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跟上時代前進步伐

2020-12-12 朱軒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臨汾地區眉戶劇團在全省是個不知名的小團,也從未到省城演出過。但是這次全省戲曲青年團調演,他們卻為省城人民帶來了一臺洋溢著時代氣息的好戲一五場現代眉戶戲《在是非面前》。這個戲的故事,是通過空軍某部幹部梁子如和韓楓兩人在對待人和事的兩種不同的態度的矛盾衝突,批評了韓楓的以權謀私、諂上傲下的不良行為,歌頌了普通共產黨員梁子如堅持原則,熱愛人民,關心群眾的高尚品德,是一部端正黨風的好教材。這個戲是根據同名話劇《火熱的心》改編的,由於採取戲曲的表現形式,矛盾更集中了,人物形象也更鮮明。特別是在運用音樂唱腔塑造人物形象上,更顯得充實、和諧、完美,富有韻律感和層次感。

現代眉戶戲

這些年來,人們都擔心戲曲的前途和命運,似乎戲曲已近消亡的邊緣。其實,戲曲只要深入地進行內容與形式的改革,它是可以恢復生機與活力的。要搞好改革,首先是進行戲曲內容的改革。在內容改革上,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戲曲反映我們的時代,使之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時代精神。為此,在堅持「三並舉」方針時要強調和提倡創作更多更好地與時代同步的戲曲現代戲。無論改編得怎樣好的傳統戲和優秀的新編歷史戲,都不可能深刻地反映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內容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些戲雖可閃現出傳統的民族精神,但是與從事四化建設的人們總是難以產生審美感應上的強烈共鳴,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燈火。

臨汾地區眉戶劇團

生活在80年代經濟騰飛中的人民,是要從舞臺上看到與時代節奏一致的充滿新時代異彩的生活圖景,從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和教益。但遺憾的是,我們許多戲曲劇作家的眼睛,並未注視我們的時代,他們的雙腿也未邁到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沸騰生活中去,他們的感情更未與從事偉大變革的革新者:開拓者的感情溝通和協調起來,因此他們便不可能寫出反映時代風雲的戲曲作品來。戲曲作家不能把戲曲舞臺同火熱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那麼戲曲舞臺怎麼能夠把那些從事四化建設事業的人們吸引到戲曲舞臺前來呢?對此,我們絕不能責怪觀眾,而是首先要貴備我們沒能同他們一道去開拓新的生活,抒寫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的宏偉業績,在社會主義的戲曲舞臺上為他們樹起座座豐碑。

不能把戲曲舞臺同火熱的現實生活緊密地

一句話,我們確有許多戲曲作家在心窩裡淡漠了社會主義戲劇的神聖使命。當然我並不是說戲曲作家都忘卻了表現當代的主題,事實也不是這樣。這幾年我們已創作演出了一些戲曲現代戲,其中也有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如臨汾眉戶劇團的《在是非面前》所獲得的熱烈掌聲,便足以說它是一臺可以同觀眾發生感情共鳴的好戲。然而這樣的作品太少了,太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要改變這種狀況,戲曲作家們就必須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生活到人民中間去,到改革的大潮中去,對生氣勃勃的社會生活和社會變革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開拓全新的題材,捕捉全新的矛盾,反映全新的生活,塑造全新的人物,從而滿足廣大觀眾對全新的戲曲現代戲的審美需要。

臨汾眉戶劇團的共鳴好戲

戲曲藝術的內容要跟隨時代前進,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必須隨著內容的更新而不斷地發生變化。因為藝術的內容與形式應是和諧的、統一的。一些鬆散的、單調的、冗長拖沓的、索然寡味的傳統戲曲音樂和唱腔,以及一些與時代節奏不相協調的表現方法和表現手段,也都要加以改革和創新,這樣才能使戲曲的整體藝術更能接近於或更加適應於當代人的心理狀況,從而把觀眾引向嶄新的審美境界中去。題材是作家精心選擇的、能夠構成作品內容的基本材料。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是豐富的,人們的欣賞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社會主義文藝的題材應該是更廣闊、更多樣化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這是魯迅先生的至理名言。劇作家面對偉大變革時期火熱的、沸騰的、日新月異的、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不僅有一個題材開拓的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有一個題材選擇後的主題開掘問題。

戲曲的整體藝術

魯迅先生的教誨,便是讓作者在嚴格的選材之後,要深入開掘它的主題,儘可能地發掘出更深更廣更新的社會意義,反映和表現出時代的某些最本質的特徵來,吸引觀眾,感染觀眾,使觀眾能夠領悟一些人生的真理和生活的真諦。小編所說的《在是非面前》,雖是一出具有時代特徵的能夠喚起觀眾感情共鳴的好戲,但是它的主題卻有些直露而缺乏深沉,空泛而不夠獨到,因此它就很難成為真正有助於領悟人生的藝術佳品。還有一些表現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的戲,仍是在說明和圖解具體的方針政策。沒有激動人心的場面,沒有催人奮進的形象。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對農村大變革初期所走過的歷史道路的回顧。這樣的作品也自然不能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燈火。」若分析一下這些作品主題淺薄而不能深化的原因,不外有三:其一,有些戲的作者,還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洪流滾滾的現實生活中去,還缺乏以科學的共產主義世界觀辯證地、發展地觀察社會,認識生活的能力,把握不住社會變革時期的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因此,他們便難以展示出我們整個時代的廣闊的生活圖景。

戲曲的整體藝術

其二,有些戲劇作者文化素質不高,藝術修養較差,表現能力不強,本是有重大意義的題材,也常常被處理得平平庸庸,缺乏藝術光彩。遺憾的是,有些作者並不重視自身的這些弱點,還常常在那裡妄自尊大呢!其三,主題決不是抽象的概念推理,而是從形象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可以使人感受得到的一種思想。有些作者不完全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為了深化主題,往往不尊重生活邏輯而去臆造情節,不尊重人物生活命運,而去歪曲人物的性格歷史。最終只能收到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以上這些問題是急需解決的,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作者自身,在於他們能不能從解決自身的各方面素質提高的問題入手,從而推動他們從個人狹小的天地裡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的大天地,認真地研究和探索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矛盾、新的思想,從浩繁的生活中選取新的創作素材,以自己對所選取的題材的獨特的理解去開掘主題的深意,使主題具有鮮明性、深刻性,並且在表現形式上具有鮮明的個性。

小編只要嚴肅認真地對待生活,努力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是能夠創作出有新意、有特色、有時代光彩、有深邃思想內蘊的戲曲現代戲來的。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因為只有現代戲能夠及時反映改革的主潮,表現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社會與人生,所以唯有現代戲才具有更強烈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而與當代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處理新編歷史戲的題材及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時,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意識,在古代人與現代人之間架起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在改編傳統戲時,要剔除一切封建性的糟粕及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摒棄更多的道德評價代之以審美評價。
  • 《中國文藝評論》專訪戲曲理論評論家郭漢城:戲曲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
    戲曲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訪戲曲理論評論家郭漢城《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9期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古老的民族藝術,戲曲從孕育發展到今天,始終沒有停止過自己向前的「腳步」,不斷實現其生命的延續,完成其獨特審美的民族品格的塑造。但與古老戲曲的自我成長、自我塑造不同,戲曲改革是一種主動、自覺的行為。為什麼這麼說?
  • 弘揚傳統文化 繁榮戲曲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肯定了戲曲傳承取得的成果,表達了對戲曲傳承的殷切期望,鼓勵戲曲人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表達了對戲曲薪火相傳過程中每一代人所作貢獻的尊重,同時指出了戲曲教育者在堅守立德樹人的同時,樹立服務人民的大局意識,為戲曲發展和傳承指明了立德樹人、守正創新、砥礪前行的前進方向,號召廣大戲曲工作者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山西藝術創作情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戲曲藝術方面,面對觀眾減少,劇目陳舊貧乏的不景氣現象,省文化廳黨組於1983 年提出了「振興山西戲曲」的口號本著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和古代故事戲、創作現代戲的三並舉方針,下決心要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老戲老演、老演老戲的問題。我省有傳統劇目4000 多個,而我們僅僅加工改編上演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許許多多劇目能夠演出卻沒有進行加工整理。幾年來,我們在改編傳統劇目時,都特別注意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對這些劇目進行重新認識,深入開掘,再加工,再提高,使劇目具有新意,達到新的境界。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現代戲的回顧與思考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山西戲曲現代戲的創作與演出有優良的傳統早在戰爭年代,山西幾大根據地的戲曲團體都演出現代戲。白毛女建國以後,我省的許多戲曲團體繼承與發揚了戰爭年代文藝工作的革命傳統,在一些重要的歷史時期裡創作了一大批戲曲現代戲,充分發揮了宣傳、教育作用。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面臨的新抉擇
    山西戲曲這些變化都直接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心理、審美意識的變化,從而也影響了戲曲舞臺的變化,在全國範圍內,當然也包括我省在內的戲曲舞臺出現了不景氣或是危機的現象,自然便給予傳統的戲曲藝術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使之觀眾日趨減少。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特別是青年一代,他們更要尋求具有時代的美感、時代的節奏感的藝術,才能夠使他們從藝術的美感中得到理性的啟迪,喚起他們對藝術對人生的新思考。戲曲要適應青年觀眾的審美意識的特點和審美心理的變化,就必須通過戲曲藝術全面地改印創新,進行綜合治理,使中國戲曲古樸的藝術美同時代美很好的融合起來,才能刺激青年觀眾對戲曲產生審美感應,才有可能把他們吸引到劇場中來。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它的「綜合治理」所包蘊內容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綜合治理」的完整概念是:中國戲曲是一種完型的綜合藝術,它是熔文學(劇本),音樂、劇本創作,我們仍要貫徹「三並舉」方針,抓好現代戲、新編古代戲、傳統戲的創作與改編。創作戲曲現代戲,這是時代給廣大戲曲工作者提出的任務。
  • 利用地方戲曲資源 助推山西文化創新
    山西作為戲曲文化的搖籃,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利用這些寶貴的戲曲文化資源,助推山西文化創新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就要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三大品牌建設年」和「三大旅遊板塊」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山西戲曲資源,推動文化創新和文旅融合。 一要樹立戲曲生態發展觀念,促進戲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多元互動。
  •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戲曲煥發時代光輝
    精彩的演出百花齊放、奼紫嫣紅,顯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為戲曲走向大眾、走向時代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經驗,形成前所未有的戲曲藝術的衝擊波。  盛況空前——在文化盛世舉辦的百戲盛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促進繁榮、傳承歷史、唱響當代、激蕩未來,可以說百戲盛典是百年盛典、百姓盛典。  怎樣看崑山?
  • 中國傳統文化,山西戲曲文化,戲曲教學劇目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山西省第二屆戲曲教學劇自匯報演出於1983年10月21日至11月3日在太原舉行,參加匯演的有五所戲曲學校、五個文藝班,演出了13 臺戲
  • 山西傳統戲曲劇種——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是盛行於山西省靈丘縣的傳統戲曲劇種,它由弋陽腔演化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靈丘羅羅腔由一人在前臺演唱,眾人在後臺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 中國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黃河藝術代表作成功的因素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接著前面說說黃河藝術代表作成功的因素,第二,到生活中去,汲取創作原料,激發創作靈感,《黃河兒女情》和《在《黃河一方土》中,他們又對山西民間舞蹈進行了深層的開掘,從中擷取了最能表現民風民俗的舞蹈形式和創作素材,大量的吸收了木偶、皮影、地方戲曲的韻律,廣泛借鑑了芭蕾舞、現代舞的動作,在山西的新的民間舞中融化了許多藝術形態的表現手段,創造出既有別於山西傳統的民間舞,又絕不同於現代舞的民間舞蹈。
  • 山西稷山: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戲曲」巡演
    標籤:稷山 山西9月3日,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董家莊村文化舞臺演出經典紅色戲曲。近日,稷山縣農村黨員開展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戲曲」巡演,通過重溫紅色經典,銘記黨的奮鬥歷程,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 弘揚傳統文化 發揚戲曲魅力
    為進一步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精神生活,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9月7日下午,肥西縣「戲曲進校園」活動來到了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翡翠分校,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戲曲盛宴。
  • 讓傳統戲曲綻放時代光華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喜慶、祥和、大氣、濃烈,在百花齊放中突出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結合,在精彩紛呈裡彰顯傳統藝術的時代精神,是一臺精美、精煉、精緻的戲曲晚會。
  • 中國戲曲文化,山西戲曲,處理好「綜合治理」中各方面關係
    正由於我們在戲曲改革中忽視形式的反作用,沒有找到更適合表現新內容的新形勢,才使「我們無法採取繼續前進的重大步驟來發展內容,因而造成了可恥的停滯」,給戲曲改革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但是由於它的唱腔是蒲劇的,表演的基調也未離開戲曲舞蹈的特點,因此它絕不是舞蹈,也不是舞劇,而是一出具有蒲劇藝術傳統的嶄新的劇目。這說明革新是不能離開本劇種的最優秀的傳統的。
  • 梨園行,掀開「網際網路+戲曲」新時代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瑰寶之一,不僅僅成為老年人群觀眾的喜愛品種,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許多年輕人也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抖音短視頻、B站中扮演戲曲中的經典人物,在古風歌曲中加入戲曲特有的特色腔調來演唱,使戲曲及其衍生品也成為當今的熱點之一。
  • 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太原10月12日電 題: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作者高瑞峰 眉戶、上黨落子、耍孩兒等稀有劇種展演,「梅花獎」演員精品集萃,王愛愛等戲曲老藝術家輪番登臺,「杏花獎」劇目評比……歷時20天的第二屆山西藝術節上,眾多底蘊深厚、新穎獨特的地方戲曲,詮釋著三晉文化。
  • 中國傳統戲曲創新傳承 培育新時代戲曲之花
    中國傳統戲曲是地道的方言藝術,無論吳儂軟語、京腔京韻或南腔北調,都帶有某一地區濃鬱的地方特色。在湖南這塊瀟湘熱土,先後有19種不同形式的民間戲曲落地開花。農耕時代,戲曲是老百姓炕頭的一把火,戲曲之花向太陽,得以輝煌燦爛地綻放;市場化大潮中,戲曲的命運幾度升沉起伏,但它仍如蘭如蓮,悠遠清香,亦堅韌無暇。今天的戲曲已經成為經典,立根歷史積澱的沃土厚壤中,開出創新的時代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