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前兩年,有次跟朋友吃飯, 他說如今的生活,開始變得安逸了,有房有車,孩子也有了,這種所謂「人生贏家」的狀態, 卻並沒有給他長久的價值感,反而讓他感覺一望到底,無趣乏味。
對我在工作之餘的寫作、閱讀、繪畫, 他在稱讚之外也有很多不解:「年紀也不小了,還折騰這些,值得嗎?」
其實每個人的世界都千差萬別,在他眼裡,我現在的生活太不安分,太不主流;但在我看來,他世界裡的「折騰」,於我而言卻甘之如飴,因為我很清楚,我是在做一些「成為我自己」的事情。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說,所有的事,都能歸結到下面這三個亙古不變的問題上:
我是誰?
從哪兒來?
要到哪兒去?
而「我是誰?」是這三個問題中的關鍵之關鍵。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刻下了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以此作為神諭。
認識自己的目的,其實就是去回答好「我是誰?」這個問題,由此我們才能找到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並最終成為我們自己。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你自己。
只有當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然後去做那些「成為你自己」的事情,你才能夠真正活出內心渴望的狀態,從而收穫人生的富足和自由。
1
成為你自己:
不靠運氣致富的人生之路
「成為你自己」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只不過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做著「成為其他人」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過習慣了那種隨大流的生活。
上學的時候,我們想要成為別人家的小孩;上班的時候,我們想要成為領導那樣的人;人到中年,我們又開始羨慕起那些功成名就的企業家,自由人。
從小開始,好好學習,考個好小學好中學,然後,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然後,努力賺錢,再找一個對的人,結婚生子,然後,讓自己的小孩,繼續上個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然後繼續找好工作,繼續努力賺錢。
誠然,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不好,而是這樣的生活是一種大多數人理想化了的人生套路,如果你生搬硬套地往自己身上放,你不見得能夠獲得同樣的理想化結果。
就拿找個好工作來說吧,大多數人眼裡定義的好工作就是賺錢多,能夠供得起大房子,付得了每年旅遊的費用,還能夠過上主流媒體宣傳的美好生活。
可是,這樣的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你,是不是你能夠夠得上,就算夠得上,是不是很艱辛,你願不願意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這些問題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可也正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境遇,價值觀不同,所以,不見得主流的人生套路,對每個人都適用。
有太多人,獲得了大家眼裡的好工作,卻常常鬱鬱寡歡,甚至因為勞累而身體垮掉甚至影響家庭。
似乎我們很少有空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因為我們都擠在成為其他人的路上,所以我們的內心開始焦慮,迷茫,衝突不斷。
Naval Ravikant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矽谷投資人,他是印度裔移民,20多年來一直在美國矽谷創業和投資,他最著名的投資項目有兩個,一個是Twitter,一個是Uber。
他在文章《如何不靠運氣致富》中提到,一個人只有擁有了獨到技能,才能真正地富足。
所謂的獨到技能,就像下面這些:
銷售技巧,擅於與人交談且抓住痛點
音樂天賦,有能力演奏任何樂器
痴迷的個性:你能潛心研究事物並且迅速記住
玩過許多遊戲,深入理解博弈論
等等等等…...
獨到技能算是一種古怪的組合,它包含了你獨特的DNA特性,你獨特的成長環境以及你對這種環境的反應,它幾乎是根植於你的個性和身份之中。
沒有人可以教授你獨到技能,但是你可以去發現它,然後去刻意練習自己的獨到技能。
所以,你需要去思考,在你的童年或者少年時代,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那些你自己並不認為是技能技巧,但是你周圍的人卻注意到你做得很棒的事情。
Naval還說:
「在成為你自己這件事情上,沒人能同你競爭。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找尋誰最需要你和什麼最需要你。」
當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是誰」的延伸,那麼就沒有人可以與你在這一件事情上競爭。
《巨人的工具》這本書裡有專門採訪過一個人,名叫斯科特·亞當斯,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畫的作者。
亞當斯寫博客,畫漫畫還出書,特別高產,而且自成體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畫已經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65個國家的兩千多份報紙上轉載。
在獲得這些成就之前,他混跡於銀行和通信公司,是所以千千萬萬的打工人中的一員。
但是,當他選擇成為他自己,他就願意一邊工作一邊業餘畫畫和寫作,因為畫畫和寫作是他的獨到技能,始終打著他個人獨特的烙印。
雖然每天早上4點就得起來畫畫,晚上還要更新博客,當時這些給他的物質回報也非常少,但是他依然樂此不疲。
所以,當他跳出了「成為其他人」的困局,找到了「成為自己」的路時,收穫人生的富足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2
活出自我:
構建屬於你的身份系統
大部分目標的達成,往往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接近目標,一步一步構建出你想得到的結果,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漸進式歷程,而非一個靜態結果的即時呈現。
就像亞當斯最終功成名就,來自於他給自己構建了一個獨屬於他的身份系統。
他畫畫和寫作,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什麼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達成他對自己的一個身份定位。
人生狀態的改變,往往涉及到三個層面:
結果層面(Have something)
這一層面的改變是自己想得到什麼結果,比如想減肥,想出書,想得冠軍,大部分目標都是這個層面的改變。
過程層面:(Do something)
這一層面的改變是自己要做什麼,比如換一種寫作的方式,執行你的健身計劃,開始學習一門英語課程,這一層往往是習慣和系統的改變。
身份層面:(Be something)
最深層次的改變是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比如改變你的價值觀,改變你的自我認知或者處世原則,這一層往往是你的內在信念的變化。
想要成為其他人的人,往往都是想要從結果層面去改變,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上,然後才去關注自己要做一些什麼事情,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改變,往往很難觸及到身份層面的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真正實現目標和自我價值的根源。
因為身份背後有著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你的行為和內在信念是衝突的,那你就很難保持那些可以引發改變的行動。
比如,你想有很多錢,但你內心潛在的身份定位是一個花錢的人而不是一個賺錢的人,那你更可能繼續想著去購物去消費,成為月光族,而不是去創造價值,積累財富。
真正能讓你持續做出改變的,是先從身份層面的改變出發,去了解自己,找到內在真實的渴求,從而明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種身份系統的重新構建,其實就是「成為你自己」——
經過對自我的認知和思考,你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是誰,有什麼樣的特質和優勢,然後藉由這些特質和優勢,你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多人的問題在於,總是圍著「Have something」和「Do something」這兩個層面打轉,卻從來沒有在「Be something」這個關鍵層面上下功夫。
這就是在我的新書《心智突圍》裡提到的「Be - Do - Have」心智模式,所以,在考慮「要什麼」和「怎麼做」之前,你得要先知道「自己是誰」。
你的目標不是要讀很多書(結果),而是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身份),如此你才會願意在工作之餘安靜地拿起書來讀(過程)。
你的目標不是要去跑馬拉松(結果),而是成為一個愛運動的人(身份),如此你才會給自己制定一份循序漸進的跑步計劃,積極執行(過程)。
你的目標不是要寫很多文章(結果),而是成為一個作家(身份),如此你才會持續地輸入,思考,不斷地進行創作(過程)。
所有這些身份系統,都來自於你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而更本質的來說,源於你最終想成為你自己。
新的身份會讓你做出改變,而一再重複的行為又會不斷強化和塑造與其相關的身份。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作家,所以你會持續地寫作,而你一直寫作,也是在強化你是一個作家的身份。
想要從身份層面進行改變,你可以參考以下兩個步驟:
1. 確定你想成為哪種類型的人
你可以找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然後去挖掘出什麼樣的人會擁有這些東西。
2. 通過小的成功來證明你能成為那樣的人
你的行為會強化你的身份,而你的身份又會進一步驅動你的行為,身份和行為之間就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最終會形成一個正循環。
人的內在定位準了,需求改變了,行動自然也就變了。而這樣的行動,因為有了持續的內在剛需作驅動,所以才會變得自律而長久。
3
追尋使命:
成為自己的同時,兼顧利他主義
當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能夠給自己定位一個身份系統活出自我的時候,接下來,你就來到了「成為你自己」的下一個階段——感受使命的召喚。
電影《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裡, 有句非常經典的臺詞——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找到那些比你自身更宏大的存在)。
電影中的比利,投身於一場不知道對錯的戰爭,然後掙扎著尋找戰爭的意義,卻一無所獲。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宏大的事情,比如愛,比如恨。
但是隨著年齡的漸長,我們逐漸意識到另一種更極致的宏大—虛無。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比自我更加宏大的存在,才能擺脫生命的迷茫和困惑,有覺知地生活。
一位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在知道很多小孩上不起學的現實之後,開始蹬三輪車攢錢,過著節儉的生活,甚至還把自己幾十年的養老錢拿出來,建立了一個教育獎勵基金會。
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感覺生活沒有希望,甚至想要自暴自棄。但在父親節這一天,他突然感到女兒想讓他去做點什麼,於是他振作起來,決心像對待女兒一樣對待自己所有的學生,最後他成了大學裡最受歡迎的教授。
他們就像是受到了使命的召喚,找到了比自身存在更宏大的願景,不僅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還最終超越了自我。我們總是需要找到一些別的什麼東西,來為生活背書。
人的一個高級需求就是自我實現。那些獲得了穩定安逸生活的已經非常優秀的人,現在依然努力、依然勇於接受新的挑戰,就是為了實現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只是為了眼前的瑣事而工作、學習沒有多大意思,我們得有一個更大更遠的願景, 找到人生的使命。
那什麼是人生使命呢?
馬克思曾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
成為你自己,就是從「你想做什麼」到「你能做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你成為了你自己,這其中涉及的是你內在的需要和渴求。
而使命,則是讓「成為你自己」這件事情跟外界發生聯繫,讓他人也從你個人的「成為你自己」這件事情上獲益。
所以使命就是「我想做」,「我能做」以及「他人需求」三者之間的結合。
當我們能夠在成為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兼顧他人的需求,秉持利他主義來為他人提供價值,那你人生實現富足的概率會非常大。
因為一個人能為他人提供的價值越大,他本身的價值就越大。
就像失去女兒的父親,當他決定像對女兒那樣對待自己所有學生,並且身體力行的時候,他最終就能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
而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 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 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在你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並且「能做什麼」的時候,請想一想,自己同時還能滿足他人什麼樣的需求。
最後的話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你自己。
只有成為你自己,你才能真正在一件事情上取得長久的成功。
當你願意去構建屬於你的身份系統,活出自我,並且結合他人需求形成人生使命,感受使命的召喚,那收穫人生的富足和自由就是一件確定性很高的事情。
之所以「成為你自己」是人生富足的一條捷徑,就是因為當我們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件「成為自己」的事情時,我們整個人就總是處於巔峰狀態或者說心流體驗。
在這樣一種體驗裡,我們始終處於專注而愉悅的狀態,進入忘我的境界,時間的流逝反而會覺得特別快。
而暮然回首,很多想要的人事物已然達成。
選擇去成為你自己,需要一個人持續地向內看,持續地自省,持續地試錯,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的時候,很多好事情就變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而正因為最終我們成為了自己,所以,我們所塑造的世界才是自由而富足的。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