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築業對國民經濟貢獻明顯提高
稅收大幅增加。40年來,建築業企業創稅能力不斷增強,對國家財政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的貢獻也不斷加大。尤其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建築業企業上繳稅金呈快速增長態勢,稅金總額和人均稅額大幅提高。1991—2017年上繳稅收從43億元增加到6367億元,增長了近149倍,年均增速21.2%;年人均上繳稅收從403元增加到11515元,增長了近28倍,年均增速13.8%。2017年,建築業企業繳納稅金佔全國稅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稅)的比重達5.1%,比1991年上升3.7個百分點,成為國家特別是各級地方財政收入中穩定而重要的增長點。
基礎設施顯著加強。40年來,建築業企業緊跟改革開放步伐,抓住經濟建設的重大機遇,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一系列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的建設任務,確保了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交通路網建設繼續提速,信息和能源等設施建設邁上更高臺階,城鄉醫療設施建設、大中小學以及幼兒園校舍建設成績顯著,改變了我國基礎設施的原有面貌。1978年,我國鐵路營業裡程只有5.2萬公裡,到2017年,我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2.7萬公裡,其中高速鐵路運營裡程達2.5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1978年,我國運輸機場僅有78個,2017年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有229個(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遠超改革開放之初。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企業在國家建設「寬帶中國」「美麗中國」 「健康中國」「教育中國」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的指引下,積極投入建設力量,為我國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提供了強有力的設施保障。城鎮地區通公路、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已接近全覆蓋,農村地區「四通」覆蓋面不斷擴大。2017年,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5.8%,其中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5.4%;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7億千瓦。城鎮地區醫療、教育設施日益豐富,農村地區得到有效改善。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40年來,我國建築業積極進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著城鄉居民居住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行業更加致力於創建綠色城市、綠色社區,大力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推動城鄉綠色發展。通過大力開展城市地上地下設施、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城鄉園林綠化和農村基礎設施、衛生設施建設,城鄉環境建設成果豐碩。從市政設施及居住環境看,2017年末,全國公路總裡程477.4萬公裡,比1978年末的89萬公裡增加了388.4萬公裡,年均增長4.4%;境內高速公路裡程(全市)13.6萬公裡,而直到1988年我國境內高速公路裡程也僅有0.01萬公裡;城市園林綠地面積超過280萬公頃。2017年末,全國有32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農村公路裡程400.9萬公裡,年末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99.99%,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99.98%。城市鄉村交通暢通,人居環境實現了質的提升,城鎮化建設繼續穩步推進。2017年年末,我國共有建制鎮21116個,而1978年僅有2176個,是其9.7倍,年均增加超過485個;2017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比1978年末提高40.6個百分點。城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住宅建設成績斐然。40年來,建築業房屋建設能力大幅提高,住宅建設規模連年增加,住宅品質明顯提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行業繼續加強住宅開發,增進人民福祉,全國住宅建設規模也不斷躍上歷史新臺階,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更美好更高品質住宅的需求。從建設規模看,1981年,全社會竣工住宅面積6.9億平方米,2017年達到15.5億平方米。1981-2017年,全社會竣工住宅面積473.5億多平方米。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從住宅品質看,上世紀七十年代,城鎮居民的住房大多為冬冷夏熱的平房、筒子樓,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上下水等,條件簡陋,居住環境擁擠。而今,新建住宅種類豐富多彩,既有普通住宅、公寓式住宅,也有高檔住宅、TOWNHOUSE、別墅等;既有低層、多層、小高層,也有高層、超高層等;既有鋼混框架結構、鋼混剪刀牆結構,也有鋼混框架一剪刀牆結構,鋼結構等,滿足了人民日益增加的多樣化居住需求,人民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17年,城鄉居民有管道供水入戶的戶比重達到97.7%和74.6%,城鄉居民使用衛生廁所的戶比重為91.7%和45.0%。與此同時,城市鄉村各種新建住宅小區和諧美麗,園林綠化率更高,配套設施更加全面先進便利,小區管理更加有序,人民在住有所居中享受新生活,創造新生活。
五、建築業對外開放度顯著提升
引進來穩步發展。建築業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政策後最早開放的行業之一。40年來,在建築業對外開放政策的引導下,湧現了大量中外合資、合作建築業企業,同時我國港、澳、臺地區建築業企業也不斷進入祖國大陸市場。截至2017年末,建築業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218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個數的0.2%。港、澳、臺商投資企業達到334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的0.4%。
走出去形勢喜人。40年來,建築業企業一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建築業深度參與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聯結陸上公路、鐵路道路網絡和海上港口網絡,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設施聯通建設,形勢喜人。2014-2017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籤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4000億美元,其中,2017年達到1443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的54.4%;完成營業額855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50.7%。海外業務成為許多建築業企業新的業務增長點。2017年,我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營業額11383億元,同比增長7.5%;新籤合同額17911億元,同比增長10.7%。
40年的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面對新時代,建築業有堅實的發展基礎,更有艱巨的困難挑戰。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紮實工作,努力拼搏,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努力奮鬥。
註:
[1]本文中,除增加值指標外,1978年至1992年數據為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建築業企業數據;1993年至1995年數據為各種經濟成分的建制鎮以上建築業企業數據;1996年至2001年數據為資質等級(舊資質)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數據;2002年及以後數據為所有具有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 (不含勞務分包建築業企業)數據。
[2]ENR發布的國際承包商250強按承包商國際營業額排名,同期發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強按照承包商國際和國內的營業額之和進行排名。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
原標題: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 企業結構優化行業實力增強
責任編輯:勞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