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暴富的「捷徑」

2020-12-10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前兩年,有次跟朋友吃飯, 他說如今的生活,開始變得安逸了,有房有車,孩子也有了,這種所謂「人生贏家」的狀態, 卻並沒有給他長久的價值感,反而讓他感覺一望到底,無趣乏味。

對我在工作之餘的寫作、閱讀、繪畫, 他在稱讚之外也有很多不解:「年紀也不小了,還折騰這些,值得嗎?」

其實每個人的世界都千差萬別,在他眼裡,我現在的生活太不安分,太不主流;但在我看來,他世界裡的「折騰」,於我而言卻甘之如飴,因為我很清楚,我是在做一些「成為我自己」的事情。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說,所有的事,都能歸結到下面這三個亙古不變的問題上:

我是誰?

從哪兒來?

要到哪兒去?

而「我是誰?」是這三個問題中的關鍵之關鍵。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刻下了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以此作為神諭。

認識自己的目的,其實就是去回答好「我是誰?」這個問題,由此我們才能找到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並最終成為我們自己。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你自己。

只有當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然後去做那些「成為你自己」的事情,你才能夠真正活出內心渴望的狀態,從而收穫人生的富足和自由。

1

成為你自己:

不靠運氣致富的人生之路

「成為你自己」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只不過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做著「成為其他人」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過習慣了那種隨大流的生活。

上學的時候,我們想要成為別人家的小孩;上班的時候,我們想要成為領導那樣的人;人到中年,我們又開始羨慕起那些功成名就的企業家,自由人。

從小開始,好好學習,考個好小學好中學,然後,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然後,努力賺錢,再找一個對的人,結婚生子,然後,讓自己的小孩,繼續上個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然後繼續找好工作,繼續努力賺錢。

誠然,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不好,而是這樣的生活是一種大多數人理想化了的人生套路,如果你生搬硬套地往自己身上放,你不見得能夠獲得同樣的理想化結果。

就拿找個好工作來說吧,大多數人眼裡定義的好工作就是賺錢多,能夠供得起大房子,付得了每年旅遊的費用,還能夠過上主流媒體宣傳的美好生活。

可是,這樣的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你,是不是你能夠夠得上,就算夠得上,是不是很艱辛,你願不願意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這些問題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可也正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境遇,價值觀不同,所以,不見得主流的人生套路,對每個人都適用。

有太多人,獲得了大家眼裡的好工作,卻常常鬱鬱寡歡,甚至因為勞累而身體垮掉甚至影響家庭。

似乎我們很少有空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因為我們都擠在成為其他人的路上,所以我們的內心開始焦慮,迷茫,衝突不斷。

Naval Ravikant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矽谷投資人,他是印度裔移民,20多年來一直在美國矽谷創業和投資,他最著名的投資項目有兩個,一個是Twitter,一個是Uber。

他在文章《如何不靠運氣致富》中提到,一個人只有擁有了獨到技能,才能真正地富足。

所謂的獨到技能,就像下面這些:

銷售技巧,擅於與人交談且抓住痛點

音樂天賦,有能力演奏任何樂器

痴迷的個性:你能潛心研究事物並且迅速記住

玩過許多遊戲,深入理解博弈論

等等等等…...

獨到技能算是一種古怪的組合,它包含了你獨特的DNA特性,你獨特的成長環境以及你對這種環境的反應,它幾乎是根植於你的個性和身份之中。

沒有人可以教授你獨到技能,但是你可以去發現它,然後去刻意練習自己的獨到技能。

所以,你需要去思考,在你的童年或者少年時代,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那些你自己並不認為是技能技巧,但是你周圍的人卻注意到你做得很棒的事情。

Naval還說:

「在成為你自己這件事情上,沒人能同你競爭。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找尋誰最需要你和什麼最需要你。」

當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是誰」的延伸,那麼就沒有人可以與你在這一件事情上競爭。

《巨人的工具》這本書裡有專門採訪過一個人,名叫斯科特·亞當斯,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畫的作者。

亞當斯寫博客,畫漫畫還出書,特別高產,而且自成體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畫已經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65個國家的兩千多份報紙上轉載。

在獲得這些成就之前,他混跡於銀行和通信公司,是所以千千萬萬的打工人中的一員。

但是,當他選擇成為他自己,他就願意一邊工作一邊業餘畫畫和寫作,因為畫畫和寫作是他的獨到技能,始終打著他個人獨特的烙印。

雖然每天早上4點就得起來畫畫,晚上還要更新博客,當時這些給他的物質回報也非常少,但是他依然樂此不疲。

所以,當他跳出了「成為其他人」的困局,找到了「成為自己」的路時,收穫人生的富足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2

活出自我:

構建屬於你的身份系統

大部分目標的達成,往往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接近目標,一步一步構建出你想得到的結果,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漸進式歷程,而非一個靜態結果的即時呈現。

就像亞當斯最終功成名就,來自於他給自己構建了一個獨屬於他的身份系統。

他畫畫和寫作,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什麼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達成他對自己的一個身份定位。

人生狀態的改變,往往涉及到三個層面:

結果層面(Have something)

這一層面的改變是自己想得到什麼結果,比如想減肥,想出書,想得冠軍,大部分目標都是這個層面的改變。

過程層面:(Do something)

這一層面的改變是自己要做什麼,比如換一種寫作的方式,執行你的健身計劃,開始學習一門英語課程,這一層往往是習慣和系統的改變。

身份層面:(Be something)

最深層次的改變是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比如改變你的價值觀,改變你的自我認知或者處世原則,這一層往往是你的內在信念的變化。

想要成為其他人的人,往往都是想要從結果層面去改變,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上,然後才去關注自己要做一些什麼事情,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改變,往往很難觸及到身份層面的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真正實現目標和自我價值的根源。

因為身份背後有著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你的行為和內在信念是衝突的,那你就很難保持那些可以引發改變的行動。

比如,你想有很多錢,但你內心潛在的身份定位是一個花錢的人而不是一個賺錢的人,那你更可能繼續想著去購物去消費,成為月光族,而不是去創造價值,積累財富。

真正能讓你持續做出改變的,是先從身份層面的改變出發,去了解自己,找到內在真實的渴求,從而明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種身份系統的重新構建,其實就是「成為你自己」——

經過對自我的認知和思考,你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是誰,有什麼樣的特質和優勢,然後藉由這些特質和優勢,你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多人的問題在於,總是圍著「Have something」和「Do something」這兩個層面打轉,卻從來沒有在「Be something」這個關鍵層面上下功夫。

這就是在我的新書《心智突圍》裡提到的「Be - Do - Have」心智模式,所以,在考慮「要什麼」和「怎麼做」之前,你得要先知道「自己是誰」。

你的目標不是要讀很多書(結果),而是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身份),如此你才會願意在工作之餘安靜地拿起書來讀(過程)。

你的目標不是要去跑馬拉松(結果),而是成為一個愛運動的人(身份),如此你才會給自己制定一份循序漸進的跑步計劃,積極執行(過程)。

你的目標不是要寫很多文章(結果),而是成為一個作家(身份),如此你才會持續地輸入,思考,不斷地進行創作(過程)。

所有這些身份系統,都來自於你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而更本質的來說,源於你最終想成為你自己。

新的身份會讓你做出改變,而一再重複的行為又會不斷強化和塑造與其相關的身份。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作家,所以你會持續地寫作,而你一直寫作,也是在強化你是一個作家的身份。

想要從身份層面進行改變,你可以參考以下兩個步驟:

1. 確定你想成為哪種類型的人

你可以找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然後去挖掘出什麼樣的人會擁有這些東西。

2. 通過小的成功來證明你能成為那樣的人

你的行為會強化你的身份,而你的身份又會進一步驅動你的行為,身份和行為之間就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最終會形成一個正循環。

人的內在定位準了,需求改變了,行動自然也就變了。而這樣的行動,因為有了持續的內在剛需作驅動,所以才會變得自律而長久。

3

追尋使命:

成為自己的同時,兼顧利他主義

當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能夠給自己定位一個身份系統活出自我的時候,接下來,你就來到了「成為你自己」的下一個階段——感受使命的召喚。

電影《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裡, 有句非常經典的臺詞——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找到那些比你自身更宏大的存在)。

電影中的比利,投身於一場不知道對錯的戰爭,然後掙扎著尋找戰爭的意義,卻一無所獲。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宏大的事情,比如愛,比如恨。

但是隨著年齡的漸長,我們逐漸意識到另一種更極致的宏大—虛無。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比自我更加宏大的存在,才能擺脫生命的迷茫和困惑,有覺知地生活。

一位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在知道很多小孩上不起學的現實之後,開始蹬三輪車攢錢,過著節儉的生活,甚至還把自己幾十年的養老錢拿出來,建立了一個教育獎勵基金會。

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感覺生活沒有希望,甚至想要自暴自棄。但在父親節這一天,他突然感到女兒想讓他去做點什麼,於是他振作起來,決心像對待女兒一樣對待自己所有的學生,最後他成了大學裡最受歡迎的教授。

他們就像是受到了使命的召喚,找到了比自身存在更宏大的願景,不僅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還最終超越了自我。我們總是需要找到一些別的什麼東西,來為生活背書。

人的一個高級需求就是自我實現。那些獲得了穩定安逸生活的已經非常優秀的人,現在依然努力、依然勇於接受新的挑戰,就是為了實現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只是為了眼前的瑣事而工作、學習沒有多大意思,我們得有一個更大更遠的願景, 找到人生的使命。

那什麼是人生使命呢?

馬克思曾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

成為你自己,就是從「你想做什麼」到「你能做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你成為了你自己,這其中涉及的是你內在的需要和渴求。

而使命,則是讓「成為你自己」這件事情跟外界發生聯繫,讓他人也從你個人的「成為你自己」這件事情上獲益。

所以使命就是「我想做」,「我能做」以及「他人需求」三者之間的結合。

當我們能夠在成為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兼顧他人的需求,秉持利他主義來為他人提供價值,那你人生實現富足的概率會非常大。

因為一個人能為他人提供的價值越大,他本身的價值就越大。

就像失去女兒的父親,當他決定像對女兒那樣對待自己所有學生,並且身體力行的時候,他最終就能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

而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 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 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在你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並且「能做什麼」的時候,請想一想,自己同時還能滿足他人什麼樣的需求。

最後的話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你自己。

只有成為你自己,你才能真正在一件事情上取得長久的成功。

當你願意去構建屬於你的身份系統,活出自我,並且結合他人需求形成人生使命,感受使命的召喚,那收穫人生的富足和自由就是一件確定性很高的事情。

之所以「成為你自己」是人生富足的一條捷徑,就是因為當我們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件「成為自己」的事情時,我們整個人就總是處於巔峰狀態或者說心流體驗。

在這樣一種體驗裡,我們始終處於專注而愉悅的狀態,進入忘我的境界,時間的流逝反而會覺得特別快。

而暮然回首,很多想要的人事物已然達成。

選擇去成為你自己,需要一個人持續地向內看,持續地自省,持續地試錯,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的時候,很多好事情就變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而正因為最終我們成為了自己,所以,我們所塑造的世界才是自由而富足的。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人生有捷徑可走嗎?
    見過小有成就的人,將身家砸進資金盤;有的甚至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自己搞起了資金盤,站上金字塔的頂端。也見過年輕人,為了一夜暴富,義無反顧地進去傳銷組織。天天開會、喊口號、打雞血,研究如何拉人,一心做著大富大貴的美夢。
  • 人生最好的捷徑,就是不走捷徑
    在今天急劇更迭的商業社會,似乎到處充斥著一種聲音:做某件事,短期就能讓你成為行家、讓你月入十萬,快速成為人生贏家、實現財務自由。讓人聽的心潮澎湃,似乎通往財富自由的成功唾手可得。渴求快速成功,幻想著一夜暴富,成了多數人的心魔。然而,世間所有的道路都有自己的規律,要想省掉許多中間繁複的環節,直奔主題,往往欲速則不達。
  • 張愛玲《第一爐香》:人生,沒有捷徑
    那些喜歡走捷徑,選擇了走捷徑的人,最初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會付出怎樣的代價,直到在這些所謂的捷徑裡迷失自我,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人生是沒有捷徑的,女人這一輩子,能做的,只有靠自己。
  • 摧毀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鼓吹一夜暴富
    你對一夜暴富有多渴望,結局就會有多絕望。信奉一夜暴富只會讓你自己的生活更加痛苦,讓你失去人生奮鬥的動力,陷入一夜暴富的泥濘裡無法自拔。就像《奇葩說》辯手詹青雲說的:「千萬不要以為疲憊生活和英雄夢想之間只隔著一夜暴富的距離,一夜暴富好短好快,讓我們以為夢想觸手可及,殊不知這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捷徑亦可取,只要守正道——老山禪思想談「捷徑」
    除了當官的捷徑,有的人還想要一夜暴富,通過金融的方式賺到快錢。比如很多人熱衷「資金盤」,很多資金盤的項目都會在一夜之間突然垮掉,如人人公益、維卡幣、世界雲聯等,但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後繼的向資金盤裡撲去。據廣州日報,人人公益上線一個月就斂財10億,全國有20萬人參與,可見人們對走捷徑這件事持有的熱情。
  • 「痴人說夢」掙不下錢,可以去期貨市場走走捷徑?
    在很多人眼中,對期貨市場存在著很大的誤解,那我想問問你們,你是為什麼做期貨?都有什麼回答呢?很多人的答案是為了掙快錢,為了做做一夜暴富的夢,其實很多人真的是這樣想的,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罷了。但是你的一夜暴富可能會變成一夜暴斃。
  • 人生最快的捷徑,是慢慢走
    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人生一場,所謂捷徑,皆是陷阱。 長子宋之問專攻文詞,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書法,兄弟三人一時成為當時的美談。 三人中,又以宋之問日後成就最為顯著。 公元675年,宋之問考中進士,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一同被分到文學館,正式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同一年,唐高宗詔令武則天攝國,這個時候,雖然武則天還未稱帝,但已獨攬大權。 宋之問知道武則天愛才,於是便用盡全力寫詩討武則天的歡心,希望可以藉此上位。
  • 窮人翻身的六大「捷徑」,若能走好,早晚飛黃騰達,註定是人上人
    以下就分享窮人翻身的六大「捷徑」,若能走好,早晚飛黃騰達,註定是人上人;註定成為「有錢人」的人,往往也能走好這六大「捷徑」,你能走好嗎?捷徑二、開發人脈資源,讓人脈成為你的財脈在當今社會,單槍匹馬註定寸步難行,想成為有錢人更是難上加難,只有充分利用各種人脈資源,你才能有效縮短由窮到富的翻身之路。
  • 江蘇一家四口暴死出租屋:所謂暴富背後,都是無間地獄
    這夫妻倆一個28歲,一個26歲,正值人生的大好年華,卻整天做著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期盼著有朝一日可以不勞而獲、一夜暴富。他們二人把人性的自私、貪婪、墮落、虛榮展現得淋漓盡致。最不該的是,還搭扯上了自己一雙年幼的兒女,讓兩個無辜的孩子成為了這場悲劇的最大受害者。
  • 張愛玲《第一爐香》:人生沒有捷徑,所有的捷徑都會加倍重新走過
    薇龍自己覺得是《聊齋志異》裡的書生,上山去探親出來之後,轉眼間那貴家宅第已經化成一座大墳山;如果梁家那白房子變了墳,她也許並不驚奇。這是第一次葛薇龍到姑母家走出後的感覺,也預示了她的悲慘人生。梁家的家宅成為了葛薇龍墮落的埋骨之地。埋的是她對人生的美好追求,對愛情的純真嚮往。
  • 《書法問集》273、書畫家如何經營自己才能暴富?
    想要靠書畫暴富,最後可能是報復書法和國畫。【字因人貴,畫因人貴。僅僅靠書畫是不能暴富,想著要暴富是錯的。】提問者能夠如此直白的說出,書畫家怎麼能夠暴富,非常實在,簡單粗暴直抒心意。所以我也很實在的回答,想要暴富是錯誤的。
  • 樊登推崇的人生捷徑
    如果我一直逃避自己的過去,不肯承認和面對自己年少時候犯下的錯誤,我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無獨有偶,當天編劇於正也發道歉信,就6年前侵犯《梅花烙》版權向瓊瑤道歉。這份道歉現在才來,並非我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我缺乏足夠的勇氣。網上有評論兩人都是迫於輿論壓力道歉,但我也相信他們這一刻的勇氣。明星道歉難,平凡如你我,道歉也難。
  • 誰的人生能有捷徑?劉鐵男父子是厚黑成功學反面教材
    從話中可以窺見劉鐵男是如何從一名黨員幹部淪為階下囚的,只因他凡事愛走「捷徑」。 劉鐵男的教子言論無疑扭曲了其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文章稱,「劉鐵男的教誨在兒子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讓他找到了一條最便捷的成功之路,這就是利用父親職務的影響力、手中的權力攫取金錢。」 老子臺前辦事,兒子幕後收錢,父子倆「一唱一和」的「二人轉」,最終將二人送上了法律的審判臺。
  • 塔羅牌佔卜:你會有暴富的一天嗎?
    人生在世,有很多目標要完成,但苦於沒有資金,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我們或許每時每刻都在為未來而努力,但真正能夠憑一己之力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寥寥無幾,更別說那些成為上億身家的人了,很多人為了辛辛苦苦東奔西走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為了家人,也為了自己,可是很多人付出一生也很難有積蓄。
  • 在廣西設計周上解鎖暴富人生,原來有錢人的快樂是這樣的!
    在廣西設計周上解鎖暴富人生,原來有錢人的快樂是這樣的! 體驗暴富人生 快來跟著小鐵探索 有錢人的快樂到底是是怎樣的吧~ 萬事皆可「樂」 在黃與黑、理想與現實的強烈碰撞下 造就了一處「極樂之地」
  • 讓你「一夜暴富」的APP,又捲土重來了!
    文/金錯刀頻道  幻想一夜暴富的刀哥  你相信一夜暴富嗎?  最近,微博上一條熱搜讓刀哥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幫你實現一夜暴富的天使?  當然不可能,仔細瀏覽你會發現在這款App裡面,有一個基金的欄目,下方的「銀行專戶」、「公益基金監管」等都只是個幌子,最後一欄「善款募捐」才是目的。  點擊「善款募捐」,就可以通過支付寶或微信,給這款APP募捐了。
  • 這世上有沒有一夜暴富的事?這篇文章說得真有道理
    其實,如果細心研究一下,你不難看到,那些叫囂著提供「月人數萬元的」商機的「高人」,自己其實往往還是個一文不值的窮光蛋。即便有錢人帳,也只是昧著良心招搖撞騙得來,往往並不長遠,甚至最終鋃鐺入獄。所以,那些想發財的年輕人千萬不要奢望一夜暴富,更要拋棄不勞而獲的念頭,因為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 糾正錯誤之推擊:讓你成為4英尺推擊高手的捷徑
    讓你成為4英尺推擊高手的捷徑  去年,在美巡賽上總共有36772次3至5英尺的推擊嘗試,其中31832次推進洞——還差大約1200次才達到90%的成功率。真是驚人的數字。你在這個距離的成功率是多少?
  • 你所謂的捷徑,其實是一條最長的彎路
    如此捷徑,損壞自己名譽不說,還將斷送大好前程。《培根論人生》中有言: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此前,翟天臨論文造假事件也曾刷爆微博。翟天臨於今年年初曬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的錄取通知書。之後在直播回答網友問題時,意外暴露了自己不知道「知網」是什麼東西,從而引發翟天臨學術調查 「導火索」。
  • 做事半途而廢將輸掉你的人生,這絕對是條箴言捷徑,一定要謹記!
    人生就猶如一個沙漏,從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分鐘沙漏倒置,計時已經開始。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每個人的成功都不能相比,每個人的道路也都無法複製。我們與其盲目的去模仿別人,學習別人,不如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給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