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通路

2020-12-15 生物谷

 

3月26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昆蟲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四寶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魏剛研究組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infection-related morphogenesis by the KMT2-Cre1-Hyd4 regulatory pathway to facilitate fungal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有別於細菌和病毒等殺蟲微生物需要通過消化道侵染昆蟲,殺蟲真菌以穿透體壁的入侵方式感染昆蟲,能夠更高效地殺死抗藥性蚊蟲,顯著降低蚊媒疾病的傳播,具有環境友好、持續控制、不易產生抗性的特點,因而在蚊蟲生物防治和阻斷疾病傳播上具有巨大的優勢,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下一代生物殺蚊劑之一。在入侵寄主體壁的過程中,殺蟲真菌產生一種重要的特殊侵染結構——附著胞,附著胞通過分化成侵染釘以及分泌一系列降解昆蟲體壁的胞外酶等方式來穿透體壁。因此,附著胞的分化形成對於真菌成功侵染寄主蚊蟲至關重要。然而,人們對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調控機制知之甚少。

本研究基於前期真菌與蚊蟲互作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譜分析(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7),鑑定到一個在綠僵菌早期侵染蚊蟲體壁時特異上調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基因kmt2。研究表明KMT2催化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甲基化(H3K4me3)修飾,在真菌侵染蚊蟲體壁階段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敲除kmt2基因顯著減少真菌附著胞的形成,並顯著降低殺蚊毒力。轉錄組測序(RNA-seq)研究發現,經昆蟲體壁誘導後,依賴於MrKMT2的差異表達基因主要參與脂類、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和轉運。利用染色質免疫共沉澱結合二代測序(ChIP-seq)技術,分析H3K4me3在野生型(WT)和敲除菌株(ΔMrkmt2)中的染色質分布情況,發現KMT2介導的H3K4me3修飾主要與基因轉錄激活相關。通過對WT和突變體在體壁誘導條件下的ChIP-seq和RNA-seq的關聯分析,結合遺傳學驗證和表型測定,發現受昆蟲體壁誘導表達的KMT2通過將H3K4me3標記富集於轉錄因子Cre1基因位點染色質區域進而轉錄激活cre1的表達,上調表達的Cre1再通過轉錄激活疏水蛋白基因hyd4來調控真菌附著胞的分化形成,從而完整地揭示了由KMT2-Cre1-Hyd4協同調控附著胞發育分化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和調控通路(如圖)。

該研究深入揭示了殺蟲真菌附著胞分化的分子調控機制,不僅為蟲生真菌與寄主昆蟲相互作用提供新機制,而且為高效殺蚊真菌遺傳改良提供新的靶點和改造策略。(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研究報導了新生隱球菌(年死亡人數超過20萬,致死率20%-70%)性結構發育與減數分裂過程在時空上高度偶聯,而該偶聯作為一個核心命運決定機制激發了感染孢子的產生。這是該課題組繼在Nature Microbiology(2018年6月期Nature Microbiology 標題文章)發表後再次揭示隱球菌有性生殖的細胞調控機制。  孢子作為一個抗性結構廣泛地參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和器官形成,最終發育成個體的過程。其中,幹細胞持續的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是組織器官形成和個體發育的基礎。因此,幹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解讀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器官發生和個體發育的生物學過程。
  • 科學家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和器官形成,最終發育成個體的過程。其中,幹細胞持續的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是組織器官形成和個體發育的基礎。因此,幹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解讀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器官發生和個體發育的生物學過程。
  • Sci Adv|周慶華團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熱應激跨代遺傳
    熱應激誘導可跨代遺傳的生存優勢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轉錄因子HSF-1、DAF-16和核受體DAF-12參與這種熱應激誘導的壽命延長的跨代遺傳的調控。由於所觀察到的熱壓力誘導的生存優勢會在有限世代內恢復到正常水平,作者猜測這一現象可能是受到表觀遺傳的調控。通過對參與表觀遺傳調控的部分基因突變株進行檢測,發現組蛋白H3K9me3修飾參與該跨代遺傳效應。H3K9me3甲基轉移酶的set-25和set-32基因的缺失【10】,消除了這種熱激誘導存活優勢的記憶效應。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遺傳專科醫院徐家偉、姚桂東博士,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吳婧怡、博士生劉伯峰、博士後林自立和醫學院博士生王培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 2013諾獎大熱門之DNA甲基化亮點薈萃研究
    表觀遺傳信息控制著受精卵的發育,「調控」著哪些細胞發育成皮膚,哪些細胞發育成心臟,哪些細胞發育成骨骼……但科學家們無法確定的是,表觀遺傳信息能否遺傳?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表觀遺傳信息中重要的一類——DNA上的甲基化是可以遺傳的,而且精子所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被傳遞到子代,並調控著早期胚胎發育基因表達的「開關」。
  • Nat Rev Genet | 20 年來表觀遺傳領域核心進展之全景解讀
    本文介紹了表觀遺傳學的發展歷程——從其歷史起源到當下的「表觀遺傳研究的現代時期(the modern era of epigenetic research)」。文中重點強調了表觀遺傳調控中的關鍵分子機制和概念進展,這些進展改變了我們對正常與受擾情況下生物發育的理解。 1.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大麗輪枝菌侵染棉花的致病性機制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這些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它們不是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至關重要,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嚴重影響了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vergent LysM eff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virulence of Beauveria bassiana
  • MicroRNA調控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的研究進展
    成骨細胞生成障礙或功能失調可引起骨組織微結構破壞,骨形成缺陷,導致骨代謝疾病如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等。而MSCs分化為成骨細胞是成骨細胞形成的主要途徑,其在骨形成和功能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miRNA可直接或間接地調控MSCs成骨分化過程。
  • Nature medicine:骨質疏鬆,表觀遺傳研究有進展
    2015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們在國際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DNA甲基轉移酶3a(DNMT3a)在調節骨代謝與骨細胞分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的研究論文,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的全新信號轉導機制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團隊在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團隊系統鑑定了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和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同濟大學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孫雲甫團隊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
    同濟大學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孫雲甫團隊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中國農大鞏志忠課題組在植物表觀遺傳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8年3月23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鞏志忠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4 mediates DNA and histone methylation」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植物光形態建成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4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琳課題組與董愛武、沈文輝課題組合作在PNAS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AtINO80參與植物光形態建成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