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論歷史終結問題

2020-10-18 思廬哲學


人類歷史無限綿延的過程同時也是其終結的過程。這就好像說,生命個體在其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死亡。死亡不是一個瞬間事件,而是一個時間過程。康德也是在這種生死一體的統一性視域中理解人類歷史的。

《萬物的終結》(The End of All Things)是康德於1794年發表在《柏林月刊》上的一篇短文,其中主要討論了歷史終結問題,併兼及靈魂、永恆、末日審判等觀念。這些思考不僅構成其歷史哲學的重要補充,也對其時間理論和宗教思想有實質性推進。但是,目前學界對這篇短文的關注並不多。

人們通常從人類整體意義和時間意義上理解歷史終結問題,而康德在《萬物的終結》中指出,該問題對應的不僅是人類整體及其時間進程,而且是個體及其靈魂不朽。在康德看來,個體生命的終結對於其自身而言意味著感官世界萬物的終結和全部人類歷史的終結,因為他從時間進入單純本體性存在方式之後,就不能夠再返回其中。這種終結意味著個體靈魂對整個感官世界的疏離。然而,對於感官世界本身而言,萬物照常更迭,時間依舊流逝。所以,從現象界看,歷史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及其經驗性活動構成的;而從本體視角或者從本體與現象相結合的視角看,歷史充滿著無數個體生命的終結。全部歷史的終結就相當於所有個體生命終結的系統整體,而個體的終結則是全部歷史之終結中的單獨事件。換言之,人類歷史的終結包含在全部時間過程中,而不是在最後時刻發生的一次性事件。但是,這個終結的整體在單純現象界中是無法通過相繼綜合的方式獲得的,它只是引導歷史向過去回溯和向未來延展的先驗理念,是理性用以將人類全部經驗性活動系統聯結起來的純粹理念。而從本體視角反思現象界,更準確地說,從上帝視角考察全部人類普遍歷史,這個整體畢竟可以被設想為完成了的、終結了的。因為,世界中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包括人類歷史的世代更替,都在上帝的計劃和預見之中。康德與奧古斯丁一樣,將人類歷史看作上帝演練其隱秘意圖的人間劇場。所不同的是,奧古斯丁是在基督教神學背景中展開其思想建構的,康德則是在其理性本體論中對上帝及其隱秘計劃作出調節性的處理。他藉助上帝概念不是為了宣揚其絕對權威,而是為了輔助人類理性系統地理解普遍歷史。

康德的這種終結論觀點用樸素的語言來表達就是:人類歷史無限綿延的過程同時也是其終結的過程。這就好像說,生命個體在其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死亡。死亡不是一個瞬間事件,而是一個時間過程。康德也是在這種生死一體的統一性視域中理解人類歷史的。由此,個體生命及其死亡(終結)才能被編織進普遍歷史的宏觀敘事中。

與這種獨特的歷史終結論相匹配的靈魂概念不具有時間意義上的持存性。因為,靈魂在時間中從一段時間過渡到另一段時間的輪迴思想,不符合康德區分現象與物自身的立場。個體生命終結之後就「從時間進入永恆」,即從感官世界進入本體世界。所以,永恆概念也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時間中感官世界的無限綿延的永恆性、本體世界的永恆性。康德在《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歷史的理念》中認為,作為個體的理性存在者都是有死的,但作為整體的人類卻是不死的。人類整體的不死對應著普遍歷史的無限綿延的時間。與此相對,還有另一種永恆觀念:人雖然不間斷地持存,卻有一切時間的終結。這種持存性是完全無法與時間相比的,康德稱之為「作為本體的綿延」。他指出,世界萬物乃至人類歷史的終結產生於從時間到本體性的永恆的過渡;每個個體在其生命終結之時都要面對這種過渡,因而也自身承載了歷史的終結。時間進程的永恆綿延只是普遍歷史的形式,而本體性的永恆卻蘊含著道德價值和合目的性的思想內容。

在道德秩序中,歷史的終結同時就是個體靈魂永恆持存的開端,乃至一種道德世界的開端。道德世界的實現對於全部時間進程中的歷史乃至每個個體的生命活動而言都是一種終極目的。個體和普遍歷史在此意義上可以被設想為合目的性的。個體也按照這種終極目的被編織進一種合目的性的普遍歷史的系統整體之中。人類理性以道德上的終極目的系統地把握人類歷史和經驗性活動的思維方式,符合康德建築術的方法論。在這種思維方式中,普遍歷史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無限綿延的時間本身所帶有的,也不是僅僅由個體的經驗性行動所創造的,而是由某種形上學理念反思性地賦予人類整體的。人類理性站在道德的高度反思全部普遍歷史,由此將其設想為合目的性的無限時間進程。所以,道德賦予了時間和歷史以豐富的內涵和價值,而道德上的終極目的需要每個個體付出畢生努力,並在全部人類歷史進程中才是可實現的。

康德在其歷史終結論中賦予個體以充分的主體能動性。這不僅體現在他在終結問題上引進了個體視角,也表現在他在個體意義上理解終結時刻的道德審判,即末日審判。康德實際上持一種自我審判的論點,這是《萬物的終結》和同時期的《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的一貫立場。在後一著作中,他指出,審判者真正說來不是被設想為上帝,而是被設想為人子,即作為一個身旁者的耶穌。但由於康德將耶穌內化為人類理性中道德完善者的理想,並同時將其看作道德法則的擬人化理念,如此一來,這樣一個審判者就成為純粹理性的代言人。故而真正實施道德審判的是人類理性自身,人們在末日審判的道德揀選中是自己判決自己的。《萬物的終結》則從個體生命終結角度更清晰地演繹了自我審判思想。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應當為普遍歷史的終極目的付出其努力,也應當在其生命終結時對自身所作所為進行評判。每個要審判自己的人,就他認識自己而言,除了從他一生中所奉行的生活方式,他不能從其他地方獲得對永恆的道德世界和配享幸福的展望。而其生活方式不僅僅體現在外部行動上,更體現在內在的行為準則和動機上,這是無法被別人所獲悉的,只能依靠每個人的自我認識。康德將上帝也內化為人類理性中的先驗理念;上帝作為全知的神聖存在者對每個個體內部意念和準則的認識,被康德轉化為個體的自我認識。就此而言,審判只能在個體內部實施。

康德在其實踐哲學中隱秘地傳達了一種自我認識的觀念。《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指出,時代對人類理性提出的籲求就在於,要求它接過那個最困難的任務,即自我認識的任務,並委任一個法庭;這個法庭就是純粹理性批判。康德所說的批判是指,按照純粹理性原則對形上學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進行裁決,對它的根源、範圍、界限等加以規定。這其中既包含自然形上學,也包含道德形上學。普遍歷史理念就是人類理性站在道德形上學高度,反思該形上學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可能性的概念。這種反思是蘊含在其理性批判和自我認識的哲學使命之中的。而個體在其生命終結之時的自我審判則是這種自我認識的微觀呈現,他在這種自我審判活動中對其一生中的行為作出結算,並自我決斷他是否配得上獲得幸福。

《萬物的終結》篇幅雖短,但其中涉及理論哲學、道德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多個思想部門,並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推進,表現了康德晚年時期更嫻熟地運用其先驗思維方法,融通各種思想的理論創造力,因而是值得關注的。

來源丨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鳳娟

相關焦點

  • 論近代理性派認識論哲學的終結
    摘要: 休謨的經驗批判終結了近代經驗派認識論哲學,從而開始了近代認識論哲學的終結,但是近代認識論哲學的最後終結則是由康德來完成的。 三 近代認識論哲學的最後終結 近代認識論哲學的終結是由休謨的懷疑論對經驗派的終結開始的,康德則沿著休謨開闢的懷疑論道路終結了理性派的認識論哲學,從而最後把近代的認識論哲學送進了以往哲學發展的歷史。
  • 鄧曉芒:康德論因果性問題
    然而,因果性在康德的範疇表「中只是十二範疇之一,為什麼他要賦予這個範疇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據我看有三條主要的原因。首先,這與康德當時所面對的最主要的敵手即休漠的懷疑論有關眾所周知,休漠的懷疑論所集中攻擊的科學認識原理正是因果性原理。
  • 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及其意義
    中國現代化道路是以實踐邏輯為主導、以實際問題為基點、以現實的人的問題為切口而生發和造就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成果之集合,從根本上駁斥了「歷史終結論」的理論預設,揭示了「歷史終結論」的非理性本質,證明了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中國的現代化實踐道路在價值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為發展中國家實現自身發展、開闢多元現代化路徑提供了獨特的經驗智慧和有益參考。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柄谷行人認為,馬克思採取了與康德相同的視角,即使共產主義理念在實踐中遭遇種種挫折,並不與該理念所帶來的未來願景相矛盾,因為歷史終究是開放的,它還遠未行至終點。然而,由於黑格爾辯證法自身構成了一個封閉的圓圈,以這種邏輯結構為基底而構造的現實歷史也被封閉起來。在黑格爾看來,作為理念的「終極目的」自身就存在於現實之中,因此它本身是實在的和確定的。正是在此意義上,黑格爾開始談論歷史的終結。隨後在科耶夫的解讀下,歷史的終結被指認為是在現代歷史中發生的。科耶夫的學生福山則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終結論」。福山認為,馬克思的理論已然失敗,歷史將終結於自由民主制度。
  • 康德與本體論
    但康德對本體論的拒斥態度,是建立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於本體論一個模糊表述的基礎上。康德到底是如何界定本體論ontology的,今天的文章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康德如何討論本體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回到康德的文本,既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沒有對本體論進行界定就直接批判,那麼他在哪裡有過界定?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康德歷史哲學在歷史哲學史中的位置
    一切事物和行動,其意義都需要以歷史的方式得到解釋,否則便不能被承認。不過與此同時,歷史本身的正當性基礎卻未受足夠重視。而本文作者正試圖通過考察歷史觀念在不同人類文明發展時期的演變,來反思歷史哲學本身的正當性基礎。基於這種問題意識,本文選擇最終聚焦於康德的歷史哲學。康德指出,以古人為師或以未來為範並不是歷史哲學的本意,人們更不能拿歷史作為鼓吹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工具。
  • 「康德劃分問題」的理論啟示
    康德把「先天綜合判斷」作為批判哲學的中心問題,從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三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他在《純粹理性批判》裡提出科學知識的可能性,在《實踐理性批判》裡提出道德意志先天法則的客觀有效性,在《判斷力批判》裡提出「快」與「不快」情感判斷的普遍必然性,都以「先天綜合判斷」為依據。「先天綜合判斷」的提出,表現出康德哲學力圖克服唯理論和經驗論片面性的調和傾向。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理解的康德與他的《理性的異教哲學史》和《黑格爾導讀》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學史。因此,《論康德》的出版對於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脈絡以及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快與慢」《論康德》,[法] 亞歷山大·科耶夫( Alexandre Kojève )著,梁文棟 譯求真問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
  • 福山——從「歷史終結論」到對中國模式的歷史考察
    作為右翼新保守派的理論代表人物、「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近兩年來對中國模式的反思,引起很多關注。福山有關中國模式和「歷史終結論」的真實看法究竟為何?這個問題甚至引起了一些國人的爭論。「歷史終結論」的困境日裔美籍學者福山於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歷史終結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之爭,以西方的自由民主「成為普世性的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而告終。當時,冷戰剛剛結束,西方朝野陶醉在自由民主體制「不戰而勝」的喜悅中。
  • 洪濤 | 論康德的永久和平理念
    [1] 康德:《萬物之終結》,《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李明輝譯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51-152頁注7。[2] 「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一詞原本就有「進入永恆安息」之意。
  • 鄧曉芒 | 重審「要康德,還是要黑格爾」問題
    康德在某些方面比黑格爾高明,他看到了認識論不能等同也不能窮盡哲學。黑格爾把整個哲學等同於認識論或理念的自我意識的歷史行程,這實際上是一種泛邏輯主義或唯智主義。這種唯智主義在現代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例如像存在主義即使沒有提出什麼重大的認識論問題,卻仍無害其為哲學。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存在的內容、深度和豐富性?
  • 康德《判斷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歷史意義
    這後一個問題, 乃是康德《判斷力批判》「目的論」部分所討論的問題。「天才」固然表現得很「怪誕」, 但是它的「作品」仍是很「自然」的;人們之所以感到它「怪誕」, 乃是有時它不符合「日常的經驗」, 它原本不是「經驗知識」中的事, 它是「自由」「創造」的產物。
  • 鄧曉芒:論康德的《判斷力批判》
    然而,康德在後來(90年代)提到他的全部哲學思考的三個問題時,卻在後面增加了一個問題,即&34;並認為&34;楊祖陶先生指出&34;(門這一變化是如何來的呢早在1787年底,當他剛剛完成的《實踐理性批判》尚未出版之際,他對自己哲學的整個體系結構已有一個大的調整。他在這年的12月寫給萊因霍爾德的信中寫道:我現在正忙於鑑賞力的批判。
  • 關於康德「認識論」批判淺釋一則
    這個就是康德認識論所開啟或指明或從事的哲學批判或反思的那個事情本身,它是一個真實意義上的哲學愛智慧的問題本身,即人類理性的自我批判。以同情的理解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康德指出了作為自然界的自在之物的存在,但又強調這個自在之物本身人們只能思維而不可以認識。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24日發表題為《後冷戰時代兩大學說是如何破產的》的文章,文章稱,即便像筆者這樣的民主忠實信徒,也發現福山關於西方自由主義民主不存在任何「真正的替代」以及「我們對於歷史終結時將存在什麼樣的社會不應抱任何懷疑」的說法過於籠統、自大和宿命論。
  • 康德論正義的實現
    康德論正義的實現 2016年09月16日 08: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學平 字號 內容摘要:法學本質上為正義之學。
  • 康德是如何把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定位清楚的?
    因為哲學涉及每個人該如何生活、做人做事的標準、如何活出人生的意義還有人的尊嚴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倫理學裡面非常核心的問題。在西方倫理學史裡,在康德之前,沒有一個哲學家能把這些問題完全定位清楚。康德是最早把這些基本問題定位清楚的哲學家。因此,《實踐理性批判》是非常重要的著作,即使這本著作受到了很多批評。
  • 劉鳳娟 | 康德的真無限概念
    他們都觸及同一個問題:先驗宇宙論中的無限概念包含的是潛無限還是實無限?帕森斯與騰格伊認為,康德在此處所論及的無限概念就是一種潛無限。梅爾尼克認為,「康德在這裡捍衛一個真實的無限整體的概念」(Melnick,p.331),而其中所包含的恰恰是一種潛在的無限觀念。儘管比安奇注意到了康德哲學中同時存在著潛無限和實無限,但是對他如何處理這兩種無限並沒有充分論述。
  • 人類歷史是在進步中嗎?──康德論歷史的目的
    之問題》﹙1784年發表﹚3)《評赫德爾〈人類史底哲學之理念〉第一、二卷》﹙1785年發表﹚4)《人類史之臆測的開端》﹙1786年發表﹚5)《論俗語所謂: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不適於實踐》﹙1793年發表﹚6)《萬物之終結》﹙1794年發表﹚7)《論永久和平:一項哲學性規劃》﹙1795年出版﹚8)《重提的問題:人類是否不斷地趨向於更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