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青藏高原沒有隆起,我國氣候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2020-12-10 鍾銘聊科學

青藏高原又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亞洲水塔」等,由於青藏高原地勢非常高,以至於阻礙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深入到我國內地地區,使得我國西北內陸呈現出荒漠景觀。

也正是因為如此,葛優在電影中曾經異想天開地說「如果在青藏高原開一個口子,也不要太寬,只要50公裡,那麼我國將會多出多少個魚米之鄉啊」。

雖然葛優的這項設想不靠譜,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事實上,如果青藏高原沒有隆起,可能我國的南方地區將會是另外的風景吧。

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之前

據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大約在4000萬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環境和如今完全不同,據研究發現,當時的西藏中部地區和如今的西雙版納非常相似,不僅降雨量較多,而且溫暖潮溼,整個地區呈現出熱帶雨林景觀。

我國地質學家從一個來自西藏的琥珀發現,大約在4000萬年前,當時的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著許多龍腦香植物,而這些植物是如今亞洲熱帶雨林的代表植物,它們最高只能生活在海拔為1300米的地方,這也意味著當時的青藏高原海拔不會超過1300米,而如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了5000米。

在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之前,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能夠直接深入到這裡,為這裡帶來豐沛的降水。豐沛的降水和溫暖的環境,滋養著這裡的植物們,而植物又是食物鏈的根基,當植物茂盛時,動物種群也會隨之而茂盛。

只是,由於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歐亞板塊,由於這兩個板塊的密度、厚度大小相差不大,以至於青藏高原地區被抬升。

在喜馬拉雅隆起之前,喜馬拉雅地區還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只是在距今6000萬年前左右,這裡逐漸形成了陸地,並呈現出熱帶雨林氣候。

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藏高原逐漸隆起,使得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向北傳輸時受到阻擋,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地的降雨才逐漸稀少。再加上在對流層中,高度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會下降6攝氏度,使得這裡的溫度較低,常年被冰雪覆蓋,因此這裡形成了高原草甸景區,甚至是高山雪山。如今,由於這裡獨特的環境,使得這裡景觀與其他地方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如果青藏高原沒有隆起

如果青藏高原沒有隆起,那麼我國西藏地區的氣候應該和雲南類似,西北地區的乾旱也將會有所緩解。但是,這也會導致我國東部地區不會像現在這樣溼潤,甚至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華南地區會呈現出沙漠氣候景觀。

之所以我國南方地區會出現沙漠,是因為副熱帶高壓的統治。簡單來說就是在世界各地南北緯30度附近,無論靠不靠近海洋,幾乎都是熱帶沙漠氣候,比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亞沙漠等。

我國之所以沒有沙漠地區,恰恰是因為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在青藏高原地區斷裂,而夏季風環流則得到了強化,從而導致來自海洋的水汽能夠深入到我國內地,使得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主要受季風影響,雨熱同期,非常有利於發展農業。

如果沒有青藏高原,或許我國河流走向就不是自西向東,甚至可能也沒有這麼多條大河了。

首先,青藏高原的隆起導致我國地勢西高東西,這才可以使得我國的水流方向是自西向東流。如果青藏高原沒有隆起,那麼西部地區的降水將會增多,但這些降水有可能順流而下流向了更西的地區等。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就是發源於此,如果青藏高原沒有隆起,那麼當地的雪山以及冰川也將會消失,大江大河的源頭也將不復存在,到時候這些河流可能也不會存在,即使會存在,河流的大小、走勢等也會發生變化,而這又會導致我國古人生活的區域發生變化,或許整個世界的格局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

總而言之,人類是依託於環境才能存在的生物,如果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發生了改變,那麼文明、制度、文化等可能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總結

學習地理要有地理思維,而地理思維就是要將方方面面融入到地理的角度去思考。如果青藏高原沒有隆起,那麼這不僅會影響到當地的氣候環境,還會對物種,乃至人類文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現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夠保持這樣的狀態,恰恰是因為青藏高原隆起了,並且成了世界之巔。

相關焦點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恐不會有煙雨江南
    中國幅員遼闊,但是南北方卻形成了不同的氣候、人文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等都大不相同,有地理學家認為,這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關係。因為它會引起我國其他山脈地形的變化,但是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又會是什麼環境?
  • 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對中國歷史與地理帶來了哪些改變?
    青藏高原首先,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如果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中國的地理環境將會顯著改變。我國目前的季風氣候但是因為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加劇,亞洲東部地區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同緯度地區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等熱帶沙漠氣候沒有在中國複製,而是形成了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緯度較高的新疆、甘肅、內蒙等地區形成了相對乾旱的溫帶沙漠(溫帶大陸性氣候)。
  • 科學網—香山科學會議討論青藏高原與氣候變化
    與會專家就「氣候變化與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展開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高原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並影響中國東部的氣候系統,引發旱澇災害。
  • 我國科學家堅守20年首次揭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
    新華社武漢1月17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學家通過前後20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揭示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0年,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裸鯉的繁殖物候發生了顯著變化,幼魚的生長季節共增加了約17天,增加的速率約為每10年3天。
  • 青藏高原所等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
  • 100多塊化石見證青藏高原的隆起,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看看吧
    珊瑚、三葉蟲、鸚鵡螺……這些生活在海洋裡的動物,科學家們都在青藏高原發現了。青藏高原的前世,是汪洋大海,與現在的地中海連通。經過幾億年的變遷,它不斷隆起,才變成「世界屋脊」。為迎接全國第26屆科普周,昨天,「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開展,展出的100多塊化石,都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歷經艱辛採集回來的。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 ...巨變」 專訪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總領隊、中科院研究員徐柏青
    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兵分四路——湖泊與水文氣象考察隊負責為高原湖泊「做體檢」;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負責鑽取冰芯,並探尋「芯」中的氣候環境「密碼」;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負責追尋史前人類的高原足跡;生物與生態變化考察隊負責為高原珍稀動植物居民「查戶口」……  為什麼要在40年後再探地球第三極?這次科考如何進行?有什麼特點?
  • 淺談:第四紀氣候與我國地貌、地層生物特徵及分布
    2 第四紀氣候變化 青藏高原大面積、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國新生代以來環境演變中最突出的區域性事件,也是第四紀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僅改變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還直接控制了季風的形成,從而完全改變了我國自然地帶的分布規律和區域分異規律,形成了在冬幹寒、夏溼熱的水熱條件下進行的自然地理過程。
  •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氣候環境變化的密碼
    原標題: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四千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緣冰川區風塵物源及氣候背景
    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背景下揭示冰川粉塵來源及其氣候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目前學界對青藏高原東緣冰川區的大氣風塵傳輸循環機制尚不明確。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團隊的董志文副研究員與國內外學者合作, 通過對青藏高原東緣不同區域的大範圍冰川表面冰塵/積雪採樣及其Hf-Nd-Sr放射性同位素的組成分析測試,示蹤研究了該區亞洲風塵沉降的傳輸來源、路徑及其區域大氣環流傳輸模式。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_ 中國發展門戶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要聞 - 中國高新...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雲貴高原」,有什麼顯著的自然地理特徵?
    在我國主要的地形單元中,高原地形區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其中青藏高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而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都是屬於「相對崎嶇」的高原。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白堊紀至今的古高度變化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是古高度研究最集中的地區。根據古生物化石的記錄,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發生在中新世,而穩定同位素的計算結果顯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可能就已經隆升至4000米以上。對於青藏高原的隆升模型,目前也有多種觀點,包括整體同時隆升、由南向北階段/持續隆升以及差異隆升等。除此之外,關於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前的「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因受限於研究方法,目前仍處於空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