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迎朝暉》 紙本設色 洪潮 146x180cm 2014年
「低調的奢華!」這是我觀看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的「中國夢·太行魂——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時首先想到的。
沒有花藍,沒有賀信;沒有剪彩,沒有致辭,使得這場沒有開幕式的開幕式稍顯平淡。但卻正因少了些許形式主義,反而使畫展回歸本源,觀眾可以在沒有鮮花掌聲和讚歌頌揚的外在影響下,能有更多的時間自由靜心地看展,嗅覺那往常嘈雜喧囂中不易察覺的的墨香,無形中卻又恰好與這次畫展的嚴肅主題和國家美術殿堂應該具備的寧靜環境不謀而合。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對筆者和觀眾來講未必不是一件幸事。正是在這種難能可貴的恬靜典雅的氣氛中,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洪潮先生就其廣受好評的展出作品《鐵骨迎朝暉》藉機暢談。
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吳長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山西省委宣傳部長胡蘇平等觀展
《鐵骨迎朝暉》是洪潮專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量身定製的大幅作品。他通過寫意的語言表達和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現太行風骨,弘揚太行精神,以其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在大家雲集的寬暢展廳仍覺十分搶眼,引來許多觀眾駐足拍照。整幅畫面雲在飛,水在流,山在動,光在閃,藝術再現了太行山的雄、奇、壯、美。脫穎而出的蓬勃生機和迎面撲來的浩然正氣,使這幅歷經數月才得以完成的精品力作與「中國夢·太行魂」的主旨巧妙吻合,不僅帶給觀眾美的薰陶和藝術享受,也進一步激起我欲走進畫裡、探求個中的興致。
「太行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作為抗戰時期八路軍抗擊日寇的主戰場和解放戰爭時期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鑄就和形成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太行山的歷史與血脈、風骨與精神,無不突顯著波瀾壯闊的中國夢,所以我就想借太行的山和水來表現這種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聽著洪潮的詮釋,再品味「幽谷深萬尺,絕壁入穹蒼。不畏磴道險,極頂睹天光。」的激情題款,自然很容易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中國夢·太行魂——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展廳現場
太行山縱貫中華大地八百餘裡,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磅礴,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譽,代表著北方山水獨特的雄渾魅力。在歷史與藝術的交匯中,太行山水孕育了荊浩、關仝、範寬等山水畫大家,他們的藝術成就深刻影響著後世丹青。1984年,賈又福先生的《太行豐碑》和呂雲所先生的《夜走太行》,同時亮相全國美展並獲得大獎,引起美術界廣泛關注,一種獨特的「太行藝術現象」由此誕生,全國畫家寫生太行、創作太行蔚然成風,洪潮作為賈又福先生的高徒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太行山的地貌比較符合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表現,山、石、樹,很豐富,有層次,比較適合筆墨的施展。」洪潮認為,「煙雨蒼茫,山路如篆,雜樹皴然,石磊嶙峋。一入太行山的腹地便覺一股攝人之勢撲面而來,北方山川特有的雄健陽剛之美盡收眼帘。自事畫以來,寫生就成了我每年必修的功課。每次寫生,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每次進太行,每次能激發創作靈感,我的『太行情結』由此隱隱而生。」是故,「太行山是我這些年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過去跟著賈老師去,後來帶著學生去。」就這樣,一路走來,一步步朝著山水精神前行和進深,最終形成了「雄渾、正大、剛健、純雅」的藝術風範。
的確,再回望《鐵骨迎朝暉》,猶如身臨其境。遠觀,山峰壁立,勢狀雄強;近看,雲水湧動,幽遠深邃;平視,朝暉律動,光影變幻……,力作高懸入眼見,坐來令我看無厭。另外,洪潮在構圖經營和筆墨處理上,特別是畫面黑白、虛實、疏密的設計組織上,努力在既定法式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以彰顯自己的特有畫風,其擅長的積墨法加上獨特的「蝌蚪皴」筆法,進一步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力。正如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在中國美術館洪潮藝術研討會上所言,「在畫上可以看到傳統山水筆墨的運用,山水的章法構成處理都有他自己獨到的心得和實踐。」對此,洪潮坦言,「這次我表現太行,是在汲取傳統的基礎上,用筆墨展現一些意象和精神層面的東西,使之個性化、情緒化、靈性化、意志化、精神化,尋找和感悟與物神遊的精神感應。」
洪潮接受現場採訪
我國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曾在所撰《聽天閣畫談隨筆》中指出,「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蘊蓄於胸中,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旁及藝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極。」被畫家奉為藝術真諦。近年來很多畫家以太行山為寫生基地,正是想汲取太行山的渾樸、雄奇、險峻、勁峭的自然景觀,以期達到「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境界。我們從《鐵骨迎朝暉》迎面撲來的「雄渾、正大、剛健、醇雅」的山水精神來看,不正是這種正大沛然之氣的真實寫照嗎?我想,《鐵骨迎朝暉》的創作初衷也是理應如此吧。
「洪潮的山水畫,我覺得有一種渾厚蒼茫的大氣,已有自己獨特畫風和感受。」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直言,「尤其太行之作,與他人所畫太行有別,總是自己的筆墨方法和自己心中的太行意象,卻是源自造化、源自寫生、源自對太行的感悟。這正是道出了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與山水天地精神往來、關於主客觀關係的奧秘。」
鐵骨是山的精神,民族的脊梁;朝暉是光明、是希望,也是正大之美的象徵。我想,洪潮以熾熱的激情、藝術的執著、滿腔的赤血、崇高的使命凝聚而成的「太行情結」——《鐵骨迎朝暉》不正是他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一曲藝術和生命的禮讚嗎?
————郭書民憶寫於京華篤書敏行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