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融】之中美策展人對話

2020-11-07 文藝加

【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是由美國洛杉磯比華利ACCA畫廊主辦,由國際商務顧問/ACCA畫廊國際總監瑪雅與中國藝術家韓瑩聯合策劃,為中國當代藝術系列展的第一部分,甄選了鄧遠清、馬兆琳、李威、韓瑩、張豔、嶽小飛、盧虓、劉虹麟8位女藝術家參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70、80、90三個年齡階段女性藝術家的繪畫語言的變化與發展。在線上展覽的同時會陸續推出對話系列,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藝術家和展覽背後的故事。策展人的身份就像一個導演,需要在整個過程中把控全局,今天我們與此次展覽中美雙方的策展人Maya和韓瑩兩位女士進行對話,講述此次展覽的緣起和過程、意義,共同探討當代藝術的走向和發展。


對話人物


瑪雅:貴州彝族,精通日語,英語,

貴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就讀美國Sonoma大學,

1992年出國日本自費留學,在東京生活15年,在日本大水產公司Maruha和6大商社之一丸紅公司國際貿易工作,之後移居美國,做過日企電商公司高管,獨立商業顧問,涉及好萊塢電影投資,公司合併等工作。現任美國洛杉磯比華利國際商務顧問/ACCA畫廊國際總監,社會義工,Getty博物館義工,兄弟俱樂部Santa Monica義工理事會員。


韓瑩:職業畫家、教師、策劃人。生活、工作於北京。本科、碩士皆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工筆人物專業。畢業後就職於人民日報社、北京文創國際集團、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李海浪:藝術評論家 點滴藝術平臺主編

對話Maya

李海浪:【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這次展覽得以完整地呈現,你和中方策展人都付出了很多心力,你們需要不斷的溝通和磨合,能談談你眼中的韓瑩嗎?

Maya:認識她幾年了,她給我的印象,溫文爾雅,知性美。中央美院畢業後過在媒體領域、教育領域工作過,但從沒有停止過藝術創作,這次聯合策展,更近距離地接觸她,了解到她的能幹和多才,好奇她是如何平衡家庭,事業和藝術創作的。

李海浪:了解到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國際貿易經理人,曾經在日本大公司丸紅公司工作,為什麼會轉行來做藝術品經紀呢?

Maya: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有一句大家常說的話,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或者說把興趣愛好變成了職業。我的工作背景聽起來和藝術毫無關係,但是我的私人生活和藝術還有藝術家結緣很深,以前工作出差、旅遊比較頻繁,每到一個城市,我的休息時間就是逛博物館,私人社交中,也是不知不覺地和藝術家交流比較多,國際貿易中的經驗和對藝術的愛好,沒有想到變成了現在的職業。比如說,韓瑩就是我的其中一個藝術家朋友,幾年前經由駐加拿大使館的孫先生引薦結緣,2016年回國探親時還去看她的展覽,是在貴陽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美術雙年展,我非常喜歡她畫的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在藝術上我們很有共識,於是一直有交流,在疫情席捲全球的2020年,我們依然沒有放棄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也希望能架起藝術溝通的橋梁,攜手策劃了「Water·融」這個展覽,成為了聯合策展人。

李海浪:你出國多年,為什麼依然對中國藝術有興趣呢?

Maya:藝術沒有國籍,也許我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水墨,一直好奇,而水墨畫的顏色堆積,和那淡淡雅光的呈現,我覺得在當今煩躁的都市生活中有獨特的意味和力量,所以我希望能為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李海浪:為什會選擇中國當代青年女藝術家來做【Water·融】這個展覽?

Maya:本來藝術就是藝術,沒有男女之分的,但是現實裡,女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會受到一些限制,特別傳統的中國水墨,如同荒林老師說的「儘管女性從事藝術需要克服比男性更多困難,她們要為生育和家務花去很多時間,她們的成就也可能更難獲得社會認可,但她們中的佼佼者,戰勝了生活和藝術的難題,在她們的藝術中,講述了自我與世界互動的故事,融入了女性經驗似水柔情」,我很想展現她們獨特的藝術魅力。

李海浪:在策劃【Water·融】這個展覽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Maya:在策劃上,坦誠地說比我想像的順利,韓瑩是一個集藝術家、策展人於一身的人,多才能幹,專業細緻,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並組織了一個特別優秀的藝術家團隊,唯一碰到的困難就是空間文件傳遞時候有些障礙,但是感恩,大家一起努力最終呈現了一次完美線上展覽,並且得到各方面好評。

李海浪:ACCA畫廊對策劃的中國當代藝術系列線上展覽有哪些推廣、營銷的規劃,可以簡單講一下嗎?

Maya:畫廊的推廣:目前疫情期間,我們是Artnet的付費會員,在Artnet推薦藝術家及其作品。每年3100萬用戶的瀏覽。

1.創建帶有藝術家陳述和藝術品的ACCA網頁,以提高全球知名度。

2.向訂閱者定期發送5,000多個電子郵件的公告,其中78%已打開。

3.ACCA網頁在線閱覽室。

4.新聞宣傳和我們自己的月刊。

5.社交網絡Facebook、Instagram。

6.YouTube頻道的訪談和對話 。

李海浪:ACCA 畫廊是一個什麼樣的經營模式?

Maya:ACCA畫廊選擇了一條和傳統畫廊不一樣的經營方式,已經8年多了,集線上線下推廣、活動為主,有3個品牌線下活動,也是目前比華利唯一一家線上推廣比較成熟的畫廊,因此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同樣很忙,不僅做了一次大型的公益LGBTQ線上Zoom活動,得到西好萊塢政府支持,和Artnet網頁的頭版推廣,還完成了這次8位女性藝術家的跨國線上展覽,得到Getty博物館CEOJames cuno的郵件鼓勵。

瑪雅和ACCA畫廊的總監Carlos Benitez在ACCA品牌活動中

瑪雅作為洛杉磯藝術博覽會指定現場翻譯,會場工作照

對話韓瑩

李海浪:合作是需要相互信任的,你眼中的Maya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韓瑩:Maya美麗且神秘,眉顰春山、眼顰秋水,笑魘如花般燦爛,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和烏黑的長髮更增添了她的與眾不同。她孤身一人30年的時間橫跨中、日、美三國,在東西文化的洗禮中經歷了艱辛的成長與蛻變,如今她是魅力四射的美國洛杉磯比華利ACCA畫廊國際市場顧問,為推廣中國當代藝術而不遺餘力。

李海浪:作為策展人,在策劃此次【Water·融】展覽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韓瑩:坦率地說我在策劃此次展覽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困難,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股大愛的力量,我們的幾位藝術家、藝術顧問、學術主持、美方的策展人、藝術總監、藝術顧問都非常地配合,在工作的過程中都盡力地為對方著想,克服時差和語言溝通的障礙。這是我策劃的最順利的一個活動,團隊的所有人都跨越的空間阻隔,同心協力完成了疫情中跨國線上展覽。可能最大的困難是我在策劃下一次活動時我會以此次活動為參照吧。

李海浪:為什麼選擇ACCA畫廊合作這次的展覽?

韓瑩:ACCA畫廊專注於與時代同步的藝術作品,關注青年藝術的成長與發展,同時兼顧線上和線下藝術活動,特別是在新媒體發展的今天,ACCA畫廊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多角度地宣傳推廣藝術家及其作品,讓藏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件作品和作品背後的人。還有我很欣賞畫廊的總監Carlos Benitez,他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國際商務顧問/ACCA畫廊國際總監瑪雅,我多年的好友,又是一個認真有責任心的人,跟這樣的團隊合作很踏實。

李海浪:在挑選藝術家參加這次展覽的時候,你挑選的根據是什麼?

韓瑩:這次展覽的藝術家70、80、90後的青年女性,她們都畢業於中國一流的藝術院校,在學院接受過嚴格的技巧訓練,畢業後開始獨立創作,並在創作過程中找到了個人的繪畫語言。每個人都很有個性、很有想法,她們都具備吐故納新的能力。在她們的作品中脫離了攝影照片似的寫生,純粹敘事式繪畫,而是純化了個人繪畫語言,將客觀物象進行了主觀處理,呈現了更直觀的表達。從這幾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當代性轉型,她們雖然思考角度不同,但都在以筆發聲,抒寫自己所處的時代,一首和而不同的時代之歌。

李海浪:你從事過不同領域的工作,如果讓你重新選擇畢業後的職業,你會選擇先從事別的工作,有很好的條件了再繪畫創作,還是相反的選擇呢?

韓瑩:生命很客觀,其實有時候自己是無法選擇的,我覺得自己從事某種工作都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的。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去熱愛並且認真對待。畢業後能留在北京,進入人民日報社這樣的單位工作,我覺得與其說我是去工作不如說是在那裡又讀了一所大學,我遇到了能引導我的好領導,能啟發和幫助我的好同事。畢業後想留在北京工作的人很多,優秀且努力的人就更多了,無疑我是幸運的。報社幾年的工作之餘,也畫了少量的作品,工作內容也涉及文化藝術的部分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擴展了我對繪畫的理解。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還會選擇先工作,再繪畫創作。繪畫創作是生活的寫照,沒有去工作去觀察和體會,哪裡有那麼真切的情感流露呢。

李海浪:你在這次策展裡,讓我驚訝到你的才能,今後你會繼續策展人和藝術家雙重發展嗎?

韓瑩:藝術家和策展人這個雙重身份很難做,這是差別很大的兩項工作。藝術家應該更感性一些,隨心所欲地去發現去創作,沒有很多的限制和規矩約束。而策展人不同,相對理性,必須要制定嚴格的規矩,嚴謹地執行規劃好的時間表,要協調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意外等等。但這兩項工作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要從全局出發,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可能更傾向於單一身份,或者是藝術家,或者是策展人,因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透徹就已經很難了。至於以後的發展看機緣,不強求。

Maya:這次的線上展覽,還不到兩周時間得到很多好評,ACCA畫廊有計劃每年為這些女藝術做一次展覽,也會有線下展覽,美方期待你還繼續以雙重身份參加,你願意嗎?

韓瑩:非常感謝ACCA畫廊的邀請,我會以雙重身份來參與每年ACCA畫廊女性藝術家的展覽。通過這次展覽,從策展人、學術主持、藝術總監、畫廊總監到藝術家,大家都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也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了大家是同路人,有繼續合作的基礎。每年一次為藝術家做展覽,藝術家與畫廊共同成長,持續推廣藝術家是一件雙贏的事。希望合作愉快!

瑪雅和韓瑩在貴陽第二屆少數民族美術雙年展韓瑩作品前


相關焦點

  • 「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
    【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是由美國洛杉磯比華利ACCA畫廊主辦,ACCA畫廊國際市場總監瑪雅與中國策劃人韓瑩聯合策劃的中國當代藝術系列展的第一部分,甄選了鄧遠清、馬兆琳、李威、韓瑩、張豔、嶽小飛、盧虓、劉虹麟8位女藝術家參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70、80、90三個年齡階段女性藝術家的繪畫語言的變化與發展。
  • 「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洛杉磯揭幕
    【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是由美國洛杉磯比華利我們的國際市場總監瑪雅與中國有創新意識的策展人密切合作,獲得了非常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信息。無論這些藝術家未來是否成為著名藝術家,我們都非常感謝她們為我們的事業成功所作出的貢獻。」美方策展人瑪雅表示:「她們的藝術作品帶來了嶄新和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欣賞到她們獨特的魅力的同時也洞悉了現代中國女性的時尚思想。期待這些賞心愉悅的大膽藝術作品為今年流行冠病帶來一些精神緩解。
  • 纖維與科技發出新銳混響:對話中美纖維展策展人嶽嵩
    11月23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共同策劃、主辦的「2020中美纖維藝術與科技創新交流展線上展」正式上線。本次展覽推出中美兩國各20位藝術家、40件具有學科交叉性、材料及技術創新性的作品。在新的科技時代,纖維藝術家們不斷探索並理解自己所採用媒介所含有的各種可能性,注重藝術與生活的廣闊關聯,探討其與人類境遇對話的巨大潛能。
  • 「Water·融」——中國當代女藝術家作品展洛杉磯揭幕
    【Water·融】我們的國際市場總監瑪雅與中國有創新意識的策展人密切合作,獲得了非常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信息。無論這些藝術家未來是否成為著名藝術家,我們都非常感謝她們為我們的事業成功所作出的貢獻。」美方策展人瑪雅表示:「她們的藝術作品帶來了嶄新和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欣賞到她們獨特的魅力的同時也洞悉了現代中國女性的時尚思想。期待這些賞心愉悅的大膽藝術作品為今年流行冠病帶來一些精神緩解。
  • 中美對話虛實:大衛與兵馬俑不再掰手腕
    中新網今天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除上月球外主要問題均已談及》。文章中指出,28號當天,出席此次對話的中方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曾幽默地說,「除了沒有討論上月球,我們談了很多問題」,以此來形容中美雙方在此次對話中涉及領域之廣,交談之深,可以說是中美建交30年來的首次。
  • 中美高中生用藝術展開對話!「藝術無國界」中美藝術聯展開幕
    在他們身後,中國、美國、韓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瓜地馬拉等地創作者的作品……昨日,「藝術無國界」中美藝術聯展開幕,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中生畫作、裝置作品齊聚深圳巢美術館,為這裡帶來了勃勃生機!
  • 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成果說明
    中廣網北京6月27日消息 有關方面就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成果發表情況說明。情況說明全文如下:  中美兩國於6月17-18日在美國馬裡蘭州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舉行了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王岐山副總理和亨利·保爾森財長分別作為胡錦濤主席和喬治·布希總統的特別代表共同主持了本次對話。
  • 第五輪中美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公布
    中新網7月12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今天在其官網公布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戰略對話就加強雙邊合作、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地方合作、能源合作、環保合作、科技與農業合作、衛生合作以及雙邊能源、環境、科技對話等領域達成一致。
  • 髹漆之深度 · 漆語交融—東西方跨世紀之髹漆對話
    漆語交融—東西方跨世紀之髹漆對話 30多年前,老藝術家胡一川先生說:「西方人發現了油畫,東方人發現了漆畫,這是東西方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這次在廣州舉辦「2015 年中外高校髹漆藝術教學交流展」,為高校漆藝教學提供了最好的學術研究平臺,通過作品觀摩和以漆語進行溝通和對話,肯定會營造出髹漆藝術家心靈中的自由對話的「巴別塔」。
  • 對話策展人| 展覽之後,他們在思考什麼
    伴隨著藝術展覽市場的發展迭代,以及國際展覽交流日益增多,當代藝術界對「策展人」的職業要求也越來越高,策展人在藝術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擁有的影響力也越來越重要。「策展人」到底在做些什麼?臺灣藝術評論家陸蓉之被稱為「中國策展人之母」。上世紀80年代,她首先將Curator翻譯成「策展人」,從此這個詞走進了中國藝術界。如今,這個她花了兩個晚上創造出來的詞語,已然愈受重視,成為一門重要職業。  現在,翻開任何一場展覽的介紹,「策展人」的名稱一定列在顯眼位置。實際上,「策展人」雖然在中國已經有三十餘年的歷史,但是相對而言還是一個新型和發展中的身份。
  • 中美對話大門敞開是什麼梗什麼意思?中美對話大門敞開意味著什麼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當地時間21日接受美國福克斯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中國仍然準備好同美國進行對話,以達成協議,「我們的大門依舊敞開。」在採訪中,崔天凱表示,美國談判代表「經常」在最後一刻退出部分貿易協議,「我們仍然致力於我們承諾要做的事情,但是美方經常改變想法」 。
  • 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共116項)    在2014年7月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與美國總統貝拉克
  •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的中國典故名句
    新華網華盛頓7月27日電(記者劉麗娜 王湘江)在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美國總統歐巴馬、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分別引用了中國的典故名句。  歐巴馬在開幕式上引用中國先哲孟子的話「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 中美重開高層對話可期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提出,未來中美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零和遊戲已經過時,在不同國家和文明間煽動疑慮和仇恨是極不負責任,沉迷大國對抗的人自陷困境。此可窺見,中國對美外交「鬥而不破」仍是基調,避免陷入艾利森以歷史案例演繹所預警的「修昔底德陷阱」。  然而,造成中美關係前所未見的惡化,非美國總統川普一人所為,此乃肇因美國社會從菁英到普羅大眾對中國大陸崛起之集體意識下的威脅認知。
  • 國際標準VS雙軌原則 中美就南海問題對話拆招
    /大公網記者 葛衝攝  大公網北京6月6日訊 (記者 葛衝)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6日在北京開幕,中美在對話一開始即直接就敏感的南海問題展開「唇槍舌劍」,坦誠對話和「過招」。
  • 第二屆中美創新對話:象棋盤裡論曲直
    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對話取得廣泛成果的同時,實際上,該領域的交鋒,在5月6日提前舉行的第二屆中美創新對話上,就已經異常激烈。  中美創新對話機制,創立於2010年10月,該對話中方由科技部部長萬鋼領銜,美方由美國白宮科技政策委員會主任霍爾德倫領銜。之後的5月9日,萬鋼、霍爾德倫將創新對話成果帶到了戰略與經濟對話上。
  • 與世界對話|羅仕傑:對中美貿易磋商持謹慎樂觀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四十本應不惑,但在中美關係中,卻出現了不應有的「惑」,貿易爭端綿延未息,甚至一些人還鼓吹「新冷戰」,宣揚和中國部分或者完全的脫鉤。中美關係再次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將會何去何從?9月16日-17日,中美知名人士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和美國諸多有識之士聚集一堂,圍繞如何推進中美雙邊關係展開對話。籍此機會,《與世界對話》專訪了美中跨太平洋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曾在老布希總統時代擔任白宮高級顧問的基·羅仕傑先生。
  • 中國畫廊十年之策展人
    你們是如何定位策展人身份的。想成為一名策展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和知識背景?  塞恩斯:與藝術家一起分享那些不尋常的現場經驗,並把觀眾置身於一個特定的背景當中。一個展覽應該是一個辯論的空間,而不僅僅是一個展示。在法語中,展覽這個詞,包含著一個「定位」的含義。是參與其中的各個部分相互之間的一種認同。做展覽的那種探險式的經歷很類似於做電影。
  • 與世界對話⑧|羅仕傑:十字路口的中美關係怎麼走
    《與世界對話》專訪全球多位名人政要和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崛起的中國如何與世界其它國家一起面對挑戰。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四十本應不惑,但在中美關係中,卻出現了不應有的「惑」,貿易爭端綿延未息,甚至一些人還鼓吹「新冷戰」,宣揚和中國部分或者完全的脫鉤。
  • 英媒:中美高層對話系良好開端 實質領域獲進展
    英媒:中美高層對話系良好開端 實質領域獲進展   英國《金融時報》6月13日刊發社評文章《中美高層對話的良好開端》,文章稱上周中美高層間的對話是值得舉行的,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主要內容如下:  就美中關係歷史上一次相對樂觀的接觸而言,加利福尼亞的陽光之鄉被證明是一個合適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