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是由美國洛杉磯比華利ACCA畫廊主辦,由國際商務顧問/ACCA畫廊國際總監瑪雅與中國藝術家韓瑩聯合策劃,為中國當代藝術系列展的第一部分,甄選了鄧遠清、馬兆琳、李威、韓瑩、張豔、嶽小飛、盧虓、劉虹麟8位女藝術家參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70、80、90三個年齡階段女性藝術家的繪畫語言的變化與發展。在線上展覽的同時會陸續推出對話系列,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藝術家和展覽背後的故事。策展人的身份就像一個導演,需要在整個過程中把控全局,今天我們與此次展覽中美雙方的策展人Maya和韓瑩兩位女士進行對話,講述此次展覽的緣起和過程、意義,共同探討當代藝術的走向和發展。
對話人物
瑪雅:貴州彝族,精通日語,英語,
貴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就讀美國Sonoma大學,
1992年出國日本自費留學,在東京生活15年,在日本大水產公司Maruha和6大商社之一丸紅公司國際貿易工作,之後移居美國,做過日企電商公司高管,獨立商業顧問,涉及好萊塢電影投資,公司合併等工作。現任美國洛杉磯比華利國際商務顧問/ACCA畫廊國際總監,社會義工,Getty博物館義工,兄弟俱樂部Santa Monica義工理事會員。
韓瑩:職業畫家、教師、策劃人。生活、工作於北京。本科、碩士皆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工筆人物專業。畢業後就職於人民日報社、北京文創國際集團、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李海浪:藝術評論家 點滴藝術平臺主編
對話Maya
李海浪:【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這次展覽得以完整地呈現,你和中方策展人都付出了很多心力,你們需要不斷的溝通和磨合,能談談你眼中的韓瑩嗎?
Maya:認識她幾年了,她給我的印象,溫文爾雅,知性美。中央美院畢業後過在媒體領域、教育領域工作過,但從沒有停止過藝術創作,這次聯合策展,更近距離地接觸她,了解到她的能幹和多才,好奇她是如何平衡家庭,事業和藝術創作的。
李海浪:了解到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國際貿易經理人,曾經在日本大公司丸紅公司工作,為什麼會轉行來做藝術品經紀呢?
Maya: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有一句大家常說的話,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或者說把興趣愛好變成了職業。我的工作背景聽起來和藝術毫無關係,但是我的私人生活和藝術還有藝術家結緣很深,以前工作出差、旅遊比較頻繁,每到一個城市,我的休息時間就是逛博物館,私人社交中,也是不知不覺地和藝術家交流比較多,國際貿易中的經驗和對藝術的愛好,沒有想到變成了現在的職業。比如說,韓瑩就是我的其中一個藝術家朋友,幾年前經由駐加拿大使館的孫先生引薦結緣,2016年回國探親時還去看她的展覽,是在貴陽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美術雙年展,我非常喜歡她畫的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在藝術上我們很有共識,於是一直有交流,在疫情席捲全球的2020年,我們依然沒有放棄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也希望能架起藝術溝通的橋梁,攜手策劃了「Water·融」這個展覽,成為了聯合策展人。
李海浪:你出國多年,為什麼依然對中國藝術有興趣呢?
Maya:藝術沒有國籍,也許我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水墨,一直好奇,而水墨畫的顏色堆積,和那淡淡雅光的呈現,我覺得在當今煩躁的都市生活中有獨特的意味和力量,所以我希望能為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李海浪:為什會選擇中國當代青年女藝術家來做【Water·融】這個展覽?
Maya:本來藝術就是藝術,沒有男女之分的,但是現實裡,女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會受到一些限制,特別傳統的中國水墨,如同荒林老師說的「儘管女性從事藝術需要克服比男性更多困難,她們要為生育和家務花去很多時間,她們的成就也可能更難獲得社會認可,但她們中的佼佼者,戰勝了生活和藝術的難題,在她們的藝術中,講述了自我與世界互動的故事,融入了女性經驗似水柔情」,我很想展現她們獨特的藝術魅力。
李海浪:在策劃【Water·融】這個展覽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Maya:在策劃上,坦誠地說比我想像的順利,韓瑩是一個集藝術家、策展人於一身的人,多才能幹,專業細緻,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並組織了一個特別優秀的藝術家團隊,唯一碰到的困難就是空間文件傳遞時候有些障礙,但是感恩,大家一起努力最終呈現了一次完美線上展覽,並且得到各方面好評。
李海浪:ACCA畫廊對策劃的中國當代藝術系列線上展覽有哪些推廣、營銷的規劃,可以簡單講一下嗎?
Maya:畫廊的推廣:目前疫情期間,我們是Artnet的付費會員,在Artnet推薦藝術家及其作品。每年3100萬用戶的瀏覽。
1.創建帶有藝術家陳述和藝術品的ACCA網頁,以提高全球知名度。
2.向訂閱者定期發送5,000多個電子郵件的公告,其中78%已打開。
3.ACCA網頁在線閱覽室。
4.新聞宣傳和我們自己的月刊。
5.社交網絡Facebook、Instagram。
6.YouTube頻道的訪談和對話 。
李海浪:ACCA 畫廊是一個什麼樣的經營模式?
Maya:ACCA畫廊選擇了一條和傳統畫廊不一樣的經營方式,已經8年多了,集線上線下推廣、活動為主,有3個品牌線下活動,也是目前比華利唯一一家線上推廣比較成熟的畫廊,因此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同樣很忙,不僅做了一次大型的公益LGBTQ線上Zoom活動,得到西好萊塢政府支持,和Artnet網頁的頭版推廣,還完成了這次8位女性藝術家的跨國線上展覽,得到Getty博物館CEOJames cuno的郵件鼓勵。
瑪雅和ACCA畫廊的總監Carlos Benitez在ACCA品牌活動中
瑪雅作為洛杉磯藝術博覽會指定現場翻譯,會場工作照
對話韓瑩
李海浪:合作是需要相互信任的,你眼中的Maya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韓瑩:Maya美麗且神秘,眉顰春山、眼顰秋水,笑魘如花般燦爛,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和烏黑的長髮更增添了她的與眾不同。她孤身一人30年的時間橫跨中、日、美三國,在東西文化的洗禮中經歷了艱辛的成長與蛻變,如今她是魅力四射的美國洛杉磯比華利ACCA畫廊國際市場顧問,為推廣中國當代藝術而不遺餘力。
李海浪:作為策展人,在策劃此次【Water·融】展覽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韓瑩:坦率地說我在策劃此次展覽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困難,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股大愛的力量,我們的幾位藝術家、藝術顧問、學術主持、美方的策展人、藝術總監、藝術顧問都非常地配合,在工作的過程中都盡力地為對方著想,克服時差和語言溝通的障礙。這是我策劃的最順利的一個活動,團隊的所有人都跨越的空間阻隔,同心協力完成了疫情中跨國線上展覽。可能最大的困難是我在策劃下一次活動時我會以此次活動為參照吧。
李海浪:為什麼選擇ACCA畫廊合作這次的展覽?
韓瑩:ACCA畫廊專注於與時代同步的藝術作品,關注青年藝術的成長與發展,同時兼顧線上和線下藝術活動,特別是在新媒體發展的今天,ACCA畫廊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多角度地宣傳推廣藝術家及其作品,讓藏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件作品和作品背後的人。還有我很欣賞畫廊的總監Carlos Benitez,他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國際商務顧問/ACCA畫廊國際總監瑪雅,我多年的好友,又是一個認真有責任心的人,跟這樣的團隊合作很踏實。
李海浪:在挑選藝術家參加這次展覽的時候,你挑選的根據是什麼?
韓瑩:這次展覽的藝術家70、80、90後的青年女性,她們都畢業於中國一流的藝術院校,在學院接受過嚴格的技巧訓練,畢業後開始獨立創作,並在創作過程中找到了個人的繪畫語言。每個人都很有個性、很有想法,她們都具備吐故納新的能力。在她們的作品中脫離了攝影照片似的寫生,純粹敘事式繪畫,而是純化了個人繪畫語言,將客觀物象進行了主觀處理,呈現了更直觀的表達。從這幾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當代性轉型,她們雖然思考角度不同,但都在以筆發聲,抒寫自己所處的時代,一首和而不同的時代之歌。
李海浪:你從事過不同領域的工作,如果讓你重新選擇畢業後的職業,你會選擇先從事別的工作,有很好的條件了再繪畫創作,還是相反的選擇呢?
韓瑩:生命很客觀,其實有時候自己是無法選擇的,我覺得自己從事某種工作都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的。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去熱愛並且認真對待。畢業後能留在北京,進入人民日報社這樣的單位工作,我覺得與其說我是去工作不如說是在那裡又讀了一所大學,我遇到了能引導我的好領導,能啟發和幫助我的好同事。畢業後想留在北京工作的人很多,優秀且努力的人就更多了,無疑我是幸運的。報社幾年的工作之餘,也畫了少量的作品,工作內容也涉及文化藝術的部分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擴展了我對繪畫的理解。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還會選擇先工作,再繪畫創作。繪畫創作是生活的寫照,沒有去工作去觀察和體會,哪裡有那麼真切的情感流露呢。
李海浪:你在這次策展裡,讓我驚訝到你的才能,今後你會繼續策展人和藝術家雙重發展嗎?
韓瑩:藝術家和策展人這個雙重身份很難做,這是差別很大的兩項工作。藝術家應該更感性一些,隨心所欲地去發現去創作,沒有很多的限制和規矩約束。而策展人不同,相對理性,必須要制定嚴格的規矩,嚴謹地執行規劃好的時間表,要協調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意外等等。但這兩項工作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要從全局出發,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可能更傾向於單一身份,或者是藝術家,或者是策展人,因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透徹就已經很難了。至於以後的發展看機緣,不強求。
Maya:這次的線上展覽,還不到兩周時間得到很多好評,ACCA畫廊有計劃每年為這些女藝術做一次展覽,也會有線下展覽,美方期待你還繼續以雙重身份參加,你願意嗎?
韓瑩:非常感謝ACCA畫廊的邀請,我會以雙重身份來參與每年ACCA畫廊女性藝術家的展覽。通過這次展覽,從策展人、學術主持、藝術總監、畫廊總監到藝術家,大家都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也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了大家是同路人,有繼續合作的基礎。每年一次為藝術家做展覽,藝術家與畫廊共同成長,持續推廣藝術家是一件雙贏的事。希望合作愉快!
瑪雅和韓瑩在貴陽第二屆少數民族美術雙年展韓瑩作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