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獨特的視角展現太行風骨‖他尋找和感悟與物神遊的精神感應

2020-12-14 洪潮國畫

《鐵骨迎朝暉》 紙本設色 洪潮 146x180cm 2014年

「低調的奢華!」這是我觀看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的「中國夢·太行魂——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時首先想到的。

沒有花藍,沒有賀信;沒有剪彩,沒有致辭,使得這場沒有開幕式的開幕式稍顯平淡。但卻正因少了些許形式主義,反而使畫展回歸本源,觀眾可以在沒有鮮花掌聲和讚歌頌揚的外在影響下,能有更多的時間自由靜心地看展,嗅覺那往常嘈雜喧囂中不易察覺的的墨香,無形中卻又恰好與這次畫展的嚴肅主題和國家美術殿堂應該具備的寧靜環境不謀而合。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對筆者和觀眾來講未必不是一件幸事。正是在這種難能可貴的恬靜典雅的氣氛中,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洪潮先生就其廣受好評的展出作品《鐵骨迎朝暉》藉機暢談。

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吳長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山西省委宣傳部長胡蘇平等觀展

《鐵骨迎朝暉》是洪潮專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量身定製的大幅作品。他通過寫意的語言表達和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現太行風骨,弘揚太行精神,以其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在大家雲集的寬暢展廳仍覺十分搶眼,引來許多觀眾駐足拍照。整幅畫面雲在飛,水在流,山在動,光在閃,藝術再現了太行山的雄、奇、壯、美。脫穎而出的蓬勃生機和迎面撲來的浩然正氣,使這幅歷經數月才得以完成的精品力作與「中國夢·太行魂」的主旨巧妙吻合,不僅帶給觀眾美的薰陶和藝術享受,也進一步激起我欲走進畫裡、探求個中的興致。

「太行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作為抗戰時期八路軍抗擊日寇的主戰場和解放戰爭時期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鑄就和形成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太行山的歷史與血脈、風骨與精神,無不突顯著波瀾壯闊的中國夢,所以我就想借太行的山和水來表現這種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聽著洪潮的詮釋,再品味「幽谷深萬尺,絕壁入穹蒼。不畏磴道險,極頂睹天光。」的激情題款,自然很容易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中國夢·太行魂——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展廳現場

太行山縱貫中華大地八百餘裡,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磅礴,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譽,代表著北方山水獨特的雄渾魅力。在歷史與藝術的交匯中,太行山水孕育了荊浩、關仝、範寬等山水畫大家,他們的藝術成就深刻影響著後世丹青。1984年,賈又福先生的《太行豐碑》和呂雲所先生的《夜走太行》,同時亮相全國美展並獲得大獎,引起美術界廣泛關注,一種獨特的「太行藝術現象」由此誕生,全國畫家寫生太行、創作太行蔚然成風,洪潮作為賈又福先生的高徒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太行山的地貌比較符合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表現,山、石、樹,很豐富,有層次,比較適合筆墨的施展。」洪潮認為,「煙雨蒼茫,山路如篆,雜樹皴然,石磊嶙峋。一入太行山的腹地便覺一股攝人之勢撲面而來,北方山川特有的雄健陽剛之美盡收眼帘。自事畫以來,寫生就成了我每年必修的功課。每次寫生,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每次進太行,每次能激發創作靈感,我的『太行情結』由此隱隱而生。」是故,「太行山是我這些年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過去跟著賈老師去,後來帶著學生去。」就這樣,一路走來,一步步朝著山水精神前行和進深,最終形成了「雄渾、正大、剛健、純雅」的藝術風範。

的確,再回望《鐵骨迎朝暉》,猶如身臨其境。遠觀,山峰壁立,勢狀雄強;近看,雲水湧動,幽遠深邃;平視,朝暉律動,光影變幻……,力作高懸入眼見,坐來令我看無厭。另外,洪潮在構圖經營和筆墨處理上,特別是畫面黑白、虛實、疏密的設計組織上,努力在既定法式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以彰顯自己的特有畫風,其擅長的積墨法加上獨特的「蝌蚪皴」筆法,進一步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力。正如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在中國美術館洪潮藝術研討會上所言,「在畫上可以看到傳統山水筆墨的運用,山水的章法構成處理都有他自己獨到的心得和實踐。」對此,洪潮坦言,「這次我表現太行,是在汲取傳統的基礎上,用筆墨展現一些意象和精神層面的東西,使之個性化、情緒化、靈性化、意志化、精神化,尋找和感悟與物神遊的精神感應。」

洪潮接受現場採訪

我國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曾在所撰《聽天閣畫談隨筆》中指出,「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蘊蓄於胸中,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旁及藝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極。」被畫家奉為藝術真諦。近年來很多畫家以太行山為寫生基地,正是想汲取太行山的渾樸、雄奇、險峻、勁峭的自然景觀,以期達到「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境界。我們從《鐵骨迎朝暉》迎面撲來的「雄渾、正大、剛健、醇雅」的山水精神來看,不正是這種正大沛然之氣的真實寫照嗎?我想,《鐵骨迎朝暉》的創作初衷也是理應如此吧。

「洪潮的山水畫,我覺得有一種渾厚蒼茫的大氣,已有自己獨特畫風和感受。」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直言,「尤其太行之作,與他人所畫太行有別,總是自己的筆墨方法和自己心中的太行意象,卻是源自造化、源自寫生、源自對太行的感悟。這正是道出了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與山水天地精神往來、關於主客觀關係的奧秘。」

鐵骨是山的精神,民族的脊梁;朝暉是光明、是希望,也是正大之美的象徵。我想,洪潮以熾熱的激情、藝術的執著、滿腔的赤血、崇高的使命凝聚而成的「太行情結」——《鐵骨迎朝暉》不正是他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一曲藝術和生命的禮讚嗎?

————郭書民憶寫於京華篤書敏行工作室

相關焦點

  • 情系太行 竇憲敏山水畫藝術展「風骨」新鄉開幕
    竇憲敏山水畫藝術展「風骨」新鄉開幕為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於「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9月28日,由新鄉市文聯主辦的「風骨·紀念張仃先生誕辰100開幕式現場張仃先生作為當代中國美術界一代宗師,被譽為20世紀「大美術家」和20世紀中國美術的「立交橋」,他在漫畫、年畫、宣傳畫、壁畫、中國畫、藝術設計、藝術教育和美術評論等領域皆有著重要貢獻
  • 太行精神 薪火相傳
    炎炎夏日,無法阻擋我們親身了解和感悟八路軍和太行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的腳步,我和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的成員們走進了八路軍文化園,而這裡同樣也來了許多遊客。在這些遊客當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組遊客,他們身穿職業裝,手拿筆和本,一邊參觀一邊記錄。
  • 《武緣》獨特視角敘寫武術名家感悟
    作者錢承飛用記者獨特視角和敏銳目光,捕捉和記錄中外武術名家對中華武術的深刻感悟。這是作家錢承飛繼《路在腳下延伸》《穿越橄欖林》和《車輪上的名人》後的全新力作。近年來,他通過武術活動與中外武術名家結下深厚情誼。
  • 太行巍巍 | 關於山水畫創作的感悟
    蘇東坡以這樣的詩句描繪太行的個性。綿延四百餘公裡的太行山脈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地理上都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若想「以一管之筆 , 擬太虛之體」在咫尺間容納太行千裡氣魄,必然要求畫家有著博大的胸懷以及熾熱的情感。我個人正是努力要成為這樣的畫家。
  • 「太行筆墨」的精神與血脈-著名畫家呂大江作品賞析
    如今,自幼耳濡目染、美術功底紮實、心系太行風情的呂大江,接過了家父的衣缽,繼承了他的遺志。長期以來,篤志明理、躬行求真,堅持圍繞太行山水的繪畫主題,勤奮探索、奮力鑽研,傾一己之力傳承並延展了「太行筆墨」的精神與血脈,成為當代畫壇表現太行山自然景觀的傑出藝術家。
  • 臨山養風骨 近水得畫魂
    臨山養風骨近水得畫魂從春到秋,半年時間,近三十次往返太行,涉縣、武安,長遊短宿,採風寫生,探古尋幽,盡得太行三季風光,獨藝術享大山不同風採,領略登高遠眺,極目縱覽暢懷,百種況味,千般風韻,悄然入詩成文藝術感悟、散文遊記、短詩小令,以抒胸臆。
  • 太行之魂——八裡溝,中華風骨猶存,大自然的魅力太贊!
    太行之魂——八裡溝,中華風骨猶存,大自然的魅力太贊!旅遊這一項是一個很不錯的讓人放鬆的方式,給自己幾天的時間來到一個陌生但是漂亮的地方,在這裡感受這裡的風土人情以及美景。八裡溝景區就在河南省內的新鄉市,在交通方面也是非常的方便的,它的總體面積為四十二平方公裡,是一個典型的南太行風光,是國家級別4A級景區。八裡溝一年四季都很適合遊玩,但是開放時間是有規定從早上的八點,然後就是在下午的五點就不可以再進去了。八裡溝的很多的資源也是非常的豐富,景區裡面的森林覆蓋率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九十。
  • 薈萃了太行山水之精華,從而有了「太行之魂、中華風骨」之美譽
    八裡溝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八裡鎮,隸屬於南太行旅遊勝地,總面積40多平方公裡,屬於典型的南太行風光,國家地質公園、自然獼猴保護區、河南省十佳景區,素有「中華九寨」,」北方水世界「之稱,它薈萃了太行山水精華,集奇、險、俊、秀、幽於一谷,有「太行之魂、中華風骨「之美譽。
  • 楊明學:同自然之妙速寫新時代太行
    撫今追昔,盤古開天、愚公移山,破釜沉舟、精忠報國等一幕幕歷史故事,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民族魂、英雄氣;殷商遺韻、魏晉風骨,甲骨契文、青銅釋史,讓這一段太行文化悠久,底蘊深厚。楊明學先生受太行之滋養,愛太行、畫太行。太行山是華夏文明的衍生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脈,太行山以其雄渾厚重、威嚴峭拔的氣勢和紅色精神承載成為歷代藝術家表現的重要對象,產生了多位優秀的藝術家和眾多經典作品。
  • 「心駐太行——張培林山水畫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為響應山西省委、省政府打造黃河、太行、長城三大旅遊板塊的重大決策部署,12月8日,山西博物院特別策劃的「心駐太行——張培林山水畫藝術展」在會展中心二層開展。此次展覽是山西籍藝術家張培林書畫作品在山西博物院的第二次亮相。
  • 閱名家|行走太行繪真境——白雲鄉
    擅長中國山水畫,所作太行大坡系列作品,注重山水精神的營構與表現,畫風莊重嚴謹、樸厚雄渾。其作品和業績先後在《美術》《美術觀察》《美術研究》《國畫家》等國家專業核心刊物發表和介紹。出版有《當代中國畫家——白雲鄉》《太行真境——白雲鄉山水畫》《從傳統走來——白雲鄉解析荊浩》《白雲鄉藝術與生活》《當代中國畫家研究叢書——白雲鄉》等專著。
  • 故園魂繞,太行夢縈——著名畫家趙運平的太行山情結
    其實,在眾多繪畫種類體系中,水墨山水歷來是最難掌握的表達形式,它需要提取自然物象的元素,在「似與不似」之間構架出獨特的筆墨語言,以形寫神,契合心靈的真實寫照,達到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而這正是趙運平選擇「山水」作為研究範疇的原因。其畫作的魅力,便在於所自立的多樣山水面貌裡,有他的真性情所在,正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 群星唱響太行之巔 左權民歌匯盛大啟幕
    ,通過「尋夢百年、追夢太行、築夢今朝」三個樂章,將科技與傳統民歌、民俗相結合,展現出不同凡響的中華優秀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山西民歌《山西人》將壽陽大竹馬、榆社霸王鞭、左權趕旱船、襄汾天塔獅舞、將軍虎等民俗風物搬上舞臺;羊倌兒歌王、左權民歌手石佔明一曲《打酸棗》引得臺下觀眾連連叫好;山西籍歌手閻維文不僅帶來《山西老家》,更以一曲《想親親》唱出濃濃的家鄉情懷;王伍福和劉勁帶來的《太行頌歌》頌出了紅色左權的風骨
  • 長治開展「太行精神光耀千秋 紀蘭精神代代相傳」主題宣傳活動
    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到平順西溝考察調研時指出:「西溝60多年的發展,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縮影,特別是李順達、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揚,讓它在新的歷史時期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 「心駐太行——張培林山水畫藝術展」在省博開展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為了響應山西省委省政府打造黃河、太行、長城三大旅遊板塊的重大決策部署,12月8日,山西博物院特別策劃的「心駐太行——張培林山水畫藝術展」在該院會展中心二層正式開展。此次展覽是張培林先生書畫作品在山西博物院的第二次亮相。此次展覽為期1個月。
  • 蓬勃 正大 剛鍵 醇雅‖體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洪潮之山水精神
    從自然中提煉出精神,再用筆墨將之表現出來,洪潮將這個過程稱之為「煉景」。仔細品讀洪潮的作品,他對師法自然、寫生的運用可謂匠心獨到。在多次寫生過程中,他更深刻地領悟到,中國畫是很科學的,同時前輩們留下的各種山水技法和表現形式,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每一筆都源於自然。然而寫生並非在自然中尋找古人的藝術語言,在自己的畫面裡對號入座,成為古人的奴隸。
  • 銘記太行精神 山西晉中展170餘幅太行英烈紀念碑拓片
    銘記太行精神 山西晉中展170餘幅太行英烈紀念碑拓片 2020-07-01 19:31:55  由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太行英烈碑拓片展》,主體展品分「太行浩氣——左權將軍紀念碑」「漳水血花——八路軍將士紀念碑」「以筆為槍——抗戰文職幹部紀念碑」和「子弟保家——太行英雄兒女紀念碑」等四個部分。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 山西拍了拍您丨開啟「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探尋之旅
    這裡奏響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之曲,孕育了九曲迴腸的壯闊風情和威風鑼鼓裡的民俗萬象。965公裡的澎湃,接近黃河全長的五分之一,或奔騰咆哮,或滄桑古老,或曲折蜿蜒,或水波浩蕩,構成了美輪美奐的黃河風情畫卷。
  • 心懷執念的精神苦旅——讀彭爭武的詩集《尋找》
    他的詩通過隱寓和象徵來詮釋,充滿獨特的情感表達和心靈體驗,湧動著的廣闊的詩意空間,總是能從平凡生活中探尋出生命的意義,在東莞詩人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和影響力。也許是因為在命運的白布上他看不到自己想要的色彩,他要選擇去遠方,是遠方的風景啟動了他決計遠行的執念。詩人探尋生活脈絡和生命初心,並試圖用初心連通世界與自身生命基因的銜接口,並完成生命身份的重新確認,這種確認是基於詩人既往的打工詩人身份而完成的。《活著》所濃縮的,其實是漫長的時間和空間,出門所昭示的,正是一種亙古般的漫長尋找信念。
  • 魂系家國 南陽文人的風骨與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文化宛軍以筆為援,創作出一大批有溫度、有深度、有品質的作品,展現出應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這是科聖張衡的風骨和氣節。漢安帝時,張衡便擔任太史令,後離開這一職位。順帝初,他又回來任此職,引起一些人的詰難和譏笑:「你可讓三輪自轉、木雕獨飛,自己為何不調理調理自身『機關』,趕快往高枝上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