也指的是普通話。這本是葡萄牙人對明朝官員的稱呼,最早見於16世紀初期的文獻。
  • 清朝皇帝說滿語還是漢語
    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族語說了照例一句請安的話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伊立(起來)!』」 清朝皇帝真的忘了自己的母語嗎? 清朝皇帝會不會滿語 上述說法並不符合清朝皇子教育模式。據《清宮上書房和皇子讀書》,滿清皇子、皇孫們每日寅時(凌晨3-5點)到上書房,雖嚴寒酷暑不輟,先學習滿洲、蒙古文字等,然後學習漢文。
  • 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到底說漢語還是滿語?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到底說漢語還是滿語?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清朝有著多為皇帝,每位皇帝在朝政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自滿族人入關以來,漢人的漢文化跟滿人的滿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衝突,當時漢人被要求留小辮子,遭到了漢人的極大不滿,但在強權的促使下,還是留了小辮子,那皇帝上朝的時候,究竟用什麼語言呢?皇太極時期自然是要用滿語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朝,大臣幾乎都是滿族人,所以對講話自然也是滿語。
  • 清朝皇帝上朝是說漢語還是滿語?看其使用語言的發展歷程!
    近幾年清宮戲大火,劇中不管是滿人嬪妃還是漢人妃子,說的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宮殿服裝道具甚至妝容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復原清朝真正的圖景,那麼語言呢?清朝的皇帝姓愛新覺羅,是滿人,滿人有滿語,他們在入關之前,相互交流用的都是滿語。但是入關之後,漢人被統治。
  • 瀛生:唯一的滿語口語傳人
    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去年做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全省會講滿族語的已不足100人,其中絕大部分是70歲以上的老人,並且只會說,不會認、寫。他們大多集中在富裕縣三家子滿族鄉等邊縣村屯,缺少語言交流與傳承的環境。隨著這些老人的故去,曾經被作為國語使用的滿語口語正面臨失傳的危機。  國家立項修清史,大量滿文檔案亟待翻譯,但專業滿語翻譯及研究人員卻寥寥無幾。
  • 清朝入關後,要求滿族人學習滿語,卻難以抗拒被漢化的命運
    當然,在部落時代,女真部落還存在著濃厚的奴隸制色彩,並沒有太多需要文字記載的地方,自然,當時的女真並沒有感到什麼不便。然而,由於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統一了女真三部,在反明叛亂和後金政權建立後,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沒有自己的文字,越來越顯示出難以克服的不便。雖然有蒙古語可供記錄,但這顯然不方便,因為這意味著記錄者既要懂女真語,也要懂蒙古語。
  • 距離清朝滅亡才108年,滿族人口上千萬,為什麼滿語迅速衰落了?
    滿語的興衰與清朝的歷史緊密結合,而清朝是在108年前宣告滅亡的,據統計,21世紀初滿族人口有1068.2萬,數量一點也不少,為什麼滿語仍然迅速衰落,需要語言專家以及許多教授呼籲搶救呢? 滿語原本叫「女真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洲實錄》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命令手下大臣借用蒙古語字母創製新滿文,改變滿語文字不完善的局面。
  • 以滿族為尊的清朝,卻大力推廣漢化政策,清末貴族甚至不會說滿語
    蒙古族為第一等人,色目人即西域人為二等人,漢人被排在了第三等人,最後一等為南人即被元朝徵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在元朝,科舉制度也曾經停廢達八十年之久,這對所有的漢文人無疑是致命打擊。後來,元朝科舉雖然恢復了,考試的內容卻和前代不同,儒家經義大大被削弱,大批漢人為了考取功名,學習蒙古語,學騎射,逐漸蒙古化。
  • 清朝統治了268年,為什麼不強制推廣滿語?只因一個問題無法解決
    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清朝正式誕生。但此後幾年清朝一直作為地方割據政權而存在,直到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才開始對全國進行統治。從1644年入關到1912年滅亡的268年裡,清朝作為大一統王朝存在。作為一個非漢族的封建政權,清朝表現出了極大的不自信。
  • 清朝皇室是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一般人聽不懂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無疑是最富有爭議性的一個朝代。比如它的服裝、髮型、禮儀、文化,都能夠引起不小的爭議。雖然它離我們如此之近,但是它的很多東西卻被蒙上了面紗。就比如清朝的官方語言,究竟是漢語還是滿語呢?清朝皇室平時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
  • 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何還是讓滿語迅速消亡了?
    不過,這些語言文字很可能失傳,據了解,現在全國僅兩三百人會滿語,要知道滿語曾經是清朝的通用語言,滿語都如此,更別說其他小語種了。這其中主要分成兩種原因。  滿語的丟失是有一個過程的,並非是忽然拋卻。第一個原因便是內部,前期清朝皇帝為了不忘本,令宗室子弟跟八旗貴族必須學會滿語。乾隆甚至設立了考核制度,但就算這樣也沒有阻止滿文的衰落。一方面是貴族子弟逐漸的懶惰,一方面是從小學習的第一語言是漢語。根據資料來看,大部分貴族的家中都是漢人奴僕,這些奴僕壓根沒條件學會滿文。
  • 清朝滅亡只100多年,當時上千萬的滿人,為什麼滿語卻迅速消亡?
    滿人入關之後建立了大清朝,當時滿人和漢人文化差異還是非常大的,滿人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漢語和滿文發生了劇烈的碰撞,為了保護自己的特色文化,大清前中期的詔、誥、奏摺等幾乎都有滿語書寫的成分,而順治朝時也幾乎都是完全是以滿語書寫奏疏,而在康熙、雍正時期,奏摺之上多以滿語、漢語結合為主,這樣也是為了有利於加強地方的統治。
  • 清代皇子的滿語老師
    清代統治者雖為滿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語逐漸淡出了日常的使用,這使得名義上被稱作「國語」的滿語有些名不副實。從乾隆朝開始,清廷不斷推出各類措施,諄諄告誡旗人不得忘卻「滿洲舊俗」,對於皇子更是如此,滿語的學習成為了他們成人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