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裔藏石家:用石頭傳承中國文化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馬來西亞華裔藏石家:用石頭傳承中國文化

2014-11-01 17:26: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柳州11月1日電 題:馬來西亞華裔藏石家:用石頭傳承中國文化

  作者 周瀟 男林馨

  「石頭能代表部分中國文化,希望用石頭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藏石愛好者戴文華說。

  11月1日,有著「中國石都」美譽的廣西柳州舉辦第八屆奇石節,本屆奇石節以「歡聚中華石都 盡賞天下美石」為主題,邀請中國內地、臺灣、澳門以及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地奇石界人士參加。

  廣西柳州奇石文化遠可追溯至唐代甚至白蓮洞原始柳州人時代。目前柳州奇石專業店超過2000家,年成交額達數千萬元乃至過億元人民幣,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奇石交易大軍,並造就一批很有實力的觀賞石經營企業家,柳州也因此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奇石交易集散地。

  戴文華目前在馬來西亞擔任觀賞石協會會長,今年是第五次參加奇石節。他說,走在柳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種奇石,奇石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在柳州,不僅能欣賞到很多奇石,更重要的是認識很多收藏石頭的朋友。

  戴文華第一次接觸奇石是在2001年。當年因公務到廣州市,被奇石的「奇」、「美」和「意境」所吸引,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到馬來西亞後,他開始收藏石頭,卻發現馬來西亞了解石頭者廖廖無幾。從那時起,戴文化經常往來中國,開始和中國的石商交流學習石頭文化。

  「剛開始我經常到書店買有關石頭的書籍學習。後來發現,要更深層了解石頭,就得先了解中國文化。奇石必須要賦予其文化才有生命力。」聊起奇石文化,戴文華帶著難以掩飾的深情。

  戴文華認為,石頭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以前只在亞太地區流行,如今,奇石作為一種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晶,也受到歐美等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各種各樣的石頭能代表中國的文化。」戴文華介紹,他收藏有一套50多道中國菜的「滿漢全席」石頭,其中有形狀像北京烤鴨、紅燒魚、燒餅等食物的石頭。這套奇石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愛上收藏石頭的戴文華,每到一個城市,總不忘打聽奇石的消息;到賞石市場溜達,總不忘帶些奇石回去留念。13年來,戴文華已經收藏了近萬塊奇石。

  「馬來西亞僅幾千人收藏石頭,在中國玩石頭的人比馬來西亞普遍。」戴文華表示,希望未來也能在馬來西亞建立一個像柳州這樣的奇石館,把代表各種中國文化的石頭展覽出來,讓更多的炎黃子孫了解石頭文化,了解中國。(完)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裔畫家舉辦木炭畫展傳承中華文化
    新華網吉隆坡8月31日電(王大瑋)馬來西亞華裔畫家謝錫明「人文藝術---木炭畫回顧展」30日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舉行,吸引了近百位當地藝術愛好者出席。此次畫展由馬來西亞國家畫廊主辦,共展出33幅謝錫明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全部以「南洋生活」為主題,體裁涵蓋了素描、油畫、水彩等,受到了當地藝術界的廣泛好評。謝錫明(左)與張潤安(右)主持畫展開幕儀式。
  • 馬來西亞青年僑領林振輝:讓華裔青年了解祖先文化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馬來西亞青年僑領林振輝:讓華裔青年了解祖先文化  作者 陶煌蟒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中,不會華文的很少,華文已經成為維繫華人與祖籍國血脈的媒介。」林振輝介紹說,與馬來西亞其他地緣性和血緣性的社團組織不同,宗鄉青聯合總會主要吸納華裔青年和青少年,因此對華文教育的推廣傳承十分重視。  林振輝認為,青年是未來的希望,在多數僑團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時,華裔青年的加入顯得格外重要。  「自上世紀60年代起,馬來西亞僑團就開始進入『老齡時代』,許多華裔青年對僑團組織不夠熱衷。」
  • 馬來西亞僑領顏天祿:華裔青少年應該培養寫作習慣
    馬來西亞僑領顏天祿:華裔青少年應該培養寫作習慣
  • 馬來西亞廖氏宗祠成立 助力華人宗親文化傳承
    中國僑網7月14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飂堂仙境垂,威德獻忠孝」,馬來西亞雪隆廖氏公會在仙境古城內的祠堂街,成立馬來西亞廖氏宗祠,讓廖氏宗親文化世代傳承。
  • 馬來西亞華裔青少年在京奏響中國民樂 裘援平寄語
    原標題:馬來西亞華裔青少年在京奏響中國民樂 裘援平寄語  二胡、琵琶、揚琴、長笛、嗩吶……這些滿載中華傳統文化氣息的民樂器在60餘位馬來西亞華裔青少年的演奏下,串聯組合成了一首首美妙的樂曲,響徹中央民族樂團音樂廳。   12月17日,「尋根·鑄魂·圓夢」中馬青少年中國民樂演奏會在京上演。
  • 馬媒:為了讓華裔孩子學好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小拼了
    中國僑網3月28日電題:為了讓華裔孩子學好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小拼了……馬來西亞華文小學(下文簡稱「華小」),顧名思義,是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小學,也是大馬華裔子弟接受基礎教育的地方。(視頻截圖)友族撐華小 多元文化成趨勢根據馬來西亞教育部2018年4月公布的數據,大馬的華小學生當中,有將近15%(近10萬人)是非華裔,有的華小非華裔學生人數已經超過一半。
  • 馬來西亞「中華經典文化尋根之旅」交流團成立
    原標題:馬來西亞「中華經典文化尋根之旅」交流團成立 國際在線專稿:據新華社電,經過3個多月的籌劃,由馬來西亞崇德文教基金會組織的「中華經典文化尋根之旅」文化交流團11日在吉隆坡正式成立。該團將於12日前往中國西安市展開中華經典文化尋根之旅,並與當地青少年舉行多場國學交流活動。
  • 臺灣「迷魂計」:在馬來西亞的華裔作家為何老是往臺灣跑?
    在馬來西亞,中國文化並不受待見,馬來西亞華裔作家的作品甚至無法被列入該國文學經典的一部分,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選擇離開馬來西亞前往臺灣,在那裡,他們被接受和欣賞。儘管馬來西亞是一個有著多元文化的國家,但該國並不把馬來西亞華裔作家的作品視作本國文學經典的一部分,因此種族歧視和文化錯位成了馬來西亞華裔作家在書寫中常涉及的題材。這種情況促使了許多有才華的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想到海外去碰碰運氣。
  • 歐大旭:文化交流 中國在馬來西亞打的一張好牌
    在她的中國粉絲們看來,茜拉在鏡頭前非常親切自然。雖然僅僅在中國生活了兩年,她已經能用非常地道的中文接受採訪了。 茜拉能夠走紅,不僅是因為她的靚麗外表、女性魅力、漂亮服飾,或是她對中國男女老少都喜愛的愛情歌曲極強的表現力,更是因為中馬兩國之間快速發展的文化聯繫。
  • 馬來西亞華裔女子遭遇網戀騙局 被騙走160萬令吉
    馬來西亞華裔女子遭遇網戀騙局 被騙走160萬令吉
  • 明天會更好:馬來西亞華裔鋼琴家克勞迪婭楊彈唱歌曲為中國加油
    近日,馬來西亞著名華裔鋼琴家克勞迪婭楊彈唱歌曲《明天會更好》為中國加油的視頻引起社會大眾及媒體的廣泛關注。馬來西亞和東南亞最大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也針對此事對定居在中國的馬來西亞華裔鋼琴家克勞迪婭楊進行了專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關鍵時期,她作為中國的兒媳婦沒有逃避,而是選擇與大家站在一起,通過鋼琴彈奏《明天會更好》,將溫暖和祝福獻給所有站在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和患者,為中國祈禱,為武漢加油!
  • 大馬華人姓氏總聯促會員以身作則 發揚傳承族譜文化
    大馬華人姓氏總聯促會員以身作則 發揚傳承族譜文化
  • 東南亞華裔學生對中華文化認同感較強
    藍皮書指出,東南亞華裔學生對於中華文化仍有較強的認同感。其對中華文化仍有較濃厚的興趣,對於普通話的評價與語言期望都持積極態度。 《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7)》除總報告外,包括華僑華人與民心相通篇、華僑華人與貿易暢通篇、華僑華人與政策溝通篇、華文教育篇四個部分。
  • 馬來西亞華人:與時俱進 傳承發展中華文化
    ,也把中華文化帶到了馬來西亞,二十四節氣、書法、嶺南獅鼓、中華美食等中華傳統元素在這裡得到了融匯與傳承,並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華文化。  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由新山寬柔中學的同學們組成,而誕生儀式則選在馬來西亞柔佛古廟,一個承載了眾多華人鄉愁的地方。  年輕的學生鼓手用熱情與創造力,推動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活力在鼓樂中得到傳承。畢業後,二十四節令鼓則隨著他們求學的腳步越走越遠,推廣到新加坡、泰國、英國、美國等地。
  • 文化的傳承—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很好?
    馬來西亞華人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群族,人口佔25%,他們非常認同中華文化,並通過文化交流等多種途徑與中國教育文化各界保持不間斷的接觸,但大多數沒有忘記了自己的根源和自己的母語,並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傳統與美德。
  • 馬來西亞官員:華人新村貼春聯有傳承意義
    &nbsp&nbsp&nbsp&nbsp中國僑網1月14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近日,由馬來西亞華總主催、森美蘭華堂主辦的「家家戶戶貼春聯」活動開幕,馬來西亞國會議員謝琪清出席並致辭。
  • 為什麼馬來華裔可以滿口中文,而菲律賓華裔卻大多數不會說中文?
    以明星為例,馬來西亞的梁靜茹,新加坡的林俊傑、范文芳、孫燕姿等都是可以說中文的。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少聽說菲律賓籍華裔中文說得好的。漢語在菲律賓普及率低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不同,中文自始至終都沒有在菲律賓得到過廣泛的傳播。這也就直接導致你在菲律賓說中文會顯得很突兀。菲律賓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他加祿語,英語擁有著很高的普及率,並且還是非常好用的貿易語言。
  • 馬來西亞華裔畫家葉金文:繪畫不存在文化差異
    中新網8月27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近期刊載文章,介紹了馬來西亞華裔畫家葉金文。據悉,葉金文從事繪畫創作已有20年,早年曾做過廣告從業員、插圖講師,如今是一名全職畫家,主要創作油畫。在葉金文看來,自己的朋友遍布天南海北,來自不同的種族與文化,但卻因藝術而聯繫在一起,實在是一種幸福。葉金文表示,畫畫是全世界的語言,不存在文化差異。有些馬來同胞欣賞華人文化,會創作有關題材,而一些華人也喜歡畫峇峇娘惹題材。這是馬來西亞的特色,是共存共榮的藝術交流。
  • 馬媒:華裔外流 馬來西亞砂拉越倫樂縣華小缺華裔生源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倫樂縣,早期共有4所華小,即倫樂中華公學、砂拉央/砂拉叻中華公學、三馬丹中華公學及已停辦的三峇里中華公學。三峇里村也是當地華裔先輩最早落腳的地方。而隨著當地華裔人口外流而減少,現有的3所華小也面臨華裔生源不足的問題。當地華社區領袖表示,希望華裔子弟關心華教的發展。2019年,倫樂中華公學的學生人數共492名,超過30%是原住民學生;三馬丹中華公學共136名,僅有8名是華裔生,而2020年新生人數共142人,華裔生不到10%;砂拉央/砂拉叻中華公學共80名,大部分是華裔生。
  • 馬來西亞華裔送報員拾腰包 尋找失主送還
    馬來西亞華裔送報員拾腰包 尋找失主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