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文化蕭統《昭明文選序》原文與譯文

2021-02-13 蘭陵會

 提示:點擊上方"蘭陵會" ↑ 免費入會並訂閱本號內容

《昭明文選》其書其影響

1.年代及編者:

《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一百多個作者、七百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

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是個很淵博的學者。著作多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2.收錄標準:

《昭明文選》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贊、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其選錄標準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即只選入情義與辭採內外並茂的,偏於一面的則不收。這說明蕭統有意識要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應用類文字區別開來,反映了當時對文學的特徵和範圍的認識已經很明確。

3.內容:

全書共60卷,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移,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38類。所選多大家之作,時代愈近入選愈多。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佔有相當比重,詩歌則多選對偶嚴謹的顏延之、謝靈運等人作品,而陶淵明等人的平易自然之作則入選較少。作品劃分的類別,頗能反映漢魏以來文學發展、文體增多的歷史現象。


4.文學價值和地位:

比起同類型的其他詩文總集來,其影響遠為深廣。《文選》在唐朝與《五經》並駕齊驅,為當時士子必須精通之書。唐代以詩賦取士,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係,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的範本,甚至與經傳並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民間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陸遊《老學奄筆記》)。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說。到了延至元、明、清,有關《文選》的研究亦未嘗中輟。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5.《文選》在日本:

《文選》對日本文學及文化有重要深遠的影響。十一世紀初日本著名的女作家清少納言在其名著《枕草子》記當時知識界讀書情況曰:「《(昭明)文選》與《(白氏)文集》,乃博士之必讀文也。」這說明這兩部中國典籍對日本文學與文化的影響至大至深,共為日本古代貴族知識分子文學之圭臬。

依據《續日本紀》記載,日本聖武天皇天平七年(737年)唐人袁晉卿隨日本「遣唐使團」到達日本,隨行帶有《爾雅》與《文選》,袁晉卿被授予「大學音博士」。此為《文選》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但是事實上604年日本聖德太子制定《十七條憲法》時,其中第五條文曰「有財之訟,如石投水;乏者之訟,如水投石」。此語出自《文選·李肅遠〈命運論〉》中「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群雄,其言也如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第十四條文曰「千載以難待一聖」。此語出自《文選·三國明臣傳序》。這證明此時《文選》已經進入日本宮廷,成為官方文書的思想材料。

又依據日本平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李善注文選》木簡殘片。平城宮為公元710年到784年日本古都,此木簡殘片為日本現存最早的《文選》實物。其後,《續日本後紀》、《三代實錄》等,屢見《文選》之名,在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年),孝謙女天皇天平勝寶三年(751年)日本完成第一部書面文學集《懷風藻》的編纂,其《序》之文氣與文詞,皆與《文選序》極類,若前者有「人文未作」,後者有「斯文未作」;前者有「逮乎聖德太子」,後者有「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前者有「心遊文囿」,後者有「歷觀文囿,心遊目想」等等。這是《文選》影響日本古文學創作的最早記錄。

日本於元正天皇養老二年(718年)制定《養老律》與《養老令》各十卷,據《養老令義解·選敘令》的規定,自仁明天皇承和元年(834年)起執行「凡秀才取博學高才者,明經取學通二經以上者,進士取明嫻時務,並讀《文選》、《爾雅》者。」由此確定了《文選》在日本古代仕途中的地位。

6.《文選》在西方:

西方學者對《文選》也十分重視,最早提及《昭明文選》的,是1897年初版的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的《中國文學史》。他說:「蕭統去世的前一年,他編就了《文選》,這是第一部公開出版了的收有大批作者代表作的文學選集。這部《文選》是按照不同種類的詩歌、碑文、祭文、墓誌、序等名目編排的。」

最早向西方人翻譯介紹《文選》的是1917年出版的亞瑟·韋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1966)的著名譯作《漢詩一百七十首》,多半是選自《昭明文選》。亞瑟·韋利之後,原籍俄國、移居巴黎的學者馬古禮(Georges Margouliès)出版了《〈文選〉辭賦譯註》,其中包括蕭統的《文選序》、班固的《兩都賦》、陸機的《文賦》及江淹的《別賦》,這些法文譯文附有詳細的注釋。

與此同時,德國漢學家何可思(Eduard Erkes)發表了宋玉《風賦》和《神女賦》的英文譯文。另外,奧地利漢學家贊克(查赫 Erwin von Zach)博士一生致力翻譯中國古典文學,仍孜孜不倦地致力將《昭明文選》全部譯成德文。贊克1929年開始從頭翻譯《昭明文選》,譯文多半登在《德國瞭望雜誌》(Deutsche Wacht)。1933年之後,自己出資,在巴特維亞的《漢學文稿》(Sinologische Beiträge)上登載自己的譯作。1958年,哈佛燕京學社收集了這些翻譯的作品,重印作《中國文選:〈文選〉(德文)譯本》。

贊克之後,西方最重要的一篇《昭明文選》研究論文是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的《〈文選〉與文體理論》。六十年初,另一位資深的漢學家馬瑞志(Richard B. Mather,1913-)也在兩篇論文中翻譯了《昭明文選》中的兩篇散文作品:《神遊天台山:孫綽〈遊天台山賦〉》、《王巾的〈頭陀寺碑〉:佛教駢文一例》,並且附上了詳細的註解。此後的《昭明文選》德文譯本有晉文(Martin Gimm)編輯的《中國文學選集:〈文選〉列寧格勒及科隆寫本滿文部分譯文》。德文研究文章則有傑哈德·施密特(Gerhard Schmitt)的《〈文選〉唐寫本解說》。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1970年便已開始翻譯附有詳細註解的英文本《昭明文選》(Wen Xuan,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全集六十卷,預計共有八冊,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一冊於1982年出版(包括第一到第六卷),第二冊於1987年出版(包括第七到第十二卷),第三冊1996年出版(包括第十三到第十九卷:賦的最後部分,詩的第一部分)。

對於他的翻譯,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教授夏志清評論說:「從今往後,無論中國、日本以及海內外學人,假若要在研究《昭明文選》時搞出點名堂來,都非要細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康達維教授關於(漢賦)的專著不可。因為他畢生數十年的研究功力,集中了古今中外對《昭明文選》的研究之大成,其成就早已超越了當代中日有關專門學者。」

原文

譯文  式觀元始,眇覿玄風,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時義遠矣哉!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
  我看那原始時代的遠古風俗,人類處在冬住窟夏居巢、連毛帶血吃生肉的時期,世風質樸,民情淳厚,文字文章還沒有產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時候,才開始畫八卦,造文字,用來代替結繩記事的方法,從此以後文章典籍就應運而生了。」《易經》上說:「觀察日月星辰,用來考察四季的變化;觀察詩書禮樂,用來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詩書禮樂的意義真深遠廣大啊!椎輪這種簡陋的車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輅的原始模樣,但大輅哪有椎輪的質樸?厚厚的冰層是積水凝結而成的,但積水並沒有厚冰的寒冷。為什麼呢?大概是由於承繼那造車之事卻增加了文飾,改變了水的本來狀態卻變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這種現象,文章也應當如此。文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我們難以全部搞清它的變化規律。


  嘗試論之曰:《詩序》云:「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日頌。」至於今之作者,異乎古昔。古詩之體,今則全取賦名。荀宋表之於前,賈馬繼之於末。自茲以降,源流寔繁。述邑居則有「憑虛」「亡是」之作,戒畋遊則有《長楊》《羽獵》之制。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雲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

  讓我嘗試議論一下這個問題吧:《毛詩序》上說:「《詩經》有六義:第一叫做風,第二叫做賦,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興,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頌。」至於現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樣。賦本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表現手法,現在卻發展成為用「賦」命名的獨立文體。荀卿、宋玉率先標明創作賦體,賈誼、司馬相如跟在後面繼續發揚。從此以後,這類作品源遠流長確實繁富。描寫城市園囿,有張衡《西京賦》和司馬相如《上林賦》這樣的作品;勸戒帝王不要沉湎遊獵,有揚雄《長楊賦》《羽獵賦》一類的創作。如果論起那些記一事、詠一物,寄興風雲草木和魚蟲禽獸之類的作品,推廣擴大其題材,就不能一一盡述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潔,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傷,壹鬱之懷靡訴。臨淵有懷沙之志,吟澤有憔悴之容。騷人之文,自茲而作。
  又有楚國詩人屈原,心懷忠貞,志行清正,因為楚王不是從善如流的國君,臣下所進獻的忠言他聽不順耳,屈原為國家百姓深謀遠慮,卻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剛直忠正之心已經遭到傷害,抑鬱不平的感情無處申訴,面對江水產生投江報國的決心,行吟澤畔面帶憔悴的神色。騷人的作品從此興起了。

歡迎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蘭陵會」,ID:lanlinghall

蘭陵世家 光耀中華

相關焦點

  • 蕭統《昭明文選序》
    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間。《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崇文書局版 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年—531年)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
  • 蕭統與《昭明文選》
    史書中還記載,天監八年,當時只有8歲的蕭統就在壽安殿登臺宣講《孝經》,並且「盡通大義」,其後太子又親臨國子學講授。  這些都是蕭統天才的證明,但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讓他名垂後世的,不是他神童的聰明,也不是他太子的地位。現在人們之所以還記得昭明太子蕭統,大致是因為他編纂的一部《昭明文選》。
  • 南朝太子蕭統在南京編寫完《昭明文選》
    不過,關於《昭明文選》的編寫地,在文學史上一直存有爭議。在「南京傳世名著」的評選中,著名文學評論家汪政推薦了這本書,根據史料記載與遺蹟佐證,專家認為,蕭統是在南京編寫完成了這部傳世名著。 A文化公案南京與鎮江一直在爭《文選》的編寫地根據歷史記載,昭明太子蕭統自幼聰慧,喜攻詩書,少時曾從政,深得民間稱頌(《南史》有專門記載),後廣遊南朝各地,與名士才人交往。
  • 第一部文選:蕭統《昭明文選》,經典顯示,值得一讀再讀
    它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纂,收錄了從先秦到南朝八九百年見130位作者七百餘篇文學作品大致按照時代先後排序分為三十多類文體。南朝梁武帝蕭衍對於文學非常重視,有「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古今」的評價,對於他的兒子蕭統從小就給了非常好的文化薰陶,「五歲讀遍五經,皆能諷誦」的蕭統更有《文心雕龍》的劉勰、《宋書》的沈約做他的良師益友,蕭統利用東宮太子的身份和皇家典籍,他收集了近三萬捲圖書,於是他匯集了當時著名的文人墨客們編撰了《昭明文選》,為編纂一本高質量的選集創造了條件。
  • 中華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蕭統,下
    大家好,這裡是楊雪芬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昭明文選》傳千秋,提起我國第一部詩文總集,人們自然會想起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留給後人的著作,有文集二十卷,已散佚。唯一完好流傳到今天的,就是他編纂的《文選》三十卷。明人集有《昭明太子集》五卷,系明遼府刊本,今收入《四部叢刊》集部中,另嚴可均《全梁文》有明太子集一卷。《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選集,對後世影響較大。唐代詩人杜甫曾囑其子「熟梢文選理』,民間也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
  • 昭明太子為何如此推崇陶淵明?|陶淵明|蕭統|昭明文選|陶詩|莊子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死後諡「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蕭統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人稱《昭明文選》。蕭統宅心仁厚,待人和氣,為國家招賢納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對有真才實學的人,倍加愛護,當時知名才子云集,文學創作一片繁榮,出現了自晉、宋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作為太子參與國家大事,必親力親為,日夜為國操勞,了解民間疾苦,經常救助、施捨貧苦百姓,免除過重的賦稅、勞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勤政為民的太子,本可成了一位賢明的君主的,可惜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
  • 蕭統編纂《昭明文選》目的是什麼?
    這樣的發展態勢,到《昭明文選》成書時達到高峰。看待《昭明文選》,有兩個問題不該輕易放過。第一個問題是,書名中的「文」指的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編纂這樣一本選集的目的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其實有共同的答案。在〈文選序〉中,昭明太子蕭統以負面表列的方式明確地告訴讀者什麼不是「文」,為什麼某些文章不在《文選》的選擇考慮範圍之內。他說: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
  • 《昭明文選》為何不錄《蘭亭序》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它是中國文學獨立和勃興的標誌之一,並由此造就了一門極富民族特色的學問——「文選學」。它自唐初正式被宮廷承認,其後影響日漸擴展。至宋代,更是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
  • 《昭明文選》與南京的淵源
    建康東宮說系學者遊國恩在《中國文學史·鍾榮詩及蕭統文選》中的主張,其依據是《昭明文選》編輯過程中涉及的文書數量浩瀚,輜重運輸不便,用員龐雜,出宮可能性極小,且《南史》中雖有蕭統「出宮二十餘年」句,但無具體記載。其核心觀點以情理為旨,以猜測為依,當可作為參考。若說《文選》的主體部分在東宮完成,則殊可信。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文選》——蕭統以前,文章的英華,基本上總結在《文選》一書裡
    -8定 價:36.00元裝幀設計:圓背精裝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本書特色蕭統以前,文章的英華,基本上總結在《文選》一書裡。採用原文、譯文雙欄對照排版,譯文直譯、意譯相結合。根據原文合理分段、注釋,詳略得當。以清嘉慶十四年(1809)胡克家重刊《昭明文選》為底本。鎖線精裝,開本適宜,便於翻閱。封面選用進口特種紙,設計典雅,內文選用特製環保輕型紙,輕便易攜。
  • 蕭統《文選》與「《文選》學」
    》出於梁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之手,他手下的文人如劉孝綽(481—539)等人對此也有所貢獻。蕭統的本意是要通過《文選》來提倡「典」而「麗」的文風,而其意義和影響之大則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蕭統具有從事選本編纂的最佳工作條件。這位太子文化修養極高,有條件利用皇家所藏典籍。他本人藏書近三萬卷;手下文士甚多,不僅幫他工作,又可以憑此人脈關係廣泛利用各路藏書。
  • 梁武帝長子蕭統《文選序選錄》
    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梁武帝長子,嘗立為太子,未繼位而卒,諡昭明。喜好文學,《梁書》本傳稱其「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恆自討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閒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當時著名文人殷芸、陸倕、王筠、到洽、劉孝綽、徐勉、蕭子範等均曾與之遊處。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 昭明文選(1)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間。 《昭明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 ,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
  • 國學入門書目:《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間。
  • 《昭明文選》十條唯美句子,直擊心底,發人深省
    《文選》全名《昭明文選》,是有南朝時期梁太子蕭統編著而成的一部文集,是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共收錄了一百三十位作家。《昭明文選》十條唯美句子,直擊心底,發人深省!1. 蓋踵其事而增畢,變其本而加裡。出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變本加厲是指比原來發展的更加迅速,也指比原來更加嚴重。2. 景命不永,大漸彌留。出自唐朝·蕭統《文選·王劍〈褚淵碑文〉》。彌留是指病重快要死了,垂危。彌留之際是指指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 《昭明文選》匯集文學精品七百餘篇 由梁昭明太子編寫
    導讀:昭明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最大成就就是編選了《昭明文選》(簡稱《文選》)。宋代大詩人陸遊引言:「《文選》爛,秀才半」。後世則有將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稱之為「選學」的。《昭明文選》到底在哪裡編成,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話題。
  • 棲霞南朝陵墓確認為梁昭明太子墓 曾編"昭明文選"
    近日,《金陵晚報》報導,位於棲霞獅子衝的一座大型南朝陵墓,曾長期被認為是陳文帝的永寧陵,但近來考古學家確認是梁昭明太子的陵墓。  昭明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最大成就就是編選了《昭明文選》(簡稱《文選》)。宋代大詩人陸遊引言:「《文選》爛,秀才半」。後世則有將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稱之為「選學」的。
  • 昭明太子蕭統一生多情孝順卻死於破傷風 昭明太子蕭統簡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昭明太子蕭統一生多情孝順卻死於破傷風 昭明太子蕭統簡介 昭明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出生於襄陽,當時蕭衍在擔任雍州刺史。蕭衍奪取了南朝齊的皇位後,就立蕭統為太子。蕭統當了多年的太子,但是沒有當上皇帝就去世了。
  • 中華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蕭統,上
    大家好,這裡是楊雪芬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昭明文選》傳千秋,提起我國第一部詩文總集,人們自然會想起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字德施,小字維摩,生於齊和帝中興元年(公元501年),卒子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
  • 南北朝文化——《昭明文選》的中的部分名作
    《昭明文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詩歌的總集,其中涵蓋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大約八百年間,100多個文學作者和700多篇的文學作品。 《昭明文選》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選的,故名為《昭明文選》。