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多令器,夫子最高標。又是新的一周,大家出行還是要做好防護工作呀。漢末三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賢才俊彥,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人來自各種家族。本篇就來看看在史書中名門望族的近義詞。
先把這些稱呼都列出來:名門、學門、名族、公族、望族、郡望、宿望、冠蓋、冠冕、冠族、大族、大姓、首族、豪族、舊族、姓族、強族、著姓、族姓、豪姓、甲族、顯姓、舊姓、右姓、強宗、豪強、豪宗、豪右、豪傑、豪俊、豪暴、豪富、郡豪、世典州郡、衣冠、邑黨、州閭、世家、世族、勢族、士族、士家、男子等。列一些能在兩漢三國時期找到的例子,聊作參考。
「公族」在《後漢書·袁安傳》就有提及,「故袁氏貴寵於世,富奢甚,不與它公族同」,這裡提到了三國時期極其興盛的汝南袁氏。
「名族」可以在《三國志·來敏傳》裡找到,「而敏荊楚名族」,季漢最長壽者來敏就是來自荊州名族。
「郡望」這個詞其實可以和「男子」結合在一起,漢代地方大族往往會自詡為當地「郡望」,在史書中就會以「某某男子」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孔融魯國男子」、「河閒男子趙騰」等。
「冠蓋」可以用來代指官吏、士大夫,在《三國志》中被提到多次,比如「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
「冠冕」、「舊族」可以用同一個例子,《三國志·常林傳》中提到的「陳、馮二姓,舊族冠冕」,《華陽國志》中也有用到「冠冕大姓」,被用來舉例的是郫縣的何氏、羅氏、郭氏。
「冠族」能在《三國志·曹爽傳》引注的《魏略》中找到,「桓範字元則,世為冠族」,龍亢桓氏的知名度也很高。
「大族」這個稱呼比較常見,比如《三國志·陸遜傳》裡提到的「本名議,世江東大族」,陸遜所在的吳郡陸氏,耳熟能詳的名字。
「大姓」這個稱呼在《三國志》中就能頻繁看到,比如「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昱謂縣中大姓薛房」等,既然能被稱為「大姓」,也會有著與之匹配的影響力。
「著姓」在裴注《三國志》引注的《魏略》中頻頻出現,比如「英字伯濟,馮翊著姓」、「逵世為著姓」,徐英、賈逵的先輩也都不簡單。
「右姓」,李賢對其的註解為「右姓,猶高姓也」,《三國志·王脩傳》註解就提到了「郭憲字幼簡,西平人,為其郡右姓」,也是明元郭皇后所在的家族。
「學門」可以在《三國志·董卓傳》引注的《三輔決錄注》中看到,「瑞字君榮,扶風人,世為學門」,士孫瑞就有著優異的家世,楊彪、皇甫嵩等人都想把三公之位相讓。
「名門」這個詞出現得挺晚,在《通典·職官志》的註解中有記載「晉王衍以名門超為太子舍人」,琅琊王氏自然是名重一時。
其實這些稱呼可以大致做個分類,有些是強調宗族傳承,有些是強調其權力地位,有些是強調其武力,有些是強調其財富,還有些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涵蓋的範圍、所指的對象都不盡相同。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